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陸):三國群英〔後漢~晉〕》目錄

一四五 興亡無常

一四五 興亡無常

許貢遺族及家臣當然視孫策為仇敵,俟機報仇。孫策明知有人懷恨於他,卻自恃剛勇而絲毫不顧念自己的安全。以狩獵為例,他一看到獵物就單騎追逐到底,腦中毫無安全顧慮。這對一心想向他報復的仇家,當然非常容易下手。
烏桓原屬通古斯族,因被匈奴追趕逃至烏桓山,故有此名。袁家與遼西烏桓,曾因通婚而有姻戚關係。
劉表下此決斷。他遂對袁譚婉轉表示拒絕之意:
照理來說,家業應由長子袁譚繼承,但袁紹後妻劉氏卻希冀能讓己出的子袁尚掌權。
聽到某重臣這麼說時,曹操以冷冷的口氣道:
「哪一邊好打,就先攻哪一邊吧!」
「玄德(指劉備)兄在曹操處以及袁家都待過,對雙方的情形相信都很瞭解,應該如何,尚請發表高見。」
此外,他又單獨對弟弟孫權道:
曹操乘勢出兵至遼西,並且於白狼山擊破烏桓軍。袁尚和袁熙更向東逃,亡命至襄平公孫家。
孫氏原本為袁術的部下。孫堅與劉表交戰,也是奉袁術之命而行。但如同過去曹操脫離袁紹支配,甚至推翻袁紹,孫氏新主孫策也有獨立於袁術之外的宿志。
攻下平原的曹操,進而包圍南皮城是建安十年(公元二〇五年)正月之事。
孫策死於建安五年。決定天下大勢的官渡戰役,也在這一年發生。
「千萬不可如此,乘人之危乃背義之舉。而且,倘若出兵卻未能徹底獲勝,這會與人結仇。此際毋寧與對方建立友好關係。」
不幸的是,袁家因繼承事宜發生激烈的鬥爭。去世的袁紹有三個兒子,就是袁譚、袁熙和袁尚。
現在這最後的希望落空,他便陷於孤立無援的狀態,不得不從根據地平原(今山東省北部)後退至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西南)。
——孫策係驍勇之人,以置之於京師為宜。置於地方,他日定有後患。
——真正陷於危機時,畢竟只有骨肉兄弟可以依靠。與其與我們結盟,不如與令弟修好,共策共力。倘若仁兄有意,令昆仲言歸於好之事,可以由我居中斡旋。
如同兄長觀察,孫權確實有啟用賢者並寄以完全信任的器量。他的陣營人才雲集,朝氣蓬勃。
建安六年,曹操攻打汝南的劉備,劉備敗北,亡命至荊州牧劉表處。劉備長久的雌伏生涯也由此開始。
袁術僭稱皇帝,對孫氏而言是最適時的藉口。
「他會打向荊州來?」
不僅是打了敗仗的袁尚,連二哥袁熙也意興闌珊,整日酗酒。
最後,袁譚壯烈陣亡。
袁熙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呢?
放眼看看南方的情形如何。
長兄袁譚為與弟袁尚打仗,甚至向宿敵曹操求援。
孫策如此向天下宣言。獨立的基礎,當然已經具備。
「說的也是……」
他的妻子是有絕世美女之稱的甄氏。當時的習慣是,武人出征時,一定要把妻子留在作為同族人大本營的後方,因此,袁熙也把甄氏留在鄴城,隻身來到故安城。
在南方長江沿岸地區,孫氏勢力擴張得很快。前代孫堅曾立下攻入洛陽的輝煌戰績,最後卻在和劉表部將黃祖交戰時,身中流箭而亡。這件事情不同史書有不同說法,不過依據推測,發生之時大概在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前後。孫堅遺兒當時尚年幼,孫氏軍團暫時由其伯父孫賁統軍。
——身為一城之主,這樣像話嗎?打了敗仗,父親又在失意中死去,處在此一情形下,這樣酗酒行嗎?
