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八史略(柒):江南風波惡〔晉~隋唐〕》目錄

一八八 野心葬送熊耳山

一八八 野心葬送熊耳山

在號稱西秦霸王更以皇帝自稱的薛舉死後,集合蘭州諸軍繼承其位的薛仁杲,不久前才被李世民攻滅。在戰場上神勇無比的他,表示意見時卻如此有一搭沒一搭地缺乏自信。
(這是佯動作戰——)
(哈!終於察覺我有謀反之意了!)
「東方有李密的部下徐……不,受賜國姓的他現在姓李,這個李勣表面已經對我唐朝效忠。唐好不容易有了這股忠實勢力,而謀反成性的李密這一去,他們會不會集結成反唐勢力——我擔心的是這一點。」
這道詔書追風似的被送到正在東征途中的李密手裡。李密在一個叫稠桑的地方接到這道詔書。
旁邊沒人時,他呢喃著這句話。這已成為他來到長安之後的習慣。
「兒卻不做如此想。」長子建成對父親奏道,「這的確是縱虎歸山;這座山也的確是我們非翻越不可的,然而山上卻有另一隻老虎。這一來,山上就會出現兩虎相鬥的事情……」
皇太子有自己的辦事處所,那裡可以說是一個小宮廷,因此他是相當忙碌的。父子正在就李密的問題商議時,這個小宮廷有人前來,以發生重要事情為由,要他回去。
「等到我們要越過這座山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已被噬死,另一隻不是傷痕纍纍,就是疲憊不堪吧?」
「不行!唯有回去,將軍才能保住一命!」
李密當初得以進入翟讓集團,完全是靠王伯當的安排。當年由於王世充發動政變而大敗於洛陽軍手下時,李密曾經逃到王伯當所在的河陽,以悲壯的態度道:
(這當中似乎有些蹊蹺……)
「你少囉嗦!你再多言,我就把你斬了!」
「現在回去,一定會完蛋。准許我出征,卻又突然下旨召回,這表示一定發生了什麼事。群臣中對我懷恨在心的人為數不少……我索性奪下這個桃林縣,盡可能地徵收兵糧後北上,然後渡河吧。一旦回到黎陽,以後就什麼都不怕了!」
——立即折返長安!
「唔……這樣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黎陽李勣一旦表明心意,必是絕對忠誠的人,這一點可以由他上次投降的經過看得出來……。不過,舊主再度出現面前……這就很難說。讓他回去,好像是朕的失策……」
「李勣不背德,不邀功,誠真正純臣。」
王伯當提出這個建議。
「你擔心什麼?」
「大人近來心情如何?」
李密召集部將開會討論。
當時拚命勸止準備自絕的李密,並說服他同意前往長安的,也是王伯當。
「義士絕不因對方存亡而改變心志,我已決心要和將軍共存亡了。」
「決定讓李密離開長安是吧!?」
事實上,會議已經有了結論。「速行東征」的詔書行將頒給李密。處理完這些雜務後,高祖李淵和次子世民兩人留了下來。
唐王朝這時候已成立,天子是往年的太原留守李淵——那個不久前還寫信來說「想奉你為首領」的李淵。想不到自己現在卻要為這個人伺候膳食事宜,李密當然怏怏不快到了極點。
讓他懊惱的事情並非僅此一端。
李密凝視王伯當的臉片刻。他的部下中,李勣和魏徵甚受唐王朝厚遇,這個王伯當卻不然。雖然這名部下獲授左武衛將軍這個看似堂皇的頭銜,實際上,他頗受冷遇。王伯當空有這個頭銜,並無任何實質任務,虛有將軍之名的他,手下連半個部下都沒有。同僚魏徵常被皇帝召見,他卻從來沒有過。
如此進言的是賈閏甫。
「我因戰敗而使各位蒙受如此苦難。現在我要自刎以謝罪。」
李密斬了帶詔書來的唐使者,表明叛變之意。
李密同樣壓低聲音回答。
李密對自己的部下受厚遇,最初也感覺高興,但後來卻對此漸漸產生疑心。
「群臣都在擔心,而建成卻說這是多此一舉……」高祖道。
(戰勝薛仁杲是因為運氣好,不然就是幕僚優秀的緣故。)
「這樣的窩囊氣我受夠了!」
建成以不屑的態度反駁弟弟的意見。
建成再度確認後,離宮回去。
李密可以投靠的舊部下,只有黎陽的李勣和襄城的張善相這兩個人。而要到洛陽,必須經過洛州之路。前往洛州——李密儘可能地把這個消息散佈出去。軍隊移動的目的地應該是最高機密,怎麼會有這麼多情報散佈到外面呢?
