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紫禁城》目錄

第二十二章 風起黃鶴樓

第二十二章 風起黃鶴樓

「把聖駕接到總督衙門來,不更好嗎?」
「果然是真的!」張之洞點點頭,這到現在,他終於打消了所有的疑慮,讓馬二爺通知首府,派一哨兵暗中保護白雲寺。
茶水章說這話兒,無非暗示對方給賞銀,這是宮中太監們的一貫作派。說到底,他並不貪對方幾個錢,而是為了演活自己的角色,並以此證明榮慶就是當今皇上,果然,他這一說,張之洞連忙說:「我差點兒忘了」。一邊伸手在身上四處摸錢,這時,正好站在月亮門邊的馬二爺迎上來,張之洞連忙叫著馬老弟。馬老爺跑過來,張之洞在他耳邊低聲說了句什麼,馬二爺連忙掏出一張一千兩的銀票遞給張之洞。張之洞將銀票塞到茶水章手裡說:「別管多少,是點兒心意,買雙鞋穿吧!」「這哪兒成啊?」茶水章推讓了一番,終於收下了張之洞的銀票。
李蓮英離開瀛台後,一路回到儲秀宮。他奉慈禧之命,去西苑南海子中間的瀛台島上接光緒到養心殿,與慈禧一塊兒接見朝臣,緊跟著要讓他單獨接見西方各國公使,其中也包括日本國公使。
「那就該去問問廟裡的和尚啊。」張之洞聽到這兒有些沉不住氣了。
「真不真,就難死我了!看那作派,太像是真的了。特別是那個總管,我好像確實見過他。那會兒,他還在皇太后身邊兒。」張之洞一急便習慣地理著鬍鬚,手指時不時敲著桌面。
北方已經進入初冬,四下刮起漫天寒透的風沙,外面的樹已經沒有多少綠意,而武昌這邊仍然充滿生機,水中綠荷央央,岸邊垂柳依然,湖光山色之中秋意正濃。
每當隆裕為了她和光緒之間的關係發牢騷時,慈禧心裡便莫名地窩火。一方面恨光緒故意冷落她的內侄女,一點不給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又覺得隆裕太窩囊,連自己男人也攏不住,既可憐她,又瞧不起她。慈禧顯然不想跟對方談這件事,故意沒接她的話茬,隆裕還想說什麼,李蓮英突然來報,說瑞王在殿外等著「叫起兒」。
「不行!你見不了張大人,平白無故掉了腦袋,多冤呀!」榮慶勸他說,其實茶水章是宮中的老人,他也知道宮裡規矩,內監沒皇上的聖旨,出城四十里,抓住就砍腦袋。只是眼下他實在想不出其他辦法,只得不可為而為之了。
茶水章看一眼元六,心想讓他裝成衛士。這樣一來,皇上、太監和衛士,包括英英這位「宮女」都有了,做起戲來也像樣兒。
張之洞接過名帖,見上頭寫著恩海兩個字,頓時愣在那兒。明明皇上身邊的衛士說自己叫恩海,身分也是乾清門三品侍衛。世上同名同姓的人聽說過,可這兩人不僅同名同姓,連宮中當差的職務也一模一樣,難道說一個人能分成兩半不成?張之洞心裡說暗自納悶,怎麼突然冒出兩個恩海來?他仔細問了衛士來人的情況,當他聽說恩海只不過是個隨行,他是陪某一位貴人專程南下會張大帥的,心裡更加疑慮重重。恩海本人為三品衛侍,由他隨行,那主人怎麼也是王爺和貝勒之類的大人物。想到這兒,張之洞更覺得奇怪。前不久剛來了微服南下的皇上,這會兒又冒出個一個同名同姓的恩海,更不知他身後的貴客是何方神聖?這些人會不會跟皇上南下有關?
「噢,你跪安吧。」榮慶揮揮衣袖,不經意地點點頭,身體仍然靠在椅背上,一點也沒有起身的意思。他本能地學著平日在光緒身邊所見,模仿著光緒的一舉一動,包括他說話的語氣。
「這個學生倒沒留神,噢,那個老的,他們好像都叫他『總管』。」
茶水章匆匆進來齋屋,驚喜地告訴榮慶,說張之洞上鉤了。一聽張之洞真的來了,榮慶心裡既興奮又緊張,連聲問茶水章,「您沒認錯?」茶水章說錯不了,他告訴榮慶,那年張大人朝見老佛爺,兩人「獨對」時,他就在場,張大人還喝過他沏的茶。巧的是當時張大人喝的是洞庭湖上的君山雲霧茶,沒想他後來當上了兩湖總督,洞庭湖成了他管轄之地。
張之洞為此將馬二爺叫到密室商量,說他主意已定,讓馬二爺立即擬一份電文給各省總督。巡撫發去,說要幹就手拉手一起幹。一聽大帥決心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馬二爺激動得不行,連聲說好,並提醒張之洞,一旦起事,行在大營一定得設在武昌。他所說的「行在」,是指皇上臨時指揮大營。只有這樣才能以武昌為中心,以皇上名義對全國發號施令,張大帥自然也就成了全國中興的輔國功臣,而他這個沒有入舉的文僚,也會因此青雲直上,成為這一歷史事件中功不可沒的人物。
榮慶與元六整理好行李,正準備離開,突然發現鏢局四周被城裡來的官兵團團圍住,指名道姓要捉兩個有京裡口音的外鄉人。榮慶與元六抽出刀劍急忙衝出門外,等官兵靠近,元六揮起手上的短槍,連續開了幾槍,當場撂倒幾個官兵。兩人趁機突出眾圍,向屋後的野樹林子裡狂奔而去。
慈禧聽了覺得有道理,對隆裕說:「行了,由你吧,怎麼說都行。」李蓮英見老佛爺發了話,立即向門外傳旨。不一會兒門外便響起太監們的吆喝,外國公使們在太監的引路下進了大殿。好說歹說,總算將場面應付過去。
「大帥!這分明是假傳聖旨,欲蓋彌張呀。看來皇上出走的消息,皇太后還瞞著哪!」看見張之洞低頭不語,馬二爺忍不住對他說。
不一會兒,瑞王進了門,先依次給慈禧和隆裕皇后請了跪安,然後向慈禧報告,說英國、德國和日本國的使臣全到了,都在殿外等著接見。
「大帥叫誰呢?」榮慶故意反問。
張之洞仔細看了近期官電和公文,情況果然如馬二爺所說,皇上自北京發生變故以來一直沒露過面。他正想說什麼,電報房的人又送來一份急電,是總督府派駐北京的人發回的電報,電文寫著:乾清門侍衛恩海等人,護送車轎,祕密前往武昌。並說所護大員身分不明,朝中要員近來均未離京等等。
「我們主子哪兒都得意!」元六得意地說,心中不由得一緊,覺得這人不比尋常人。前幾天也有一些遊人,被他攔在門邊,只是伸頭探腦地看看內院,然後悻悻地轉身走了,根本沒那麼多話。
「說的是呢,除了內廷,沒這份兒啊。」馬二爺臉上浮出一絲神祕的笑意,顯然他覺得那些人像自己預料的那樣,是有來頭的。
「會不會是皇上想重新親政,把武昌當做行宮呢?」馬二爺激動地問。
