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紅星傳奇》第三卷 燃燒的中國

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戰序幕(二)

第三卷 燃燒的中國

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戰序幕(二)

鮮光俊剛下達完命令,一四六師就報告,側翼徐源泉集團軍不敵日軍第六師團,已經撤退。第二十軍側翼完全暴露,很可能陷入日軍包圍圈。
安慶此時已是一日三驚,南北兩線均有日軍來犯的警報,楊森只好把部隊分開部署,第一三三師開往巢縣、無為、廬江,攔截日軍南下;又布置一三四師自樅陽至安慶沿江布防,阻止日軍西進。唐式遵派來的一四六師兩個旅守衛安慶。
如果這個時候一三三師也在,集中一三三師、一三四師、一四六師,很肯能能把波田支隊登陸部隊趕下長江。問題是一三三師在應付從合肥南下日軍,一三四師主力在樅陽沿江布防,一時半會兒集中不起來,一四六師兩個旅還要策應一三三師、一三四師作戰,留守安慶城的只有一個團和保安團,在江岸布防的一四六師也不過一個團的兵力,在日軍飛機和艦炮的打幾下,損失慘重,形勢變得萬分危急。
遭到打擊后,小鬼子呼叫來飛機,對我守軍陣地狂轟濫炸,企圖摧毀岸防火力,掩護鬼子登陸。陣地上登時濃煙滾滾,守軍在血與火中巋然不動,接連打退鬼子幾次進攻。
後來,楊森率二十軍出川抗日路過漢口,鄭用之專門邀請楊森參觀電影製片廠,楊森即席講了一通充滿激情的講話,引得電影廠員工掌聲雷動。鄭用之為了感謝楊森,專門拍了二十軍出征抗日的新聞紀錄片,對二十軍在淞滬戰場奮勇殺敵起到了鼓舞作用。
楊森的二十軍在四川軍閥混戰時惡名昭著,紅軍長徵到達川北時,該部曾被紅四方面軍和彭德懷指揮的紅三、五軍團打擊過。結果出川抗日後,昔日害民擾民的軍閥部隊竟然脫胎換骨,打出了川軍的英勇和忠誠。
楊森一生傳奇色彩頗濃,歷史上他有幾個記錄至今國人無人能夠打破,一是他70歲高齡學會駕駛飛機,二是他90歲高齡娶17歲中學生為妾,三是他90多歲與新娶的小妾生下一個孩子。當然,這些記錄都是他跑到台灣后乾的,現在由於劉一民的到來,歷史發生改變,他還有沒有這些記錄,那就成了未知數了。
1928年楊森和劉湘開戰,結果自然是被打的屁滾尿流,躲到了下川東苟延殘喘。這個時候,愛擺龍門陣的川人就把楊森的風流韻事全部給揭露了出來,連他連殺兩個妙齡美妾的罪惡都給揭露了個乾乾淨淨。其中一個叫江南一葉的落魄文人,把楊森的風流韻事敷衍成篇,寫成了小說,簡直就是新版《金瓶梅》和新版《肉蒲團》,一時間傳揚甚廣。當然,江南一葉雖然用筆粗俗,把楊森寫成淫魔轉世,但對楊森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也寫的淋漓盡致,屬於小罵大幫忙一類的。楊森的部屬們不願意,要把這個江南一葉抓來槍斃,結果楊森不同意,他對軍官們說老百姓都有服從強權、崇尚強權的心理,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大家都是一臉羡慕,沒有人認為皇帝做的不對。袁世凱也有十來個老婆,還有兩個是高麗貨。張宗昌那麼多女人,其中有二十個金髮碧眼的歐洲洋婆子。我老楊比不上英雄,娶十幾房太太有么子事么!老百姓知道了更好,說明我不但是戰場上的英雄,也是脂粉堆里的豪強。這樣一來,跟著我們的士兵打仗就會更賣力。因為他們看到了榜樣,好好乾就會像我一樣,良田美宅、妻妾成群。
日軍飛機轟炸武漢的時候,順路就能轟炸安慶。楊森沒辦法,還組織了一部分高射機槍,守衛安慶機場。可惜高射部隊都是新手,彈藥也不充足,總是打不著敵機。楊森的參謀長鮮光俊提出個辦法,就是用木材製造飛機模型,吸引日機來攻擊,用高射火力消滅之。
當然,楊森的傳奇絕不止這些,最為人樂道的是他妻妾眾多、子女眾多。民國時期的軍閥,女人最多的一是馬步芳、二是張宗昌,這第三么就非楊森莫屬了。他名義上的妻妾12個,其他的就很難考究了。據說,蔣介石曾到楊森府邸去過,見院子里有很多女人,就問楊森說這都是你的女人?楊森雙腳一併,立正報告說:「屬下身體很好!」弄得蔣介石哭笑不得。
