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軍》第八卷 刑田禮樂

第一百九十八章 三恨誓北伐

第八卷 刑田禮樂

第一百九十八章 三恨誓北伐

數萬兵卒聞言具是口中齊聲呼喝一聲,雖是從數萬張口中發出,但卻如同一人所喊一般。一聲呼喝之後,柴榮策馬緩緩行進在軍陣前,大聲喝道:「朕討伐遼國,是有三恨!第一恨!遼國竊據燕雲十六州,佔據我漢人疆土,北伐是為收復我們漢人的失地!第二恨!遼國當年應援殘漢與大周有舊恨,去歲又有興兵攻打大周北疆的新仇,北伐是為興兵報仇!第三恨!遼國時常越境大周北疆打草谷,殺我同胞、掠我錢糧、侵擾北疆邊民,北伐是為安定北疆!有此三大恨,爾等可願隨朕討伐契丹狗?!」
徐皓月苦笑道:「趙大哥你們走水路定然比我們走陸路的要快了。」其實徐皓月如此說是有退避不想和趙匡胤爭功之意,但趙匡胤還道他為了白甲軍只能走陸路而沮喪,當下安慰道:「你也別著急,韓大帥不是說了么?滄州段的漳河還要疏浚,說不定我們會因此耽擱了,而且你們白甲軍號稱飛軍,走陸路正是你們的長處啊。」
之後王溥接著宣布柴榮旨意,向訓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為西南面水陸發運招討使,張永德往西京去,任西京留守,警戒西北諸州,李繼勛出鎮淮南,聯合吳越一同防備唐國,李重進鎮守潞州和昭義節度使李筠一同防備殘漢出兵應援遼國。
張從顏微微一笑說道:「剛才你們很多人都和家人道別了,唯獨大帥還沒回家道別,我猜大帥是去和夫人道別去了。」跟著回頭看了看諸將笑道:「大家都沒聽到大帥將令么?列陣出城,陳橋驛等候!」眾將才反應過來,匆忙出帳各自帶兵馬出城。
當柴榮的杏黃大旗飛馳進場之內的時候,場內數萬點閱兵卒一齊三呼萬歲!
王溥念到這裏,柴榮身旁的張永德身形略微晃了晃,但面上卻仍是不動聲色。
當眾將計議已定,徐皓月和趙匡胤分別辭出軍帳來,趙匡胤走在徐皓月身旁呵呵笑道:「元宜,就讓我倆好好比比,看看誰能首先打到幽州城下。」
見柴榮策馬疾馳而出,他身後的各大將領急忙策馬跟了上去,扈從在柴榮兩側。柴榮策馬在軍陣前點閱了列陣的各路兵馬之後,折回點將台上。
趙匡胤亦是抱拳道:「兄弟保重!活著回來!」徐皓月聽了這句,臉上的苦容才去掉了幾分,笑著點點頭上馬回營去了。
王朴的死,徐皓月除了嘆息之外,也引起了他的警覺,歷史上柴榮也是得病而死,起初小恙繼而病勢洶洶而來,照理說柴榮身邊有當時最好的大夫,但還是救不了柴榮,說明柴榮那時候已經是油盡燈枯了。想到這裏,徐皓月還是咬牙決定找機會一定要好好的勸勸柴榮保重身體。
進到大帳內,各營官已經在大帳中等候,諸將見徐皓月回來,都是欣喜非常的湧上來。曹雲最是性急,大聲喜道:「怎麼樣?大帥,我們走哪條陸路?」
三月二十三,入春以來終於降下了第一場春雨,絲絲悠悠的雨線將大樑城點化得好像籠罩在一片籠煙之中,農人們為這場及時而來的春雨感到振奮,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的年成一定比去年好。
趙匡胤點點頭說道:「這個為兄知道,就算為兄想讓,你我手下各軍將領也不會答應的。」
張從顏說對了一半,徐皓月是打算去向英若蘭和家人道別一聲,但回家道別之前,他還要去見一個人,那人就是柴榮,此刻他要帶兵走西路,柴榮一定只會乘船在趙匡胤身後走水路跟進,他可不想柴榮在半路出什麼意外,他打算把孫庭運安放道柴榮身邊去照料著,不管這老道多不願意,這次綁也要把他綁到柴榮面前去!他不想這次北伐和史書上記載的一樣,因為柴榮得了急病而變成一次虎頭蛇尾的北伐!
眾將都不敢再說話,劉逸軒捻著鬍鬚道:「從顏,大帥說得對,這功勞可不是這麼容易便得的,我們是該清醒些。你看大帥這是要去哪裡?」
三月二十九日,柴榮在大樑城內召集各路兵馬集結于內城校閱場內,侍衛親軍、殿前軍、白甲軍、諸路節度使數萬兵卒衣甲鮮明、旌旗蔽天,在校閱場內列陣等候。
諸將吵嚷不休,徐皓月猛然一拍桌案怒道:「廢話少說!此戰必須忘記那什麼首功,我們面對的是契丹兵!他們騎兵眾多,來去如風,又佔地利和人和,此戰兇險非常!給我清醒些,先想著怎麼打敗敵人,保住性命,再去想別的!」跟著拂袖而去,臨出營帳前回頭望了望面面相覷的眾將大聲喝道:「還愣著幹什麼?!整軍出城!在陳橋驛等我!」說罷便上馬而去。
