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飇英雄的悲劇》目錄

張三丰與少林淵源

張三丰與少林淵源

其實說得更明白一點,少林拳術和張三丰的拳術都和東漢華佗的五禽戲有很深的淵源,故謂華佗為少林拳術的老祖師,而張三丰的拳術則脫胎於此,這應是最明捷的說法了。
從以上記載看來,張三丰的詭異事跡雖多,但張三丰是歷史上的人物,這是不成問題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史傳上並不曾說張三丰的拳術來自神人的傳授,因此「中外人名辭典」的說法,我們認為那才是真正的與史不符。
百家得內家嫡傳,其言當翔實可信。然則謂三丰之術,出於神授者,或三丰鑑於世人貴古而賤今,浮言淺說,不是取信於人,故託神授以自重耳!

這樣的論證,豈不更見客觀合理嗎?又據尊我齋主人的少林拳術秘訣也說:
其實,戲劇與歷史的範疇不同,我們是不能要求戲劇必須契合歷史事實的。當然戲劇的主題、精神要能發揚人性、啟蒙智性才好。目前武俠片甚囂塵上,狂打濫殺,勢所必禁。如能扶掖人性、滌除暴力污染,實為武俠片應努力之方向。例如從古龍的「流星蝴蝶劍」到最近的「天涯明月刀」,在主題的選擇上便是一大進步。「天涯」片中,傅紅雪走遍天涯為的是尋找一個故人,可是最後他所找到的竟是一個完全變了心的人,這人想以金錢、美色、權力來屈服傅紅雪,而傅紅雪——這個流浪天涯的俠客只好用刀斬斷了一切的誘惑。這一主題很能針對現實和人性的弱點,但最後未能發揮傅紅雪面對人性弱點所應表現的悲劇尊嚴,故全劇缺少回味的衝激力量,相對之下,「俠女」就更具人性的衝激和回味的力量。

華佗曾經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首創五禽戲(見三國志華佗傳)。這拳法從此便流傳後世。宋元時期,少林大師覺遠上人,邀得山西白玉峰和河南李叟同返少林寺(此寺建於北魏),融合舊時宗法,創龍虎豹蛇鶴五拳,為少林拳術之大成。這套拳法的主要淵源當然應與華佗的五禽戲,達摩的羅漢拳關係最密。張三丰學自少林,其首創之太極拳的淵源便由此而來。因此研究太極拳的人亦多不敢妄說張三丰的拳術皆由自創,相反的,許多書上都承認太極拳實脫胎於五禽戲。如程家鼐的「華佗五禽之戲」一書,序文便說:「私意張三丰先生創作太極拳學術,或脫胎於是矣。」這便是張三丰拳術淵源更直接的說明了。

黃黎洲之子黃百家是武當嫡系王征南的唯一傳人(詳見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八王征南墓誌銘)。黃百家著有內家拳法,他說:
張三丰是元明時期的人,不是宋人。他的事跡不見於宋史而見於明史。
張全一名君寶,為明時技擊術之泰斗,於少林師法,練習最精,後遍遊於川蜀荊襄沔漢間,其技更進,能融貫少林宗法,而著力於氣功神化之學。……故少林家法,至張氏而一變。
墨子說過:俠是「為己之惡,救人之急」,甚望我們的武俠片能多發揚這種寂寞而不求人知的悲劇情操,使武俠片不會成為法外強徒的宣傳品。
總以上所述,張三丰的拳術習自少林,應是較為客觀合理的說法,鄒亞子的「張三丰獨闖少林」,並未違反歷史記載。
明史方伎傳上說:張三丰是遼東人,原來的名字是張全一,別名叫張君寶,至於三丰是他的外號。張三丰具有北方人高大的身材,龜形而鶴背,並且生得圓目大耳,鬚髯如戟,狀貌十分威猛。他終年不論寒暑,只以一衣一簑隨身,故當時人送他一個渾號叫做「張邋遢」。張三丰原來的身份是個道士,擅長吐納導引,故能數日一食,或一吃就是一斗。他的腳程很快,一日千里,群山谿壑,都有他的蹤跡。後來才在武當山落腳,結廬授徒。洪武時期,太祖派人請他下山,三丰不見。據說他還死後復活過。故民間有張三丰成仙的傳說,他的年齡少算一點也在一百五十以上。明郎瑛的七修類稿(見續編)上便提到四川道士冷謙為張三丰畫過一張像,題為「蓬萊仙奕圖」,此圖後來獻給了明英宗。
這種說法和黃百家的話正可互相印證。
七月十六日報載:鄒亞子為巫氏電影公司寫了一部「張三丰獨闖少林」的劇本,劇中描寫武當開山祖師張三丰的拳術原是習自少林。這劇本送交新聞局審查的時候,審查人員查考了「中外人名辭典」,辭書上卻說:「宋張三丰居武當山,夜夢神授拳法,遂以技擊名於世」,新聞局根據此項記載,認為鄒亞子的劇本和史實不符,歪曲過多,便以正式公函通知不准拍攝。

(全書完)
(六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天涯明月刀觀後)
張三丰的拳術得自神授的說法,其最初來源為何,我尚不得而知。這件事在一般討論中國武術的書上也多有記載,如卞人杰的國技概論,韓金恩忠的武術叢談等皆是。但是這個不合客觀理性的說法,不為研究武術理論的人所接受。故卞人杰等都另尋證據,說明張三丰的拳術實淵源於少林。

我看了這條報導,頗為吃驚。新聞局審查劇本嚴而不濫的態度是必須的,但所判決之證據的合理,亦是必須的。試問「神授拳法」的根據,可以做為張三丰拳術淵源的實證嗎?因此,若說鄒亞子的劇本狂濫殊甚,則我不得而知,但若說張三丰的拳術源自少林而非神人所授,則我認為信而可徵。

卞人杰根據這條證據,說道: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飜之,是名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