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於康熙末年》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1016章 三把火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1016章 三把火

既是聖旨,金口玉言,豈是輕易能更改的,能容九貝子推一次,還能容他再推脫不成?
有心思通透的,想想誠親王的尷尬處境,也就明白他為何如何小心,有如驚弓之鳥。
京城權貴,沒有誰會留心幾個失勢太監的下場。在他們看來,這是新皇給九貝子抗旨的教訓。
這兩件事,就是誠親王門下大儒陳夢雷獲罪,流放黑龍江;新皇下旨,九貝子派往軍前,駐劄西寧。
私下問了綉鶴幾個,曉得李氏最近憂心淺眠,沒有胃口,初瑜就每頓安排葯膳,親自侍候李氏用飯。
「皇上正式下旨,十六爺襲封和碩庄親王!」曹顒笑著說道。
可是,就在雍正迫不及待地要收拾他時,他這個傻哥哥跑到御前,跪了一整天。
李氏也是心力憔悴,聽了高太君的話,就對初瑜說,叫她將天寶抱回梧桐苑養育,又讓她挑處空院子出來,準備讓長生移居。
沒想到,新皇這邊應允了九貝子延遲出京,那邊就使人抓了九貝子近侍太監何玉柱;同時被抓的,還有宜妃宮中的總管太監張起用等十一人。
年前,新皇初登基,有先皇的喪事要料理,有宗室百官需要安撫,自是大方的封賞加恩。
李氏見媳婦如此,曉得是自己讓兒子、媳婦擔憂了,除了膳食都用了不說,還主動請太醫過了,開了個安眠的方子。
不知是真寬心,還是藥力所致,李氏睡了幾個安穩覺,精神漸漸緩和起來。
入翰林院后,他回福建老家省親,趕上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舉兵反清,網羅士人,強迫入福州軍帳前。
不想,他不僅沒有幫忙,還生怕將自己牽扯進去,配合著刑部的調查,給陳夢雷添了好幾個罪名,將陳夢雷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人。
「老爺說了,咱們這樣人家出去的姑娘,都是知書識禮的,行事都有章程。國法家規,國法在前,家規在後,讓姑娘們曉得國法,行事才能有度,即便拘於內院,也能多些眼界。」初瑜回道。
初瑜心中驚喜交加,可是轉念一想,有孩子在跟前牽制,婆婆也沒功夫胡思亂想;若是孩子們都搬出來,冷清之下,婆婆憂思成疾,就不好了。
她以為李氏之前的憔悴,是辛勞所致,還勸她不要太嬌養長生,也別總想著將小孫子天寶綁在眼前。
雍正眼中,看到的除了九貝子的不遜,就是貝子府的豪富。何玉柱不過是個卑賤的太監,名下的家產就有數十萬,九貝子府的豪富,可見一斑。
有無聊之人,已經暗中設局,要賭新皇與九貝子之間的博弈結果。
同九阿哥府的愁雲慘淡相比,曹府的日子則是波瀾不驚。
可憐誠親王,修了幾十年書,在士林中積攢的那點好名聲,就此消失殆盡。
若是嫁出門的姑娘,熟讀《戶律》,增長了見識不說,以後掌家,也不會輕易被下仆蒙蔽。
九阿哥曉得,自己死不成了。
李氏曉得她是擔心女兒將來,安慰道:「有你與老爺疼著,大姑娘定會福澤深厚。」
「承老太太吉言。」初瑜道:「老爺那邊,已經擬了份教導單子,叫媳婦按單子行事。他思量得周全,擬了好些條,要是大姑娘都按照單子學過了,下半輩子當不會吃虧。」
瞧著這落魄樣子,哪裡還有半月前的倔強與傲慢。
人上了歲數,就怕冷清。
有個「孝」字頂著,也算名正言順,等到百日過後,他會去西寧否?
