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第1217章 人心向背定成敗

第1217章 人心向背定成敗

招降書信射入成中,性命都不保了,蓄髮,改漢姓,穿漢服,對於滿人來說,根本不算事兒。金國的滿人,早就已經剪辮,穿漢服了。
漢軍對於尼堪,怨氣很重,多半不願意跟著尼堪尋死,就是城中的滿人也不想繼續抗爭,尼堪給他們分發兵器,沒有激起他們的鬥志,反而讓他們感到絕望。
尼堪聽見城內殺聲震天,才曉得明軍進城,他也不帶兵抵抗,而是領著近千心腹,直接去了皇宮,然而守衛的滿人牛錄,卻不讓他進宮,痛哭道:「王爺,您要是燒了紫禁城,我們就都活不成了……」
中國被稱為天·朝,除了強盛和威嚴令小國敬畏外,主要是我們更加文明,更加先進,更開化,胸懷更為廣闊,是整個東亞,乃至人類文明的燈塔。
歷史上漢族融合周邊少民,都是比較溫和的策略,用先進的文化吸引,讓他們自己慢慢改變,從不強迫他們一定要說漢話,穿漢服,是一種不主動的吸納,鮮卑、契丹、百越都是這樣慢慢融合進了漢族之中。
一眾滿將見此,也顧不了那麼多,紛紛逃離了宮城。
為了促使歸義和少民漢化,歸義和漢民之間,自然存在差異,才能促進漢化。
城內的滿人亂作一團,滿城嘩然,明軍遇見手持兵器的一律斬殺,驚得婦孺們紛紛跪地,迎接明軍入城。
敬謹郡王府邸,一群將領站在下面,尼堪看完勸降書信,沉默半晌,仰天長嘆。
在炮擊了一日之後,王彥隨即讓馮銓寫了一封信,他自己也寫親自修書一封,讓書吏抄了十多份,晚上射進城裡。
這點王彥聽到金國頒布的政令后,與王夫之商談過,王夫之的建議是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
歸義則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軍、經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出行進入城池,更是需要批准,享受不到朝廷的諸多福利,但是歸義只要能說漢話,且歸順三年,就可以到地方官府改成漢籍,能活漢話會寫漢字,則只需一年,有為明朝立功,則直接賜漢姓身份。
蒙古人屠滅文明無數,足夠強大,可是這個文明讓人喜歡嗎?他雖然強大,但是卻是野蠻的象徵,除了讓蒙古人作威作福百年,對於世界各族來說都是個災難。
尼堪下命,他將與北京共存亡,但是清軍將領們的覺悟,卻並沒有他那麼高。
王彥勸降,一般就是分析利弊,開出條件,許以好處,讓城中的人自己決定。
共治五年,六月二十日,清晨,守衛南城永定門的馬光輝打開了城門,早已做好準備的忠武鎮直接開入南城,萬余清軍紛紛棄械,全都投降保命。
大明既然是天·朝,文明既然先進,就有責任教化四方,幫助周圍藩屬,學習中國文化。
文明分為有序和混亂,混亂充滿了破壞,有序則尋求天下的安定,推動歷史向前。
將國內之民的身份,定義為漢和歸義兩種成分,漢不用說,歸義則是歸附的少民,不許再提滿、蒙、壯、藏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的勸降書信,射入城中,無疑就給了裏面的人一條生路。
此時城內滿是明軍入城的呼喊,喊殺聲正往宮城而來,幾員滿將聽了尼堪的話,無不傷感,紛紛問,「那王爺怎麼辦?」
眾將聽了王彥的話,也就放心下來,各自回到營中等候,萬一城中清軍要作死,那他們再一展身手。
現在北京已經是一座孤城,也不可能有什麼援兵,根本就沒有任何希望,尼堪從決定留下的一刻起,他就知道了自己的結局,做好了與北京共存亡的準備。
尼堪卻沒有說話,搖了搖頭,心如死灰的往王府走去。
劉順領大軍沒有在南城耽擱,直接從正陽們進入北城,投降的滿兵齊齊大喊,「不要抵抗,器械保命!」
南城的漢軍,幾乎明目張胆的策劃投誠,消息早傳入了北城,但是卻沒有人向尼堪稟報,因為把守南城的幾個甲喇額真,也在串聯,準備獻城,並且連夜派了人手出城求見王彥。
眾將臉上剛放鬆了一些,誰知道尼堪卻忽然恨聲道:「馮銓老賊,本王早就懷疑他有鬼,果真是投了南明。王賊讓我們改姓、蓄髮,這是對我大清的侮辱,漢人為了衣冠,能舉城相抗,我大清的勇士,同樣不可侮辱,本王誓與北京共存王!」