「那怎麼辦。跟他挑明了說?」榮慶想到皇上有救了,自己和吟兒的事也有指望了,心裡頓時非常激動,連忙問茶水章見了張大人該怎麼說。
「咱倆別抬槓,抬槓傷和氣!皇太后,皇上,人家娘兒倆掐架,你跟著摻合什麼勁兒?」元六見他真的動了氣,口氣軟下許多。榮慶說咱們救皇上,也不反老佛爺,只當是拉開了再勸架嘛。元六拍著腦門說好吧,你說出辦法來,我元六跟著,大不了就是一條命。不過有一條,茶水章是否靠得住,榮慶認為靠得住。元六認為他倆誰也不摸底。
「皇上要是知道了——」榮慶雙手接過衣服,猶豫地站在那兒。
「給客人上茶。」
「微臣不知皇上駕到,沒有遠迎,罪該萬死!」張之洞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兒,連聲謝罪。眼望著榮慶,想起幾年前見到光緒的情景,越看越覺著是那麼回事兒。
馬二爺立即將電文遞給張之洞,張之洞看了之後,原先對皇上南行的懷疑,反倒變成對朝廷的懷疑。立冬本來算不上什麼大氣節,何況現在離立冬日少說還有半個多月,根本沒有必要發急電。分明是面對四下雀起的謠言,朝廷欲蓋彌彰,想藉著個機會證明皇上安好,只是身體欠佳而已。
「其實我也不敢猜了。可是千真萬確,我今天親眼看見了!」張之洞盯著這位心腹幕僚,伸手理著下巴上的鬍鬚,說了他見到皇上的情況。
「張大帥比起那年朝見老佛爺『獨對』的時候,可多了不少白頭髮了。」茶水章看出他心事重重,知道他基本上相信榮慶的身分,但對「皇上」悄悄來到南方,仍有些疑慮。為了打消對方的疑慮,故意跟張之洞說起當年的宮中的事。
馬二爺聽張之洞說了一連串的為什麼,當下建議,為了穩妥起見,由他出面,連夜給北京發個祕密電報。張之洞說這是個辦法,叮囑他不要在字面讓人抓住把柄。馬二爺要他放心,說電報可用暗語收發。
面對眼前的一切,張之洞看得目瞪口呆。從太監章公公,門外的衛士,直到上茶的宮女,舉止言談和作派,似乎都錯不了,只是這位皇上仍然有些吃不透。他坐在那兒,兩眼不敢正面觀察這位真龍天子,微微低著頭,以眼角的餘光偷偷打量對方。畢竟上一次跟光緒見面已經時隔四年,那會兒只有他與慈禧和皇上。後來是在大殿上,離得遠不說,人又多,所以只能是一個大概印象。眼前的皇上穿著便服,所以認不真切,覺得眼前這人有些像皇上,又不完全像。他正在心裡揣摸著,對方突然開口了。
馬二爺連連點頭,從公文架上捧下一大疊近期的官電、公文,趴在書桌上逐一檢查。原先打算回房休息的張之洞,忍不住留下,站在桌邊等著,心想回去也睡不踏實,不如在這兒等結果。辦事一向乾淨俐落的馬二爺很快查出,自從上個月初八至今,皇上就沒上過朝,對內沒召見過任何朝臣,對外也沒會見過各國公使。
「佳話,笑話,還不好說呢。如果真是皇上,為什麼這個時候來到兩湖?皇太后三度垂簾,兩宮勢同水火。你是曉得的。特別前一陣子斬了軍機處的譚嗣同,皇上好長時間沒露面,這時候突然冒出來,我越想越覺得不對頭啊!」
「劉大帥說『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馬二爺將電報遞給張之洞。張之洞看了,高聲讚賞地,一連說了幾聲「好句子」。兩人正說話,總督府的衛士長突然來報,說京裡有人來拜訪大帥。
榮慶於無奈中,只得讓茶水章、元六等人留在客棧,抱著僥倖一試的心情獨自去了張之洞的總督府,向門衛求見大帥,茶水章認為不可行,勸他不要去,再認真商量一下其他辦法。榮慶不聽,堅持要試一試。
「大帥,是乾清門的侍衛恩大人!他說有緊要事,一定要現在面見大帥。」衛士長雙手遞上名帖。
沒想李蓮英到了瀛台,光緒躺在床上說病了,任他怎麼求光緒也不肯離開瀛台。當李蓮英告訴光緒,今天叫大「起兒」,老佛爺讓奴才伺候萬歲爺上朝。光緒瞪他一眼,說你瞧我這樣子,去的了嗎?李蓮英慌忙說:「今兒個還有外國使臣晉見,等著向皇上遞交國書哪。」
「謝坐。」張之洞本能地按皇家禮節,深深作了個揖,小心翼翼地在側面椅子上落下身體。為了表示恭敬,他半個屁股坐在椅面上,半邊懸在那兒。
「什麼男人呀?從大婚到現在,他連坤寧宮門兒朝哪兒開還不知道呢!」一說起光緒,隆裕心裡立即說不出什麼滋味。可以說,由慈禧一手包辦的這樁婚姻,從沒給她帶來一絲男婚女嫁的歡樂。她佔了皇后的名份,表面上享有了皇后的一切榮華富貴,骨子裡卻什麼也不是,光緒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她恨珍妃,其實也有些埋怨身為她姨媽的慈禧。與其說她嫁了皇帝,還不如說慈禧為了控制光緒,硬是讓她佔了這個位子。
「我見著他們可說什麼呀?」隆裕心裡非常慌張,她實在不想見那些洋人,嘰哩哇啦地說什麼也不懂,硬撐著面子應付這種場面實在活受罪。慈禧看出內侄女心思,耐著性子教著她怎麼說。
「我打算再問問各省督撫,特別是李鴻章和劉坤一他們的意思。」
馬二爺陪著張大帥,兩人一前一後由正殿進了西邊的側門。馬二爺向張之洞使個眼色,張之洞會意地點點頭,好像無意中沿著碎石鋪成的路面進了西跨院。
「你們到底說些什麼,我一點兒也聽不明白。」英英不知他倆說些什麼,在一旁叫開了。
其實他倆誰也沒心思釣魚。他們各懷心事,一個想打探皇上來武昌的真實意圖和目的;另一個則想尋找時機,在適當的時候將光緒被軟禁瀛台,請他出面保駕的真實情況和盤托出,榮慶心想光緒皇上真要在這兒,什麼事都好辦了,問題光緒不在,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加上他丟掉皇上寫的血詔,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一旦說出真情,張之洞不肯買他的賬怎麼辦。鬧不好,大帥覺得被他們愚弄,一怒之下將他拿下,前面花的力氣全白搭了。
「我說我是誰了嗎?你也不必如此,宮裡是宮裡,廟裡是廟裡。」榮慶說得非常含糊,暗示對方不必拘於禮節。茶水章連忙說大帥快起來,讓廟裡的和尚瞧見了不好,一邊上前攙起張之洞。
「你們玩的什麼把戲?」英英問。