「讓世人看看我們視死如歸的精神吧!另一方面,也藉此顯示袁家數代以來愛士護民的胸懷!」
「依在下淺見,應該婉轉拒絕為宜。」劉備當場回答,「袁譚為了要與胞弟鬥爭不惜與父親仇家曹操聯手。現在,他為了要打倒曾經協助過他的曹操,又來要求和我們聯手;他自稱目的在於消滅專橫的曹操,但天下人不會聽信這一套的。袁譚的真正意圖,當然在於分散曹操的力量。我們絕不可捲入這個漩渦。」
曹操因而將冀州合併。由袁家支配達數代之久的冀州,遊俠風氣甚盛,這個地方以報仇和厚葬馳名全國。現實主義者曹操,對此甚表不悅。
憤怒無從發洩,只有沉醉酒鄉。每次喝酒,他都爛醉如泥。
奪去他妻子的曹丕才十八歲。想到自己的妻子被這樣的小伙子奪去,袁熙又氣又惱。
表示反對的是侍御史張紘。
「有人亡、有人興……」
劉表詢問劉備的看法。
「那個小子!」
對袁譚而言,與劉表結盟而使曹操力量分散,是他最後的希望。
孫權遂以十九歲弱冠之姿統領江東將士。——「小霸王」消失而「碧眼兒」登場了。
「曹操是絕不會從事兩頭作戰的人,他必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倘若我們與袁家結盟,曹操一旦出兵東北袁家,必定擔憂我們從背後偷襲。但攻打在西南的我們,他就無後顧之憂。因為因兄弟鬩牆而筋疲力盡的袁家,根本無力偷襲曹操,縱使攻打,力量也極其有限。……因此,假使順應袁譚所求,曹操一定會毫不猶疑地揮兵攻打過來。」
翌年(建安七年五月),鬱鬱寡歡的袁紹病死。
——袁術乃大逆叛徒。我們與他斷絕關係。
公孫家掌權者為公孫康,在關外建立獨立王國,採取類似門羅主義的公孫家,最忌諱的是捲入中原戰爭。
而鄴城卻被敵人攻陷。他的妻子甄氏則被曹操長子曹丕所奪。
這是一批從容赴死的軍隊。
「他們兄弟要是能協力拚死一戰,那樣才叫做令人欽佩。」
曹操遂奏請獻帝授「討虜將軍」稱號予孫權,並任命他為會稽太守。——曹操給孫權示恩做了個順水人情。
被袁紹命令至曹操後方擔任擾敵工作的劉備,眼看良機已到,前往汝南,與袁紹斷絕關係。
在官渡一役大敗的袁紹,雖然暫時保住性命,但也就此退出了逐鹿天下的舞台。後來數年間,袁紹飽受曹操的壓制和排擠。
與袁譚不睦的弟袁尚,逃進二哥袁熙所在的故安城後,意氣消沉是自然的。
孫策生前最後一次狩獵時,果然遭逢仇家狙擊,臉頰被箭射中,重傷倒地。臨終之際,他叫來張昭等孫氏重臣吩咐道:
劉表是很溫雅的一個人。即使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鬥如火如荼展開時,劉表也從未趁機在背後偷襲過曹操。
部下開始對他不滿。
——曹操擁天子而恣意專橫,吾等合力擊之如何?
