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目錄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胡宗憲大為詫異,臉色亦不免尷尬。趙文華倒索性不瞞他了,「汝貞!」他說,「你我自己人,不妨看看。」
小劉是永年的孌童,這時倚在門邊,咬著手指甲,一雙桃花眼不時一瞟一瞟地,就像懷春的小家碧玉「站門子」賣弄風情那樣。永年知道,遇到這個樣子,小劉必有高招出手。
嚴嵩是無時無刻不在研究皇帝的心理,同時研究如何利用皇帝的心理。此時瞭解了皇帝有殺張經、李天寵的意向,認為有個人可以夾帶進去,一起殺掉。
俞大猷約略計算了一下答說:「不足一萬五千人。」
第二天早晨,滿相府都知道這麼一個笑話,獨獨瞞著歐陽夫人。因為知道她一向偏袒義子,若知其事,一定會先責罰伺候老相公臥起的丫頭,以及其他的聽差、小廝,同時會替趙文華解釋。這一來小劉兒的妙計的效用,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永年傳下話去:「誰要在老夫人面前多嘴,叫他吃不成年夜飯!」
「釘在這裏幹甚麼?莫非等倭寇海盜自生自滅不成?」
這八個箱子中,最貴重的一樣禮物,分量最輕,只有七兩金子重;體積更小,只得一握——但是買這七兩金子,花了趙文華五千銀子。
一來來了七八個小廝。永年只將其中一個喚做小劉的留下,揮揮手把其餘的都遣了開去。
講話最多的是俞大猷,細述戰況之後,緊接著報告當前的敵情,柘林的殘寇,目前集中在上海以西、松江以東,各為陶宅的一個鎮市,動向不明。不過官軍已經兵圍三面,留下東面一個缺口,預備殘寇突圍。
送走了張經,胡宗憲大大地鬆了口氣,這下可以全力幫襯趙文華主持全盤軍務,間接自己打開一個新的局面了!
「正是。我問了他好幾遍,他不肯說。他也有他的難處,倒要體諒他。」
「節禮不是送過了嗎?」
「趙大人,你問到我還真是找對人了!除非是我,沒有人知道老相公的心事。老相公何嘗不想動他的手,只為礙著一個人。趙大人,這個人是誰,你倒猜上一猜。」
「還要快!我想在年內回京,好趕上裕王的生日。」
「趙大人,」永年半真半假地說,「你不曾到京,風聲就很盛了;多說趙侍郎這趟滿載而歸,子孫幾輩子都不愁衣食。」
「楊宜。」
胡宗憲得報大驚,趕緊去見趙文華,只見轅門內外,坡象森嚴,原來趙文華正衣冠整齊地在拜發奏疏。等了好一會工夫,大炮之聲,驛差上路,胡宗憲才能見著趙文華。
盧鏜則是經過挫折,深知應付上官比應付敵人還難;他又是受張經提攜過的人,深怕趙文華對他懷有任何成見,所以此來在禮貌上表示恭順的成分,多於一切。而湯克寬卻是正好相反,他很為張經不平,想來說幾句公道話,作為報答知遇——張經很聽湯克寬的話。
很顯然的,嚴嵩雖勢焰薰天,但不能不籠絡陸炳。否則不僅要治甚麼人的罪,得不到許多方便;甚至陸炳會開個玩笑,找點麻煩,會大損宰相的威名,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
「是啊!」他定定神答說:「李某處處與老相公作對,卻又投鼠忌器,動他不得,豈不叫人心煩?」
「非也!」胡宗憲從容答道:「等我當總督。」
「老爺,這不大好。」趙忠勸阻著說,「如果嚴公子問起,他硬說只有七兩金子,沒有甚麼金絲帳;或者把金絲帳弄破了送上去,反倒不好。」
奏疏到京,遞入西苑。皇帝看完,寫了張小紙條,附在原奏一起,送交嚴嵩;打開封套一看,小紙條上六個字:「憲似速,宜如何?」
最光明正大的是俞大猷。倭寇海盜經此一敗,元氣固已大喪,但官軍的損失,亦很可觀。當張經下令出擊之前,因為致勝並無確切的把握,所以次一步行動,亦無法預計,要看作戰的情況而定。如今是選調精銳,乘勝追擊,還是暫取守勢,將官兵整編補充,再圖大舉?本就要向統帥來請示,現在統帥易人,更有當面來商量的必要。
永年淡淡地敷衍了幾句,口頭上表示並無誤會,而神色之間,誤會甚深。趙文華無奈,只好暫且丟開;打算著另外找個適當的機會來彌補這條裂痕。於是將所有的禮物,連同禮單一起交了給永年,告辭回府。
侍候的當然是明艷的侍女。為了使客人不至於拘束,趙文華首先就作出放浪形骸的姿態,兩隻手左擁右抱,飲酒進食,都由侍女佈到他口中。
