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軍》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四章 機遇與抉擇

第五節 聖旨到山東(三)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四章 機遇與抉擇

第五節 聖旨到山東(三)

「哈哈,我估計二位是來勸阻龍某出兵的吧?」龍謙微笑道。
寧時俊、王明遠、封國柱都是靠得住的,王、寧、封三人各有所長,軍事王、封皆勝於寧,政治上寧卻遠勝於王、封。考慮到山東自自己走後,政治問題遠大於軍事問題,而寧時俊這兩年一直主管巡防軍,臨陣換將弊端太多,所以龍謙決定以寧時俊為首坐鎮山東,王明遠、封國柱皆跟自己出征。但只有一個張玉林(時任巡防軍參謀長)似有不足,龍謙必須再留下幾個人協助寧時俊。
「龍將軍要報復章某,那便對章某好了,何必牽連《魯報》?」章士釗可不願自己手創的《魯報》受到牽連。
龍謙確實有事,一個很重要的會議需要他主持,那就是關於軍隊人事上的安排。本想著徵求下陳超的意見,但蔡元培和章士釗的突然造訪耽誤了時間,龍謙決定不等了。從家裡出來,龍謙帶著歐陽中直奔會議室,通知參會的軍官們早已等在那裡了。龍謙一到,直奔主題,當即宣布人事調整的方案。
「蔡先生、章先生,請坐。既然親來鄙所,那就耐心聽龍謙一言。」龍謙接過陳淑手裡的茶壺,為兩人倒上茶,「龍謙有四點不明,請蔡先生解惑。」他故意不理章士釗,「第一,蔡先生是否以為,第五鎮不出兵,湘贛暴動便可成事?進而席捲全國顛覆滿清?第二,倘若舉事成功,滿清就此垮台,誰來出面組建政府?是湘贛舉事的會黨嗎?政府的性質是什麼樣的?再進一步,湘贛舉事之人,可有號令全國的威望?倘若沒有,會不會出現中樞已經崩塌,各地自行其是,全國就此陷入長久的內亂?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蔡先生憑什麼認為龍某會聽從您的建議,舉兵反清?又怎知龍某的手下會不顧一切地跟著龍某造反?一部中華歷史,造反者不勝枚舉,成事者幾何?有一成沒有?那些失敗者是什麼下場,蔡先生可以告訴我嗎?最後一點,舉國都知道是太后簡拔龍某于草莽之中,而立之年執掌一省軍事,說個天高地厚之恩也不為過。山東乃大清之山東,第五鎮乃大清陸軍第五鎮,就不怕龍某治你一個反叛之罪?」
龍謙做了個手勢,請寧時俊上台前來宣讀命令。
山東師範大學校長蔡元培已是第二次求見了,頭一次被歐陽中擋了駕,這次卻叫上了《魯報》主筆章士釗聯袂到訪……這似乎在龍謙的意料之內,陳超收起了那份剛看了一眼的名單,蔡、張二人已經進得屋來,「蔡先生,章先生,請坐。二位是貴客,陳某就不打擾你們了。」
「你,你究竟出不出兵?」章士釗想到濟南城裡城外一片兵馬忙亂的景象,「看來你還是鐵心要做清廷的鷹犬了!」
「對不起。剛才龍某提出的四條,孑民先生尚未作答。」龍謙看看手錶,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他不想跟這兩位文化名人多扯無用之事。
「《號外》是以你個人的名義還是以《魯報》的名義?」龍謙追問一句。
院子里傳來噪雜的人聲,歐陽中進來報告,「師範蔡先生和魯報章先生來了,見不見?」
「這個……」蔡元培一直在想龍謙所說的四條,實在是難以對答。第一條問及湘贛是否可以成事,他認為難。即使第五鎮不出兵,憑靠湘贛官軍也足以平定。何況第五鎮背後,還有一個更加龐大的北洋呢?第二條更是令他惶恐,如果在兩年前,他會理直氣壯地提出孫文、黃興等人來組建中央政府,但現在就有些說不出口。革命黨鬧事了這些年,除了煽動人心反清外,沒有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更沒有掌控哪怕一個標的軍隊。要龍謙這樣于軍于政都功績斐然的實權派效忠無兵無錢的革命黨?其他省份?更是不要想。至於內戰問題,更是沒有想過。想到這裏,蔡元培直感自己過於幼稚了。第三條更是直指人心,龍謙可不是那些身處社會最底層的只憑一腔熱血起事的會黨,豈能不考慮萬一失敗該當如何?更不要說他的部下了。倒是第四條,就像章行嚴所說,憑著兩年來對龍謙的了解,此人定然不會拿下自己去邀功,拿一個用嘴巴去反清的文人,對於一個手握軍權威震一省的提督,又算得了什麼了不得的大功?「將軍思慮深遠,蔡某一時間難以回答……」
