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目錄

第四百四十一章 劃時代的偉大發明

第四百四十一章 劃時代的偉大發明

「很好,非常不錯!」
這種蜊灰其實和石灰性能差不多。
要造草紙,還得先燒蜊灰。
段家手裡有黃麻紙,可他卻有宣紙、草紙、毛邊紙,遠超過段家了。
手裡抓著幾張草紙,李超有種淚流滿面的感覺。
專門包裝較大貨物的獨料。
稻草還得先經過整理,造紙的稻草得是陳舊但又不能腐爛的,要把他晒乾還得兩頭縛緊。
總之,一切都得從無開始。
其實用石灰也一樣可以取代蜊灰,總的生產過程也就是建石灰腌料池,然後是備料、翻草,晒乾、腌料、翻料、洗漿、抄紙幾個大工序。可每個大工序里,又有許多小工序,一道道的環節,缺一不可,錯一不行。
被毛刺傷過一回后,李超就習慣了自製廁籌,每削好一片,還得在臉上刮幾下,確認平滑光潔沒有毛刺之後,才算完工。平時李超有時身上錢都不帶,但卻一定得帶一個小袋子,裏面就裝著一把親自削好的廁籌。
因此,草紙實際是分為了多個品種。
以後,廁籌可以扔掉了。
蜊灰的原料,其實就是蜊殼,包括牡蠣殼、花蛤殼、蛤蜊殼、釘螺殼等各種貝殼類的殼。一般蜊殼最多的地方,自然還是沿海。在海里撈殼,甚至有專門的車殼船在近海撈殼,從海里撈上來蜊殼,進得燒灰。
草紙,用的是草漿製紙,以石灰或貝殼灰加工。
每個車間有管事、工匠,分掌該工序的技術、標準。
「這個草紙,再造的柔軟一點,先給我府上送上一百捆。」李超一邊說,一邊直接就折了十幾紙揣身上了。
製造一千斤紙,需要蜊灰一百五十斤,稻草一千斤,柴禾二百斤左右。
灶里燒的時候,蜊殼之間還得用穀殼拌好,還得撒點水,用稻草鋪好,最好蜊殼冷卻后灑上水,待其自然氧化成粉末,便成了蜊灰。
更便宜的紙,加上印刷術的出現,讓書籍印刷以及報紙的刊印,都更加方便簡單,成本低廉。
這才是草紙真正的用途,至於用來做廁紙,那不過是捎帶的一個小品種而已。
把已經燒熟的稻草用鍘刀鍘成一寸左右的小段,然後用碾加上一定量水,放在水碾上碾搗成稀爛。
尤其讓李超不能忍受的是,不少人家的廁籌,居然還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有的直接弄塊布,有的弄節麻繩,有的弄捆木片或竹簡,旁邊弄個桶裝著水,用過後,就扔進去,會有僕人清洗,下次再放到一邊備用。
根據塘的大小,也可以加工更多的稻草,一般是三百斤一塘,但也可以挖大塘,弄三千斤一塘。
造草紙,最好的材料還是稻草。李超灞上的梯田種了不少水稻,這些稻草都用來造紙了。
燒蜊灰,得先造土灶。先在地面上挖一個圓形淺坑,如盆狀,面積約二米寬,坑上架筻竹如網狀,再用稻草拌泥封一層頂面,戳上透風小孔,再在周圍圍成灶邊。建成約一尺多高,開一個風門口,還得專門建一個風箱鼓風。
看著幾種不同的紙,李超笑的很開心。以後天下最大的紙供應商,就不是段家,而是他李家了!
「得取個響亮點的名字,以區別其它舊紙,得樹立品牌啊。」李超現在手握著三種新紙,雄心萬丈。
這怎麼能接受?
這個時候沒有塑料袋,店鋪包裝商品,很多時候是用乾的荷葉,一些貴重物品,也用紙或者布包裝。
「我的心相印,我的清風,我的紫荊花!」終於再也不用廁籌了,告別了小木片、小竹板,廢竹簡,真是讓人感動。
算上這草紙,李超已經造出了新式的皮紙和竹紙、草紙三種。
這個過程也是最費力的過程,得碾島均勻,直到碾搗成稀爛,成漿糊狀才好。
再用袋子把漿糊裝好,抬到水塘里,在水裡攪動,去除混濁雜質。
不過李超的作坊不生產其它的黃麻紙、皮紙、竹紙這些,而是專門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紙類,草紙。草紙算不得李家作坊發明,原來也是有的,但如李家這樣,把草紙造的這樣水平,而且成本這麼低,效率這麼高的,卻很少。
草紙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但其實很複雜,李超的草紙作坊,要加工出草紙,經過再三優化之後,也依然需要整整七十二道工序。
要造紙,先燒蜊灰,要燒蜊灰,還得先建土灶,還得制風箱。
「嗯,就叫宣紙吧。」