因此,當三大將軍聯袂晉見時,態度各個不同,俞大猷沉著,盧鏜謙卑,而湯克寬臉上有掩不住的悻悻之氣,一直閉著嘴不講話。
趙文華卻不甚著急。地方遭殃,暫且可以不管,只要奏疏上多花些心思就可以了。當時一面咨會應天巡撫曹邦輔派兵進剿;一面出奏,說是拓林之倭經督飭胡宗憲盡數剿滅,不意新倭大至,目前正在盡力堵截。順便又攻擊以前的督撫,對於防備倭寇海盜侵犯的兵力配置,工事構築,如何如何不善,作為將來卸責的餘地。
「好吧!既然送了就得一下子把他『打倒』。你去辦,不必嫌貴。」
「還有氣人的呢?你看!」永年將禮單最後一行指給小劉看。
「這也比殘寇多一倍了。為甚麼不團團圍住,一舉而殲滅之?」
嚴嵩為他說動了,但略想一想不由得嘆口氣,「唉!」他說,「提拔他獨當一面,當然是當浙江總督。不過,很難!」
「那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的。」趙文華問道:「埋伏的人叫甚麼名字?是何身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承華公不棄,全力支持,固然亦有立功自見的機會,但平倭的大計,我無從參贊,更無法一手主持。所以非當上總督,不能放手去幹。」
照提示的這條線索去想,趙文華恍然大悟,手一拍桌子說:「怪不得他這麼張狂,原來是他在替他撐腰!」說著,伸出右手,屈其中間三指,是個「六」數的手勢。
永年點頭同意——「六」是陸的諧言,意指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陸炳。官銜雖貴,不算了不起,最烜赫的是,他是執掌錦衣衛多年的都指揮使,手下暗探密佈,偵得一言片語的觸犯忌諱,就可以逮入詔獄,滅門破家。因此,連趙文華提到他,都只用手勢表示姓名。
「是的。」胡宗憲說:「我只是想到,華公奉旨督師,軍務倘非告一段落,華公要想回京,恐怕皇上不准。」
原來這是一頂金絲帳,用極細極細的金線織編而成,摺起來可以捏在手中;張開來足可籠罩一張雙宿雙飛的大床。真是鬼斧神工,不是眼見,決不會有人相信
意思是要胡宗憲自己識趣,能有一個大大的紅包送來,便替他說幾句好話,教他如願以償,不然就免談了。
「走著瞧吧!」嚴世蕃將禮簿一拋,「他來看我,說我不得閒,不見。」
這是不懂兵法的外行話,從來包圍敵人,必留缺口,使敵有逃生之路,方無必死之心。不然,以死生置之度外,全力反撲,如困獸之鬥,將會銳不可擋。
「那好像非拆他的架子不可了。」
「那倒不是。是為你參了他的同鄉張廷彝的緣故。」嚴嵩接著又說,「快過年了,不必再提。等過了年再作計較。」
名為小酌,比尋常的盛筵還豐盛。湊趣的是,天色陰沉,飄下鵝毛似的雪片,格外助添了酒興。
趙文華心知事有蹊蹺,不敢再提自己的事,用足腦筋,只揀嚴嵩愛聽的話說——嚴嵩最愛聽的話是:皇帝如何信任特專,恩禮不衰。趙文華便捏造些輿論,說從江南經山東一條大路北上,沿路的士庶百姓都知道「嚴閣老當朝柱石,皇上能夠在西苑潛修,乞求長生,不以世務縈心,就因為深知嚴閣老忠心赤膽,老成謀國,可以付託重任的緣故。」又大讚嚴嵩精神瞿鑠,老而彌健;「皇上固然萬壽無疆,義父亦必是百年宰相,開古今君臣遇合之奇,成載籍以來所未有的佳話。」
王材見嚴嵩是這樣說:「外面人言籍籍,都說楊繼盛終不免一死。他死,固是自取之咎;不過,老相公萬世千秋的名聲應當愛惜。如果釋放楊繼盛,誰不說老相公好?」
趙文華甚為滿意,隨即親筆寫了一個小簡,稱呼是「萼山仁兄」,連同兩件名物,喚趙忠親自送達。
楊宜本來是河南巡撫,治盜有功升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剛到任不久。皇帝對他印象很好,調他當總督是很可能的事。
「言之有理。」趙文華想一想,問道:「可有甚麼新奇別緻的東西可送?」
俞大猷當然無法作答,場面一時有成僵持之勢。胡宗憲便想:如何得有一兩句話,既能打開僵局,又能保住趙文華的顏面?正在思索時,湯克寬開口了。
這件事比金絲帳何以變成赤金七兩,來得容易打聽,因為相府下人,人人都知道這件「臭新聞」。趙忠覆命以後,還有建議,勸趙文華必得忍口氣,與永年修好,不然以後不知道還會中他甚麼暗箭?
