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皇帝》第六卷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能固步自封

第六卷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能固步自封

馬周和孫伏伽還有鄧同達三人略一思量,就見馬周分析道,「殿下,太子自四年前聽政以後,他四年的表現深受皇上讚揚,現如今在朝堂上的地位很穩固,再加上長孫無忌又重新執掌尚書右僕射大權,其黨羽都在要害部門身居要職,權力很大,故現在的太子黨已經今非昔比,即便是東王李泰有江南文士集團和王珪等舊太子勢力扶持,但在朝堂上也難以撼動太子的地位。」
馬周繼續分析道,「所以,微臣猜測,這次大唐一旦跟吐谷渾發生戰爭,太子黨一系肯定會推薦李績為兵馬大總管。而東王黨現在之所以落太子黨一籌,最為關鍵的就是在軍權這塊,相比太子黨有幾名老將支持,東王李泰的手中出了揚州大都督長史程名振有點資歷之外,其他黨羽都沒有一人是軍方將領,是以東王李泰在軍中的印象里很小,甚至忽略不計。」
所以,將此一思量,李恪這才緩緩說道,「具體可行否?太子一黨的勢力龐大,他們要是反對,豈是東王李泰一黨多能比擬呢?到時候恐怕適得其反吧?」
「距離大唐跟吐谷渾交戰還有數月時間,而新軍隨編練已經三年有餘,但戰力依舊平平,根本就不足以跟吐谷渾一戰,由此可見李績于練兵一途資質平平,想要李績順利的擔任行軍大總管,統帥大唐攻打突厥的兵馬,實屬不易,就上述這一點劣跡,就足以讓他難以登上總管之位。」
李恪抬頭,就見馬周依舊淡淡的笑道,「殿下,你是否在思慮太子所提出的條件呢?」
馬周向李恪建議道。
隨即,李恪對楊恩說道,「楊老,有什麼可以教本王的呢?」
李恪聽的很認真,不斷的點頭,他覺得馬周分析的很對,今天兩儀殿李世民詢問自己唐軍統帥的人選誰能擔當,他不就是對李績還有點不放心嗎?
李恪微微一思量,覺得馬周的話有道理,要想讓李承乾早飯,就必須壯大李泰的實力。但是怎麼個聯合李泰,怎麼個對抗李承乾,李恪心中沒底。
馬周繼續分析道。「所以,太子和長孫無忌對於推薦李績為大唐對突厥開戰的行軍大總管心裏也沒譜,只要東王李泰反對,他們就難以招架,在這種情況下殿下對皇上的建議顯得尤為重要,這便是殿下的第一個籌碼,有了這個籌碼,太子一方還能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呢?」
孫伏伽顯得有些緊張,語氣似乎在顫抖,「長孫皇后病逝也已經有一年由於,但是,皇上一直沒有冊立皇后,長此下去怎麼能行?後宮豈能無主?所以,我們的要求就是東王李泰上書皇后,要求冊立楊妃娘娘為皇后。」
子時的時候,楊恩走進書房,看到李恪依然在椅子沉默不語。
李恪淡淡的說道,「但是,本王給他這麼大的好處,又能得到什麼呢?」
「賓王,這個問題牽涉很多人,我們還需要慎重行事,你回去之後再跟大家商量商量吧!不能馬虎大意。本王這幾天也去見見東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聽聽他們的口風!」
「但是,太子也有他欠缺的地方,那就是軍權不穩,身邊除了長孫順德等老將之外,只有長安新軍的統帥李績可堪大用。可是,這兩人都是朝中老將,已經數年沒有領軍作戰,軍中威望日衰,很難跟殿下比擬。」
「恩,那就聽賓王之言,明天本王就跟李泰去商議吧!」
「要是公主能夠主宰後宮,老奴也很高興!」
馬周不暇思索是說道。
楊恩向李恪說道。
自從李恪的勢力退出長安城,岑文本倒向了李泰,褚遂良淡出了北王黨,馬周和孫伏伽還有鄧同達等人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朝中還有像魏徵和蕭禹這樣的大臣處事端正,不偏不倚。但三年前右僕射杜如晦去世,司空長孫無忌任職尚書右僕射之後,太子黨的勢力頓時暴漲,再加上太子開始在朝聽政,這對李恪的北王黨僅存的這幾個的打擊很大。眾人心裏也很清楚,這是長孫無忌和太子黨的刻意打壓,只是他們也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李世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以這都四年過去了馬周和鄧同達的官職依舊,沒有給與升遷。特別是馬周,在御史台的才華橫溢,敢於檢驗,但有處處合情合理,即便有這樣的功勛,他的官職依舊很小。倒是岑文本,他在投靠李泰之後的升遷很快,現在已經做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是六部之首,距離相位也僅有一步之遙。大家心裏很清楚,只要房玄齡或者長孫無忌那個稍有不慎出了差錯的話,他就有能力入主中樞,成為大唐的宰輔。
「殿下這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殿下,你改下休息了!」
李恪沒有說話,顯然是默認了馬周的話中意思。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他還是需要慎重。因為,他心裏很清楚,但凡上書冊立楊妃為皇后,只要失敗的話,楊妃在後宮的地位會下降很多,她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李恪不能不考慮失敗之後對楊妃的影響和打擊!
楊恩緩緩的說道,「可老奴很清楚,其中的阻力何其大啊!」
「何解?」
「殿下——」
馬周恭敬的道。
李恪問道。
李恪向馬周問道。
「具體該怎麼做呢?」
「賓王難道已經猜測出了太子李承乾的條件?」
李恪將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他覺得孫伏伽和馬周既然能說出這一番話,肯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他自己也頗為意動,這裏除了為自己著想之外,他也有為楊妃考慮的因素。作為隋室公主,楊妃屈居於長孫皇后之下做貴妃,她可以沒有怨言,但如今長孫皇后已逝,她依然不能登上皇后之位,這對她肯定是一個打擊。雖然,李恪很清楚自己的母妃不喜權,但皇后是一份榮譽,是皇帝對妃子地位的肯定,作為一個女人,楊妃何嘗沒有想過自己的位置被李世民肯定呢?
