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武夫》目錄

第1505章 家事也是天下事

第1505章 家事也是天下事

「父親請放心,兒臣雖天資和韜略都遠不及父親,但是兒臣會將父親的每一段教誨都記在心裏,傳之後代,讓他們也明白父親的苦心,能夠以赤誠之心治理天下。」他滿懷誠懇地說。
「別搞得那麼鄭重,就是段閑話而已,你記下大概就行了,別說什麼傳之後世的話。後人最怕的不就是祖宗來一大堆條條框框嗎?你看朱元璋搞了一本《皇明祖訓》,什麼東西都規定到了,可是後人難道能夠一直按照祖宗的話行事嗎?時移世易,天下事不能只按照一條規矩辦,要學會審時度勢,如果後人實在冥頑不靈,我們現在干著急也是沒用的。」皇上還是十分輕鬆地笑著,「你要教後人,現在也不用著急啊,自己還是個毛孩子呢!」
在有地位的侍臣和女官的招呼下,宮中的僕從們四處奔走,為除夕夜的布置做最後的準備。宮中到處張燈結綵,宮牆之間華燈錦繡,一掃平常的寂寥冷落,為新朝又度過一個新年而流光溢彩。
這個年紀聽到這種調侃,著實尷尬。
「什麼萬世不萬世的?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自古哪裡又有不滅的朝代呢?秦始皇倒是想要讓子子孫孫無窮無匱一統天下,可是他不也是二世就亡了?有些事情是人力挽回不來的。我們只能做到眼前的事,誰知道子孫後代會怎麼做……照我看啊,我們家能有十幾二十代的天下,就已經不枉了這番苦功嘍。」皇上的表情十分平靜輕鬆,好像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話有多麼駭人,「不過,同樣是亡,死法可不會一樣。大明亡的時候,那是讓漢人再也無法踏入西域,連河套都丟了。而且天下敗壞,餓殍滿地,少數讀書人飽食終日卻混不知天下事,更讓西洋人將科技都超了上來;我倒指望我們一朝亡的時候,大漢已經佔據了所有能占的地方,天下人都能讀到書!那時候就算亡了,也是對得起華夏了吧?」
「皇上,再吃幾片冬筍吧。」在談笑之間,孟惠妃將幾片冬筍夾到了皇上的碗里,「這冬筍是御廚精製的,吃了以後明年國勢更加昌隆,節節高陞!」
不過心裏苦笑歸苦笑,可是母親的好意他又怎麼能夠拒絕?他不住地跟母親道謝,然後乖乖地將碗里母后夾過來的菜囫圇給吃下了。
這些宮人,都是從前明萬曆末年就混過來的,因為熟悉宮中的大小事務而被大漢皇家留用,繼續留在紫禁城當中負責皇宮的維護。她們不僅人身地位有了保障,而且薪金和待遇都提高了許多,所以對改朝換代並不覺得有什麼反感。
看著碗中由菜堆砌起來的小山,太子心裏微微苦笑,母親的話可沒什麼道理。他身為太子,讀書是應該的,雖然努力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白是白了不少,但是那是因為一直呆在屋裡讀書的緣故,和蒼白瘦弱可扯不上關係。至於個子,他的個子在同齡人相比已經算是高個的了,這一年來也長了不少個頭,雖然虎哥兒長得更多,但是虎哥兒那是天賦異稟,天生就長得高大,看著就像是能成為勇將猛將的料子,怎麼能夠輕易比的?
猝不及防之下,太子差點把口中的飯和肉都給吐了出去,他好不容易才恢復了正常,苦著臉把飯菜給咽了下去,然後灌了一口水。
他今年已經十三歲了,雖然年紀還小,但是母后卻已經忙著為他張羅娶妻的事情,開始到處在物色未來的太子妃人選,準備過個兩三年就為他娶親。他心裏對此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太年輕,不想過早牽涉到家室之累當中,不過他現在身為太子,哪裡有那麼多自由可言?所以只好任由母后施為了。
「有些事情,我要一視同仁,讓他們也能夠明白事理,但是有些事情,我只能教你,不會去教他們。但是你要學會,因為你是太子,你是天下未來的繼承人,你不能讓我失望也不能讓天下失望,」好在父皇並沒有打算繼續調侃太子,只是不住地看著他,「孩子,辛苦你了。過完年你就出去玩玩,然後開春就去高麗,到時候我看你怎麼表現。」
皇后和皇貴妃地位尊崇,她們不好表現得太過於殷勤,雖然私下裡和丈夫很親切,但是平日里在眾人前還矜持了一些,孟惠妃地位正好不高不低,所以她對皇帝最為殷勤討好,很得歡心。
轉眼間,時間很快就來到了除夕夜。