但是,這個時候的川軍和淞滬會戰、滕縣保衛戰時期的川軍略有不同。這個不同體現在兩點,一點是正面的,那就是川軍經惡戰鍛煉,士兵和中下層軍官的戰鬥技巧、指揮能力有進一步提高,部分部隊的武器裝備也有明顯加強。另一點就是反面的,起因就是川軍領袖劉湘的死。
9月4日,日軍波田支隊和海軍陸戰隊在陸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下,開始向安慶進攻。
這個時候,有人向鄭用之提議租用漢口的楊森花園。鄭用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飛去見了楊森,結果楊森一口答應,並且只收一塊大洋的租金。等於是把楊森花園白送給了電影廠。
罵歸罵,實際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小日本兵鋒所向,直指安慶,這安慶是守是棄,需要馬上定策。
這麼多女人,楊森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太太們每天都得穿軍裝出早操,誰犯錯就得接受軍法處置,通常就是把褲子扒光讓副官打屁股。同時,楊森也是一碗水端平,不但在哪個太太那裡過夜要排序平均,而且每個太太也都分派有任務,有的管總務,有的管出納,有的管僕役,有的管社交,有的管子女教育,還別說,基本上是人人有活干。楊森對其他軍閥介紹自己的經驗時,還恬不知恥地說「我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然那屋子人,咋個鎮得住嘛!」
這個楊森啊,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是四川廣安龍台寺人。因為其父是邑岸武生,楊森從小就對習武打仗感興趣,很早就成了袍哥會的一名舵主。中學畢業后,楊森參加了四川陸軍弁目隊,后又到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學習,與劉湘、唐式遵、潘文華是同學,這些人都是後來川軍速成系的核心。
淞滬會戰後,二十軍勉強縮編為兩個團,后楊森受到蔣介石接見,被任命為二十七集團軍司令兼二十軍軍長,加上將銜。部隊開赴安慶整訓。
下午六點,日軍由菱湖門、樅陽門、集賢門、玉虹門及城牆缺口處,攻進安慶城區。中華名城、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武漢防禦的鎖鑰之地的安慶淪陷,武漢會戰序幕被徹底拉開。
針對部隊被分割使用的問題,劉湘之後最孚人望的鄧錫侯就提出了川軍集中指揮問題,並說一出了川,才知道大傢伙格外親,就是死也想死在一起。鄧錫侯的話實際上反映了川軍各路將領的心聲,那就是懼怕被分割削弱。這裏面就牽涉複雜的中央與地方政治鬥爭問題,也就是後世人常說的內耗。
楊森此時還想著把配置於城北的一四六師兩個旅主力南調,堅決打退小鬼子的進攻。因此,他不停地催促參謀長鮮光俊,要他嚴令一四六師主力快速南調,嚴令一三四師主力留下部分部隊防守江岸,主力快速向安慶靠攏,準備打小鬼子登陸部隊。
楊森是川軍巨頭之一,不可能不受這種情況的影響。本來心情就不好,結果劉一民又誘敵南下,把安慶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楊森每天都對著地圖揣摩,邊看邊罵,一邊罵小日本不是好東西,佔了上海、南京、杭州、北平、天津、濟南、太原還不夠,還想占武漢,簡直是欺人太甚;另一邊又罵劉一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哪裡不能去,偏偏把鬼子向蘇南、皖東引,這下可好了,山東的局勢是平穩了,這皖南、皖中、皖東、皖西、皖北卻緊張了,簡直是禍水東移!