眾將領見他神情,心中一喜,都鬆了口氣,以為尼堪接受了明軍的條件,這樣十多萬滿人,就還有一條生路。
因此在民族政策上,王彥覺得要採取,積極進取的策略,加速國內各族的融合,可以學習金國,重新統計人口,國內之民每人發放一塊竹牌,標明籍貫,而在民族問題上,治下之民統一稱漢,或者都稱明人。
王彥決定招降,是給滿人一個機會,但是為了不讓城中的滿人存在幻想,還是讓大軍架起巨炮,狂轟了一陣,給清軍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心裏有點數。
另一些則早就聯繫上了城中天地會的成員,剩下沒門路的急了,直接見人就問,也不怕暴露,他們自己找上門來,直接說道,「看在同袍多年的份上,誰要是有投降的門路,務必帶上弟弟一個。」
尼堪已經做好了城破自殺的準備,可是城中的漢軍,甚至不少滿人都不想死。
今歲,四月間,金國下令,治下之民,無論各族統一稱為金人,等於是用國家的力量,加速金國境內各族的融合,意圖增強金國內部的凝聚力和各族對於金國的認同感。
要是明軍不給他們活路,他們還有可能和尼堪一起與城池共存亡,可是王彥給了他們一條生路,他們自然要求生。
每次攻城,都先射勸降書信,降低大軍損耗,以最小的代價奪取城池,這是明軍的慣例。
王彥的招降他沒有動心,也不想理解屬下的心情,反而讓人去抓捕馮銓的家眷殺了。
牆倒萬人推破鼓萬人捶,人心如此,尼堪已經被人拋棄,或許他心中也有所察覺,只是求死的他已經不想理會。
畢竟眼下的局勢,不降必死,打下去有什麼意義呢?總得為妻兒老小考慮呀!
婦人和孩童都要上戰場,那大清還有什麼希望,滿人也是人,也是怕死的。
眼下的情況,明眼人都能看清楚,大清徹底輸了,繼續打,只有全部去死。
王彥不敢斷定,這是好是壞,但是他見了金國此條政令之後,對於明朝之前以及歷代中原王朝,不主動去融合周邊民族,進行了反思。
只是清軍到馮銓府邸時,馮銓的家人早就被人轉移了。
南城的綠營將領中,不少人馮銓早就聯絡過了,他們見了投降書信,立刻就聚集在一起,準備兵變。
總之王彥覺得,朝廷因該主動要求周圍臣服之民,進行漢化,這樣有利於明朝,快速穩定邊疆地區。
看著宮牆上的滿人士卒求情,尼堪不禁長嘆一聲,招來身邊的親信,讓他們各尋出路,是與明軍廝殺,為大清盡忠,還是器械保命,他都不干涉了。
尼堪回到王府,脫去了鎧甲,穿上滿族王公的朝服,將妻兒叫到一起,然後點火焚燒了敬謹王府,為他的大清國盡了忠……
尼堪在選擇留下時,他就已經是在求死,作為大清的王爺,投降后失去權力,像一條狗一樣恥辱的活著,他還不如去死。
他這麼一說,下面的將領,便齊齊變色了。剃個小辮兒,馬蹄袖和馬褂有啥好的,誰美誰丑不是一目了然么,改了有啥大不了,你想死,我們可不想啊。
自從北京被圍后,城中的滿人就惶恐不安,士氣低落,軍無鬥志,知道自己的末日已到。
這樣的政策只要實行,一旦某地,漢籍超過歸義,明朝便站穩了腳跟,歸義全成漢籍,那他們生活的土地,就是漢地。
這次也不例外,城中的人已經沒了選擇,除了投降就是死,王彥書信上沒有廢話,直接告訴尼堪,蓄髮、改姓、易服飾,投降免死。
中國要的不是元、清那樣的朝代,要的是像漢、唐一樣,強大、開闊、既能擊破強敵和敢於冒犯的對手,也能教化四方,傳播文明,影響世界的朝代。
北京城大,城中只有兩萬五千人,其中還有一半是漢軍,他只能將府庫打開,給滿族的婦孺分發兵器,讓她們幫助守城,並將北城的漢人全部趕到南城,在讓人在紫禁城備好引火之物,準備最後自·焚。
當然,這還只是王彥與王夫之私下商談的結果,有什麼紕漏,想要推行,還要內閣和議事堂通過才行。
凡事獲得漢民的身份,百姓就能在大明隨意出行,不需要路引,可以經商、從軍、購買土地,子嗣可以免費入州縣的蒙學等各種便宜。
當然除了強制的政策之外,也要許以一定的好處,在朝廷主動要求融合的同時,也要讓少民願意進行融合。
明朝作為一個大國,除了要有威嚴之外,還要有大國的氣度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