馬周繼續分析道,「所以,只要戰事陷入僵持階段,皇上豈能不追究主帥的責任,除此之外肯定還會從北府調兵,而北府精騎也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李績身為百戰老將,長孫無忌智謀雙全,豈能不懂這個道理。所以,為了這次勝利,能夠讓太子黨的勢力在軍中站穩腳跟,他們費盡了心機,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還有,太子墜馬也跟吐谷渾有關,他跟吐谷渾的仇恨不是其他人所能了解的。所以,只要殿下開出足夠的價碼,太子為了復讎,為了將自己在軍方中的影響,他肯定也會上書支持,只要是東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這兩個長孫皇后的嫡子支持冊立楊妃為皇后,楊妃娘娘被立為皇后肯定是水到渠成。」
李恪嘆息一聲道,聽楊恩的意思,他也是支持馬周的建議。
李恪陷入了沉思,對於跟李泰合作,將楊妃被立為皇后,他確實很支持,即便是為了這個目標,跟李承乾合作,跟李承乾妥協,他也覺得在所不惜。可是,聽馬周的話,這付出是代價必定很大,而自己也不清楚李承乾是什麼要求,不清楚自己能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完成這樣的交易。
李恪向楊恩問道,對於楊恩這個隋室老內侍,李恪一點都不敢怠慢,而李恪覺得楊恩的建議對自己做出的決定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馬周嚴肅的說道。
「殿下——」
就在李恪沉思的時候,馬周輕聲呼喚道。
「楊老,你覺得馬周的辦法可行否?」
「吐谷渾大軍強悍,這四年的發展使得他們騎兵尤勝於當年頡利的突厥大軍,這樣龐大而又有實力的大軍,豈能是朝廷數十萬新軍和朔方大軍就能戰勝的了的?即便是調集數萬的北府精騎,也有可能只是打成平手。」
「這次大唐對吐谷渾開戰,僅朔方兵馬和朝廷新軍十萬不足以打敗吐谷渾四十萬大軍,皇上肯定會下令抽調北府精騎協同作戰,可鑒於殿下的功勛和朝中沒有支持者,殿下很難出任統帥,既然如此,殿下何不將這部分兵馬大權交給東王的人去統領,讓東王上書舉薦自己的才將去朔方爭取軍功呢?東王李泰缺的就是軍中將才和在軍中的影響,只要殿下肯跟他合作,他絕對不會推辭!」
李恪有點憂心道。
天空之中,繁星點點,北方天際上的北極星則是頗為耀眼!
「殿下,老奴也沒有什麼建議,這事還需你自己斟酌。」
「殿下,只要你去跟東王聯盟,這人才何須你操行呢?東王勢力很大,想要找一個這樣的將才又有何難?再說,只要資質一般的將才,就憑北府鐵騎也能大勝仗,你又何須擔心呢?」
「殿下現在不能固步自封了,想聯合東王共抗太子!」
「恩——」
李恪問道。
幾人聊了片刻,李恪就將話題引導了當年的長安的局勢上面。
李恪一陣嘆息,但也沒有辦法。他舉目望向窗外,昏黃的燭光照耀下的北王府有點像夕陽中的山脊,顯得暮氣沉沉。
「那以賓王是意思,本王該怎麼辦?」
李恪聞言色變,他現在真了解了剛才孫伏伽說話的時候為什麼語中有顫抖之意,他不是懼怕或者害怕,而是在激動,是在欣喜。因為,楊妃一旦被冊立為皇后,那自己豈不就有了皇儲的資格。那這貶謫到太原,遠離東宮之位的鎖甲不就解開了嗎?
李恪向馬周請教道,對於馬周的才學,李恪可一點都不懷疑,至於謀略,李恪認為馬周也不遜色。
「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只是李泰手中有能跟李績抗衡的將才嗎?本王想將這部分兵馬的權利交給他,但他也要有可以跟李績抗衡,敢於統帥這部分兵馬的將才啊!」
想到此處,李恪在想想朝中勢力,只要東王李泰支持,李承乾支持,自己個李孝恭、李道宗的關係很好,他們也不反對,蕭禹自然不會反對,魏徵也沒有反對理由。如此,李恪還真覺得這個建議可行!
這時,馬周沒有說話,而是將機會留給了孫伏伽。
「微臣明白!」
「噢?」
馬周笑道。
楊恩淡淡的說道。
將三人送出了書房,李恪在書房中思量了很久,根本就沒有困意。
李恪舉目注視了北方天際良久,心裏似乎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定!等他回到書房的時候,楊恩發現淹沒于北王殿下身上數年前的殺氣又重新浮現在了他的身上。看著眼前隱隱之間有霸王之氣的李恪,他的眼中露出了欣喜之意。
「是啊——」
「這就要看殿下是否捨得了?」
三人是喝了點酒,跟李恪談話的時候,便說出了自己心裏的感慨,使得李恪非常內疚,認為是自己的處置不當才使得三人數年官職沒有得到升遷。倒是孫伏伽很了解李恪,他安慰李恪說,中樞現在把持在太子黨和東王黨的手中,自己這一系人進去未必就是好事,有可能會成為他們攻擊的靶子,還不如身在低位的好,他的這一番勸解方才讓李恪心裏坦然了很多。
李恪驚訝,他沒有想到李承乾的勢力會變得這麼強大。
李恪鄭重的向馬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