九阿哥自嘲兩聲,低聲道:「這樣活著,實非我願,若是就這麼去了,才是我的……」
篤定新皇贏的,則是覺得眼下這個情景,正應了老話,「新官上任三把火」。
就如誠親王沒有出面保陳夢雷一般,九貝子也沒有出面保秦道然,只是「告病」在家,沒有像誠親王那樣落井下石。
看著忠厚略顯怯懦的兄長,九阿哥直覺得嗓子眼腥咸。
初瑜得了曹顒的囑咐,對於李氏的飲食起居越發關注。
所以初瑜看過這條后,專門查詢了下《戶律》的內容。
如今,兩個多月過去,新皇將局面安撫的差不多,有些動作也正常。
《戶律》內容龐雜,都是生活中休戚相關的法規。從人口戶籍,到田地賦稅,到婚姻商說,都有提及。
陳夢雷名義上是誠親王門人,實際上早年侍奉誠親王讀書,實為王師。
雖說這摺子里要學的東西不少,但是一條條看下去,都昭顯曹顒的愛女之心。例如那記賬、查帳之法,養生之術,御奴的招數。
主子們臉上沒笑臉,奴才們自然也是小心翼翼的。
除了這十幾個太監,九貝子府大管家秦道然,也被問罪,雍正下旨,命兩江總督清查秦道然在江南的家產,追繳銀十萬兩,充作西北軍費。
李氏想了想,道:「四姐與五兒兩個,你嬸子是一心要送去大選的,如今專程請了教導嬤嬤,我們要是多事,又要引得你嬸子鬧騰……倒是二姑娘與三姑娘那邊,你給靜惠抄一份,你定會承你的情……」
九阿哥聽到動靜,抬起頭來,直覺得陽光刺眼。
最後這十二個太監,都籍沒家產,流放關外。
五阿哥站在幾步外,看著他的模樣,不禁紅了眼圈。
等著看九貝子熱鬧的人,要失望了。
李煦坐鎮蘇州三十年,固然昭顯了先帝王的寵信,卻也使得李家遠離權利中樞。加上李煦兄弟雖多,並無成大器可相互扶持之人,子孫凋零,成才者寡,這就使得李家越發顯得單薄。
即便新皇點他去西寧,他也拖延不去,只說要等到先皇百日孝后。
九阿哥抬起頭,定定地看著五阿哥,面上已經是一片肅穆:「五哥何必自欺欺人,新皇將我流放西寧,我還有不去的餘地么?『伊等俱系極惡,盡皆富饒,如不肯遠去,即令自盡,護送人員報明所在地方官驗看燒毀,仍將骸骨送至發遣之處』,這些話是說給誰聽的,五哥還不知道么?」
「哦?」李氏聽了,有些好奇:「教養女兒,本是母親之責,他這做老子怎麼還想起摻合來?都寫了什麼?」
他在奉天待了將近二十年,手不釋卷,著作甚豐。
康熙看重李光地之才能,自是維護自己的臣子;士林之中,卻是同情陳夢雷的人更多。
初瑜笑著應承道:「是啊,同老爺一比,媳婦給大姑娘定的功課,倒顯得小家子氣了。老爺說了,以後曹家的女兒都這麼教導,定把她們教養的自尊自強,不叫她們在婆家吃虧。」
因為梧桐苑內書房,就有一套《大清律》,是曹顒常翻看的書。
涉及的罪名就多了,私去東北挖人蔘,勾結外臣,謀取財利。
李氏止住話,帶著幾分期盼道:「什麼消息?」
他自言與同被迫入福州的李光地相約,兩人一人在內,一人在外,圖謀請朝廷發兵平叛。他還起草了請朝廷發兵的摺子。
因老父被抓,陳夢雷無奈入幕,卻是不願從賊。
相信九貝子能贏的,覺得九貝子再不堪,還有個太妃母親,還有親王哥哥;新皇再不喜歡,也要留幾分餘地。
說到這裏,她頓了頓,道:「倒是東府那邊,現下有好幾個女孩兒,可是如今分了家,也不好多說什麼。老太太您看,要不要將這摺子,給東府送一份?」
連高氏見了,都安心幾分。
李氏聽了初瑜的話,點了點頭,接著看下去。
陳夢雷在監獄了待了兩年,時任刑部尚書的徐乾學是他的同年,為他周旋,脫了死罪,發配奉天。
李氏心中,本也捨不得天寶。
這樣想著,初瑜按捺住接兒子到身邊的想法,道:「七叔打去年開始就念叨著想要自己的院子了,這會兒老太太發話,指不定要多歡喜。天寶這邊,還請老太太憐惜媳婦,多看顧些日子。我們大姑娘這些日子,正開始學管家,小尾巴似的,跟在媳婦跟前。少不得照看她一下,怕顧不得天寶……」
與誠親王的小心謹慎不同,九貝子這邊,卻是絲毫沒有收斂性子的意思。