「你怎麼不逃呢?」
光祿卿是負責守衛宮門的要職,漢代稱為光祿勳,下有數名中郎將。然而從南北朝時代起,這個職位開始兼管宮中膳食事宜以及料理各類傢俱、日用器具等物品。事實上,這些兼管事宜已變成比守衛宮門更為重要的任務。也就是說,這是為天子用餐之事服務的人。
魏徵和李密一起歸降長安唐朝,徐世勣則留在原來的造反集團勢力圈內。後來,在魏徵的勸誘之下,徐世勣也向唐歸降。唐天子李淵給予這兩人相當的厚待禮遇。
「我才不相信他會去洛州。他一定是到襄城去找張善相。所以,我要在熊耳山埋伏等他。」
一天,一起向唐歸順的部下王伯當,壓低聲音問了李密一句。
賈閏甫還是主張應該返京。
「卑職來到長安之後,只是悠閒度日,對國家絲毫未有建樹,深深以此為苦。如今洛陽之王世充遲遲不肯歸服我大唐,已成為統一大業的一大障礙。所幸華山以東之地尚有許多卑職舊日部屬,卑職有意前往召集他們,就近攻打洛陽,以聖上之名招降王世充。事之可否,尚請聖斷。」
接受魏徵的勸誘決定向唐降服時,他把自己支配下的土地之郡縣、戶數、人口兵數及軍馬數等列表,呈給李密。
表面上是討論,實際上,李密心意已定。他在出發前就有叛變之意,所以,現在絕不願意乖乖返回長安。
李密軍果然突然轉變方向,走入熊耳山,結果被盛彥師的伏兵襲擊而全軍覆沒。盛彥師直攻進入谷道的李密軍長蛇之列的中央部位,將先頭部隊和殿後部隊切斷,然後斬了總帥李密和副將王伯當。
哥哥不在時,世民說話就很爽快。
「這……世民,你的看法如何?」
高祖(李淵)接到這個報告後,引頸企盼使者進宮晉謁。然而使者卻沒來。經過查詢才知道,李勣已以如下之詞,將自己支配的土地呈獻給唐:
李密來到高祖面前奏道:
「應該奉旨返回長安才對,除此以外別無他途。」
「既然被懷疑,我們更應該折返長安,以表明並無貳心才對。」
高祖腦中立刻浮現洛陽王世充和李密展開殊死搏鬥的場面。
「你這是什麼話?回去等於是送死,誰會這樣呢?雖然唐已大致平定關中,但天下還遼闊得很。誰是天下之主,還沒有揭曉啊!」
高祖用拳頭敲打幾下宮殿圓柱。
「因為這類情報太多,而且得來太容易。」
李密想到這一點,就更加懊惱。
大多數近臣持的是這個意見。
「這無異是將魚投入水中,李密一定去而不返。」
這個企圖稱霸天下的人,於是消失在熊耳山中。
以李密為主帥的造反集團,其下尚有徐世勣和魏徵兩名有能力的部下,集團也因而得以保持勢力。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李密的左右手。
「他是叛變成性的人,應該永遠關在長安,到死為止。」
舉例言之,徐世勣受賜唐王朝國姓「李」,現在徐世勣已改姓稱李世勣。其後,為了避諱唐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諱名中的「世」字,這個人後世即以李勣之名而廣為人知。儘管此時他的名字猶叫李世勣,不過慮及他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本書現在起即以李勣稱呼。他獲賜李姓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世民思考片刻後回答,「兩虎相鬥當然最好……可是,萬一他們變成和好的一對,結果會如何呢?」
