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目錄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元老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元老

可這個時候,張超豈是他們能控制的。張超帶著這麼多大軍入京,看來是想要壓倒漢京朝廷,取得絕對控制權了。
「張文遠率十六萬大軍正往漢京而來。」
承乾馬上要繼位為天子,但承乾還年輕。
現在長孫無忌極擔心的是,張超這帶著大軍入京,這是想搞一言堂。萬一他要想來個清洗,誰能反抗?
不是他多戀棧權力,而是大唐的分封制度、科舉制度甚至是稅賦律法等諸項基本制度,那都是由朝廷中樞掌握的。若沒有人在中樞主政,這些制度也可能會被廢被改。
「魏公,你說為什麼這次太子舉旗起兵后,一路這麼順利,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甚至一路上沒有什麼抵抗呢?為何?因為殿下代表的是各階層的利益,而陛下呢?陛下想反對他曾經支持的,他想要轉過頭來對付當年助他一起帶領大唐走向富強的各階層,你說這可能嗎?」
「長公主和程咬金、蘇定方的八萬大軍已經進了梁州。」
歷史上的李治,繼位之後前期都是由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主政,元老們內鬥。再後來,李治與武氏跟長孫等元老斗,最終是李治得到李績等的支持,把親舅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元老乾死了。
得知漢京發生宮變,皇帝被軟禁,漢京朝廷要迎太子入宮,也知道皇帝大勢已去。在跟程咬金他們談了幾次,談不出結果后,最後主動開城讓程咬金入城,甚至幾萬人馬,不抵抗的讓他們繳了械。
再加上容易被人忽視,其實實力非常強的新興工商資本家階層,這些人的利益跟大唐是捆綁在一起的。
可現在,局面卻依然還處於失控之中。
說白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真正掌握朝政的不會是承乾,而是元老們。
這幾朝的輔政大臣們,最後都爆發激烈的內鬥,甚至還有新君後來跟元老們斗的。
他也在江州見到了南下的魏徵。
這些消息,讓人擔憂。
誰是元老?
「魏公,其實不用灰心,陛下帶著大家在康庄大道上走了很遠,現在走了一段岔路。但我們現在有了新的領路人,跟著太子,我們會回到大路上,繼續前行。以後,大唐會更加輝煌!」
「可是,他們不但沒解散兵馬,還強行進攻梁州。結果梁州的李道宗、契苾何力現在不敢開戰,最後只能放他們入城,實際上,程咬金繳了李道宗他們三萬大軍的械,等於俘虜了他們。」
可誰能想到,最終會發生這些事情呢。
「要是能罵醒,我倒不介意在大理寺多蹲幾個月。可惜,可嘆啊!」
「張超這是要幹什麼,帶這麼多大軍入京?」長孫無忌不滿。
「當然不會,我張超身為大唐的封王領主,誓言守衛大唐。誰若是敢犯唐,我將以手中劍捍衛。」
元老政治是很危險的,因為各自威望很高,上面又沒有足夠威望的皇帝壓制。
「能不能給魏徵送封飛信,讓魏徵跟太子和張超談談,讓他不要帶這麼多軍隊入京。既然現在大局已定,我看完全可以讓將士們回家,張超可以留個一兩萬兵馬護衛殿下安全就行。到了漢京,還有南北衙的將士們呢。」
「真的嗎?」魏徵問。「以後真的還能更加強盛,而不是內鬥不休,戰亂不止?」
沒錢又沒兵,跟誰打,打的過誰。甚至如今朝廷里許多中樞要員,地方大員,那也是分封貴族的一員啊。
張超是打定主意,這次入京要當首相的。
這才有了貞觀治世,甚至達到盛世的景象。
說白了,皇帝一為自己的皇權受到威脅,二來也是想要能收一收這幾大階層的權力,不想讓他們擁有過大權力,好加強李家的控制。
甚至張超想要推行的更多新政,也必須得有人在中樞說話主政。
大唐曾經的關隴貴族確實衰弱了,但新興的分封貴族們實力更加強大。曾經的關東士族和江南士族也衰弱了,但新興的庶族地主科舉士族階層,同樣新興且強大。
魏徵聽了,良久沉默。
當年若不放權,也就解放不了生產力。大唐不會如此迅速的富強,也不可能這麼快滅亡突厥、高句麗、吐谷渾、林邑等。
張超笑著回道,「誰說不是呢,魏公銷瘦許多,聽說你罵陛下為昏君,在大理寺蹲了好幾個月。」
可權力放出去了,想收回來,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
兩個親家翁見面,不勝唏噓。
魏徵望著張超,「是嗎,既然如此,請文遠為大局考慮,不要帶這麼多兵馬入京。二十余萬大軍,文遠你這是想做什麼呢?入京殺光漢京的人嗎?」
「文遠,我至今想不明白,你為何要在南洋訓練私軍。」
魏徵有些落寞,其實他以前挺喜歡李世民的,少有的一個比較能克制自己能納諫的開明君主。
也許等局勢穩定,新的平衡建立后,張超會離開中樞,但這個時候,他絕對不會離開的。
