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軍》第五卷 新中華 第六章 出巡

第一節 濟南

第五卷 新中華 第六章 出巡

第一節 濟南

「對軍銜制,有什麼議論?」
「永川兄辛苦了,也瘦了,看來農業和交通真是不好乾啊。」
曹敏忠哈哈一笑,「老張,你老就別往心裏去了,總統在京從來不赴宴請的,可不是因為對你有看法。山東的各項工作走在前面,這次帶了我們來,就是要總結山東的經驗用來指導全國。走,外面太冷了。」曹敏忠挽了張蓮芬的手,朝後院走去。
「不用練了。你的任務是帶好兵,打好仗,用不著苦練槍法了。這支槍不錯,真不錯。」龍謙愛惜地撫摸著槍身,將其交還給槍廠的廠長。
「我才不想呢。你給我什麼我就戴什麼。對了,魯山的孩子好嗎?」
「6師回來了?」
吳永身後的文官們羡慕地望著和總統交談的吳副省長,這份交情可是最大的資本啊,以後對於吳副省長的命令可得當回事了。
元月份津浦路北段通車,使得龍謙有了乘坐專列出巡的可能。自1909年進京,迄今一年半時光,龍謙一直「窩在」北京,出巡的第一站選在濟南,足以證明他對自己發跡之地的重視。
「司令在批評我呢,我一定照辦。」封國柱急忙表態。
「武烈,是總統的老戰友了。」
「真正的改變在後面!不過,山東乾的不錯,雖然我未曾回來,但一直關注著山東的消息。辛苦你啦。」龍謙使勁握了握張省長的手,然後將目光轉向張蓮芬身邊的吳永。
「你說了算。」龍謙放下窗帘,「真是胡鬧,怎麼連大街都戒嚴了?」
「不過華源值得肯定的地方也不少,新產品研發抓的很緊,生產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支援了全國建設后,還保持如此水平說明這些年你們的工作是不錯的。另外,工人的薪水不低,伙食也可以。」剛才在食堂吃飯,工人們看廠長總工程師等人畢恭畢敬的神態,只曉得是大人物來視察,卻不知道是誰。
「讓我住哪裡啊?」龍謙望了望熟悉的院子。
王兆擔心龍謙會因為迎賓館送來的大餐而生氣,但在隨後的宴席上卻龍謙卻沒有吭氣,照吃,不過沒有上酒,「既然菜都做了,吃吧,不吃就浪費了。但酒就不要喝了吧,下午還要工作。等我離開山東,如果有心情的話,我請大家喝酒。來,毓蕖先生,永川先生,還有國柱、老武,孫娟,你們幾個坐過來。」龍謙將幾人招呼至自己那桌,席間沒有談工作,而是問了各人的家庭生活情況,聽說盛光的妻子黃玉辭掉了軍職回魯南了,龍謙嘆息良久,「黃玉為什麼要辭掉軍職呢?胡來嘛。如果在濟南不順心,可以到北京嘛。孫娟你跟她聯繫下,如果可能,我想見她一面。算起來已經五年未見了。盛光犧牲在錦州,魯山又折在北疆,當年蒙山的戰友是越來越少啦。」
「那是。現在我也達不到司令的水平。」封國柱笑笑。
「就是將大門修了下,裏面基本還是老樣子。」
謙要接的除了武烈,還有在中央軍區醫院工作的孫娟,都是當年蒙山的老戰友,用龍謙的話說,我們這幫人活到現在不易啊。
「那就多住幾天!」封國柱下車,親自為龍謙拉開車門。
「他便是咱們最高的大法官啊,宋鈍初,宋副議長。」曹敏忠介紹道。
在宋教仁和于右任眼裡卻不是浪費問題了,而是震驚!一門門正在組裝的大口徑火炮震撼了他們,這都是衛國利器呀!特別是聽了廠長說的幾種新產品,更令他們激動。
「毓蕖先生,非是我不給您面子,但官場迎來送往是歷代的痼疾,其中弊端重重,不可勝記。最大的弊端就是浪費,一頓飯吃掉農民一年的口糧,心裏實在不忍。國家窮,我們這些上位者不能不做表率出來。我敢吃一頓,下面就敢吃十頓!滿清從來沒搞過一次全國性的財政預算,我們搞了,你猜是什麼結果?赤字8900萬!將段部長愁得要命!這還是將本來擬建設的中央政府建築大部分都砍掉的結果!可是教育、交通、採礦、水利等項目是不能不上的,怎麼辦?印票子嗎?會帶來物價飛漲!只能發行公債,只能從牙縫裡省,政務院已經決定,今年各部局的預定經費一律下調兩成。這個形勢下,我這個總統怎麼能大吃大喝呢?」
