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寶典:一本書與百年武林史》第一章 百年前的竊書案

四、懷璧其罪

第一章 百年前的竊書案

四、懷璧其罪

而渡元和尚是「絕頂機智之人」,他在兩宗左右逢源,並可能許下了一些根本不打算兌現的承諾。岳、蔡二人心花怒放,都認為渡元和尚是自己的盟友,所以就放心大胆的向他請教《葵花寶典》,渡元和尚因此也就不以為忤,給他們講解武功。
一時之間,全江湖的好事之徒都翹首張望,等著看華山派如何收場。
這句話換一個說法就是:想搶《葵花寶典》嘛?現在有兩個目標可供選擇:一個是家大業大門生遍布天下,天上還有如來罩著的少林集團;另一個是後起新進,但是沒有絕頂高手坐鎮,也沒有神佛照顧的華山派。
所以疑點來了,渡元和尚是在什麼樣的場合給岳、蔡二人講經的?他的講經行為是公開進行的,還是在秘密會晤時進行的?
這個回答自然無法令莆田少林信服,紅葉和尚此刻作金剛怒目,大犯嗔戒,「由於這一件事,少林下院和華山派之間,便生了許多嫌隙」。(同上)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暴斃而終,但是此事的影響已經形成。《武林日報》、《江湖周末》等各大媒體頭版頭條報道過此事,悅來客棧、怡紅院等連鎖機構的妓者不停與相關人士進行交流採訪,勁爆內幕勁爆八卦。
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渡元和尚是在岳、蔡二人都在場的公開場合講經,那麼對《葵花寶典》的詮釋發乎渡元和尚之口,同時入于岳、蔡二人之耳。他倆同是華山弟子,武學基礎相同,又都是機智靈巧之人,聽了渡元和尚的講解,怎麼會產生「重劍」與「重氣」的分歧?……需知「劍」「氣」之爭不僅僅是黨爭的借口,並且還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學術分歧。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不難預料了。
方證和尚的口述歷史中,最大的破綻在這句話里:「(渡元在華山上)聽他們背誦經文,隨口解釋,心下卻暗自記憶。渡元禪師武功本極高明,又是絕頂機智之人,聽到一句經文,便以己意演繹幾句,居然也說來頭頭是道。」
出現這種情況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岳、蔡拿出的偽書激化了華山派的內部矛盾,扯破了表面和平的畫皮,導致兩宗遊走于冷戰與開打的邊緣。兩宗雞犬相聞,卻打算老死不相往來,敵意如此之盛,以至於在少林和尚上山的時候,連面和心不知的表面姿態都無法再維持下去。
子曾經曰過,認清一個人必須「聽其言而觀其行」,由此再回過頭來審視渡元和尚上華山的動機。方證和尚說這個動機是無比善良的,這個說法恐怕只能讓人嗤嗤冷笑了吧。
八天之後,渡元和尚離開了華山,然後,他失蹤了。
最後,無論是浸淫江湖多年的老油條還是初入江湖的菜鳥,都知道了這麼一件事:華山派如今也有了《葵花寶典》。
答案顯然是後者。渡元和尚在一個秘密的場合分別與岳、蔡單獨會晤,然後藉著交流武學的名義,給岳、蔡二人講解《葵花寶典》,由於二人各自持有部分《葵花寶典》,所以渡元和尚講經的內容也不同,因此導致二人對高深武學的理解產生了分歧。
結果卻令他們很失望,這場風波虎頭蛇尾,氣勢洶洶的莆田少林不久偃旗息鼓,絕口不提「渡元」兩字,理虧的華山派也沒有遭到任何打擊。
岳、蔡二人就是那些軍閥的老祖宗,在他們眼裡,渡元和尚不再是莆田少林派來興師問罪的討厭鬼,而成為一個可以拉攏、引以為外援壓制對方的潛在盟友,因此就對渡元拚命示好。「岳、蔡二人對他好生相敬」的原因就在於此。
眾所周知,華山派「劍」「氣」之爭的想源就在於岳、蔡二人對《葵花寶典》所載武學的理解不同。方證和尚對於這段武林往事了解得很清楚,他說:「華山派岳肅、蔡子峰二人……所見寶典經文不同,在武學上重氣、重劍的偏歧,卻已分別跟門人弟子詳細講論過,華山派後來分為氣劍兩宗,同門相殘,便種因於此。」
因為少林方面很快發現這是一場誤會,理虧的不是華山,而是自己。「不久紅葉禪師就收到渡元禪師的一通書信,說道他凡心難抑,決意還俗,無面目再見師父云云。」(同上)
方證和尚說道:「過不多時,即有魔教十長老攻華山之舉。」(《笑傲江湖》第三十章)
在一切勇於打內戰的人眼裡,外敵永遠比同胞可愛,為了消滅同胞,他們不惜被外敵當槍使。像民國初年,幾乎每一路軍閥都在拚命找外國奶爸,有的找日本有的找美英,這些軍閥不是不知道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都是虎狼,只是為了消滅政敵,他們不惜為虎作倀。
渡元和尚這一系列舉動無疑是不光彩的,即使算不上挑撥,也可以視為煸風助火。
渡元和尚上華山之前估計就聽說過華山派內部不和,上得山來,一看這架式就知道兩宗的矛盾升級了。為完成師命,他私下分別約見岳、蔡二人。
事態一下子變得很嚴重。莆田少林認定是華山派偷書在先、滅口在後,興師動眾上華山要人;華山派死不承認,說對渡元和尚始終禮數有加,並且已經將他禮送下山。
「據說渡元禪師在華山之上住了八日,這才作別,但從此卻也沒再回莆田少林寺去。」(《笑傲江湖》第三十章,方證和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