「廢立大事,非臣下可以妄議!而且我看金先生的身體,也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張之洞說了自己想法。他說的是實話,即便不是當著皇上的面,他也是這樣想的,所以遲遲沒有復電。
「這個消息不許傳到外頭去,只限你我兩個人知道!」張之洞叮囑他的部下。
「什麼電報?」榮慶心裡一驚,盡量穩住神。
正在這裡值班的馬二爺,一見張之洞走進,不由得眼睛一亮。儘管從白雲寺回來,張大帥什麼也沒說,但從他恍惚的神情和一路默默無語的情況來看,馬二爺深信廟裡一夥人有著非同凡響的來歷。他想到了,卻沒多問。他深知大帥到時候憋不住,一定會來找他的。只是他沒想到,對方竟然憋了這麼久才來找他。
「足下是哪位呀?」茶水章衝著張之洞笑嘻嘻地問。話一出口便顯出幾分斯文,和元六形成明顯的對照。
「怎麼就不可能?你可別忘了,榮慶倆字兒還在牆上貼著哪!」
「英姑娘不會騙我。」榮慶說,要是英英想得那二千兩賞銀,她早在北京報官了,何苦要等到這會兒跟茶水章一塊兒來騙他。這話一出口,元六沒詞了。
「睡不著,」張之洞在桌邊椅子上坐下,一邊煩躁地擺擺手,顯然是讓對方也坐下。等對方入座後,他才喃喃地說,「真是個難題呀。」
馬二爺點頭說明白,匆匆離開這兒,說他立即回簽押房擬電文,今天就發出去。看得出,這位才華出眾的心腹,對於助光緒中興,重開新政,有著一股子極大的熱情,望著他的背影迅速消失在門邊,張之洞不但理解他那躍躍欲試的激情,也情不自禁地湧出一種雄心。躊躇滿志的張之洞站在窗前,望著那滿眼的秋色,想著將要發生的事情,心潮起伏迭宕。在他遲暮之年,命運之神突然悄悄向他招手。
「小聲點!」茶水章慌忙攔住英英的話頭,將房門關上,這才對榮慶和元六詳細說了他的計劃。
下午,榮慶和茶水章等人在城外一處靜僻的小客棧歇下,一起商議著下一步行動,眼下,怎樣上總督府求見張之洞,見到張大人怎麼樣說,這是至關重要的。想到要見張之洞,榮慶立即想起茶水章交給他的血詔,儘管血詔上沒直接寫張大人的名字,但皇上的手書血字至少能證明他們的身分,下一步就好說了。榮慶伸手懷裡一摸,頓時愣在那兒,皇上的血詔竟然不翼而飛。
「不不,然而不然!再造新政,再創中興,正是大帥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千載難逢,大帥千萬不能錯過呀!」馬二爺也是個熱血書生,對光緒推行的新政一向持支持態度。加上湖南湖北一帶興學辦廠,本來就比北方走得快,一股革新的力量在這兒迅速發展。他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對京城發生的事變深感失望,對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菜市口深為同情,且極為敬佩,因此他覺得要是張大帥能跟著皇上,扯起一面大旗,南方各省自然跟著一起上,挽回京城的局勢,擊敗保守派的政變陰謀不是不可能。此事一旦成功,不僅張大帥是大清國中興的功臣而名垂青史,自己作為事件的參預者,也將是一生的幸事。
「皇上!」張之洞輕聲叫著榮慶。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正黃旗好像不應該姓金。」張之洞認真地說。他這一說,站在一旁的茶水章急了,胸口裡頭的那玩意兒一下子躥到喉頭,唯恐榮慶不小心露了馬腳。他不敢替榮慶回答,也沒法向他使眼色。
「什麼屁話?到了就是到了,沒到就是沒到,什麼叫該到了?」
「請叫我金先生。」榮慶笑笑說。
「不知道是福是禍呀?」馬二爺擔心地說。
不一會兒,茶水章領著稱自己為王老爺的張之洞回到了齋房。本來馬二爺要跟著張大人一塊進來,為了表示皇家的尊嚴。同時為了保密,茶水章故意不讓姓馬的進來,只放進張之洞一個人。
「皇上能來武昌,也用不著我們這兒費勁巴拉的了。」元六拍著大腿說。
「不會吧,兩湖近來也沒有什麼大案可驚動部裡呀。」
「我既然自稱金先生,又住在這兒,自然有我的道理。你不必趕著伺候,由我在這兒清靜幾天,有事我自會著人去找你。」榮慶說完,看一眼茶水章,讓他替客人上茶。這次上茶和頭一次上茶不一樣,那意思就是送客。茶水章開口說上茶,張之洞立即明白,從椅子上站起,剛想請跪安告辭,被茶水章伸手攔住。張大帥想起「皇上」剛才招呼過不得拘禮,這才深深鞠了一躬,然後離開了齋房。
「這個張大帥,架子也太大了!」元六在一旁說。
「前幾天接到瑞親王一封電報,很教人為難,不知從何說起。」張之洞沉吟半天,終於提起前幾天北京來電報的情況,想以此試探一下對方的態度。
「皇上沒給張之洞下詔嗎?」榮慶問茶水章。
「一向在什麼水面?」
「是!大帥要會會他嗎?」
「為人臣者,實在說不出口。」
洋人一走,隆裕緊張得出了一身汗,也跟著告辭了。不一會兒,瑞王送走了各國公使,再次回到殿內。不等他站穩,慈禧劈頭問起小格格去武昌的事。今天光緒不肯來這兒接見各國公使,令她換皇上的決心更大了,所以更急於知道那邊的情況。
「使不得!使不得!」榮慶聽後大驚,連聲說不行。
「這不都是眼面前兒的話兒嗎?」慈禧沉下臉,一肚子不高興。
「章總管!」見到茶水章,元六這才鬆下一口氣,畢恭畢敬地指著張之洞說,「這位爺想見主子。」
一聽瑞王爺要來「叫起兒」,隆裕知趣地提出告退。慈禧早就有些煩她,巴不得她走。但轉念一想,既然光緒不肯來,她也能算得上棋盤上的一顆子,先留下她再說。
「尊駕好像是京裡口音?」
茶水章領著張之洞進了寬敞乾淨的前廳。看見客人走進,榮慶不像平常人那樣站起來迎接客人,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張紅木太師椅上。他從眼角裡看一眼這位名聲在外的張大帥,心裡說不出的緊張,唯恐露了馬腳。
「當然要會。」張之洞毅然地說。
罵歸罵,氣歸氣,一想到當年洋人一路殺進北京的經歷,慈禧心裡不得不軟下來。她不敢得罪洋人。對國內老百姓她不怕,但也擱不住眾人舌頭多,一人一口唾沫也將你淹得半死,這真叫世道大變啊!