末了柴榮踏上前一步,看著徐皓月和趙匡胤大聲說道:「各路兵馬聽令而進,先至幽州城下者,為首功,全軍積功累將三倍優敘厚賞!」
諸將都是微微失望,朱凌峰道:「走西路耗費時日,走水路的大佔便宜啊。」李逸恨恨的說道:「這些北人就是看不得我們南人占首功。」王子襄嗤之以鼻道:「還北人、南人的,你帳下如今有一半兵都是北人!」
柴榮拔出腰間長劍斜指向天,大聲喝道:「不破燕雲!誓不還京!」跟著向前催馬急進,沒過一處方陣,方陣的兵卒們都是跟著大聲高喊起來:「不破燕雲!誓不還京!」
點將台上,杏黃旗下,柴榮手拄長劍,站在台上,看著兩側諸將緩緩說道:「諸將齊聚,聽朕詔命!」跟著他身旁的樞密使、平章事王溥上前一步,展開黃綢聖旨大聲說道:「甲戌日,朕詔命諸軍北伐,特旨分拔如下: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為北伐招討使、北面行營部署!總制北伐諸路兵馬!」念到這裏王溥略微一頓,韓通閃出身來,躬身抱拳大聲喝道:「末將領命!」
跟著王溥又宣布旨意,任命宣徽南院使吳延祚代理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三司使張美代理大內都部署,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為總督運糧使,王溥、范質、魏仁浦隨御駕出征,其餘官員武將各守己司,不可怠慢云云。
徐皓月皺眉分開眾人走到帥案之後,看著諸將道:「走西路,攻岐溝關、破涿州、進抵幽州城下。」
此言一出眾將都是大吃一驚,柴榮這樣安排除了激勵各部軍馬奮力向前之外,更有讓諸將爭功之意,而為前部先鋒的徐皓月和趙匡胤兩軍機會要更好,兩軍勢必會爭競搶攻。
當日徐皓月和趙匡胤及諸將便在韓通帳前商議進軍路線,白甲軍沿陸路走西路,從陳橋、滑州、相州、洛州、深州至雄州,而趙匡胤走東路,沿漳水北上。韓通差了數萬民夫隨水路而進,疏浚滄州漳水河段,以期能由水路直貫遼國境內。
……
只聽王溥繼續念道:「白甲軍節度使徐皓月為陸路前部先鋒,率領本部軍馬沿陸路進討!」徐皓月也站出來躬身抱拳大聲道:「末將領命!」
數萬兵卒霎時間只覺得熱血上涌,齊聲高喊道:「討伐契丹狗!討伐契丹狗!」
但大周朝廷卻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就在柴榮宣布三月底出兵北伐遼國之後的第三天,大周樞密院樞密使王朴中風病逝。柴榮親臨他的喪禮,用玉鉞擊地,痛哭多次,幾乎不能自制。王朴生性剛強而敏銳,智謀韜略超過常人,柴榮引為親信臂助,如今失去了王朴,柴榮扼腕痛惜不已。此刻北伐尚未能成行,大周卻先死一位重臣,給出征籠罩上一層陰雲,不少人都說此乃不祥之兆。
春風吹綠了汴河兩岸,早在年初汴河疏浚的工程就已經完成,如今汴河之上各地的糧船、商船往來如梭,蔚為壯觀,大樑城比往昔更加繁華起來。除了疏浚汴河之外,柴榮還徵發滑、亳二州丁夫疏浚五丈河,東流於定陶入濟,以通青、鄆二州水運之路,又疏浚蔡河,以通陳、潁水運之路。因此現下算是條條水路通大樑了。
「忠武軍節度使趙匡胤為水路前部先鋒,率領本部軍馬沿陸路進討!」趙匡胤出列大聲道:「末將領命!」
聽了柴榮的話,徐皓月面色微微一變,斜睨了趙匡義一眼,卻見他眼中滿是興奮之色,難道他看不出這是柴榮讓兩人爭功之意么?還是他便是貪戀權勢之人?
徐皓月聽他連說了幾個你們、我們的,已經將兩軍當做了競爭對手來看待,知道他武人出身,武人向來便是爭強好勝的,更何況如今柴榮拋出這麼大一個誘惑,是問哪一個武將不想爭首功呢?自己在謙讓只怕更會讓趙匡胤誤會了,當下苦笑著抱拳道:「但願如此,趙大哥那我們就幽州城下再見了,一切保重!」
只見那杏黃旗下,柴榮一身金色盔甲仿如戰神下凡一般,胯下一匹神駿無比的黃驃馬,疾馳到場內軍陣之前,柴榮在馬上猛的一揮馬鞭,一聲清脆的聲音響起,跟著他鷹隼般的目光掃過場內的軍陣,略微削瘦的臉龐泛起一絲冷峻的寒意,口中高聲喝道:「大周的將士們!朕來了,朕要帶你們征討遼國去!」
跟隨趙匡胤而來的趙匡義望著徐皓月的背影說道:「兄長,這次是大好的機會,你不可姑娘兄弟情分而起了謙讓之念啊。」
回到軍營之中,只見各營指揮、都頭都在喝令集結士兵,營中的兵士們已經做好出陣的準備,開始在營中列陣,只等徐皓月一聲令下便即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