「兩虎相鬥……」
盛彥師以充滿自信的口氣說。
盛彥師做了這個判斷:李密要去的是洛州以外的地方。這個地方除襄城的張善相處之外無他。要到襄城,則一定要通過熊耳山南面的谷道。
派至各方面的間諜,傳來的都是同樣的情報。
「當然不會!」
賈閏甫啼泣著進諫。
唐王朝才誕生不久,基礎還十分薄弱,必須在各方面異常慎重才行。
——這些民眾和土地,原本都是魏公(李密)的。倘若由我將此呈獻給唐,豈不是以主子的失敗為自己謀取私利。我以因此而富貴為恥。故將此列表提報魏公,再由魏公呈獻給朝廷。
與群臣商討的結果,大部分人表示反對意見。實際上,李密的經歷實在令人不敢領教。曾經擔任楊玄感謀反參謀的他,一進入群盜翟讓軍團後不久,就奪取了這個組織。
「在長安實在無聊,相信以後情形也不可能好轉。我們索性回東方去如何?那是我們原來的地盤,那邊有許多我們的舊夥伴呀!」
這是個大問題。
「不,這毋寧是縱虎歸山,李密日後一定會為唐帶來禍害!」
盛彥師做了這個判斷:李密要去的是洛州以外的地方。這個地方除襄城的張善相處之外無他。要到襄城,則一定要通過熊耳山南面的谷道。
「我的心情怎麼可能好呢?」
「我們向熊耳山之南出發。」
「現在該如何是好呢?」
李密如此道。實際上,他一點都不覺得訝異。真正感到訝異的,倒是東征之事被准許的時候。
——承諾降服的李勣,派遣使者前來長安。
魏徵同樣甚受高祖器重,每每受後者召見,諮詢以國家大計。李勣的降服,也是魏徵奉高祖之命遊說的結果。
這是盛彥師的回答。
「我的兩個重要部下,不等於被李淵奪去了嗎?」
「兒擔心的是另外的事情。」
高祖聽後甚為感佩,乃賜以李姓,並且命他為唐經略虎牢以東之地,同時授予他新得之地的官吏任命權。這是特例的寵遇。李勣之獲賜國姓意味著,他已不再是光祿卿李密的家臣,而是唐皇帝的家臣。
徐世勣和魏徵是難得一見的優秀人才,李密能在天下稱霸一時,完全是靠這兩個人的輔佐。這一點,李密本身最為清楚,他當然希望這兩個人永遠在他身邊。而皇帝李淵對這兩個人的厚遇,在陪臣之中少見前例。
高祖轉向次子世民,詢問他的意見。
——李密軍正前往洛州。
進入長安的李密悶悶不樂。他被授予的官職是光祿卿,廷臣的最高階層為三公九卿,光祿卿即是其中之一。
「他們哪有可能變成和好的一對呢?」
盛彥師選拔數千兵馬後,下此命令。幕僚驚訝地問道:
建成以叱責的語氣說。此時父親李淵已就帝位,建成當然被立為皇太子,原來就自信滿滿的他,就皇太子之位後,似乎變得益發驕慢。
「這……或許不會吧?……我也不希望如此……」
「李密要去的地方是洛州。我們到熊耳山去,有什麼作用呢?」
「將軍是怎麼判斷的呢?」
李密右手搭到刀柄上,王伯當極力勸止李密。賈閏甫當天就離開陣營,出奔至熊州。
做如是想的他,當然更不可能返回長安。
世民含糊其詞地說。
事實上,長安在發出詔書的同時,已著手動員用以追擊李密的軍隊,行軍總管是一個叫盛彥師的人。
皇太子建成如此評價弟弟的勝利,而這正是世民所渴望的。
李密對王伯當說。王伯當搖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