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卷四 山水蒙

第347章 馬蹄帶得淮河水(4)

卷四 山水蒙

第347章 馬蹄帶得淮河水(4)

周后笑道:「我怕他過完年就跑了,所以現在就把人留在了宮裡。」周后頓了頓道:「也怪不好意思的,不讓那孩子跟家人過個團圓年。」
朱慈烺早早就否決了這種太子、親王的選妃方式,而是堅決要求由周后和張后替他選定。原因很簡單,太子妃不可能是豪門大家出身,在政治、經濟上都不會有絲毫影響,所以對朱慈烺的事業工作也就沒有半點影響。
這就需要大婚。
對事業和工作沒有影響的人,在朱慈烺看來就是一個無所謂的人。對於一個無所謂的人,當然不值得浪費時間去挑選。
現在皇太子的身份已經給了他足夠的保障,就像是老虎過街,人人喊打卻沒人敢打。下一步就是生一個皇子,封為皇太孫,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地位,斷絕所有藩王承祧宗廟的可能性。
「這也不算什麼,咱們入宮之後何嘗與家裡人過過年?」張后也說得頗為落寞:「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自古皆是如此。更何況春哥兒懂事,一切都由咱們定奪,那姑娘只會覺得運氣好。」
「能征戰治國才是好本事,我朱室可不敢出趙宋欽、徽那樣的皇帝。」張皇后想到自己的丈夫,忍不住哀嘆道:「能有春哥兒,都是祖宗在天之靈庇護。」
在眾人都知道的三份明旨之外,還有周皇后和懿安張皇後送來的懿旨。這些或明或暗的旨意,都指向了這個問題。朱慈烺自然不能,也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跟全家、全國都搞得不愉快。
東宮系統的年輕人中只有廖興和陳德都是十八九歲還沒成親,但那是因為家裡人看他們前途廣大,為了確保正妻是門當戶對的人家,所以沒有著急去找人下聘。
「這裏還有一千兩脂粉銀子,且先用著吧。」張皇后道。
張皇后也站起身,道:「這孩子還算是有孝心的。不過說起準備,早點讓他選妃才是正經。」
周皇后心中稍稍寬解了些,略帶自豪道:「春哥兒文學不佳,征戰天下的本事卻真得了成祖的血脈。」
「阿彌陀佛,好歹是趕上了!」周皇后不由站起身來,走下踏案,道:「寢宮可收拾好了?春哥兒愛吃羊肉餡的扁食,做了么?」
「回娘娘,都已經備好了。」劉姑姑喜笑顏開道:「奴婢跑了好幾趟了,保管都安排得妥妥噹噹。」
「冬至節在外忙著打仗也就罷了,眼看就要到春節元旦了也不回來。」周皇后與懿安張皇后相對而坐,手裡玩著一串玉珠子,愁思漫溢。
明白這點之後,朱慈烺就能知道自己將來掌握皇權之後,將面對什麼樣的對抗力量。他必須在這股力量之下進行周旋,一方面完成自己的事業規劃,一方面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將對面的力量引入籠子。
反正跟誰不是過一輩子?談得來就多接觸,談不來就少接觸,皇宮那麼大,每個月交一次公糧就行了。
張皇后勸慰道:「春哥兒是在為社稷奔波,從他本心來說,哪能不想回來?唉,如今國家有此中興之象,也全虧了春哥兒。」
到底他的年齡擺在那裡的。
但是,就不可以!
「娘娘!喜事!」劉姑姑一副急匆匆的模樣,打破了內堂短暫的靜謐,上前朝兩位皇後娘娘福身,喜滋滋道:「千歲爺已經入城了!」
張皇后一時無語,周后在心中胡思亂想,內堂中突然就安靜下來。