「和尊上一起來的?」
慈禧聽後沉著臉,半天不說話,心裡暗暗思忖著廢掉光緒的事。對此她早已鐵了心要辦,她考慮的不是廢不廢,而是怎樣廢,這話兒最好由別人說。京裡有人說話還不夠,地方上也得有人說話,她正是為此派瑞王家的小格格悄悄南行的,只要小格格一到,討了張之洞的口風,估計劉坤一和兩廣總督李鴻章也會跟著表態,這樣一來,洋人想反對也沒用,畢竟是朝廷內部的事。
「您是?——」
這一問榮慶事先沒想到,他和茶水章幾乎討論了所有的細節,偏偏忘了這個重要的環節。他一時愣在那兒。幸好茶水章一副不經心的樣子,隨口替榮慶回答說主子姓金。
榮慶與元六一路回到鏢局,跟他商量一塊陪茶水章去南方搬救兵的事,元六並不知道茶水章是為了皇上的事來找榮慶,他聽說榮慶要與章公公一塊去南方,想來想去覺得不妥。說他倆現在自身難保,還管得了皇上的閒事?榮慶不同意,認為只要自己有一口氣,就得想辦法救皇上。兩人爭了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榮慶急了,拿出血詔給元六看。
「是不是商量換皇上啊?」榮慶脫口而出,藉著對方的話茬,正好可以摸清這位大帥的態度,這對他下一步行動至關重要。「皇上——不,看來金先生早已洞察了?」張之洞當下一愣,沒想自己沒說出口,對方先點明了。他深深嘆了口氣,告訴榮慶說,北京發來電報,意思是他們那邊的意思,但換皇上的話又想讓他說出來。
李蓮英無奈地回到儲秀宮,戰戰兢兢地向慈禧報告了光緒不肯前來的經過。不知是她早有預知,還是她的內侄女隆裕皇后正坐在那兒,她非但沒發脾氣,反倒淡淡一笑說:「噢?皇上擱車了?好吧,有病養病,讓太醫院好好開藥。」
「奴才該死,」瑞王滿臉通紅地跪在地下,如實告訴慈禧,說按事先商量的計劃,為了不走露風聲,路上不給北京遞信兒,到了那邊,立即讓總督府給這邊發電報。眼下他們似乎沒到,但按日子算,就在這一兩天準會有音信。其實他前幾天給張之洞發了一份電報,想探探對方這方面的口風,但武昌那邊一直沒回電。這個情況他不敢告訴慈禧,怕她聽後會改變換皇上的主意,對慈禧來說,只要她在一天,光緒在不在位對她都不敢怎麼樣,但對瑞王這些人來說,那可大不一樣啊!
「我們租下了。」元六有些不耐煩,想起茶水章的吩咐,耐著性子回答。
「兒臣可不去,去了也見不著好臉兒。」隆裕身子一扭,眼皮習慣地向上一翻。她是來這兒給慈禧請安的,慈禧留她在這兒說一會兒話。
張之洞自知失態,不自覺地坐回原處。
張之洞躺在臥室那張寬大的桃花木大床上,輾轉反側,怎麼也無法入眠。一想到白天與光緒皇上在白雲寺見面的情景,他心裡便有說不出的緊張。特別那位章公公,連自己當年與慈禧見面時,他一時慌亂,丟了紗帽的事都記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見,皇上肯定假不了。既然皇上是真的,眼下這種時局,皇上獨自微服南下,對外不肯張揚,這裡頭一定大有文章。
「擋駕罷。」張之洞看一眼馬二爺,對方臉上的表情和他心裡想得一模一樣,於是對衛士長擺擺手,說現在不見客。
「俗話說,皇上不使喚病人,如今病人就是皇上!你愛怎麼說怎麼說,朕反正不去,你替朕向皇太后告假得了。」光緒索性轉過身體,面向著牆躺在床上,再也不理睬跪在地上不停磕頭的李蓮英。
「扣起來才好呢,我就能跟張大人見上面兒了。」茶水章苦笑笑說。
「當時哪兒想到那麼些呀!」
第二天一大早,年近六旬的張之洞身著便服,與馬二爺一塊裝出遊客的模樣,來到了城外的白雲寺。表面上兩人閒庭信步,其實心裡裝著許多事,特別是張之洞,他一邊走一邊四下打量著這座幽靜的古寺。
「喳!」李蓮英連忙回答,心裡頓時落下一塊石頭。
「千萬記住。皇上的事千萬別提,只說廢立不妥就成了。」張之洞吩咐馬二爺。對於在政治漩渦裡滾了幾十年的大帥來說,任何時候都得替自己留下一條後路,再有把握的事也得這麼做,這是一種本能。
「回老佛爺話,他們該到了。」
「是啊。你離開京城已經二十年了,不過當年做翰林的時候,風采、鋒芒,都是令人仰慕的。你們有名的『翰林四諫』,片語回天,我倒是常聽皇太后說起來過。」榮慶像背書似的按茶水章的交待,說起當年的典故。
張之洞穩住神,揚起手中的電報,讓馬二爺立即將這些天的朝廷的上諭。邸報全找來,看看皇上究竟多少天沒有露面。張之洞說完準備回房休息,讓馬二爺明天一大早再給他回話。
幾個人剛要坐下來說話,英英送茶水來了。她發現榮慶改了裝,顯得格外的派兒,盯著榮慶這一身考究的衣著,特別他腰間那條明黃色腰帶,心中暗暗一驚,心想這可是皇上才敢用的色,他怎麼就敢繫在身上。
榮慶笑笑,沒說話。
「沒有聽錯?」
「噢?」茶水章一眼認出站在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兩湖總督張之洞,當年慈禧單獨召見這位張大人時,除了老佛爺和張大人,他是唯一在場的太監。顯然張之洞也覺得茶水章有些眼熟,只是一時想不起哪兒見過。
茶水章送張之洞順路走向月亮門。張之洞掏出汗巾拭著額頭上的汗,心裡非常緊張。他不知道皇上這次微服南下,為什麼不肯住進總督府,一定要留在這個不顯眼的寺廟裡。