這道奏疏到京之前,朝廷已有詔旨、將蘇松巡撫周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接替張經的遺缺,趙文華無須再代,仍負督師之責。李天寵則除了趙文華以外,京中的言官亦對他不滿,上奏嚴劾,因而步了張經的後塵,捉拿到京;胡宗憲連升三級,本職由正七品的監察御史一跳而成為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代李天寵而做了浙江巡撫。
於是李天寵起身,長揖而退,其餘官員都存著戒心,相顧無言,各自散去。胡宗憲卻仍舊留在那裏,裏面要幫著趙文華披閱軍報、發號施令;外面要代為接見賓客僚屬——由總督衙門到縣衙門,都知道胡巡按掌權,大小事宜要向趙文華請示的,只要找他就行。使得胡宗憲在旦夕之間成了個浙江官場上的大忙人,也是大紅人。
「怎麼樣?」永年催問著。
「指誰?」
官是升了,權則反而減了!因為浙江巡撫這個職位,已經跟朱紈、王舒的時代,大不相同,從有總督起始,巡撫變得無足輕重,反不如巡按御史可以搬動「代天巡方」這頂大帽子,干預軍務。因此,胡宗憲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趙文華提出率直的要求:想做總督。
「那,那我就不懂了!為甚麼不早早動手?」趙文華的右手,從侍女的胸前離開,平伸手掌,向空劃過,口中還喊一聲:「噤!」
「華公,」胡宗憲勸他,「如今正在剿寇收功的時候,大事要緊,沒功夫鬥閒氣。」
趙文華茫然無所捉摸,提了幾個椒房貴妃的名字都不是,便央求著說:
趙文華還蒙在鼓裏,趕著到嚴世蕃所住,緊連著相府的新宅去了幾次,門上總是「擋駕」,這才感到事態不妙,派了一名很能幹的心腹家人趙忠到相府去打聽,責成他非探出底蘊不可。
趙文華當然也不知道宜興溺壺上出了紕漏,聽說嚴嵩已經回府,一早就趕來謁見。等到近午時分,方得登堂入室;行了一跪三叩的大禮,唸了一遍早就想好的恭維之詞,起身一看,不由得脊梁上發冷,但見嚴嵩面如鐵色,竟似一輩子不曾笑過一般。
胡宗憲自然讚不絕口,說這具金絲帳可上「無雙譜」,是曠古絕今的寶物,必定深獲嚴世蕃的喜愛。接著又問,以何物孝敬嚴嵩?
這一場勝仗,趙文華奏稱「水陸肅清」。既然倭寇海盜都已剿滅逐淨,自應回京覆命。他斷定這道奏疏一上,必能邀准,行囊就不妨早早打點。
看到最後,永年氣壞了,士大夫口中的「萼山先生」,在趙文華看,不過婢僕的頭腦而已!
因為如此,捲土重來的李默,一味與嚴嵩為難。凡是嚴嵩想用的人,吏部必定多方挑剔,有恃無恐,亦就是因為有陸炳支持的緣故。
「等你當總督!」趙文華雙眼亂眨著,好一會問出一句話來:「等你當了總督,就能平倭?」
看看大家無話,胡宗憲只好說一句:「大人請治公吧!我們暫且告退。」
原來如此!趙文華越發高興,「看其上,敬其下,何況你是相府的總管,為甚麼不可跟我平坐?」說著,他挽著永年的手臂,一起踏入後苑。
「冤家宜解不宜結。」趙忠答說,「再沒有比老爺更明白的!」
「噢!你是說,埋伏了人在敵陣中?」
「小劉兒,你聽見了沒有?人家是侍郎,官架子不小啊!」
提起溺壺,便讓嚴嵩想起昨夜睡在溺中的光景,心頭作噁,不由得便連連乾嘔。
「多謝華公!」胡宗憲作揖相謝,同時再一次表示忠忱,「有華公,才有宗憲,只要宗憲一日能暢行其志,必當歸美於華公。」
「倒虧他想得出。」嚴世蕃覺得好笑。
「是由裏面打出來,比外面打進去要來得管用。」
「是!」永年正色答說,「我勸趙大人謀定後動,切忌操之過急。」
嚴老相公還在西苑值宿。各衙門都「封印」了,只有嚴嵩還有很傷腦筋的文字之役。年近歲逼,諸神歸位,西苑建醮正忙,「青詞」一道又一道,都得嚴嵩動筆。最苦的是,年年例行的公事,但年年要有不同的說法,「道藏」中的典故,差不多也都用盡了,只有截搭拼湊,跡近杜撰,卻又怕皇帝詰問,無詞以答,因此每一道青詞送達御前時,總是惴惴然地不能安心。
永年點點頭問:「怎麼拆法?」
「嗯,嗯!我懂了!」趙文華想了好一會說:「照你的主意,我更非進京不可。楊宜對我總算還不錯,迭次奏報,總是向著他的,如今要勸他不容易。唯有我到了京裏,設法找機會,拿他調開,才能騰出缺來保你。」
這兩點胡宗憲自然已聽羅龍文說過,但不願輕易洩露。他心裏在想,趙文華氣量狹窄,如果自己知道而不告訴他,不管如何解釋,終必惹他不快,不如索性推在趙玄初身上。
「大概六七千。」
「這傢伙,老夫人最護他,想明拆他的架子,只怕不行,『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爺,我有一步,包管他做了鬼都是糊塗鬼。」
「萼山,別讓我瞎猜了!你快告訴我吧!」
