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目錄

第四百六十六章 無休無止

第四百六十六章 無休無止

這是平淡的一天,君臣和睦、朝廷穩定,韓孺子不到天黑就回到後宮,逗了一會女兒,又去給兩位太后請安。
韓孺子讓議政大臣們擬一份方案,希望在再次巡狩之前,將這個問題解決。
「嗯?你又看出什麼了?」
作為回報,韓孺子稱讚了宰相的功勞,表示自己不在京城期間,願將整個朝廷託付給宰相。
韓孺子本無意談論朝政,可是環顧身邊,楊奉去世、趙若素背叛、東海王等人各有私利,皇帝已經沒有可說話之人,反而是完全退居深宮的上官太后,與皇帝有一些共同語言。
「陛下此番與大臣交手,感覺如何?」上官太後主動提起此事,屋子裡還有兩名侍女,都是她的親信之人,另一位是太監張有才,是皇帝的身邊人,不至於泄密。
「她說的那些話,雖然我聽不大懂,但是都不該由她說出來。」張有才比皇帝還要警惕。
韓孺子沒有表露出任何不滿,和往常一樣,與幾位大臣商議朝政。
「未掌兵權。」上官太后執政數年,南軍一直是她的心腹大患,卻一直無法除掉,「我終究是名婦人,難以取得將士效忠,上官家的人……不提也罷。陛下不同,陛下雖在軍中受過苦,卻也得到了將士的歡心。陛下自己或許還沒有注意到,陛下已有武帝之資。」
韓孺子卻比較急迫,要求十天之後出發,不走洛陽,而是先南下,然後沿江東下,順便巡視新近安定的雲夢澤,入冬前到達東海國。
「陛下心裡有數就好,可別耽誤太久。」
韓孺子不想追究此事,並不意味著就能坦然接受,對上官太后,他永遠都會保持警惕,比對朝中大臣更甚。
卓如鶴稍加反對,很快就代表群臣同意了。
「武帝是皇帝的楷模。」上官太后思考得越久,越佩服武帝,自覺相差甚遠,「武帝一生都與大臣爭鬥,無休無止,他總是勝利者,唯一敗給了死亡,等他駕崩之後,朝廷恢複原樣,武帝的成果卻沒人繼承。」
韓孺子突然明白上官太后想說什麼了,「太后是說大臣應當定期更換嗎?」
這個問題大家都感興趣,商議了一個多時辰。
韓孺子實現了諾言,次日下午特意前往慈順宮,事前打過招呼,上官太后正裝見駕,感謝皇帝的關心。
南直勁覺得這是一次機會,只對一件事感到困惑:皇帝為什麼偏偏指定自己調查此案?
韓孺子勉強點頭,「朝廷有問題,但還沒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朕希望暫時維持現狀,不想再生變故。」
「不懂最好。」韓孺子道。
上官太后承認自己毒殺了桓帝,她一點也不後悔,在她眼裡,那實在不是一位好皇帝、好丈夫。
母子二人聊了一會,慈寧太后道:「陛下又要出京,走之前去探望一下慈順宮吧,那邊的狀況不太好。」
三天之後,勤政殿大臣推薦數人擔任右巡御史,供皇帝挑選,韓孺子指定了瞿子晰。
滿十天之後,皇帝再次出京巡狩,仍然只帶三千人,沿江東下,目的地也是東海國,房大業推薦的數十名將領,都在路上與皇帝匯合。
「太后多慮了,先帝當了多年太子,登基之初不也與群臣有過矛盾?朕在摸索,大臣也在摸索,雙方都摸清狀況之後,慢慢就好了。」
上官太后神情黯然,她肯放棄權力,原因有許多,其中一條就是覺得自己再也掌控不住朝廷。
「陛下……真打算更換大臣?」
張有才嘿嘿笑了兩聲,不敢再問。
下午,韓孺子在凌雲閣召見了東海王等人,親自安排巡狩事宜。
慈寧太後知道皇帝不肯對自己對說實話,輕嘆一聲,「其實我並不意外,咱們母子二人與朝廷總是隔著一層,陛下從小沒受過宗室與朝廷的好處,自然對大臣沒有什麼好印象。」
上官太后也笑了笑,「我只是不甘心看到大臣們得意。」
上官太后還不算太老,但是已經失去了多半活力,只在遭受到威脅時,才會奮力反擊。
「是,明天朕就去。」
兩人並無母子親情,甚至彼此憎惡,但有一點相同,都曾面對大臣的阻力,以至於步履艱難。
韓孺子搖搖頭,老宰相殷無害從武帝末期任職,經歷四代皇帝病死在相位上,他不動,百官的變動自然也是極少。
「對,無休無止,武帝越到晚年,與大臣斗得越激烈,殷無害那班大臣能堅持下來,一是確有幾分真本事,二是僥倖,武帝再多活兩三年,誰也留不到現在。」
慈寧太后微微搖頭,改換話題,「那個王平洋,陛下覺得怎麼樣?王家也就他讀過幾天書,懂規矩、有點眼力,能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太後放心,目前進展順利。」韓孺子自信地說。
