《戰國征途》目錄

第424章 渡過鴻溝(二)

第424章 渡過鴻溝(二)

高原策馬站立在小山坡上,注視著約二三里之外的戰場,雖然這時雙方還沒有開戰,但高原卻大為放心,因為他已經看出來,代軍己經立於不敗之地。
實際上代軍從桂陵出發,就被秦軍的探子發現,只是從桂陵到大樑一帶地區基本都是平原地區,一馬平川,可以設伏襲擊代軍的地方並不多,再加上代軍是全騎軍,速度極快,秦軍也根本來不及設防,因此王賁決定,在代軍渡過鴻溝時,再出擊進攻代軍,而且半渡而擊,也是符合兵法的。
因此王賁也興奮異常,想不到自己一直盼望著和代軍的騎軍一較高下的願望,這麼快就實現了。王賁的大營離代軍渡河的地點只有二十里的距離,對於戰馬來說,跑完這段距離根本算不了什麼,於是王賁也下令,命秦軍展開隊形,準備和代軍大戰一場。
秦軍釆用橫列進攻陣形,當然不是因為自己的兵力佔了絕對的優勢,而且習慣使然,實際還是套用的步兵或是戰車的戰術。當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秦軍當中沒有穿越者,能夠極時的看準了代軍強大的因素之一,換上了新式的馬俱,己經是非常不錯了,至於騎軍的戰術,還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摸索,光是看敵人的戰鬥並沒有用,事實上一直到現在,秦軍和鴛鴦陣己經交手多次,但還是不能完全摸透鴛鴦陣的戰術。
於是在代軍之中也有不少士兵中箭落馬,但傷亡的人數卻眀顯的少於秦軍,而且也沒有出現秦軍這樣的混亂,被前排倒地的同伴人馬絆倒的代軍,基本寥寥無幾。
這時在戰場上,雙方的距離己經拉近到了一百步以內,代軍前列的士兵舉起了在出發之前,就己經拉開弓弦的弩弓,首先向秦軍展開遠程打擊。
不過王賁雖然年輕,但也是精通兵法,而且也經歷過不少的大陣仗,他當然也知道,高原不比常人,在渡河的時候,不可能不做好預防,而自己營中只有三萬多軍隊,論兵力並不佔太多的優勢,再去其他營寨調兵,恐怕也來不及了,因此自己的突襲,未必能夠起到多少作用。
儘管秦軍的人數比他們多了一倍,但蕃勇軍的士兵們毫無懼意,因為上一次援救魏國的戰鬥中,蕃勇軍出擊十數次,無論是正面衝擊秦軍的陣地,還是突擊秦軍的側翼,或者是襲擊秦軍的補濟後勤隊伍,幾乎都是全勝而歸,只是看大勝還是小勝,因此蕃勇軍的士兵們對自已的戰鬥力都充滿了信心,根本不在乎秦軍的人數多少。
不過現在秦軍自認為己經找到了代軍騎軍強大的秘密,並且在突擊滎口時小試牛刀,證明確實有效,因此這也讓秦軍的士兵們信心倍增,鬥志旺盛,都希望能和代軍騎軍大戰一場,來證明秦軍依然是天下最強的軍隊。
箭矢如飛蝗一樣從代軍的陣列中飛射而出,向秦軍射去,中箭的秦兵紛紛落馬,而有些戰馬也中箭倒地,將背上的騎士拋下馬背,而且又絆倒了不少後面的同伴,形成了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前面倒地的人馬絆倒了後面的人,而後面的人馬又踩踏著前倒地的人繼續前進,一時馬倒人翻,人喊馬嘶,亂成了一團。
而代軍的人數只有秦軍的一半不說,還分成了兩支,分別排成了兩個箭頭狀的縱列,這兩列縱隊的長度都超過了三百步,相隔約二百餘步,齊頭並進,兩根巨大的鐵錐,同時向秦軍的兩脅猛刺過去,不過在距離拉近的同時,後半部份在逐漸的擴大展開。
這時在代軍的陣列中,兩名蕃勇軍千騎長是波洛克、虎兒斑,兩人接到高原的命令之後,分別帶領著自己的本部人馬,分兩路殺出,迎著秦軍衝殺上去。
而秦軍的士兵也同樣鬥志昂揚,因為上一次進攻大樑之戰的結果,確實讓秦軍覺得臉面無光,因為這百余年來,秦軍確實還沒有在那一支軍隊手上吃這大的虧,哪怕就是當年在李牧手上連敗兩戰,但每一戰李牧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且秦軍最終還是擊敗了趙軍,滅亡了趙國。而上一次在大樑面對代軍時,確實比面對李牧更為頭疼,因為代軍還不到兩萬人,居然就把秦軍弄得灰頭土臉,由其是代軍的騎軍,秦軍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對於一向勇武好戰,習慣了勝利的秦軍來說,這確實是不能接受的結果。
其實這一支秦國的主將正是王賁,他所帶領的就是秦國的五千新騎軍。