這一來,陸松從龍入京,當然要得意了。陸炳與皇帝同年,從小隨母入宮,是當今皇帝的遊伴,恩遇更加不同。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走到河南衛輝府,忽然半夜裏行宮失火,人聲鼎沸,煙霧瀰漫,亂得一團糟,以致太監護衛竟不知道皇帝的下落,幸虧陸炳冷靜勇敢,冒險衝過重重宮門,從著火的寢宮中將皇帝背負出險。有此大功,更見寵信,不久就執掌了錦衣衛的全部大權。
「倭寇海盜如草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如今平倭不能收功的根本癥結所在。官軍逐倭,隨敵行動,結果是疲於奔命,受人擺佈。不管徵調狼土兵也好,山東打手也好,增援只如揚湯,不過止沸於一時而已!」
這要跟相府的一個總管打交道。此人是嚴家的世僕,名叫永年。嚴嵩在鈐山讀書時,他是伺候筆硯的書僮,所以略知翰墨,自命風雅,取個別號叫鶴坡,又號萼山,京中骨頭軟的士大夫都叫他「萼山先生」。趙文華對他自然用不著稱「先生」,直呼其號,一向很親熱。
「不然!華公如果想大拜,嚴閣老父子如果想長保富貴,都非平伏了倭患不可。所以華公,你無論如何要釘在這裏。」
胡宗憲在他面前,一向謙恭,像這樣大言不慚,跡近張狂,在趙文華卻是初見。可是,他不敢小看胡宗憲,想了想,平心靜氣地說道:「汝貞,你說個道理我聽!」
「是!老相公提起他就會生氣。」
「不是,不是!孝敬皇上這麼一樣東西,有那吃飽了飯沒事幹的言官會挑眼,說甚麼奇技淫巧,玩物足以喪志。我何苦自己找麻煩?」
果然,永年大為欣賞,也大為感動,親自登門道謝;而且謹守規矩,替趙文華磕了頭。
「當然,真有其事!我怎麼能夠在華公面前瞎說,那不是自己找倒楣嗎?」
緊接著,皇帝下一道手諭,詢問審理張經、李天寵一案的情形——當張經被逮下「詔獄」時,王江涇大捷的軍報,已經到京,有些言官便為張經乞情,說「王師大捷,倭寇氣奪,此時不宜易帥」。皇帝大怒,說張經欺罔不忠,得知趙文華參他,方始一戰。而且遷怒到為張經乞情的言官,指責為「黨奸」,降旨「廷仗五十、斥革為民」。可是,皇帝不久又疑心,張經不至於如此荒唐。問到嚴嵩,他拉出徐階、李本作證,說他們倆都是江浙人,亦都指責張經養寇不戰,同時極力為趙文華、胡宗憲鋪敘功勞,以為王江涇大捷是趙、胡二人合謀進剿的結果,張經是冒功。皇帝信以為真,以致張經上疏求恩,置之不理;此時問到審理的情形,當然並無寬免的意味在內。
「就是以前的浙江巡按御史,現在的浙江巡撫胡宗憲。」接著,趙文華介紹了胡宗憲的簡歷,誇耀他文武兼資的才具,然後又說:「最難得的是忠誠可靠,兒子試探過他好幾次,確是傾心依服,甚麼情況之下都可以相信得過的。」
李時言是指吏部尚書李默。趙文華只知他氣量褊狹,喜歡爭權爭面子;而自己並未得罪過他,何以相恨不淺?
等趙文華透露了心意,胡宗憲有意激他:「華公,換了我不肯回京。」他說:「這樣子回京,太沒有面子了!若是我,非剿平了倭寇海盜不回去!」
「好啊!你說。」
「真是天從人願!」胡宗憲喜孜孜地對趙文華說:「這水陸兩個大勝仗足以讓華公交代得過了。」
心中憂慮,現於顏色,永年少不得動問:「趙大人彷彿有心事?」
說著提起新溺壺相示,只見上面燒得有一行字:「男文華跪獻。」
「萼山,萼山,你誤會了!」趙文華著急地說,「我決不是有心的。」
另一個被劾的,當然是湯克寬。他不說湯克寬目無長官,因為提到彼此衝突,看起來像挾私誣告,而且也怕皇帝會疑心他不威不重,以致遭受部屬輕視。同時,張經信任湯克寬,也是事實。既然張經「糜餉殃民,畏賊失機」,湯克寬自亦難辭其咎。奏疏中最厲害的一句話:「張經惑湯克寬之言,欲俟倭飽颺,剿餘寇報功。」這就連在江涇的戰功,亦幾乎一筆抹殺。
「陶宅殘寇溜之大吉了!」胡宗憲跌腳說道,「這件事不好交代!」
這份禮單上所列的名字,自以嚴嵩居首;其次是歐陽夫人;下來是嚴世蕃和他的一起二十七名姬妾。最後才是嚴府西席、帳房;而永年與所有的男僕、婦傭、丫頭是一份總禮,杭州紡綢五十匹,銀子一千兩。
「何必如此?」趙文華說,「來,來,坐下來慢慢喝。」
到得第二天一早,俞大猷、盧鏜、湯克寬,聯騎從前線回到嘉興。張經被逮的消息,自然已知道了。事實上就是因為張經出了意外,他們才相約而回的。不過,回來的原因,各不相同。
「禮多人不怪。」趙忠答說,「何妨再送一份。」
到京已是臘月中旬。趙文華由通州起早進京城,先不回私第,直投相府,親自交代禮物。
「怎麼,送我七兩金子!」嚴世蕃詫異地問:「這是甚麼意思?」
「萼山,真對不起!」趙文華陪笑答道:「偏就是忘了你的囑咐。不過,不要緊,我馬上寫信到浙江,託胡巡按替你捎來,要多少,有多少!」
這番格外加料的濃稠米湯,終於灌得嚴嵩回心轉意,顏色溫煦了。於是開始問到江南的情形。
「只要真有其事,便不問也罷。」
瞭解到這樣的利害關係,趙文華不由得上了心事,看起來胡宗憲想當總督,恐難如願;不能如願就不能暢行其志,倭患勢必猖獗如故,那時皇帝降旨嚴責:倭患既已肅清,何以仍舊為禍東南?可見得前次所奏,顯屬欺君罔上。這是一件家破人亡的大罪!