依照皇上訂立的規矩,在新年用膳的時候,幾位皇妃坐在皇上身旁,孩子們則坐在下位,大一點的孩子們已經動了規矩,乖乖地坐著吃飯,而小一點的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吵鬧聲在整個大殿當中回蕩,讓節日的氣氛變得更加濃烈。
到了明天正月初一,內閣諸位大臣和在京的高級武將們都會進宮,對皇家進行朝拜,恭祝新年。那時候熱鬧是熱鬧,想要再找家庭當中溫馨可就難了。
太子心裏有些尷尬,只能不住地埋首吃飯來掩飾。
這個彩頭說得很響亮,所以皇上也不多說,直接夾了吃了,然後贊了一句「嗯,真不錯,是用了心的。」
「我兒終於長大了……」皇后一直看著兒子吃飯,突然欣慰地笑了起來,「真沒想到,這不知不覺地,孩子都已經這麼大了啊。在你呱呱墜地的時候,明明還跟個小不點兒似的……這時間還過得真快。」
「父皇此言,當為萬世之言!」太子沉默著咀嚼了父親的話,許久之後,帶著無限的感佩說。
在皇上還在同惠妃閑談的時候,皇后則把視線放在了坐在她旁邊的太子身上。她不住地往兒子碗里添菜,心疼和關切溢於言表。為了學業起見,太子平常一直都獨居在一處,所以皇后也只是隔一段時間才能見見他而已,愛子自然會讓皇后牽腸掛肚,總是生怕他出點問題。
這些宮人們都說,比起前朝來,新朝的皇家比規矩繁瑣的前明皇家要富有人情味得多,紫禁城在新朝皇家在的時候,也沒有當年的那股陰森氣。
這調笑一般的話,讓太子微微有些發窘,他不安地縮了縮身子,不敢再說話了。
他知道,想要讓中國走向近代化和現代化的道路,非重視科技不可,而這又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他要在未來想出一套辦法,將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從八股文轉化到數學和物理等等實用科學上面,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們也投入到軍事和科學當中,作為未來社會風氣的表率。
這些宮人們在宮中從事多年,是見過明末宮廷的亂象的,有些人甚至還是萬曆三大案的見證者。萬曆晚年對太子的冷漠,泰昌皇帝的暴死,天啟初年的兩次移宮,種種驚心動魄的事在經過了歲月的沉澱之後,就成為了這些宮人們在閑暇之餘的談資。
在老一些的宮人看來,這不像是威嚴的皇家,反倒是尋常的百姓富戶一樣,不過她們並沒有因此而對大漢的皇家心生輕視。
如果有皇室作為表率,科學至少可以得到未來的皇家的支持,軍事也會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不會在沉悶無知當中走向愚昧和保守,中華也不會在萬馬齊喑當中沉淪。
眼看太子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用意,而且會表態追隨自己,皇帝也放了心。
「你明白就好!當國者當為國家謀,當為天下人謀,我朝取得天下,堂堂正正,以兵堅炮利取勝。我朝治理天下,也應該堂堂正正,以正道為先!如果仿效一些無知之輩,盡想著愚民弱民,以一家一姓之私敗壞天下,那還有什麼出息!」
皇家也聚在一起,在乾清宮吃起了今年的最後一頓晚餐。因為即將來到新年,人人喜氣洋洋,就連皇上本人臉上也布滿了笑容,氣氛十分和睦。
「兒臣……決不讓父皇失望。」帶著無比的決心,太子向父親作出保證。
「兒臣明白了,兒臣一定會將弟弟們看做臂助,絕不會生出嫌隙,請父皇放心。」太子沉默了片刻之後,終於開口了,「兒臣以後也會和父皇一樣,督促宗室們往這兩條路走,讓他們一起為天下出力。」
這個問題,太子根本不敢回答。他心裏也的豁達的父親不同,他是打心裏希望父親打下的江山,能夠經過他的手,在未來一代代地流傳下去的。
「太子,多吃點,這陣子我看你瘦了不少。」皇后一邊說,一邊又將幾片鹿肉夾到了太子碗里,「讀書認真是好事,但是要張弛有度,讀到廢寢忘食就不好了,你看看你,現在蒼白了不少,就連個子也長慢了,虎哥兒都快跟你一樣高了……」
「兒子,你眼見是越長越大了,也該考慮下終身大事了,現在有什麼心儀的人選嗎?」皇后突然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