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6:氣吞萬里》目錄

煉獄

煉獄

先是府丞邵輔忠彈劾了汪文言,取消了他的監生資格,出京以後又逮捕他問罪,釋放後,葉向高有意維護,用了他任內閣中書;但是,魏忠賢整肅東林的行動已經展開了,他成為第一個刀下之鬼,並且被魏忠賢用來誣陷東林,便縱有葉向高也維護不了了。
「這幾日,還會有要緊的書信到來,你多留點神,切不可遺漏了任何一封,都要拿來我面前!」
「各位少爺們請先返回吧!容先生休養幾天——重新講學時,老奴會——報信的!」
當時,誰也不曾料到,魏忠賢可沒有因為朝廷中的東林人士已被趕得一個也不剩就罷手了——
汪文言原本只是個縣吏,是于玉立看他智巧任術,負俠氣,而遣他入京刺事,並為他輸貲為監生;汪文言確也很為東林盡心盡力,當時,三黨的勢力還很薄弱,常被汪文言以小聰明打擊;而後,聰明靈巧的他觀察到了當時仍為「東宮伴讀」的王安賢而知書,又為皇太子親信,未來將有無窮的發展空間,於是傾心結納,為東林搭起了一座聯絡後宮的橋樑。
他所收到的信是魏大中的次子魏學濂寫來的——魏大中被捕時,他的長子魏學淮微服間行,一路尾隨進京去了,臨走前,交代弟弟通知東林諸人——信中詳述了魏大中被誣陷的罪名,以及被捕前後的情況,以及全部被捕入獄的名單。
高攀龍想得頹然長嘆。
其實,真正的原因呢?
「東林重用汪文言,結交王安,是能執朝政的一大要因;而今,魏忠賢藉汪文言興獄——這是『福禍皆由一人而起』的說法嗎?」
而當東林弟子們全都走了出去的時候,他關起了門,走近高攀龍身邊,問說:
但,高攀龍卻搖了搖手說:
「東林的人,幾乎都已罷官歸里,根本礙不著魏忠賢的事了,如何他還要興獄,逮捕這許多人——究竟,他會怎麼做呢?」
而有了權勢的他,自有黨羽們會細心揣摹他的想法,規畫整肅東林的辦法——即使已經罷官還鄉的人,也一樣重新逮回京師來問罪。
「老爺氣色不怎麼好,留我在屋子裡侍候吧!」
新入門的弟子還不清楚他在朝廷中所經歷到的變故,也不知道書信的內容,卻也已猜到了那是「惡耗」,於是七手八腳的趕上來照顧他,扶他到榻上躺下,也端來了熱茶,甚至私下商議:
「不用——」
罪名還是由汪文言身上作的文章——
手裡捧著遠方的來信,只讀了半頁,他就驚痛得幾乎委頓倒地——
不明白的只有一點:魏忠賢將用什麼樣的罪名整治他們呢?會將他們定個什麼樣的罪名?判處什麼樣的罪刑?
他把事情仔細的想了個通透,感慨萬千之際,開始反覆的喃喃自語:
老僕應「是」之後,他再說:
「移宮」一案,固是東林入朝執政的最重大原因,卻源自於汪文言的結交王安;然而,一等魏忠賢殺了王安之後,汪文言的處境也就急轉直下了。
「我等全數下野,可讓魏忠賢心滿意足了嗎?」
魏忠賢的黨羽們最先的計畫是命人彈劾汪文言,然後下汪文言獄,企圖使用「屈打成招」的方式讓汪文言在供詞中牽連楊漣、左光斗等人;不想,汪文言是個鐵漢,雖受酷刑而不肯誣攀;反而是整個情勢發展下去,導致了葉向高去職,接著,趙南星、鄒元標、楊漣等人都紛紛罷官下野,朝廷中原本由東林入居的要職一下子全空了出來,而且立刻由魏忠賢的黨羽們補上。
他不置可否,但,即便老僕留在身邊,他也不想說話,因而緩緩的閉上了眼睛,只顫顫的在心中壓擠出無聲的悲呼:
接到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個人被捕入獄的消息時,高攀龍才剛回到東林書院,重新開始講學沒幾天,幾年來在朝廷中所經歷的繁雜的人事紛爭和罷官前後的激烈鬥爭所造成的心緒的起伏還沒有完全平息下來,一路南歸的旅途辛勞也還沒有完全消除,他其實是處在身心俱疲、精神委頓的當兒;之所以決定立刻恢復講學,原本是寄望藉著重回講學的生涯來使自己遺忘官場的一切,使自己重新找回精神上的支柱,而撫平心靈上的創傷,不料,新的打擊竟這麼快就尾隨而來。
「都只為得罪了魏忠賢啊!」
他與所有被捕的人都是至交,魏大中且是他的弟子,一同在朝為官,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六個人都是正人君子,都嫉惡如仇,都排斥過三黨黨人,都對魏忠賢不假詞色於前,出言反對弄權於後;都是為了心中的一腔正氣,得罪了邪佞。
「是不是該請郎中來看看?」
「你先下去吧!」
他的氣色已經壞到成灰黑色了,所有的人都怕他病了;他的老僕也聞聲趕了進來,但是一看這情形,猜到是「心病」,又怕人多口雜,郎中來了反而不便,於是,對這一群少年書生們說:
於是,重新再拿汪文言的事當藉口,先下汪文言獄,再派出錦衣校尉捉拿楊漣等六個人,理由是他們與汪文言有關。
已經成了「九千歲」的魏忠賢每一到夜深人靜時就會想起以往所受的窩囊氣,本性聰明的人更且清楚的記得東林的人罵過他的每一句話,給過的每一個臉色,尤其是遇上在容青鳳面前自卑、羞慚得抬不起頭來的當兒,他的記憶就更明確,更深刻,報復心也就更強。
說著且吩咐他:
這些人——包括高攀龍自己在內——離京的時候都悄自思量:
「老爺,我去請郎中吧!」
寫信給他的魏學濂是他的孫輩,在信中的語氣簡直已是哭求他設法解救父親;而讀信後的他,固然憂心如焚,恨不能以自身去代,卻根本想不出具體的方法來——
老僕不放心,猶豫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