這次參加會議的,除了第五鎮將領,巡防軍團長以上軍官也參加了。
章士釗反清立場鮮明,蔡元培更是江浙一帶最大的反清組織光復會創始人之一。龍謙知道他決定出兵南下,必然遭到此二人的反對。
蔡元培本不贊成章士釗發行號外辱罵龍謙的行為,急忙揚手制止了章士釗,「龍將軍,蔡某應邀來山東主持師範大學校務整整兩年了。這兩年裡目睹了將軍治魯的種種舉措,欽佩無已啊。不知多少次對友朋言,若是吾國再有兩個山東省,再出兩個龍謙將軍,何愁國家不興?可是,將軍此次奉召南下,卻是倒行逆施,令人唾棄之舉!」蔡元培看到端著茶壺驚訝地張大了嘴巴的陳淑和一臉陰沉的陳超,「夫人莫怪蔡某出言無狀,正是因為龍將軍一貫的為人,才讓蔡某出言無忌。清廷氣數已盡,稍有眼光的者都看得明明白白。本次湘贛舉義,乃是順天之舉,將軍一向提倡軍隊乃保家衛國之武力,職責在外不在內,何以如此不明是非呢?將軍既然不願做親者痛仇者快之舉,有何難處,不妨講出來,元培雖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但還有一張嘴,一支筆,情願為將軍搖旗吶喊……」
「這個……」蔡、章二人似乎沒有想到龍謙所說的四條,章士釗年輕嘴快,「你不會抓我們的。」
「總算拿出來了呵,」陳超從衣兜里摸出花鏡戴上,開始研究這份至關重要的名單。
章士釗和蔡元培確有鼓動龍謙反清之意,但龍謙未等他們開口,已將話堵上了,「那,那好吧。還望將軍記得今日之言。」蔡元培起身,龍謙抱拳行禮,出去了。
除掉軍事將領外,龍謙還將他的後勤大管家宋晉國、情報頭子江雲以及越來越正規的武備學堂留在了山東。宋晉國不僅掌管蒙山軍的財權,還負責與實業集團及晉源銀行的聯繫,擔子極重。江雲留下,肩負聯絡關外及南下主力的重要使命,更不能離開。而且,監視山東軍政的重擔,非得江雲親自擔當不可。至於武備學堂,因司徒均隨自己南下,不能再顧及武備學堂的事務,龍謙免掉了司徒均武備學堂副校長之職,由瞿鴻翔擔任主持校務的副校長。校長之職,仍舊由龍謙兼任。
自決心統兵南下,龍謙最費心思的是關於山東留守人員的配置。而軍隊的安排是最關鍵的,只要朝廷不對山東用兵,有第五鎮留守部隊及基本改編完成的巡防軍,足以震懾山東不致偏離自己設定的軌道。
「龍將軍,」蔡元培再次打斷了章士釗,「行嚴(章士釗字)出號外辱罵將軍,確有不之處,蔡某已經責備於他了。但其心跡,卻是怕將軍就此葬送一世英名,還望將軍念及行嚴年輕氣盛,多加諒解。將軍雖出身草莽,但戰聯軍,平匪患,辦實業,興教育,乃至以自治之名改善鄉村弊政,其功惠及山東全省,歷史當記載將軍治魯的豐功偉績。但將軍此番奉清廷之命,發兵南下平叛,卻是大失人心之舉……」
龍謙講了葉延冰、宋晉國、瞿鴻翔及江雲的安排后,繼續補充道,「王之峰提升為情報處副處長,出征之際暫代處長之職。連樹鵬代理後勤處長一職。葉延冰留山東后,杜三立接任十九標標統。為加強山東部隊的實力,巡防軍要做必要的整編,我們不管朝廷批不批成立新鎮了,先按鎮的編製搞起來。原來的三個團的編製擴大為四個團,從現在起,山東部隊整合為山東縱隊,以寧時俊為司令官,葉延冰為副司令官,張玉林為參謀長。縱隊暫轄兩旅,第一旅旅長由葉延冰兼任,轄第一、二兩團;第二旅旅長由二十標副標統吳念擔任,轄第四、五兩團。各團及司令部各處軍官配置,由寧司令宣布吧。哦,注意對外還是用巡防軍的稱號。主要的調整安排就是這樣,」龍謙話鋒一轉,語氣中便帶了肅殺之氣,「不管是隨主力南下的,還是留在山東的,都是為了蒙山軍的大業。今日不涉及調動的軍官,會後立即返回部隊,做好開拔的一切準備。涉及崗位調整的,限兩日內做好移交,到新崗位報道。這次調動,是我軍命運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各位軍官要提高警惕,嚴守機密,嚴格執行命令!自我而下,家眷一律留山東。大家也看到了,之所以要選一部分軍官留下,便是要將我們辛苦打造的這塊根據地牢牢握在手裡。所以,家眷留下,沒什麼不放心的。一句話,山東,我們還是要回來的!我的話完了,請寧司令宣讀山東縱隊的相關任命。」
聽了龍謙的話,章士釗似乎忘記了昨日在號外上痛罵面前這位手握軍權的大將了,他生來膽大,不管龍謙臉上的烏雲,作喜道,「想不到你已經看過了,章某說的不對嗎?你既然不願出兵,那再好沒有。」說罷想了想,「只要你不出兵,章某情願再出一期號外,向你道歉。」
「你雖然鼓動官府設立新聞檢查處。但做事還算明白,極少不教而誅。興辦教育、關心民瘼當今更是少有。反清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不信龍將軍會倒行逆施,為千古所罵……」