於是嚴嵩不再考慮,照嚴世蕃的意思,覆奏建議:將周珫革職,遺缺以楊宜調補。皇帝立刻批准,證明看法一點不錯。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趙文華萬般無奈地問道:「怎麼跟他講和呢?」
李天寵庸愚懦弱,這天因為張經被逮,大為震動。本就心亂如麻,如今感到趙文華的話中似乎有刺,更上了心事,以致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竟仍然保持沉默。
「趙大人,你如今明白了吧?」永年也伸手做個「六」的手勢,「這個主兒,本來就是從龍舊人,如今入直西苑,跟老相公分班辦事,更動不得他了!」
說到這話,再透澈不過了。趙文華滿意地點點頭:「我一直相信你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
「喔!」趙文華傾身向前,靜等他說下去。
看看情勢緩和下來了,便有人想營救楊繼盛。有個國子監司業,名叫王材,他倒是一番好意,直接去見嚴嵩,以為解鈴繫鈴,求嚴嵩是最有效的途徑。哪知這一來,反促其死了。
「怎麼呢?可否不是在未來之際?皇上不過覺得胡宗憲剛升了巡撫,馬上又升總督,似乎太快了一點。話雖如此,應該怎麼辦,還要聽我們的意見,所以才問:『宜如何』?」
「住口!」湯克寬喝道:「我的話哪裏錯了?今天論兵,有關成敗,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你要討好上官是你的事,怎麼拿我『送禮』!」
「大人誇獎!」胡宗憲急忙欠身答道:「若非大人的指點,不會僥倖成功。」
「我只提一個頭,趙大人就明白了。他得力在一個好門生。」
「我沒有想到我會坐在這裏!」趙文華第一句話便是發感慨,緊接著下了轉語:「不過,我決不會長,也許十天半個月,也許一個月、兩個月。」他高拱著手說:「請各位幫我的忙,好歹拿這個青黃不接的局面湊付過去,別讓我像朱子純、張廷彝那樣,搞得灰頭土臉。」
趙文華卻冷靜了,「你們看,如此目無長官,咆哮不法!」他戟指厲聲責問湯克寬:「莫非你要造反?」
這樣直到臘月廿七,等替皇帝向玄天上帝辭歲的一道青詞交了卷,方能回府,初次試用趙文華「跪獻」的宜興溺壺。不道溺了一床,嚴嵩半夜裏大發雷霆,追求原故,才知道溺壺底上有個綠豆大的沙眼,上面進、下面出,以致於搞得嚴嵩狼狽不堪。
於是趙文華又親自動筆了。找些周珫在蘇松巡撫任內,統馭將帥,調動兵馬不甚恰當的情事,大加渲染;斷言他一當了總督,必定貽誤大局。而論奉公之忠,任事之勇,用兵之智,料敵之明,無過於胡宗憲,所以保他代替周珫。
在胡宗憲看,這是機會到了。他早跟羅龍文秘密策劃,定下了一條釜底抽薪之計,但是這條計策非有足夠的權力,不能執行,同時,若非賦予他足夠的權力作為交換,他亦不肯獻出這條計策。而此刻,是到了勸說趙文華,作這筆「交換」的時候了。
不說軍法從事而說「指名嚴參」,顯然,所恫嚇的是大官而非小官。於是,李天寵的臉色更難看了。
「敬受教!」
「好!」嚴嵩答說:「我來救他。」
「永年附庸風雅,送別樣東西他或許不在意;送書畫,他一定高興。」
這樣一想,滿懷愁煩,倏然而空;深感永年指點之德,便笑嘻嘻地舉杯相敬,「萼山,」他說,「得便在老相公面前提一聲,『有事弟子服其勞』,何況老相公與我是父子的情分,那怕粉身碎骨,也要替老相公分憂。」
「如照大人的辦法,必敗無疑!」
剛談到這裏,管家來報,從宜興採辦的禮物運到了,同時送上一具樣品。管家一面說,一面將個木頭盒子打開,趙文華想阻止已自不及,只見盒子裏裝的是一具溺壺。
湯克寬還要辯白,俞大猷將他攔住了,胡宗憲便勸趙文華。兩下調停,硬把衝突壓了下去,當然是不歡而散。
經過一夜的安撫,張經果然表現了極好的風度。對來送行的文武官員,只是謙虛地道謝,既無哀戚之容,亦不發一句牢騷。加以胡宗憲安排得很妥貼,白衣校衛得了五千兩銀子的好處,多所優容,不拿張經當罪官看待,「大人」長,「大人」短,叫得很親熱,這種像是奉召進京述職,而被逮起解的場面,將旁人為張經而起的不平之氣,沖淡了許多。
這天告辭回家,時已深夜,而趙文華迫不及待地有件事要辦,囑咐趙忠再去打聽,究竟溺壺上出了甚麼毛病?