「張大帥覺著怎麼合適怎麼辦,不用跟我商量。」榮慶邊說邊從船頭站起,揮著手中魚竿說走吧,咱們不釣了。張之洞不明白,既然皇上已經露了真象,為什麼遲遲不表明他南下的真實目的,好像在跟他捉迷藏。今天一大早,趁著陪皇上釣魚的機會,總算討了對方的口風。從湖邊回到家,他自認這是皇上的旨意,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看得出,皇上似乎想跟他說什麼非常大事,但又不放心他,所以一直在試探自己。湖邊一通對話,他決心借電報的由頭,向對方明白無誤地表白了他的心跡。顯然對方非常高興,臨分手前,皇上那句話分明暗示自己,讓他立即與李鴻章和劉坤一等人聯絡。
正如茶水章所預料,榮慶到了總督轅門,門衛要他出示名帖。他拿不出,任他說破了嘴門衛也不讓他進。榮慶沮喪地回到客棧,將情況告訴茶水章和元六,幾人坐困愁城,想了老半天也想不出法子來。最後茶水章提出由他出面去試試,榮慶和元六一致反對,認為他一張嘴就漏餡兒,因為他一個男人,說話卻像女人似的尖尖的嗓子,肯定會讓人生疑,鬧不好讓對方扣起來。
「你別說,還真有點意思。只不過你派頭還得再大一些,學著萬歲爺的龍行虎步,保準能有個八九不離十。」
榮慶聽後心裡頓時落下一塊石頭,連聲說:「張大帥是明白人,響鼓不用重捶啊。」
「麻煩就在這裡。我張之洞雖說興學校、辦工廠,參與維新,對皇上的國策雙手贊成。但話又說回來,真要讓我獨樹一幟,和紫禁城唱對台戲,我還是誠惶誠恐啊!」
馬二爺親自去白雲寺打探情況後,一回到總督衙門便找到張之洞,連聲說奇怪。這撥人離開了客棧,住進東城外的白雲寺,再也沒出來,張之洞聽後心中不由得一動,但面子上仍然作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他問馬二爺,這些人住在那兒不出來,成天幹些什麼,馬二爺說不知道,聽說他們天天跟著和尚吃素,一連好幾天不露面。
茶水章連聲叫絕。然後告訴榮慶,除了四年前光緒與慈禧一塊兒接見過張之洞,後來在大殿上又見過兩次,頭一次皇上親政大典,另一次是張之洞遞奏本,請求光緒恩准在漢陽開辦兵工廠。說到遞兵工廠的摺子,當時就是茶水章接的奏本,張之洞站在後排,遞本子時一直跪在地下,沒敢抬頭。嚴格地說那次張大人聽見光緒說話,幾乎沒看清光緒本人。後來光緒對張之洞的奏本大為欣賞,一連批了三個「好」字。茶水章告訴榮慶這些細節,讓他牢牢記住,為的是一旦跟張之洞見面,他能動用自如,令對方更相信他的身分。
「也不盡然吧。也許是富商巨賈,到武昌來做什麼買賣?」儘管張之洞心裡也覺得這夥人來得不尋常,但臉上卻不動聲色。馬二爺說不像做買賣的,否則這些人不看市面兒,成天躲在白雲寺幹什麼?張之洞被問住,半天才說:
「他會不會是那邊兒派來騙你回去的呢?」元六問。
「這不是大內的官寶嗎。」
「不行,兒臣怕見洋鬼子!」隆裕不理對方高興不高興,一心想離開這兒,免得在洋人面前出醜。
茶水章話音剛落,打扮得像大戶人家丫鬟的英英,立即端著托盤,從外面款款走進。她走到張之洞面前,準備在茶几上放下茶杯。張之洞慌忙雙手接住她遞上的茶杯。英英得體地一笑,鬆開手,一陣清風似地出了前廳。
「張大帥眼睛並不拙,只不過你離開京城那年,我還太小。中間雖然你不止一次進京引見,當時還是皇太后垂簾。咱們沒有說過幾句話。是不是啊?還記得嗎,那年你在養心殿,皇太后賜茶,用的就是有名的洞庭君山雲霧——」
「沒錯兒。」
「他點頭還是搖頭?」張之洞不動聲色地問。
要在從前,別說罷了皇上,就是在宮中殺了皇帝,過上一年半載外面也沒人知道。秦始皇當年死在東巡路上,屍首放在車上運回咸陽,走了半個多月,別說外面人,就連當朝大臣也沒幾個知道內情。現在倒好,有了電報,有些地方通了火車,海裡江中更有小火輪,跑起來飛快,北京城裡發生的事,用不了多久,上海、天津以至全國很快傳遍了,報上登了不說,更惱人的是老百姓,幾千幾萬張嘴巴越傳越神,越傳越離奇,甚至有人說光緒死了,棺材不敢運出宮外,偷偷埋在景山,說得有鼻子有眼。為了對付洋人,同時也為了穩定國內民心,慈禧才不得不讓光緒出面接見洋人,向外界證明傳言毫無根據。
眼面前,小船上兩個人,一個想說出真情不敢說,另一個想問個中真情卻不敢問。兩人一邊釣魚,一邊閒聊,相互摸著對方的底牌。
「威震兩湖的張大帥,在你自己一畝三分地上,不必隱姓埋名。」
「主子,客人到了。」茶水章恭敬地說。
榮慶笑笑,問張之洞準備怎麼回答北京方面。他臉上在笑,心裡說不出的緊張,如果對方態度不明朗,他這會兒裝得再像也沒用。
「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撕了龍袍是個死,殺了太子也不過是個死,背著抱著還不是一邊兒沉?再說了。這事兒要辦不成,你我都活不了不說,皇上那邊也就沒指望了。」元六在一旁急了,說除了這個辦法,再也沒別的辦法見到張大帥了。
「真是皇上?」儘管他事先已經猜到,當由張大帥親口說出,馬二爺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吃了晚飯,張之洞心裡惦記著馬二爺發出的電報是否有回音,直接由飯桌上來到簽押房。他一進門,馬二爺立即興奮地告訴張之洞,江南劉大帥回電報了。
「不可能。」榮慶瞭解茶水章為人,更何況他是英英的舅老爺,是英英帶他來這兒找到他的。
「內閣代辦吧。」光緒不耐煩地說。他已經想好了,從現在起,他不當慈禧的擺設,只有對方答應讓珍妃與他住在一起,他才會當她的花瓶。
「你別走。都是家裡的親戚,又不是什麼外臣。」慈禧這一說,隆裕只得乖乖地坐在那兒。
「噓!」張之洞慌忙將食指攔在嘴上,示意他小聲點。馬二爺連忙走到門口張望,見外面沒人,這才關上門,重新回到書桌邊,向大帥湊近身子問。