「為什麼?」
「哦,我就估計他們還會來的。那請吧。」龍謙站起身,迎至門外。
龍謙不等蔡元培理順思路,「蔡先生,您的政治主張,龍謙清楚。千萬不要說出鼓動龍謙舉兵反清的話來,那樣就不好收場了。而且,湘贛之局,龍謙不去,自有人去。到時候結局或者更慘。龍謙所提的四條,還望蔡先生深思。蔡先生大才,這兩年篳路藍縷,創建山東師範大學,做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千秋偉業,說起來比龍謙做的那點事重要多了。龍謙以為,國家之所以孱弱,國民受教育程度太低是重要因素。師範大學每培養一個學子,便是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粒文明的火種。龍謙還認為,建設遠比革命更難。推翻一箇舊政權不易,改造落後的經濟乃至人心怕是比之還要難上十倍!二位都是難得的人才,希望多做一些建設之事,少談些主義之爭。龍謙此去,或許再難返回山東。山東有此局面不易,千萬珍惜。龍謙走後,希望二位不要公開說出讓朝廷難以容忍之事,也算為國惜身吧。龍謙可以保證,對於舉事之人,能網開一面,定當寬宥,都是炎黃子孫,龍謙不願做仇快親痛之事。二位來意已明,該說的也都說了,龍謙軍務匆忙,諸事纏身,就不陪二位了。二位寬坐,恕龍某不能相陪了。越之先生,您就陪二位貴客聊聊吧。」
章士釗後悔了,情急之下,只顧著繞過新聞檢查,忘記了去掉《魯報》的報頭了,「龍將軍……」章士釗來山東兩年余,深知山東軍政實際掌控在龍謙之手,而龍謙治魯,走的是基本是法治的路子,凡事先立規矩,違反規矩必定受到處罰。但遵循規矩,定可安然無事。《魯報》雖然不能公開刊登反清的文章,但鼓吹憲政,評論朝政之缺失,甚至發奸刺幽,只要事實清楚,從未受過處罰。因為《魯報》犀利的文風,這兩年訂閱量節節攀升,大有超越官辦的《山東新聞》而成為在山東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章士釗乾的確實順心,現在龍謙指出要依章辦事,章士釗不免有些著急了。
瘦小精悍的章士釗楞了下,「你何以知之?」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名。龍某哪裡管得了那麼久遠的事!章先生未免高看龍某了!」龍謙冷哼一聲,「既然說到新聞檢查,《魯報》擅出號外,違背了我省《新聞檢查條例》,剛才你說了我極少不教而誅,條例在,那就公事公辦好了。」
如果不打仗,這些部隊足夠了。
之所以不留王明遠或者封國柱,是因為這二人資歷威望皆不弱於寧,龍謙擔心會出現爭權之局。葉延冰服從性好的多,原先一直認為葉延冰難以獨當一面,但本次彰德秋操,葉延冰的表現可圈可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龍謙對他的看法。至於忠誠,就更不用考慮了,姻親也是重要的因素,自從他娶了陳嫻,就徹底與自己綁在了一起。
「喏,這份名單你看一下。」龍謙從衣兜里摸出一張紙遞給陳超,「待會兒我就宣布了。」
「陳先生請留步。」蔡元培急忙道,「今日我等面見龍將軍,陳先生在,那是再好沒有。」
昨日的《魯報》繞過新聞檢查處發行的《號外》上刊登了章士釗署名的文章,大罵龍謙甘為朝廷鷹犬,號召第五鎮官兵抵制亂命,不要為虎作倀。
想來想去,龍謙決定調葉延冰做寧時俊軍事上的助手。再從第五鎮抽出四個步營,一個炮營及一個騎兵營,編入巡防軍充實其力量的同時,加強對巡防軍的改造和控制。目前第五鎮四個步兵標都是四個營的大編製,正好每個標抽出一個營來。
他也是聞聽第五鎮集結準備南下的消息,進而方知湘贛一帶貿然舉事,也不知是誰策劃了這次武裝反清。立即萌生阻止龍謙出兵的念頭。但龍謙四個問題,含義頗深,直指人心,一時間卻找不出說服龍謙的理由。近十年來反清義士在南方不斷舉義,但大半未曾發動便告夭折,其餘的更是不堪一擊便告失敗,實在是令人扼腕。以第五鎮之精銳,義軍萬難抵擋,所以連著兩次登門,意圖說服龍謙順應人心,甚至舉兵響應南方,就此推翻滿清,建立共和。
「《魯報》的號外忒不值錢了些。」龍謙諷刺道。
「章先生在魯報上痛罵龍某,龍某又不是瞎子。」龍謙沉下臉來,「長話短說吧,二位以為,龍謙願意出兵南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