趙文華倒詫異了。在他看,以嚴嵩的勢力,除去皇親國戚以外,有誰的腦袋是他所砍不動的?倒要問個明白。
因為人命關天,歷來對死刑的執行,格外慎重;為了唯恐有冤屈,所以已判死刑的重囚,在每年霜降執行死刑以前,還要經過一番審核,特派大臣主持,其中有「熱審」,有「朝審」,還有五年一次的「大審」。審問屬實,該得死罪,還有最後一線希望,即是將處死重囚的名單,送呈御前,硃筆親裁,名為「勾決」。未勾者免死。皇帝雖然惱恨楊繼盛,但覺得他罪不至死,所以連續三年,筆下超生,都沒有勾掉楊繼盛的名字。
「是!確是如此。」
「大人賞酒喝,永年不敢辭。請管家取酒來,我敬大人三杯。」
「是可忍,孰不可忍!」永年怒氣沖沖地掉了一句文,大聲喊道:「來啊!」
「厚厚的送一份節禮就是了。」
「我明白。就是這口氣嚥不下。」趙文華氣沖沖地說:「等見著了老相公再說。」
趙文華想了一想答說:「周珫人倒是老實的,不過有個人在你上頭,做事總不方便。好吧,我來試試看。」
「非也!」嚴世蕃對他父親說話,口吻就像跟熟朋友聊閒天那樣:「『宜』是指一個人,不作相宜的宜解。」
頭一段話報以沉默;第二段話再無反應,便顯得有意跟趙文華作對了。不過,大家想是這樣想,卻沒有人開口,因為官場有官場的體制,照規矩應該李天寵作答,所以都用催促的眼光看著他。
胡宗憲知道入港了,不必再旁敲側擊,加強氣勢,率直答道:「華公想來還記得趙玄初其人,這條釜底抽薪之計,不但是他的獻議,而且早有部署。好比下棋一樣,開局時閒閒著了一下子,如今將成氣候,可以興雲布雨,有大作用了。」
「可惡之極!」趙文華咬牙切齒地對胡宗憲說:「我知道,這個傢伙想替張延彝報仇。他甚麼東西,敢這樣子無禮!我非嚴參他不可。 」
提到這話,趙文華一愣,心知壞了!永年曾有信給趙文華,要湖州的筆、徽州的墨、宣城的紙,脾氣忘了帶了!
「華公此言差矣!不是我不肯,是不能。事權不一,號令不專,將來埋伏在那裏的人,倘若在軍務上要我配合,或者掩護,或者故縱,或者暗助,請問華公,我如何措手?」
其時廣西的狼土兵因為紀律不好,總督楊宜在徵得趙文華的同意後,上疏請求撤回,另外調了一批四川石硅、酉陽的土司兵來助剿。川兵短小精悍,矯健機警,恰好是倭奴的強勁對手,一到就在黃浦以東的周浦打了一個勝仗。倭寇放火燒了巢穴,登舟出海,俞大猷與兵備副使王祟古領水師追擊,時逢深秋,西北風氣,往東而去的倭寇,正處下風,讓俞大猷追上放了一把火,燒掉大船八隻,又是一個大勝仗。
趙文華正是買來送嚴世蕃的。得意地問道:「汝貞,你看如何?」
一頓搶白將趙文華氣得臉色發青,惱羞成怒之下,便有些口不擇言了:「我不懂用兵,你來指揮如何?」,說著,氣沖沖地撈起紅袍下襬,便待離座。
原來陸炳是唐朝名臣謚宣公陸贅之後。到了明朝,陸家有一支從浙江嘉興遷到平湖,落了軍籍,隸屬於錦衣衛;陸炳的父親叫陸松,當年隨著興獻王就國湖北安陸。興獻王生世子時,陸松的妻子正好也產下一子,因而被選為世子乳媼。正德皇帝駕崩無子,奉迎興獻王世子入承大統,就是當今皇帝。
於是,趙文華又說第三段,聲音也提高了;「張廷彝來了一年多,大徵狼土兵,費餉千百萬,才打了今天這麼一場勝仗!得失之間,實在難說。而況,」他指著胡宗憲說:「如果不是胡巡按先挫了倭寇海盜的銳氣,又哪裏會有今天這一場勝仗。」
「張廷彝不聽我的話,聽我的話何致於今天的下場?」視線環掃一周,看清楚了每個人臉上的表情,然後重重地加了一句:「聽我的話不會吃虧。」
這件頭等大事,便是排除異己。趙文華親自動筆寫奏疏,參劾兩個人。一個是李天寵,說他嗜酒廢事,既不理民政,亦漠視籌餉,如非巡按御史胡宗憲任勞任怨,實心奉公,浙江的吏治,幾乎不堪聞問了。
陸炳最初任官,並非出於世襲,而是自己所掙得。他是嘉靖八年的武進士,這年李默以兵部員外郎派充武會試同考官,陸炳就是他手裏取中的。陸炳的本性不算太壞,很能保全善類,敬禮士大夫,對於這位老師更能曲盡弟子之禮,經常為他在皇帝面前說好話。李默的度量不大,脾氣不好,私心亦很重,幾次看他要垮下來,而終於安然無事,並且一破數十年來吏部侍郎不升尚書的成例,在嘉靖三十年由皇帝特簡為吏部尚書。在任七個月為嚴嵩所攻,奪職為民,哪知過了一年,竟特旨啟用,復任吏部尚書。這就都是他那位「貴門生」的力量。
「萼山,」趙文華問:「李時言是不是處處跟老相公作對。」
朱子純是指朱紈,獲罪服毒而死;如今張經的吉凶亦未可知。趙文華「新官上任」第一天,偏拿他們兩個人來作比,似乎不祥!因此,大家面面相覷,都覺得少口為妙。
「好,好!」盧鏜也氣得噎不成聲,只連連搖手:「我不管!我不管!」
其時江南的倭患是更猖獗了。官軍雖也打過勝仗,但倭寇不斷湧到,海盜則聚散無常,所以有愈剿愈多之勢。趙文華一看情勢不妙,覺得不如及早抽身,是為上策。打定了主意,自然先跟胡宗憲商議。
「大人請息怒!」盧鏜急忙打圓場,「克寬的話,誠然錯了……」
永年聽完他這段話,想了好一會,決定說一句話:「趙大人,你何器可忌?」
「義父,」他本想率直詢問原因,轉念一想,不如另外用話套問,「這無怪其然的。既然他處處跟義父作對,哪有不恨我的道理。」
永年不答。停了一會方說:「孝敬老夫人的那份禮,倒很像個樣子。」
「華公,你這兩問拿我問倒了!我也想知道,迄今不能如願。」
永年卻不便如此不在乎,可是也無須正襟危坐,就像在家進食一般,相當隨便。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很容易傾談肺腑之言,只是彼此心照不宣,嚴嵩父子因為永年所使的手腳,而對趙文華有所誤會這一層,很謹慎都不去觸及它。
其時嚴嵩最親信的是他的兩個同鄉。一個叫鄢懋卿,一個叫胡植。找了來一商量,鄢、胡二人都不以為然,提出警告:養虎足以貽患。嚴嵩對這句話大起警惕,下定決心,非殺楊繼盛不可。
趙文華覺得他的話刺心,臉色立刻就變了,強自抑制怒起氣問道:「何以見得?」
這是個很明白的暗示,趙文華不妨「投鼠」。他在心裏說:不錯啊!陸炳如果要跟嚴嵩為難,只有皇帝能夠評斷是非曲直,中間再無第三人可以解救緩衝。真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不如不爭。嚴嵩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所以寧願委屈。倘或自己挺身向前,在嚴嵩求之不得;而且他不涉爭端,便不虞傷害,可出全力相救。然則自己挺身向前,又怕些甚麼?