這是慈禧與恭親王、瑞王等人商量後作出的決定。因為自菜市口斬了譚嗣同等人,康有為逃到日本,國內外輿論嘩然。不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天津和武漢等大城市,還是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到處盛傳皇上被害,慈禧重新上台的消息。國外的報紙,包括租界出的中英文報紙,乾脆說皇太后發動政變,奪了皇帝的權,並說這是一次不合法的政變。雖說這些叫做報紙的玩意兒慈禧從沒見過,瑞王、恭親王也不敢告訴她,但她自有耳目。當她聽到這些消息,氣得勃然大怒,說這是他們愛新覺羅的家事,外人管不了。
「兄弟!別給我看,沒用!你忠君,你仁義,你又有什麼法兒?就憑你一口單刀,外加上我,還能殺進宮裡,把皇上背出來嗎?就算那些健銳營、虎神營,十萬人馬全是屎蛋,你背出來皇上往哪兒送?」元六硬是不接榮慶手上遞過來的白絹詔書。
張之洞穩住神,說他姓王,是個生意人,想見他們主子。茶水章笑笑,說您候著,便轉身向小院深處那棟黑瓦粉牆的齋屋走去,見到茶水章的沉穩的舉止,特別他張口說話時尖細的嗓音,張之洞斷定他是宮中的太監,瞅著他的背影,心裡不由得鬧騰起來。萬一裡面的主子真的是皇上怎麼辦?北京鬧騰得很凶,有關皇上的謠傳甚多,他這時候微服南下,一定有非常重要和危急之事。如果是這樣,他將不得不作出選擇,為了皇上,他將不得不冒著與皇太后對峙的風險——
張之洞聽說這人一口京腔,當下便有些生疑。加上前一陣子北京出了事,又紛紛傳說朝廷要換皇上,因此立即讓馬二爺派人去四下打聽這些人的下落。對於慈禧這次突然發難,奪了光緒的權,張之洞內心憤憤不平。除了出於對新政的態度,他站在光緒這一邊,同時覺得慈禧已經讓光緒親政,卻突然變卦,再次出面訓政,無論於理於法都不合。作為一方總督,他和劉坤一等人對此一直沒有表態。因為朝廷下達的正式詔書,仍然用的是光緒的名義,用的也是光緒的玉璽,所以儘管朝廷傳出變故,菜市口殺了譚嗣同等人,全國上下一片沸沸揚揚,他們也只得裝糊塗。如今京裡來了人,並指名要找他,估計總有些來歷。他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以便瞭解北京那邊的情況。
「王老爺,別來無恙乎?」榮慶這一聲稱呼,叫得張之洞心頭一顫,這聲音和口氣分明與光緒一模一樣。張之洞慌忙抬起臉,低聲問道:
「那——貴姓呢?」張之洞儘管陪著笑,依然執著地追問。這不僅是一般的禮貌,更重要的是為了摸清對方來歷,這也是他上這兒來的目的。
「大帥!這麼晚了還不休息?」馬二爺由書桌前站起。
緊挨著一片竹林,有個月亮門。元六他一身便衣,但一望便知是個武人。他守在圓門邊,看見兩個人向他這邊走來。他有事沒事就守在這兒,據茶水章估計,張大帥會來這兒會他們,但他在這兒已經守了好幾天,卻沒有任何動靜。他正不耐煩,突然見兩個衣著考究的遊客向這邊走來。走在前面的年紀比較大,有五十好幾,氣度不凡,後面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一看就是個書生。
「您說真是皇上?」
張之洞再也不出聲,過了好一陣子,又詳細問起那些人的情況。當他聽說一共來了四個人,三男一女,都是一口京片子,心裡更覺得這裡頭有文章。馬二爺見張大帥臉上表情有些吃緊,更來勁了。他告訴張之洞,說其中一個二十多歲男人,身材適中,面目清秀,別的都像是他的下人。還說其他人都稱他為主子。
馬二爺沉吟片刻,說是個王爺。張之洞讓他再往上猜。馬老爺說是親王,要不就是鐵帽子親王。當他聽張大帥說,還得往上猜時,他頓時愣在那兒。心想再往上還用得著猜嗎,除了當今皇上,還能是誰?馬二爺猜出是皇上,卻沒敢說出口,說不敢猜了。
「恕我眼拙,您到底是誰?」張之洞顯然沉不住氣了。
英英一走,茶水章便取出一套光緒平時休閒時最喜歡穿的淺米色長袍,這是他出逃宮中的那天深夜,臨分手時光緒突然叫住他,送給他這套衣服。一是為作紀念,二是防止萬一有什麼意外,他一旦被人識破身分,這套皇上親手所贈的衣服可以證明他不是私自出逃,他讓榮慶穿上這套衣服試試。
「這位爺,別處隨喜吧。」元六攔住張之洞和馬二爺,漫不經心地說。他不相信張大帥會像茶水章所說,親自上這兒來打探情況。
「你就說皇上龍體欠安,不過是受了點兒風寒。你剛去看了他,他讓你替他跟使臣們道乏,致個謝意就成了。」
「我有個主意。」茶水章將自己的主意對榮慶和元六低聲說了一通。
張之洞坐在總督衙門的簽押房那張寬大的案桌邊,瞇著兩眼,仔細聽著他的幕僚馬老爺的密報。前些天,榮慶到轅門求見張之洞,門衛值班長要他亮出名帖,他不肯。要他報姓名,他也不肯,說有話要當面跟張大人才能說。為此值班長沒讓榮慶進來,說大帥沒空,將他打發了。但事後一想,覺得此人有些不凡,便將榮慶求見張大帥的經過報告了張之洞。
茶水章讓他別著急,再四處找找。榮慶在茶水章幫助下,翻遍了隨身行李,最後依然不見那份血詔的影子。看來一定是路上走得倉促,不知掉在哪兒了。
「我——我實在記不起見過足下。」
「如果萬一皇上是假的,那就大笑話了。」張之洞顯然被馬二爺的一番話說動了,只是經過一天苦苦思索,覺得白雲寺來人有不少疑點。首先皇上微服南下,顯然沒有經皇太后許可。京師何等森嚴,一路多少關卡,他們主僕四人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沿途一點消息也沒有?為什麼總督府派駐北京機構裡的人也絲毫沒有察覺?