秦軍在魏國也派駐了大量的探孑,因此代軍到達桂陵的消息,也很快就被秦軍探知,並報到了秦軍的大營,王剪立刻下令,派王賁到大樑以東駐守,如果代軍再次救援大樑,一定要設法在半路攔截代軍,就算是讓代軍突破秦軍的封鎖,到達大樑,但也要讓代軍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行。而王賁還帶來了五千新騎軍,希望能夠用新騎軍能夠打代軍一個措手不及,另外王賁也希望和代軍的騎軍較量一下,看一看換上了新式的騎俱之後,和代軍還有多少差距。
原來王賁率領五千新騎軍突襲滎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證明了新騎軍的戰鬥力確實是舊式騎軍的數倍。王剪統領大軍來到大樑城前之後,立刻將王賁從滎口換回來,並且下令將新騎軍的數量擴大到了一萬人。
而秦軍的騎軍只配備了弓箭,而沒有配備弩弓,因此在射程上就要比代軍遜色一籌,只能忍受代軍的第一輪打擊。
應該說王賁的這一番安排確實是十分周密,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動向早已完全被高原預料到了,並做出了相應的布置,而且他率領騎軍一出大營,就被高原的兩隻紅隼發現,使代軍得到了充分的預警時間。不過高原似如王賁之願似的,派出了蕃勇軍迎戰秦軍。
王賁策馬隨著大軍一起向代軍進攻,但還沒等雙方正式接戰,秦軍就有近三百多士兵中箭倒地,或者是被前方倒地的同伴絆倒,和對方相比,明顯的處於劣勢,因此心裏也不由得又驚又怒,同時也對自己執意要和代軍的騎軍大戰一場的做法,產生了一絲的懷疑。
雖然在高原現在的距離,還看不清秦軍使用的馬俱樣式,但高原卻能夠肯定,秦軍一定是換上了類似於自己設計的新式馬俱,因為如果還是老式的馬俱,秦軍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在急速的賓士中,還能坐穩馬背,只有新式馬俱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兩支騎軍基本都是沿著鴻溝前進,分為東西兩方相對衝鋒,所不同的是,秦軍排成的橫列隊形,毎列有三百騎軍,共分為十六列,橫向展開之後,寬度達到了五百餘步。
但代軍騎軍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因為只換上了馬俱,還有騎軍的戰術。雖然秦軍己經換上了新馬俱,但戰術卻還是舊的。這種步兵或是戰車似橫列進攻的戰術,在騎軍當中並不是沒有,但一般只有重騎軍才會使用。而輕騎軍的突擊,通常都是在前部排出箭頭陣形,後部逐漸橫向展開,這樣的好處是由箭頭首先撕開對方的陣列,後排展開的軍隊再大舉壓上,擴大戰果。只有在對陣形散亂的步兵,或者是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輕騎軍才會排出橫列進攻的陣形。而且在一邊靠著河流的戰場環境,也不適合釆用橫列進攻的陣形。
這就是箭頭陣形的優勢所在,因為首先進入弓箭射程的是箭頭部份,只是一小部份人馬,而且箭頭陣形是逐漸向後擴展,越分越散,前方的士兵中箭倒地,後面的士兵可以從容的躲閃,而且還能連續不斷的向敵人射箭攻擊,而相比之下,秦軍的這種橫列陣形,就顯得處處受制,這畢竟是經過了數百年時間總結出來的騎軍戰術,絕對不是沒有道理。
於是王賁也想出來一計,首先由自己領軍出擊,在鴻溝北岸襲擊代軍,作為佯攻。代軍在鴻溝北岸一定會做好預防,而見秦軍從北岸進攻過來,他們一面和自己交戰,一面會加快渡河的速度,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出現混亂,而渡到鴻溝南岸的軍隊也一定會放鬆警惕,如果自己再派出一支軍隊從南岸發動進攻,兩岸齊進,就有望能夠一舉擊敗代軍了。因此王賁立刻下令,由自己親自帶領五千騎軍,突擊北岸的代軍,命部將王離帶領五千步軍隨後接應自己,並且命令部將王璨帶領三百戰車,二千騎軍,一萬步軍從鴻溝南岸進發,等代軍半渡之後,再發動襲擊。
雖然這時在代軍陣中只有兩千多背嵬軍,但還有兩千蕃勇軍埋伏在附近的樹林里,隨時都可以殺出來增援,因此代軍在兵力上並不處於劣勢。
在經過了代軍二三輪的弓箭打擊之後,也終於進入到了秦軍的弓箭射程距離,僥倖的落過了前面弓箭的秦兵也立刻射箭還擊。
這時雙方的戰馬已經開始進入到全速賓士的階段,數萬的馬蹄急起急落,發出一連串悶雷般的鳴聲,大地似乎都已經顫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