還有包裝一斤蘭到兩斤貨物的大紙,用來包裝兩斤左右硬殼貨的副紙。
日夜不停的煅燒,燒好為止。
但偏偏這個廁籌卻一般。
兩年了,終於有了草紙了。
這時,草紙才算是剛完成了下手的原材料加工,還得開始上手工序。
另一種是皮紙,用桑樹皮、青檀皮等加工製成的紙。這類皮紙,到了中唐之時有一個品種非常出名,產自安徽宣州涇縣的宣紙。
最大的用途其實是包裝紙。
用來包裝一二兩貨物的三角包包裝紙,也稱中紙,邊長約為半尺。用來包裝半斤貨物的薄紙,邊長約七寸。
同時根本不同的產品類別,又在每個車間建了數個不同的生產組。
比較粗,比較硬,但起碼是草紙啊,比起舊竹簡和小木片,那是好上千萬倍了。以前李超閑時的主要愛好就是削竹簡,不是為了寫書,而是為了私人自製專用廁籌。
每道工序的順序,時間,標準,都是門技術活,也是獨家的機密。李超把實驗后的整套工序拆分成了七十二道小工序,把工坊草紙生產分成了多個車間。
李超直接拿來主義。
草紙作坊生產的草紙,並不全是做廁紙之用的。這年頭,捨得用紙來擦屁股的,估計也就李超了。
這個草紙作坊其實也算是借雞下蛋,利用印刷坊與五位駙馬合夥之機,引進了段家的造紙坊,然後李超弄了些造紙工匠到裏面學習了下,再然後去其它造紙坊挖了點工匠過來,就有了自己的草紙作坊。
草紙最主要的材料,自然是稻草。不過關中地區水稻種植不多,於是便用其它的乾草等代替,但是蜊灰,卻是比較麻煩的。
不知不覺,李超都已經成了大唐的造紙業巨頭。
在沒有水泥前,蜊灰是比較重要的建築材料。建房子、刷牆壁,有錢人使用蜊灰,普通人用黃泥。
李超在這裏使用了水碾,用水力驅動,節省了許多人力畜力。
然後還得挖一個在塘,在塘里按量放好水,按配方定量把蜊灰和水溶解,然後用木耙用力攪拌。將準備好的稻草,一次約三百斤放到大塘里,用人或畜踩踏,讓干稻草吸足蜊灰水,等稻草顏色變成金黃色。
腌制好草紙原料后,還得進行蒸烤加工。
這道工序費時間,一袋料起碼得在水裡攪動二十分鐘左右,冬天的時候,會非常辛苦。
再一件件的搬上岸,讓蜊灰水淋盡並迴流塘內,來回反覆多次。
為了這麼幾張草紙,李超甚至還專門建立了一個作坊,研究許久之後,終於有了現在的成果。
李超參觀了草紙作坊的各個環節,很滿意。
灞上紙坊里出產的紙,主要是竹紙,也就是用春天開枝但還沒發葉的嫩竹子加工製成的竹,李超用後世的技術改進了現有的生產方式,弄出了成本更低,但質量更好的竹子,解決了原來竹紙十分脆的毛病,已經能和蜀中的黃麻紙並論,成本卻比黃麻紙便宜的多,而且用於印刷,效果還更好。
而李超生產的這種草紙包裝紙,成本卻比普通包裝紙便宜的多,成本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比起造皮紙、麻紙、竹紙,草紙製造一點也不簡單。
還有用來包裝一斤貨物的沙薄紙,邊長約一尺一。
不過現在也還沒有這種紙。
李超能接受和別人共一個菜盤裡夾菜,絕不能容忍共用一根廁籌!
手裡的草紙不夠白,很黃,甚至帶點灰色,而且很粗糙。
如果用石灰造草紙,那麼一百斤稻草要用二十斤石灰和二十二斤水。用蜊灰,則是一百斤稻草,用十五斤蜊灰。
哪怕這是新研發的草紙,也頂多是富貴人家用的起。
紙是文字的載體,對文化可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如關中這樣的地方,不靠海,那便收集淡水的貝殼。
「灞上紙坊以後全力生產毛邊紙,供應印刷坊和報社之用。草紙坊專門生產草紙,用做商品包裝紙和廁紙。再建一個宣紙坊,專門生產宣紙,用於書畫之用。」
把腌制好的稻草盤繞在埋好大鍋的土灶上,將稻草弄熟,燒烤好后還得保溫兩三天。
「就叫毛邊紙吧!」毛邊紙是後世竹紙中有名的一個品種,據說是因為有一位收藏紙喜歡收藏福建江西等地產的上好竹紙,他收藏的竹紙都在邊上蓋上章,章上有他的姓,毛字。於是,後來把這種上等的竹紙稱為毛邊紙。
中紙、薄紙、沙薄紙、大紙、副紙、獨料,六種不同規模的包裝草紙。
雖然不少大戶人家裡的廁所裝飾的異常奢華,裏面焚香,甚至還安排仕女伺候,甚至有干棗可以塞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