「依小弟看,估計錯不了。」馬二爺興奮地向對方抱拳,「恭喜大帥,本朝開國以來,從沒有聖駕到過武昌。這回平添了大帥一段千古佳話呀!」
「無所謂,就按著穿著打扮稱呼吧。」榮慶笑笑。
榮慶知道越是要快拿住對方越是要沉住氣。他穩住神,按平日光緒說話的語氣,指著椅子淡淡地說:「坐下。」
「皇上!老佛爺請皇上無論如何去一趟,也就是一會會兒。」李蓮英知道慈禧脾氣,他要是請不去皇上,那就有他瞧的,「奴才攙著皇上!」他邊說邊上前準備挽扶光緒。光緒憤怒地推開李蓮英,指著對方鼻子大罵。
「您說慢點兒,兒臣可記不住。」
「主子這會兒沒空!」元六雙手抱著前胸,一副不肯通融的樣子,其實心裡非常焦急。原先說好等茶水章來了才能放人進去,可他偏偏不來,萬一這人真的是張大帥,錯過了這個機會就麻煩了。正在這時,茶水章突然從裡邊走出來,一邊問元六:「嚷嚷什麼呢?」
「好像不是漢人?」榮慶剎那間的猶豫沒逃過張之洞的眼睛。他頓了片刻,繼續問道,語氣非常緩和,其實是在盤查,榮慶回答說他在旗。張之洞立即問他哪一旗。榮慶傲然回答,說他是正黃旗。
這座蜷縮在半山腰的古廟,是南宋時建的,雖幾經兵火冷落許多,但原先的規模放在那兒,那些殘垣舊壁仍然令人想起昔日的輝煌。古剎四周被一大片高大濃郁的樹林包圍著。深綠的樹色中夾著片片枯紅和暗黃,洋溢著濃艷的秋意。不知是時候太早,還是眼下秋收大忙季節,這兒幾乎沒有什麼遊人和香客,一聲聲清脆的鳥叫聲,更顯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清靜。
榮慶一想也是個理。他們來這兒不就為了救皇上,穿一回皇上的衣服能救回皇上,怎麼也得試試。他穿上那套淺米色長袍,戴上軟緞圓帽,茶水章又在他腰間紮上一條明黃色綢帶,讓他在屋裡來回走了一圈,望著燈下的榮慶,穿著光緒的便服,越看越覺得他身材面相都有點那份意思。
「皇上!」不等榮慶說完,張之洞已經明白,眼前坐的便是光緒皇上。他急忙離開椅座,當著榮慶這位假皇帝的面跪下,誠惶誠恐地磕頭叩拜。
「大哥,皇上對我一百一。別說皇上了,他就是個哥們弟兄。朋友結交,我也不能見死不救呀!」榮慶也火了,收起詔書,說要走你一個人走,他是鐵了心要跟茶水章一塊兒南下武昌。
「那就沒有退路了!」老謀深算的張之洞搖搖頭。這樣,他不但暗中保護了皇上一行,在時局沒有明朗前又不讓人抓住把柄,主動權始終抓在他手裡。進,可以樹起皇上大旗,聯絡各省,向北京發難;退,可以將皇上抓起來交給朝廷;如這兩種方法都不妥,也可以皇上名義,與北京分庭抗禮,必要時甚至可以讓洋人出面調停。
「和尚說了,他們給了銀子交了房錢,別的什麼也不讓問。」馬二爺突然想起什麼,從懷裡取出一錠銀子,說這是他特意用加倍的銀子從和尚手中換回來的。張之洞連聲說換得好,當下接過銀子一看,只見銀子底座刻著一方篆文印章,心裡頓時一驚:
深秋的東湖,煙波浩淼的水面上倒映著四周的楊樹和遠近的青山,如畫的風景一點不比西湖遜色。岸邊一條小船上,張之洞與榮慶坐在船頭釣魚。
「這院兒不能進嗎?」張之洞問。
榮慶本來就在光緒身邊待過,按茶水章指點,他挺直了身板,學著光緒的派頭,又在屋裡來回走了幾圈。茶水章故意裝出一副敬畏的樣兒,上前拉開桌邊的椅子,榮慶大模大樣地坐下,一邊學著光緒的語氣,讓茶水章侍候上茶。人膽子一大,派頭立即變了,榮慶接過茶水章恭恭敬敬遞上的茶杯,淺淺抿了一口遞還到對方手中,兩人不約而同地笑了。
「大帥是說白雲寺的貴客?」聰明過人的馬二爺一語中的。
「喳!」茶水章請了跪安,然後站一邊。
「喳!上茶。」茶水章重複著榮慶的吩咐。
「依我看行,你個頭長像跟他差得不遠。再說張大帥幾年前見過皇上一面,當時老佛爺還在訓政呢。後來皇上親政,見過一、二次,但都是在朝堂上,那麼多王公大臣,人多離得又遠,他也看不真切,皇上和張大人差不多三年多沒見過面了。」
「很少有這個雅興,近來閒在點兒,也偶爾釣兩竿。」
「隨便攀談,交個朋友嘛。」張之洞和聲細語地說。元六說高攀不上,索性轉過臉不再理他。馬二爺一看這人居然對張大帥如此無理,有些急了,上前想說什麼,被張之洞一把拉住,為了緩和氣氛,張之洞乾笑幾聲,拖著馬二爺想往月亮門裡走進去。元六伸出有力的胳膊擋住二人,說爺們兒,外邊遛達吧。
榮慶與元六一路順著山坡,跑到湖邊的英英表姨家的房子。他倆一進門,二話不說,立即讓茶水章和英英趕快離開。英英表姨沉著地領著他們一路人走到屋後一片蘆葦蕩,從草叢中拖出一條小船,將他們由湖面上送走。
「可,可我也不像啊!」榮慶喃喃地說。
「你坐這兒就成!使臣們見不著皇上,得讓他們見著皇后。」
「噢,」張之洞連忙改口說,「金先生,在北京也常釣魚嗎?」
張之洞心想總管這個頭銜,除了皇宮裡有總管太監外,別處不會有。因此他認為這些人肯定與宮裡有關。如果說這些人當真是皇宮中出來的,他們是些什麼人?是皇上派來的密使,還是——想到這兒,他不敢再往下想。看來不論是皇上或皇上派出的人,他都得非常小心,因為只要他跟對方接觸的消息一走露,他都將可能捲進一場非常可怕的政治漩渦,鬧不好會出大事。但有一條,不論對方是什麼人,他必須見這個人,並在見面後做出自己的抉擇。
「這兒沒你什麼事。你先回房歇會兒,等有事再叫你。」茶水章看一眼英英,一臉和氣地讓她離開一下,英英知道舅舅有重要事情跟榮慶商量,雖說心裡不情願,還是聽話的走出房門。