「我只是待兩三天而已,隨便找間屋子就行。」
在槍廠龍謙重點視察了根據他的「設計」完善定型的「中華1型」半自動步槍生產線,還用已經定型但尚未正式裝備部隊的半自動步槍在工廠的靶場打了約四十發子彈,將自己的感受提了好幾條,「不行啦,好久不摸槍,手生了。」
這番話登時讓張蓮芬下不了台。的確,歐陽中事前確有通知,此番總統出京視察,不搞迎送宴會,不送土特產,除了省里和軍區主要負責人外,總統點誰的名,要了解哪方面的情況,哪個部門的負責人出面,其餘人一律不陪同。
宋教仁急忙還禮,「不敢,您是前輩。沒少聽總統講您老的功績。」
「哈哈,想不到吧?當年論槍法,我在蒙山軍說第二,怕是沒人敢說第一。是不是國柱?」
火車站已經徹底戒嚴,除了有資格接站的高官外,沒有一個記者。預示著總統的出巡帶有秘密色彩。
「不小心不行啊,今晨歐陽中還在電話里向我落實安保情況呢。」
逐一跟文武大員們握手見面后,龍謙與封國柱同乘一車,離開了戒備森嚴的濟南車站。
「于部長是少見多怪了。跟列強比起來我們還差的遠。華源剛能生產105mm口徑的,德軍、法軍已經普遍列裝150甚至更大口徑的火炮了。至於彈藥的生產能力就差距更大了,下一場戰爭打起來,你們根本想不到一場戰役消耗幾百萬發炮彈會是什麼情景。」龍謙臉上看不出喜悅。
「國柱,你覺得你該授什麼銜?」
「是啊,」張蓮芬苦笑一聲,「您是?」
總統並非不講感情的人。平時龍謙給他們的印象有些不近人情。看來不對,人家不是牽挂著昔日的戰友嗎?不是對普通人如此關心嗎?
「自掏腰包也應該我掏。我比你們工資高嘛。」
「盼著授銜唄。」
「張省長,總統原先就住這裏嗎?」宋教仁沒想到龍謙如此不給老部下面子,急忙換了個話題。
「按照您的年紀,我確實不該駁您的面子,可是,這是我第一次出京,不能壞了規矩。既然是你省里的正當開支,」龍謙對隨行的大員們說,「你們幾位誰想去吃就吃吧,我不去。」
「哦?什麼價格?」
「殺人容易,真正收服人心就難了……」
「毓蕖兄,」龍謙跳下站台,緊走兩步,握住了張蓮芬的手,「天氣這麼冷,您不該來的。」
「四年零八個月。時間不算長,但卻已改天換地。總統再看山東,已是大變樣啦。」
「部隊就盼著換裝呢。」
「這我可不知道。對了,振華為什麼不帶來?」
「嘿嘿,司令,我將後院騰出來了,我想你一定更喜歡住原來的屋子。」
「哈哈。」龍謙開懷大笑。
「瞿鴻翔率18旅跟直屬隊已經返回,另外兩個旅還在冀東。」
王兆小跑著出來,「張省長,總統請兩位故交過來一同用飯,其中一位在華源集團工作,煩請你安排接一下。」
因為龍謙的解釋,張蓮芬心裏舒坦了許多,但也不以為然,「我知道國家困難,但山東是總統的發跡之所,總統來了故土,哪怕是我們自掏腰包呢,也應該請總統吃頓好飯嘛。」
龍謙直接到了華源炮一廠,這裡是75mm以上口徑火炮的總成廠。龍謙沒有聽工廠負責人的彙報,而是直接去了車間,一面走,一面詢問工廠的情況,在產在研的產品,生產能力,技術和設備的瓶頸,人員狀況,職員的收入跟後勤情況,問的很詳細,讓連樹鵬一腦門子汗,生怕廠長回答不上來。好在炮廠的廠長非常內行,除了工廠的贏利情況說不好,其餘的回答都令龍謙滿意。幾個分廠走下來,天就快黑了。了解到目前都是兩班制生產,在炮廠的食堂跟工人們一起吃了簡單的晚飯,然後直接去了槍廠繼續視察,臨走對廠長說,你講不出贏利還是虧損,我不怪你。這個問題是連署長造成的,他將你們搞成了完全的計劃經濟,只管生產和研究,而不管經濟效益。這個不行!沒錯,炮廠是為軍隊生產的,但也要核算成本,兵工總署要對產品逐一定價而不是只布置生產任務!我的感覺,你們的浪費是驚人的,生產現場也管理的不好,這都是連署長的問題,周部長也有責任。你不定價,工廠就不去關心成本了嘛。本來可以生產十門炮的材料和時間,結果只生產了八門炮!這方面反而比原來倒退了!