「袁譚奮勇抗戰至死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他說結盟之事會絕對守密。」
看到袁氏兄弟的首級時,曹操慨嘆興亡無常。「亡」指的是袁家,「興」指的則為長江碧眼兒孫權統率的孫氏軍團。
袁譚在馬背上揮劍大喊。
袁譚畢竟是名門袁家的嫡子,知道自己命運已到終點,準備慷慨赴義。他親自率兵,從南皮城攻打出來。
「我們轟轟烈烈戰死沙場吧!」
「那只是為了讓我們安心的說辭。同盟成立後,袁譚一定會大肆宣揚這件事情。到時候,曹操必然會棄東北而揮兵轉向荊州攻打過來。」劉備道。
但在兄弟爭執告一段落後,曹操畢竟是亡父深惡痛絕的仇人,雖為繼承家業而一度予以利用,但如今目的已達,袁譚還是認為曹操非剷除不可;可是光以破碎不堪的袁家力量,實在很難打倒曹操。袁譚於是派遣密使至劉表處,表示如下之意:
曹操應袁譚的要求,攻打了袁尚的居城鄴。
包庇袁氏兄弟的結果是,很有可能遭到曹操出兵攻打,致使公孫家趨於滅亡,公孫康遂取下袁氏兄弟首級,獻給曹操,以免被討伐。
奉不成器的人做主將,部屬別說發跡,連性命都難自保。既無領導能力,又欠缺戰鬥才能,這樣的人當然不能服眾。無能將軍的部屬豎起叛旗,其實是為了自衛。
劉備投靠的荊州之主劉表,是名門之後,雖然不怎麼擅長打仗,實力卻不容忽視。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亂世,只有荊州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因此,各地難民都聚集到這裡。也就是說,動員令下時,這個地方輕易就能招募到相當的兵力。
就結果而論,領導者如此交替,對孫氏軍團或許較為有利。若由孫策繼續領導,由於他殺人無數,樹敵過多,孫氏軍團很有可能因此而自滅。
——嗣後嚴禁報仇及厚葬之舉。
「率領江東子弟四處征戰,這一點你不如我……可是,任用賢者,得人心而確保江東,這方面我就遜你一籌……希望你好自為之。」
在他下面,有周瑜、張昭、呂蒙、魯肅等眾多傑出家臣,連諸葛孔明的兄長諸葛瑾,也是出仕於孫氏的人才之一。
吳郡太守許貢如此向許都的漢獻帝具奏。雖然許貢是悄悄上奏,卻為孫策所悉。孫策一怒之下,將許貢絞死。
經過八年——
關羽在數萬將兵面前,單騎闖入袁軍大將顏良陣營取其首級,自認為欠曹操的人情因此舉而一筆勾銷,遂投奔至袁紹軍內的劉備處,此事已如前述。
西南有劉表,東北則有袁家殘黨,應該先解決哪一邊呢?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曹操,任何時候都絕對避免從事兩面戰爭。他的作風是:傾全力面對單一敵人,在敵人未潰滅之前,絕不鬆手。
鄴城被陷,袁尚喬裝逃走,逃入次兄袁熙所在的故安城。袁譚因而得以繼承袁家的家業。
正在起內訌的敵人較容易擊破,是自然的事情。何況攻打袁尚不會有背後受劉表偷襲之虞。
曹操於是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聽到孫策已死,曹操曾經計劃向南方出兵。他認為,江東勢力因將領之死正陷於混亂之中。
但,孫策畢竟過於年輕,這位二十六歲的青年將軍,在對別人的關懷上,似乎有欠圓熟,因而常有人懷恨他。
在官渡敗北,今又喪失總帥袁紹——袁家在這種情形之下,還在鬧內訌,並且愈演愈烈。
曹操最後做了這個決定。
袁熙喝下酒後,吐了一口唾沫。
劉表召集部將,舉行會議。出席人員包括以客卿身份亡命在此的劉備。
不久,故安城武將焦觸和張南等人高舉叛旗,袁熙和袁尚於是逃至遼西烏桓族處。
面對此一情勢,曹操陷入沉思。
「袁譚的請求,該如何回應?」
越是酒醉,甄氏的美麗倩影越是揮之不去。而想念美麗的妻子,帶給他的只是痛苦。想到甄氏潔潤的冰肌玉膚正在被曹丕撫弄,他就怒不可遏。
「好,我知道了。結盟之議就此打消。」
「有人亡、有人興……」看到袁家兄弟首級時,曹操慨嘆興亡無常。「亡」指的是袁家,「興」指的則為長江碧眼兒孫權統率的孫氏軍團。
孫堅嗣子已茁壯成長。兄長孫策個性勇猛,有「小霸王」稱號。弟弟孫權由於眼睛是藍色的,而被喚作「碧眼兒」。
他甚至下了這樣的命令。
「希望你們好好照顧我弟弟……這個國家以後會亂得更厲害。擁有吳、越地方的勇敢人民和三江要地,要稱霸天下,應該不難……希望你們好好擁護我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