「當然是西苑瀛台。」
「當時你在場嗎?」張之洞一愣。
「沉住氣,別的什麼都甭想,這會兒您就是皇上。皇上該怎麼樣,您就怎麼樣!」茶水章再三叮囑榮慶,為了防止萬一,一定要等摸清了張大帥的底牌之後,再說出真情也不遲。榮慶故作輕鬆地笑了笑,說一切聽他這位總管的。茶水章又叮囑了一番,然後叫來了英英,再次交待了宮中的規矩,要她如何如何。英英說這幾天成天學,保準錯不了。茶水章這才放心走了,去外邊傳張之洞進來。
「咱不就是為著救皇上嗎?」茶水章反問他,「放心吧,讓你當回替身,又沒讓你篡位!」
「就像你張大帥也不應該姓王吧?」榮慶一笑,沒有正面回答,機敏地反問對方。聽他這一問,茶水章心裡暗暗叫好,長長鬆了口氣。
「那就發一份電報。」張之洞點點頭,讓馬二爺立即去發電報。馬二爺用暗語擬了電文,正要出門,突然外面有人敲門。馬二爺上前開了房門,原來是電報房書記員。書記員手裡拿著一份電報走進,說是京裡來的急電。馬二爺接過電文一看,原來是電報房剛收到的朝廷明發上諭,剛剛翻出文字來,上面寫著一行電文:「立冬日祭天大典,因朕躬欠安,著令恭親王代行主祭——」
「會不會是京裡下來了欽差,微服私訪?」
「老佛爺!」李蓮英一見這架勢,慌忙出來打圓場,「其實皇后娘娘隨便說什麼都成,反正有同文館的舌人來回翻,洋人也聽不懂。」
元六點點頭,抬起臉來打量著對方,心裡有些疑惑。張之洞看出他有些不耐煩,仍耐著性子問元六主人為官還是經商,在哪裡得意呀。
「主子?這麼說是親貴了。他稱呼別人呢?」張之洞瞪起兩眼間他的幕僚,企圖通過他們之間的稱呼弄清這些人的來歷,以及他們之間的人物關係。
「如果我想拜會你們主子呢?」張之洞問,心中有了一半底,決意要進去會會這位神祕的主子。
元六的玩笑話令茶水章心中一動,他覺得這不失為一個辦法,既然榮慶可以扮成王爺,貝勒一類的身分見張之洞,倒不如裝一回皇上?只要能見到張大帥的面,餘下的事就好辦了。
「在下冒昧,請教怎麼稱呼您?」張之洞神色緊張地問,心想眼面前的人,真的是當今一國之君。
怎麼辦?按茶水章原先設想計劃,由榮慶冒充愛新覺羅家族某一位親王,自己扮作王府太監,帶著光緒的血詔大搖大擺地去張大帥府上見他。張之洞是保皇上的,只要能見到他,當面將光緒的血詔交給他,對方自然會想出辦法的。現在沒了那份血詔,縱然能進得了大帥的轅門,卻拿不出令對方信服的證據,不但說服不了對方,反會令對方生疑,鬧不好將他們抓住一併押往北京那就玩慘了。
「那是!官居極品哪,老佛爺都給面子,除非是皇上,就是差一點兒的王爺,貝子來了,他也不放在眼裡!」茶水章嘆口氣說。「皇上能上這兒來,也就天下太平了。」說到皇上,茶水章心不由得長長嘆了口氣。想到他軟禁瀛台,隨時會有被罷黜的危險,更覺得對不住他。
一聽說慈禧要接見高鼻子藍眼睛的洋鬼子,隆裕立即要走,說兒臣先迴避一下,慈禧不讓她走。隆裕不自在地低著頭說:「您這兒有朝廷大事,兒臣又不懂。」
「對!」張之洞興奮中透著緊張,「你猜猜是誰?」
「臣遵旨。」張之洞連忙答應,一邊表示住這兒不安全,他回去後立即安排行宮,請榮慶等人早早搬過去。
「您問的太多了,累不累呀?」元六也瞧出對方是個有來頭的,本想恭敬一些,想起榮慶和茶水章再三交待,越是張大帥本人越是要裝出不在乎,別讓對方小瞧了他們。
「沒影兒的事嘛!」榮慶苦笑笑,對自己丟了詔書懊喪不已。
「坐!」榮慶揮揮衣袖對張之洞說。
「舅舅!假如皇上要是真來了呢?」英英在一旁插話。
「對,叫他章總管。」
「大帥!上頭寫得清清楚楚。王公大臣們都沒有離京,離京的是誰,還不明白嗎?」馬二爺激動地說。
「咱家還記著,您老磕完頭跪安,把紗帽忘在地上了。李總管特意給您送到朝房,還蒙您賞了一千兩銀票呢。」茶水章笑著說。
「皇上是你男人嘛。」慈禧不高興地說。
「皇后啊,你也該上那邊瞧瞧去呀。」慈禧看一眼隆裕那張扁瘦的長臉。
「這麼說是位旗下大爺了?」張之洞笑笑,心裡卻在揣摸,從這人口氣看,這夥人來頭一定不小。
茶水章和榮慶等人商量來商量去,一直到天黑,總也想不出個辦法既能見到張之洞,又不會向外洩露此行的機密。晚飯後,他們聚在茶水章的客房裡,繼續商量對策。元六見他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隨嘴說了一句,說實在不行就讓榮慶裝皇上,這樣一來,張大人就會主動找上門來,榮慶連忙說使不得,且不說他裝得像不像,就算裝得像,按大清法律可是天大的罪孽。他殺頭不說,他們一家,連同沾親帶故的人全都要捆到菜市口斬首示眾啊。元六見榮慶認真了,連忙說他開玩笑。
「這——」張之洞一聽對方識破自己身分,不由得從椅子上站起,心裡說不出的驚訝,「這是什麼意思?」
有關見到皇上的事,他憋了一整天,對誰也沒說。連對他最心腹的幕僚馬二爺也沒透一個字。他想來想去,腦子越想越亂,最後索性從床上爬起,穿過後院,一路來到總督衙門簽押房,想找馬二爺商量一下,那怕什麼結果也商量不出,吐一吐心思也好,要不悶在心裡實在太憋氣了。
就這樣,榮慶、元六保護著茶水章和英英,日夜兼程,舟車勞頓,穿過河南的中原大地,來到這座扼大江南北之險要,連東西水道之商埠的歷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