由「揚湯止沸」這句成語,趙文華立即意會到胡宗憲的計策,是何性質?頓時精神一振,笑嘻嘻地拉著對方的手說:「來,來,汝貞!你有甚麼釜底抽薪的妙計?快說與我聽聽!」
永年的笑容盡斂,淡淡地說:「我是說笑話!哪敢跟趙大人討東西?」
「照你說,我就吃他這個啞巴虧?」
「大概趙大人這一趟到浙江,沒有搞到甚麼。」永年還替趙文華解釋,「孝敬老相公的,還有幾把宜興溺壺,可以想見他的情出無奈了。」
「是!」永年答說,「溺壺上還燒得有字:『男文華跪獻』。」
「你知道的,嚴閣老跟我有父子的名分,孝敬不在厚薄,第一要表現孝心,無非多是些能教老年人日常起居安適之物。」
「李時言處處跟我作對,他這一關過不去。」嚴嵩又說,「他恨你也不淺。」
這何消他說得?趙文華對冒功吹牛,特具專長,當時鋪張揚厲地將這一場戰役寫得火熾非凡。而字裏行間,歸功於皇帝修玄,感格天心,所以命海神相助;而禱祀海神是趙文華南來的使命之一。祀神虔誠,當然亦有關係。所以表面歸美皇帝,其實還是自己表功。
「殘寇有多少?」趙文華問。
「照此說來,你是胸有成竹囉?有何妙策,不妨先談談。」
這就不好笑了。「哼!」嚴世蕃微微冷笑,「他以為只要拿老相公敷衍好了就行了嗎?」
「我又不跟趙大人借錢,何苦哭窮?」永年又說:「照趙大人的話,這趟替我帶的筆、墨、紙一定不少。」
「留一缺口,正是把握敵人的動向,引他往缺口而來,然後估計自己的力量行事。力量夠,不妨伏擊聚殲;力量不夠,放敵一條生路而與己無損。如果四面包圍,知道敵人往哪裏打?勞逸之勢,頓時改觀,哪裏有這樣用兵的?」
這就不但詫異,簡直令人驚駭了。不過胡宗憲的心計很深,知道倘或微露誹薄之意,氣量狹窄的趙文華必引以為大恨,自己的前程就要毀在這把宜興溺壺上面了。因而立刻裝出感動的臉色,雙手捧過溺壺,一本正經地讚歎:「華公的至情至性,真不可及!侍義父尚且如此,可以相見天生純孝,真不勝欽服之至。」
小劉只附耳說了兩句,永年便大為高興,當下照計而行。先拿禮簿來,將送嚴世蕃的那具金絲帳寫成「赤金七兩」。然後將禮物歸庫,禮簿呈覽。
「文華是孝順的!」歐陽夫人很委婉地說,「老相公,你看他連你的溺壺都想到了,天底下有幾個做乾兒子的,能像文華這等盡心。」
內部將帥不和,外面起了突變。這天深夜,金山衛東南海面,到了三十幾船的「新倭」,困在陶宅的殘寇,原有探子隱在海邊,連夜飛報,到了拂曉時分,呼嘯而南,在青村地方與新倭會合,然後四散流竄了。
「官兵有多少?」
趙忠整整花了兩天的水磨功夫,才打聽出金絲帳一具變成赤金七兩這個把戲。趙文華一聽回報,知道是得罪了永年的緣故,當時又氣又急,連聲嚷著取紙筆來,「見不著面,還能看不到信嗎?」他說,「等我寫信,直接送到衙門裏,讓嚴公子也能明白,是永年在搗鬼。」
「好教義父得知,」趙文華喜逐顏開,彷彿興奮不勝似地說,「兒子識拔得一個人,真正是奇才!義父面前我不敢說半句假話,倭患方興未艾,不過三五年之內,一定可以平伏。兒子就是專程為這件事來的,倘或義父能提拔他獨當一面,遲早必奏奇功。」
「哪有這話?」趙文華氣急敗壞地分辯:「倒是裝了二十條船,都是送人的儀土,不值錢的東西。不信,萼山你派人去看。」
裕王行三,名叫載厘;太子及皇二子早已夭逝,如今大皇子中,裕王居長。皇帝在西苑修道,自以為雖不能希冀長生不老,亦一定可以克享遐齡,而國家根本大計所關的建儲,在另一方面看有安排後事的意味,皇帝頗為忌諱,所以不再立太子。事實上裕王就是東宮儲貳,他的生日在正月裏,明年又是二十歲整生日,趙文華為了將來打算,當然不肯放棄這個「上結至知」的機會。胡宗憲深知他的本心,便積極為他作還京覆命的安排。