可事實就是如此。
甘露殿里,宰相們今晚不打算出宮了。
在皇帝喊著要跟張超決戰的時候,各地的唐軍都沒什麼鬥志,更別說現在了。
魏徵鬚髮花白,人更瘦了。
朝廷年收八千多萬貫,天下人口六千余萬,大唐開疆拓土,四方來朝。
「我老了。」
……
「是有些多了。」房玄齡也道。
李道宗這人打仗本事有,可有時又很投機。
「年初你離京的時候,我是真沒想到,此後會發生這麼多事情。」
是大唐的新政造就是他們,也是他們成就了大唐。
李世民在這三大集團里,想一下子對付工商資本家和軍事貴族兩大集團,這不是開玩笑嗎。
「魏公,其實就算沒有我訓練的這五萬私軍,你以為如今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嗎?不,一樣會發生的。陛下當初繼位之時,天下凋弊,內憂外患。陛下大胆的推行了新政,大興工商,甚至不惜對功勛將士們實行分封之制。」
張超的艦隊行進很快,已經駛達江西江州,進入江州稍事補給。
「為了殿下安全,也為了局勢需要。如果我們不帶大軍入京,說句直白點的,只怕很長時間也都難以恢復秩序。」
他始終認為,這場宮變,是在挽救大唐。
貴族們握著兵,資本家們握著錢。
月圓如鏡。
「你要帶兵入京,製造混亂還是恐慌?」
這種政治,歷史上常有。一般就是新君繼位年幼,這個時候由元老大臣輔政。
有人甚至在想,要是他們再堅持一下,說不定李績就攻下廣州了。當然,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不這麼想,攻下廣州又如何,也不有改變整個大局,只會讓內鬥的更殘酷。
「李績已經在廣州城下解散了兵馬。」
「這沒錯,可有必要帶那麼多軍隊嗎?」
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會是元老政治,或者說是寡頭政治。
「可是陛下如今卻視這三大勢力為威脅,他不想開議會,甚至對我這樣的領主貴族代表一直難安。而恰恰太子又深得大家的支持,於是乎內亂起。」
「我並沒有叛亂之心,這支私軍也沒想過要主動調回中原。這天下如此之大,光一個南洋就無窮無盡。南洋的私軍,不過是因為威脅到了陛下對我的猜忌,才做的一個最後自保手段。本來,我是想在南洋打下一塊殖民地的。」
多數情況下,輔政的元老大臣,都不會是鐵板一塊,他們會內鬥,甚至很激烈。
杜淹笑道,「正因為這漢京還有南北衙的將士,所以張超才要帶大軍來啊。這次,我估計張超不會退讓。你看程咬金、蘇定方,他們明明已經接到了我們送去的命令,讓他們解散兵馬。」
當然是張超,是馬周,是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這些元老。
都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漢武帝臨終選了霍光等做輔政大臣,比如歷史上李世民選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做輔政大臣,還有比如康熙他爹給他選的鰲拜等人,再比如咸豐給兒子選的八輔政。
張超沒有料到,魏徵繞了一圈,居然在這裏等他。
要想跟長孫無忌等元老爭奪掌控權,他必須帶兵入京。
「魏公,眼下的局勢很微妙。我很感激也很欽佩漢京諸位為了大唐長治久安,而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但我不想大唐繼續混亂下去,太子殿下也不想。我們必須拔亂反正,必須迅速恢復秩序。」
多好的景象啊,魏徵甚至以輔佐了這樣的君王而自豪。
「也正是靠著這些,大唐迅速的富裕並強大起來,開疆拓土,無往而不利。但大唐強大起來的同時,新興的工商資產階級也形成了很大的利益階層,更別說,分封貴族們擁有領地后,形成了更強大的軍事貴族集團。」
「必須限制張超,不能讓他帶太多兵入京,還有,得馬上讓太子給程咬金下令,讓他退出梁州,不得再東進。李道宗的三萬兵馬,也得把器械交還。」
「可以說,這兩大集團,包括新興的庶族地主士人集團的興起,都是伴隨著大唐的強大而起來的。這三大集團,就如同大唐的三駕馬車,他們拚命奔跑,才帶動著大唐跑的這麼快,變的這麼強。」
江州。
皇帝玄武門之變時,大唐才剛剛一統天下,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百姓窮困。是李世民,這個馬上皇帝虛心納諫,任用賢明,堅持推行新政、大興工商,對外大敗突厥、吐谷渾,讓大唐此後十余年沒有邊境之患。大興科舉,選用賢人,大興工商,國庫大豐。
魏徵不提,張超心裏也清楚現在的局勢是什麼。
魏徵搖頭。不管如何,他都覺得張超做錯了,他的這五萬私軍,直接導致了皇帝對他的無法容忍,甚至是對太子的無法容忍。
這對於漢京的宰相們來說,簡直是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