「王兆,」龍謙對跟過來的秘書說,「東北的消息不要耽誤,立即送來。」
宋教仁、于右任算是見到了龍謙的另一面。相處的日子不算短了,宋、于這些「投誠分子」早已不再將龍謙看做是粗鄙無文的赳赳武夫,共和國成立之前之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讓他們看到了國家振興的希望,特別是方總理出訪美國的成功,極大地振奮了人心。精心討論的三年經濟建設總體規劃為共和國描繪了一副美好藍圖,涉及採礦、石油、鍊鋼、機械加工、化工、橡膠、造船等重工業布局和紡織、製糖、食品、醫療器械、製藥、印刷、造紙等大批輕工業企業的上馬,如果這份規劃得以實現,將極大縮短與東鄰日本在工業上的差距。宋、于萬萬沒有想到美國華美機械及瑞士斑馬公司竟然是蒙山軍的實業,如今自然成了國家的實業了。而龍謙簡樸的工作作風也令他們欽佩,蒙山軍出身的官員還好,滿清、北洋系官員觸動最大,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新朝對官員的要求如此嚴苛,不僅不許賭博嫖娼,連公款吃喝都控制的如此嚴,在海晏堂用餐也不算少,從來花的都是總統自己的薪俸。
「你這樣搞,很快就有人知道我的行蹤了。」龍謙有些不滿。
「誰?」
華源和中興成了新中華的工業「母雞」,在初步確定共和國的工業布局后,華源中興兩大集團的業務做了大幅度的調整,首先將軍工跟民用做了分割,然後是進一步的細分,很多軍工分廠整體搬遷至其他城市,調出了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就更多了,隨著美國設備的運抵,在武漢、太原、奉天、長春、西安、廣州、南昌、重慶、成都等城市布了點。太原及奉天的炮廠、南京及長春的槍廠,西安、成都及南昌的火炸藥及雷管工廠,上海的無線電廠,武漢的子彈及炮彈廠,都有華源和中興的血脈。
1911年2月5日,農曆正月初六。料峭春寒中,中央軍區司令官封國柱、山東省長張蓮芬率山東文武大員肅立在站台上,等候著總統專列的到來。
「我聽說了,竟然捉弄的老師哭鼻子?嘿嘿,跟我那老二有一比。淘氣的孩子未必沒出息,我倒覺得興華不會弱於他哥哥。」
「幾百萬發?」封國柱倒抽一口涼氣。
「原來是宋副議長……」張蓮芬不習慣握手禮,對宋教仁抱拳作揖。
「迎賓館或者軍區司令部,兩處都準備妥當了。既然你不想聲張,我看還是住軍區吧。」
「他不是上學了嗎?對了,你家封剛也上學了吧?」
「多謝司令。老連,你記住了?不許跟我耍滑頭,司令可是放了話啦。」封國柱大喜。
「永川兄什麼時候學會了這套?英明個屁,于部長說你這裏搞的不錯,是執行《土地法》最好的省份,我這回來就是跟你取經的。」龍謙凝視著吳永,十年前懷來初見的影像已經模糊了,「永川,我們是老朋友,老同事了,千萬不要學舊官場那一套。」
「我們早就想去看看著名的華源集團了。」宋教仁和于右任同時答道。
「你就別挑刺了!胡宗玉的教訓在前,誰敢大意?王之峰親自布置的警戒,其實我沒太操心,只調給他一個團。」
「我聽說過此人。」張蓮芬喊過自己的秘書,「帶我的車去華源,將武烈先生接來,不要提總統到濟南,明白嗎?」
孫娟知道黃玉辭去軍職的原因,但不願掃了興緻,她沒想到龍謙如此念舊,一到濟南就想到了自己,聲音哽咽,「如果不是遇到司令,我們哪裡想到能有今天?我們這些人全沾了司令的光啦。」
「那不是將你趕走了?怎麼好意思?」陳淑笑著說。她當然比龍謙更對故居有感情。
「十年前是什麼樣子我清楚。他們不能昧了良心。我不敢說人人都吃飽肚子,但逃荒要飯的真的很少了。若是說城裡的工人,日子更是了不得。你看那邊的樓房,都是普通市面的住宅……」
「想不到我們已經生產這麼大的大炮了呀,」于右任說,「嘿,我看誰還敢欺負咱們?」
「總統車馬勞頓,還是先歇息吧。已經準備好了歡迎宴會,不過要總統移駕到迎賓館了。」張省長說。
「大家就是著急,國防部動作也太慢了,差不多有半年了吧?」