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楊森有些事還真做的不錯,比如他對中國電影事業的支持。1935年的時候,電影先驅鄭用之在漢口創辦電影廠,準備用電影宣傳抗日,苦於沒有經費、設備和場地。結果向張學良報告后,張學良從個人專用經費中每月撥5000大洋用於電影廠建設,鄭用之用這筆錢從國外購買了有聲電影拍攝製作設備。萬事俱備,只欠場地。
劉湘率川軍出川,一來是基於民族大義,面對強敵入侵,共赴國難。二來是因為國軍主力入川追擊紅軍后,四川政局大變,特別是國共談判結束后,蔣介石暫時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把西南建設成抗戰大後方,不得不對川軍各部拉攏分化,削弱地方派系實力,強化中央地位。這樣一來,劉湘的地位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劉湘組織成立了武德勵進會,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嚴防中央勢力的分化瓦解。後來,劉湘與張學良、宋哲元等來往密切,引起蔣介石極大不滿。為了化解政治上的危局,劉湘不得不主動請纓。
此時,二十軍軍部里已經亂成一團,電話聲、嘈雜聲此起彼伏。
首先發動進攻的是海軍陸戰隊的幾個中隊。小鬼子從軍艦上、木船上下來,在樅陽鎮一帶靠登陸艇接近江岸,開始搶佔灘頭陣地。但是他們運氣不好,一三四師早已嚴陣以待,炮火也很密集,將鬼子揍的屁滾尿流。楊森接到報告后,心情舒暢,連說三聲「好!好!好!」
但是接下來的消息就一個比一個壞了,先是日軍飛機大肆轟炸安慶江防工事,接著就接到了情報,日軍從蕪湖出發,有四十艘軍艦、十幾艘商船和上百艘木船組成了艦隊,向安慶撲來。再接著就是一三三師報告,日軍大舉進攻,無為、廬江方向均發現日軍大部隊,天上有飛機,江里有軍艦、地上有坦克,當面之敵為日軍第六師團。
抗戰時期,也是中華民族人性大覺悟的時代。為了反抗侵略,土匪也能拿槍抗日,何況楊森呢?
兩個月前,蔣介石就給楊森發了電報,要他無論如何固守安慶,確保安慶不失。這兩天,統帥部更是一天數封電報,或詢問敵情,或指點部署,目的就是一個:確保安慶。
歷史上日軍波田支隊是在6月11日夜突襲安慶成功的。但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由於劉一民的攪動,日軍沒有那麼早發動武漢會戰,波田支隊調入華中后一直駐紮在蕪湖。日軍為了徐州會戰,打通津浦路后,主力當即北上參加圍剿教導師主力的作戰,無暇西進。但是,劉一民為了調動山東日軍重兵集團南下,派劉建立搞了一系列假動作,這一下算是把日軍主力全部吸引到了安徽境內。
還別說,這一招管用,日機發現了機場上的飛機,真的開始俯衝轟炸,被守軍抓住戰機,擊毀一架。不幸的是,樂極生悲,人們只顧著慶祝了,沒有防備,日機第二次來轟炸時,炸死炸傷了不少人。
這要是擱在淞滬抗戰時候,楊森沒說的,那是要堅決固守陣地,沒有命令,就是全軍拼光他惡不會撤退。但現在不一樣了,川軍出川以來的重大傷亡讓他也想了許多,不但想川軍的前途和二十七集團軍、二十軍的前途,也想這抗戰究竟應該怎麼打。是死守硬拼還是向八路軍那樣,將主力轉移到日軍的側翼,不斷打擊日軍。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東南臨長江,處於皖、鄂、贛3省交匯區域,是保衛武漢的咽喉要地。
楊森本身是從軍閥混戰中滾出來的,之所以幾次跌入低谷還能爬起來,關鍵就是眼急手快。這個時候和淞滬會戰時候不一樣,那時候雖然戰鬥激烈,無比兇險,但是我軍大軍雲集,防線厚實,楊森不用考慮被日軍抄後路的問題,那是更高級統帥考慮的問題。現在二十軍獨當一面,這個問題就需要楊森來考慮了。
楊森雖然生活上放蕩不羈,但他絕對是個人精,馬上就意識到日軍要大規模進攻武漢了,趕緊向統帥部報告敵情,同時命令一三三師收縮防線,命令留守安慶的一四六師兩個旅加強防守,命令一三四師嚴密監視江面上日軍動向。
發完電報,楊森越想越覺得蹊蹺,這唐式遵在四川內戰的時候,表現平平,人送綽號唐瘟豬,結果一上抗日戰場卻意氣風發,打的有聲有色。楊森忍不住嘀咕了一句:「連瓜娃子都能成英雄了!」
應該說楊森開始的時候對固守安慶還是做了大量工作,他把四川補充來的幾百名知識分子集中起來,開辦了訓練隊,結業後分到各部隊,起骨幹作用。又在安慶作了充分動員,安慶民眾的抗日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每天城裡都有遊行,商家和廠家都被發動起來,支援抗戰。同時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鋤奸運動,全安慶上下都被火熱的戰前氛圍包圍。
這個時候,楊森能夠指揮的部隊除一三三、一三四師外,還有唐式遵派來是一四六師兩個旅。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日軍登陸后徹底突破守軍防線,數路並進,開始攻擊安慶城防。