婆媳兩個正說著話,就見曹顒挑了帘子,面上帶了幾分喜色:「母親,今兒有好消息!」
對於這樣無師生之名、卻有師生之實的當世大儒,誠親王身為皇兄,出面求個情,也不算艱難之事。
而後,李光地獨自奏表,因此聞達于御前,開始名相之路;陳夢雷則是在三藩平定后,被耿氏叛逆攀咬,入獄論斬。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北巡時,愛其才,召他進京。
「難為他了,衙門事多,還能將大姑娘的事想得這麼仔細。」李氏合上摺子,說道。
李氏打開看了,看著還笑吟吟地點頭,後來神情卻古怪起來,指著一處,道:「叫姑娘們讀《大清律》之《戶律》……怎麼說?」
所以,吩咐完媳婦,她就有些後悔。
如今大家都在等,想要看看九貝子二月會不會奉旨離京。
……
五阿哥聽了,面色蒼白,幽幽地嘆了口氣,像是老了十幾歲,道:「既是讓你,你就去吧。等過兩年他消氣了,我便請旨接你回來……」
「九弟!」見他越說越沒譜,五阿哥厲聲打斷他的話:「母妃下月就要就府,你不想著怎麼承歡膝下,反而說這樣不詳之語,成何體統!」
三阿哥與九阿哥的反應,各不相同。
他這樣落井下石,不僅刑部官員詫異,連雍正都有些看不過去,將幾條要不得的罪名劃去,免了陳夢雷的死罪,只判他流放黑龍江。
這空蕩蕩的大屋子,有了嬰孩的動靜,也添了生氣。
隨著何玉柱的問罪,秦道然被拘拿,這貝子府的氣氛就壓抑起來。
這其中涉及到先皇時期的實權皇子,新皇兩個手足,自是引得朝野側目,遠非李家的影響力所能比擬的。
酒水有些流到他的前襟,頓時添了一片水漬,有些則是順著嘴角,流進他脖頸之中,他卻恍然未覺。
新皇拿這個倒霉的傢伙開刀,實在有失厚道;誠親王應對的表現,更是令人心寒。
十六阿哥母子與曹家關係親厚,李氏聞言,倒是真心為其歡喜,笑著說道:「阿彌陀佛,這真是大喜事,沸沸揚揚了半個月,總算是塵埃落定……」
這日,九阿哥手中把著個酒壺,醉眼朦朧著看著空曠的院子。
自從新皇登基,他就曉得自己不會有好下場。他並不畏懼,已是準備要不失皇子尊嚴,就算要死,也要出口惡氣,給雍正扣兩個屎盆子。
初瑜笑道:「五花八門的,可多了。媳婦專程拿來,請老太太過目。」說話間,從袖子里拿出個紙折,雙手送到李氏跟前。
「在學認衣服料子與各種綉樣。她眼睛不好,不能拿針線,可是也不好對女紅一竅不通。」初瑜帶著幾分心疼說道。
九阿哥坐在廊前的台階上,看著眼前兩棵光溜溜的光溜溜地石榴樹,將手中的酒壺往地上灑了一些,喃喃道:「皇阿瑪,小九如今也只能做烏龜了!」說罷,他將酒壺舉起,往嘴裏倒了半壺酒。
李家被問罪之事,在權貴圈裡傳了兩日,便被兩件新事件所取代。畢竟,在京城權貴眼中,李家實不算什麼。
大家說起來,多是可憐這陳夢雷,心中不恥誠親王所為。
他抬起胳膊,遮住日光,眯著眼看了看五阿哥,起身道:「原來是五哥,還以為是十弟……是了,十弟已經去蒙古了,不在京里……」
聽了初瑜的話,忙不迭地說道:「既是如此,就讓天寶還在我屋子裡養著……大姑娘十歲了,也當學著知曉世事……」說到這裏,倒是來了興緻:「她這幾日學什麼?」
就算活著比死更艱難,為了自己的兄弟與額娘,他也沒有任性赴死的資格……
進京這二十五年,除了侍奉誠親王讀書外,他就是在修書處修書,遠離朝政。
可憐陳夢雷,古稀之年,又開始走上流放之路。
陳夢雷請李光地為其作證,被李光地拒絕。兩人官司打到御前,孰是孰非,成為不解之謎。
五阿哥見他滿身酒氣,身子都站不穩,上前幾步,扶住他的胳膊,皺眉道:「怎麼在外頭吃冷酒,如此糟蹋自己個兒,算什麼?」
他少年成名,十二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歲中進士,與康熙朝名相李光地為同年,而後兩人又同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