「是。」王兆答應一聲。東北有兩件事總統高度關注,其一是哈爾濱爆發的嚴重鼠疫,為此,整個城市實施了軍事管制,國防軍總醫院的防疫專家去東北兩批了,生怕擴散到其他城市。其二是年底爆發的陶克陶胡蒙匪之亂,奉石大壽之命,張作霖親自帶21師主力進剿,一半是為了練兵。王兆知道總統更關注哈爾濱的疫情。
「氣色很好嘛。」龍謙端詳著張蓮芬,「我們差不多有五年沒見啦。」
「司令,」兵工總署署長連樹鵬見龍謙已經掉頭進了後院,「老吳,我看這樣吧,你把酒席移過來不就行了?就這樣辦吧。」他對吳永使個眼色,拽了張蓮芬一把,「總統不是生你的氣,是怕壞了規矩。」
自1906年底離開山東,龍謙還是第一次回來。
「你總得給我一個面子嘛。這是省里正當的開支,說實話,比起過去,新朝真是節儉的可以啦。不信,你可以讓曹部長查一查嘛。你不嫌冷,我還嫌冷呢,趕緊回屋吧。」張蓮芬是老資格,比不得封國柱曹敏忠連樹鵬那伙從蒙山下來的元老,但也有膽量在某些方面跟龍謙掰掰手腕。
「大問題倒是沒有……」
「城裡變化不小,路面基本硬化了,走在了北京前面。」龍謙掃視著街景殘留的春節氣息,「今年北京也要大興土木了,因為這個,政務院吵得一塌糊塗……哦,到你的老窩了。」汽車已經拐進了司令部大院,這裏曾是第五鎮司令部所在,龍謙一家曾在後院住了好幾年,看著熟悉的建築,龍謙感到親切,「應該早些回來的。」
「都是你偏心老二,看來是真的。」
本來是準備聽山東省的彙報的,但飯後龍謙改了主意,「不聽你們的彙報了,我直接看。先去華源吧。于部長,宋副議長,你們不想去也可以,可以留在這裏休息,也可以到省府對口的部門了解情況。其餘人就跟我一起去吧。」
「上了。淘氣的很,不是念書種子,將來當兵好了。」
「國柱啊,你這個司令官可要照顧好他們這些舊部啊。我不是要你徇私,而是關心,知道嗎?」
「要我看還是殺人太少了!去年陳先生和江、許二人虎頭蛇尾,要是交給我,哪有這些後患?」
終於,噴著白煙的火車頭出現在眾人的視野里,高官們自覺地整了隊,分成了以封國柱和張蓮芬為首的兩列。列車停穩,首先從前後車廂里下來的是康繼勇率領的總統衛隊,一個嚴密的警戒圈形成后,龍謙高大的身影出現在車門,後面是宋教仁、于右任、周學熙、曹敏忠等隨行大員。
「距吃飯還有點時間,」龍謙看看表,「毓蕖先生,是不是將山東整體情況跟我說說?」
「司令,這次你可要看看部隊才是。」
「別聽他們轄起鬨,哪有那麼多的刺客?」龍謙撩起窗帘,瞭望著街景,「準備讓我住在哪裡?」
「挺好,跟振華一個班。學習挺用功的,就是腦子有點慢。啊,迎賓館整修過了……」
「嗯,這次你的中央軍區第一個換。要讓士兵儘快熟悉新槍,不要捨不得槍和子彈,平時多練幾百發上千發子彈,上了戰場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哪裡,有總統的英明領導,困難都會客服的。」
「傻小子,還記得不記得這裏了?」陳淑拉了興華的手,跟著封國柱去了後院。
「著急?著什麼急?」
「搞什麼歡迎宴會?歐陽中沒跟你們交代嗎?」龍謙登時不悅了。
「看時間吧,我主要是看看華源和中興,還有汽車廠。另外,想看看《土地法》執行的情況。如果時間夠,還想回趟蒙山,看看魯山的墓,你跟我一起去。部隊有什麼問題嗎?」
「已經騰出來了。」封國柱往裡走,「周學熙他們住前院,有事也好商量。」
去年臘月,南方軍區司令官胡宗玉在廣州遭遇炸彈襲擊,幸賴警衛得力,只是負了輕傷。所以,警政部及總統辦公廳對龍謙出巡很是小心在意,生恐出亂子。
「怎麼可以?總統回家,我這把老骨頭說什麼也要來接站的。」
總統高超的射擊技巧令廠方震驚,「我們沒想到總統竟然是射擊高手……」
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氣象!除了極少數的高官有所抱怨外,絕大多數人都盛讚新朝的立國氣象。宋教仁和于右任都是贊成派,認為這才是新朝應有的作風。所以,龍謙來濟南給張蓮芬的「下馬威」在他倆看來太好了,如果各省各地都照總統的要求做,中華振興真不是空言了。
「孫娟這話說的好。」武烈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