這個人叫楊繼盛,官居兵部員外,是個響噹噹的鐵漢;看嚴嵩父子奸惡得實在不成話,上疏痛劾,彈劾嚴嵩有「十大罪,五奸」。話說得太激烈,皇帝大起反感。將楊繼盛杖責一百,命刑部定罪。嚴嵩做了手腳,定了「絞監候」的罪名。
「僥倖?」趙文華大不以為然,「汝貞,謙虛固然是美德,卻不可妄自菲薄。從來兵家之事,多算勝,少算不勝,坐擁重兵,觀望不前,更不會勝!」他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說道:「我今天要把話說明白,大敵當前,片刻疏忽不得,我代掌軍務,雖是一個短局,但奉旨督師的責任是無可推諉的!我跟張廷彝不同,他不急於求功,我可得對皇上有交代。自今而後,我們要著著進攻,直至肅清東南為止。兵貴神速,尤貴制敵機先,請各位各就本身職守,早早準備妥當,隨時待命,命到即行。倘有違誤,莫怪我指名嚴參。」
第一步是將趙文華由清虛觀移駐到總督行轅接印,發通知傳召巡撫李天寵以下的文武大員參謁。大炮三聲,儀門敞開,趙文華在細吹細打的鼓樂聲中,公服升堂。中軍捧著紅綢子包紮的總督大印。當堂呈遞。接著是李天寵與胡宗憲為頭,為總督賀喜。這番儀節經過後,趙文華下座,改在公堂延見官員,作就任以後第一次的訓話。
「是!我來想。」
「哼!」趙文華是冷笑也是苦笑,「我何嘗不知道?你這話我也會說;易地而處,你就不這樣說了。」
「華公,」胡宗憲問道:「買這頂帳子,可是孝敬皇上?」
「請起,請起!絕不敢當。」趙文華知道這一下把他「打倒」了,索性加一番籠絡,留他小飲。
「怎麼?趙玄初沒有告訴你?」
「那當然要找機會。汝貞,」趙文華說:「這件事我就拜託你了!你得想個法子,怎麼樣能替我找個藉口,讓我回京覆命。」
「我都聽見了。真氣人!」
「不敢與大人並坐。」
「你看,」嚴嵩將御筆轉給他兒子,「皇上在問,胡宗憲能不能當總督,要通個信給文華,看胡宗憲怎麼說。」
趙忠欣然應命,因為有主人這句話,落個幾百銀子,無足為奇。於是找到古玩鋪,辦了四件書畫:一件是唐朝「大李將軍」的漢宮春曉圖:一件是蘇東坡自書的前赤壁賦;一件是趙松雪、管道昇夫婦合璧的詩卷;還有一件是仇十洲所畫的十二幅秘戲圖。仇十洲雖還在世,但聲價極高,所畫的秘戲圖尤其名貴,光是這十二幅冊貨,就值五百兩銀子。
嚴世蕃看完御筆,搖搖頭說:「胡宗憲一時還不行!」
「然則,必是供東樓珍玩了?」
這一年多的功夫,趙文華侵冒軍餉,收受孝敬,刮了上百萬的銀子;平時都陸陸續續換成奇珍異寶、名書法帖,所以宦囊看來並不算豐。倒是打點進京致送皇親國戚,勳臣大官的禮物,裝了有二十條大船之多,其中最貴重的八個箱子,特別擺在他的座船中,以便隨身照看。
「喔,」嚴嵩很注意地問說:「此人是幹甚麼的?」
「好!」趙文華沉吟了一下問道:「何以你一定要當上總督,才肯行這條計策?」
死刑分兩種,一種是斬,身首異處;一種是絞,可以落個全屍,所以同為死罪,絞比斬輕。而死罪之中又有處決的先後:定讞之後,即時行刑,名為「斬立決」或「絞立決」,很難逃得一死;雖定死罪,暫時下獄,到秋後一起行刑,名為「斬監候」或「絞監候」,猶有活命的希望。
「不行!」趙文華很坦率地回答,「這口氣不出,亙在胸口,連飯都吃不下,甚麼事都不能辦。」他接著又說,「不論做甚麼事,如想成功,一定要上下一氣,如臂使指才行。像現在這樣子,再有精兵良將,也是不饒。汝貞,你莫管我,我現在要辦的,也是一件頭等大事。」
永年搖搖頭說:「他脖子上有道鐵箍,砍它不動。」
於是嚴嵩授意刑部尚書何鰲,將張經、李天寵擬定死罪,奏請皇帝批准。接著便到了秋審之期,嚴嵩故意將楊繼盛附在張經、李天寵之後,勾決了張、李便也同時勾決了楊繼盛。十月初一畢命於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