慈寧太后將皇帝叫到自己的住處,問道:「陛下又與大臣鬧彆扭了?」
「不錯,這一路上他做了不少事情,頗合朕意。」韓孺子沒有完全說實話,王平洋的確很會做事,正因為如此,反而令皇帝不喜,猜測他受到了慈寧太后的指點。
恢復勤政殿聽政的第一天,場面稍有些尷尬,卓如鶴假裝一切正常,其他大臣卻都悄悄地察言觀色,希望弄清楚皇帝的真實意圖。
一個沉默已久的人,突然滔滔不絕起來,當然有原因,韓孺子卻不想對外人提起,是母親提醒他去探望上官太后的,原因當然就在此處。
卓如鶴又提起右巡御史的空缺問題,認為應該早些補缺。
韓孺子笑了笑,「多謝太后高看,太后好好靜養,不宜勞神動念。」
上官太后盯著皇帝,驚訝地發現皇帝似乎在說真心話,她搖搖頭,「如果全按大臣的規矩行事,陛下還活著的時候就應該住進太廟,每年出來幾次,接受群臣的朝拜,其它時間里不聞不問。」
「嘿,所謂害怕只是假象,陛下回想一下,除了公開的叛逆者,我可曾更換過朝中重臣?」
上官太後點點頭。
又過兩天,一項不起眼的任命也被通過:當了幾十年中書舍人的南直勁,終於離開中書省,前往御史台,成為一名六品御史,正好是瞿子晰的直接下屬。
南直勁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與兵部合作,前往東海國共同調查樓船將軍黃普公失蹤一事。
「無休無止?」
韓孺子打量張有才,「你還說自己沒聽懂?」
「經過武帝的強壓,大家都以為朝廷變得軟弱,可是換一種想法,能在武帝時期堅持下來的大臣,哪一位不是老狐狸?軟弱是他們的誘餌,誘使陛下放鬆警惕,他們就能為所欲為。」
冬季將至,卓如鶴建議明年春天出發,經由洛陽東進,最為穩妥,經過的郡縣也比較多。
韓孺子告退,時間還早,他去內書房坐了一會。
上官太後繼續道:「我曾經嘗試在廣華閣另起爐灶,結果卻是一場慘敗。刑吏也是官員,也是大臣,從我這裏得到權力之後,卻覺得不穩,總想再找靠山。陛下應當明白,在官吏眼中,朝廷總是比皇帝更穩定,所以更大的靠山還是朝廷。那些刑吏暗中投靠大臣,表面上為我做事,卻藉機排除異己。在我聽政期間,重臣未變,底下的變動卻很多,我原以為那是我一手造成的,最後才明白,我才是工具。」
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東海國巡狩,皇帝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剩下的問題就是時間與路線。
「陛下做得對,但是要小心,大臣們會利用這一點。」上官太后指點道。
「那就好,王家總算有人能為陛下效力,不至於擔著外戚的名號,卻每每置身事外。」
「算不上交手,只能說是試探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韓孺子一開始還不能對上官太后開誠布公。
韓孺子有些好奇,問道:「太后……執政之時,是如何與大臣打交道的?他們似乎都很害怕太后。」
「或許,是太后做錯了,執政者不該警惕大臣,就讓他們按自己的規矩行事吧。」
韓孺子笑道:「一點小誤會而已,已經沒問題了。」
韓孺子也覺得這是一次機會,也對一件事最感困惑:除了趙若素,還有誰在泄露自己的想法?
「太后本有機會,為何未做?」
對韓孺子來說,「先帝」總是父親桓帝,而不是兄長思帝。
張有才在一邊服侍,見陛下沒有看書,忍不住道:「慈順宮可有點古怪。」
韓孺子微微一笑,最初將他當成雕像的人,恰恰就是上官太后。
韓孺子回到皇宮,動用少府帑藏重賞房大業家人,遺憾的是房大業的兒孫當中並無出類拔萃者,老將軍後繼無人。
上官太后臉上的確有著明顯的病容,對朝政卻重新產生了興趣,微笑道:「陛下是在靜觀其變吧,想看看哪些大臣會站出來反對宰相和中書省?」
剩下的就都是些瑣事了,韓孺子將房大業推薦的數十位將領名單交給兵部,由兵部調集,儘快送到皇帝身邊來,他要親自考察。
韓孺子和母親就是從慈順宮過來的,上官太后沒有露面,自從去年冬天以來,她的身體就日漸衰弱,似乎已近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