到了這個時候,楊森已經明白,安慶即將成為孤城,二十軍很可能陷入日軍重兵包圍圈。是守是撤,已經到了必須決斷的時候了。
還別說,楊森的話對於那些沒有正確理想和人生目標的舊軍人來說,有一定道理。
9月3日這天早上,楊森收到了兩封電報。一封是一三三師的電報,報告他們派出敢死隊,昨夜突襲巢縣,炸毀日軍四門大炮。第二封是唐式遵的電報,通報我軍昨日炸毀一艘日軍軍艦。
小鬼子對安慶勢在必得,特別是安慶的機場,那裡距離武漢不過300公里,是日軍急於得到的航空兵前進機場。因此,鬼子強攻被打退後,眼見第一三四師防線穩固,強攻不得,馬上換了招數,留下一部分兵力牽制守軍,波田支隊主力迅速轉向,掉頭北上,以秋山、西川、武滿、片山等部為右翼(鐮田工兵部隊協同),田中、原田、竹內各部為左翼(德廣工兵部隊協同),在江面諸多艦艇的掩護射擊下,于凌晨分別於城東馬窩子、城西大王廟江岸登陸。
二十軍出川后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全軍在上海與蘇州市之間的嘉定羅店、太倉瀏河鎮等地血戰二十晝夜,殲敵4000餘人,是淞滬戰場上殲敵最多的部隊之一。但是,此戰也讓二十軍元氣大傷,出川時的一萬八千人,大都長眠在淞滬戰場上,成了中華民族的烈士。其第804團團長向文彬於10月15日奉命奪回丟失的陣地,一夜惡戰,陣地是收復了,但804團只剩下了一個團長、一個營長、四個排長和120士兵。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時內,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晉陞少將」,被認為是川軍勇於臨危受命,誓死衛國的突出代表。
這麼大一個安慶,靠一四六師一個團和保安團是絕對守不住的。楊森知道這點,再不走的話,要麼戰死在安慶,要麼被俘。
楊森沒有半點猶豫,直接給一三三師發去嘉獎電報,表彰敢死隊的勇士們。然後又給唐式遵發去賀電,祝賀我軍炮兵大捷。
形勢危急之下,楊森想起了他在軍閥混戰時的信條: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於是,防守安慶的二十軍開始迅速撤離,向潛山方向撤退。
其實,這楊森也不過是民國那個特殊時代有權有勢人的一個縮影,也說不上什麼有多好或有多壞。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奮鬥目標,又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為了自己和小團體的利益,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屬正常。楊森就是這樣由一個追求革命的青年墮落成了軍閥。當然他與馬步芳和張宗昌不可同日而語,此人除了貪色,其它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特別是堅決抗日這一點,國人都是認可的。
此時,安徽省政府、省黨部已經撤離安慶。駐守安慶的是川軍楊森二十軍。
民國時期的安慶,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裏不但是桐城派、黃梅戲、徽派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現代企業—安慶軍械所的誕生地。要不是小日本侵略,按照孫中山建國方略規劃,安慶很有可能建設成為地跨長江兩岸、可以同上海、南京媲美的大都市。可惜,小日本的侵略中斷了安慶的發展夢。
劉湘一死,川軍群龍無首,原本就被分散使用的各部隊,這下就更分散了,而且全部被部署在一線。像孫震二十二集團軍守滕縣,打的那麼慘烈,雖然立下了大功,名揚四海,但是那些統兵大將可不是一般士兵,他們心裏怎麼想就很難說了。
川軍出川后,蔣介石任命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官,以陳誠副之。淞滬會戰後,蔣介石一度對劉湘很冷淡,對楊森等卻是禮遇有加,其心不言自明。1月份劉湘病逝于漢口后,蔣介石先後打算讓賀國光、張群去主持四川大局,結果都被四川實力派給攪黃了。蔣介石再讓顧祝同主川,結果王陵基放話說:「顧祝同如敢到蓉,以機槍大炮在機場歡迎」。蔣介石沒有辦法,盤算來盤算去,四川政局只好暫由王瓚緒主持。
在安慶,第二十軍得到了從四川補充來的士兵,還有幾百名青年知識分子,二十軍恢復了兩個師的編製,分別是楊漢域的一三三師和楊漢忠的一三四師。部隊裝備也得到了優先補充,軍令部配備了一色的捷克式,每營增加一個重機槍連,每團增加一個迫擊炮連。有人有武器,又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二十軍的戰鬥力從表面上看提升了,但實際上由於老兵太少,戰鬥力未必比得上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