當年董仲舒向漢武帝進獻《舉賢良對策》的時候,就是儒生們提出了一則極具誘惑力,同時也充滿了對帝王進行束縛的契約。從漢武之後的歷代皇帝,或是賢王或是昏君,都不得不在這紙契約中玩弄政治遊戲。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濟南行宮裡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地準備過年。這種喜慶的氣氛在崇禎十一年之後就很罕見了,全虧皇太子殿下用兵如神,一舉收復中州大地。
興獻王本身從未得罪過文臣,是憲宗第四子,而且已經作古,就算給他個皇帝稱號又如何?就算廟謁的時候排場大點又如何?就算樂舞的人數多點又如何?
周皇后頗為小心,聽出張后哀思之意,暗道:若是懿安娘娘有后,這天下也輪不到自家丈夫來坐,兒子恐怕也就是封個世子。不過說來也巧,若是還有天變,兒子肯定也是從山東出兵,仍是要征戰天下的。
給乙等區域的知府們開完了會,朱慈烺沒有再耽擱,先快馬疾馳去南陽慰勞一番游擊營將士,旋即便又轉過頭走陸路返回濟南。
周皇后想起當年自己在信王府等待信王挑選的日子,真是人生最大的折磨。尤其當時信王還沒看上瘦瘦弱弱的自己,眼睛就在田妃身上掃來掃去,真是讓人又心焦,又失落。若不是早就做好了被賜幣回鄉的心理準備,恐怕要當場就得哭出來。
這面承重牆就是:綱常。
朱慈烺最初並不能理解皇帝和文臣的這種執拗。等他真正能夠從明朝人、明朝皇帝、明朝士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時候,才明白其中深意。
一旦皇帝有意無意地對這塊基石、這種秩序、這個規則下手的時候,文官集團就只能爭個你死我活,除非他們甘心坐以待斃。
在儒教綱常的基礎上,國家、民族、文化才能層層建設。若是這個基礎被人破壞,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會崩塌,秩序就會被破壞。而秩序一旦被破壞,他們所掌握的遊戲規則也就會改寫,甚至有極大可能失去制定規則的權力。
因為這些表象之下,是明帝國,乃至華夏社會的承重牆。
比如嘉靖時代的大禮議之爭。
大明許多優秀的政治家,或者說是官場老狐狸,在國統這個問題上都表現出了令人詫異的迂腐。
萬曆年間,萬曆帝寵愛鄭貴妃,在鄭貴妃的慫恿下想立鄭妃之子朱常洵,而不是長子朱常洛,由此引發了歷時二十九年的國本之爭。一直到發生梃擊案,福王就藩,方才落下帷幕。他不像祖父那樣心狠手辣,所以敗在了東林黨手中。國本最終還是太子朱常洛,也就是朱慈烺的爺爺。
嘉靖帝與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就到底誰是他宗法意義上的父親、該享受何等封號、能否進入太廟、以及廟謁和樂舞的規制……展開了長達十七年的鬥爭。最終,嘉靖帝以堅忍不拔和手段狠辣贏得了這場朝堂上的戰爭,為此也背上了「暴君」之名。
……
無論是為父親爭,還是為兒子爭,說到底就是爭「國統」。
想想看,文官們當初跟正德皇帝的關係也不好,而且嘉靖剛登基時在他們眼裡還是個不錯的年輕皇帝,起碼沒有正德帝那般胡鬧。
「只是現在內帑空乏,真要大婚恐怕也辦不像樣。」周后又嘆道。
按照明朝人的計歲習慣,翻過年去,皇太子就是十七歲了。就算是普通大戶人家的孩子,這個年齡上也該定了親事。若是沒有喪親、科舉等不可抗力,肯定是要完婚生子開枝散葉的。即便是吳偉業那般一場場科舉連著考下來,都趕在二十二歲時成了親。侯方域也是早早就娶了正妻常氏。
「這回的姑娘倒是比之前那個寧氏更順眼些。」張皇后又道:「那寧氏竟然從賊了,這般沒有氣節的女子也幸好沒有娶她。」
「這種事,都是天意。」周皇后倒不覺的寧氏有太大的罪過,當時滿北京城沒走的權貴多了,她父親不也不肯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