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卷五 水天需

第527章 旌旗十萬斬閻羅(13)

卷五 水天需

第527章 旌旗十萬斬閻羅(13)

不管怎麼樣,總比在犯官院里好多了,妻子也不用去當女官,苦就苦點吧。
「縣尊,無妨,無妨。」縣丞見知縣老爺又陷入習慣性地獃滯抽搐之中,連忙將他喚醒過來,又勸道:「不著急,南京那邊帶來了文書,說是這回皇太子很看重此事,為了不生冤屈,非但有都察院的人來,還有各報社的訪員。這麼多人,路上肯定還要耽擱耽擱。」
兩人都是不在乎所謂改制變法的事,反正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就行了,哪個官來了不都一樣伺候么?
楊承德看著陪坐的另一位御史,心中痒痒難耐,只得硬著頭皮道:「這位是……」
那些司法官違紀違法的事實在是太多了!
小到收受當事人饋禮,大到貪瀆枉法……這簡直是一座銀山啊!
在當地鄉紳看來,任何一個縣官,不管南來北來,都得遵守大明的規矩。
「後學楊承德見過前輩。」崑山縣與縣丞兩人見了張荏,畢恭畢敬地行了後學禮。
總算這兩年東宮光復極快,許多犯官都得到了起複。膽子大些的,直接去前線為牧民官,現在都躋身通貴之列。他當初就是膽子太小,錯過了那股晉陞之風,如今仍舊只有六品。
大明的規矩是什麼?是縣官不下鄉。
「去試試。」崑山縣定了定神:「我再去找那些糧耗子說說,我若死了,他們也別想逃!」
好在張荏聽說都察院招人,拿出當年科舉的苦功,將大明律例以及皇太子、李明睿的書籍文章都苦讀了一遍,終於成功進了都察院,出任御史。這可真是因禍得福,誰能想到竟然躋身台垣清流了呢。
這東宮治下竟然如此嚴苛么!
張荏對這起案子並不甚滿意,因為虧空糧倉,最重也就是貪污;如果抓到了官員賣糧給糧商,還可以加一條私賣公產;再算上官員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的巨額家產,可以扣一條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但凡這位知縣還有一絲轉機,就有人可能投機。
所以有經驗的御史一般都是先從重罪開始查,不夠格才勉為其難層層下降。
崑山縣地處蘇州府東南,與松江府的青浦縣毗鄰。雖然不像湖州那邊幾乎全種上了桑樹,但本縣土地卻也是桑樹、棉花、煙草居多,真正的糧田不足十之三四。這樣的經濟結構放在歷史書里是農業社會向工商業社會過渡的先進表徵,但在當前這個時代,卻代表著對天災人禍的抵禦力下降。
「都察院的規矩,辦案時不得單獨會見與本案有關人士。」那位御史冷著臉道:「你們不用管我,且當我不在就是了,反正我也不是進士。」
依靠這些法官,張荏順利地發家致富,還受到了都察院的表彰,特發「紙幣」一百兩,被他裱起來掛在了牆上。
張荏很快發現自己對都察院的認識有些偏差,御史貌似還乾著糾察風紀的事,但權力卻更大了。而且待遇好得有些過分,若是糾察出了一個違紀官員,非但有獎金,還有可能記功。當然,如果御史貪瀆枉法,懲罰也是極重,最輕也是委派遼東為書吏,重的直接去修路挖礦。
好不容易等到三月初八,專案御史張荏張文泉,總算帶著浩浩蕩蕩的訪員團到了崑山縣,在驛館住下。崑山縣和縣丞已經拿到了張荏的履歷,打聽好了年科,帶著恰如其分的禮物趕往驛館拜見。
張荏亟亟趕到南京,訪員團也組建得差不多了,正好一起下崑山。路上他已經看過了各種報紙,知道《曲苑雜譚》是皇太子這邊的——也就是自己這邊的,其他報紙多是江南士林一派,或多或少不甚友善。
崑山縣長長「噢」了一聲,又道:「你看能從這都察院的御史下手么?」
何況現在保全這三位北來官,日後無論風往哪邊吹,自己都有一條後路在,何樂而不為?
到了崑山第一晚,張荏就接到了崑山縣的帖子,要來驛館拜訪前輩。這種正常的人際往來不算什麼,張荏自然也沒有推辭。何況他也想摸摸對手的品色,看這場案子能做多大。
張荏原本在山東為官,就是因為接受了下屬的禮物,列名犯官,打入犯官院里居住。在那個僅比窩棚好些的環境里,著實煎熬了張荏的心性,也讓他看出了官場的人情冷暖——沒有一個同年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以至於自己的妻子竟然動了入宮為女官的念頭!
知縣聽說吳蓀菖等人已經逃了,后槽牙磨得咯噔直響,突然問道:「為何是都察院派人來?」
「不如三尺白綾一了百了……」崑山縣忍不住又要哭:「這般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對了!我還要將那三個吃裡扒外的東西抓起來!死也要他們墊背!」
數罪併罰,也不過是遼東戍邊三五十年吧。
按照都察院里不為外人道的規矩:案子越大,獎金越高,功勛越著。
張荏到底老成,不像年輕人那樣聽風便是雨,故意緩了一步,結果卻懊悔不迭。
總而言之,他們想要順順利利無災無難地度過自己的任期,只能靠縉紳。
原本以為這等大事朝廷方面會遮遮掩掩,誰知道還沒見到老朋友,只是隨手買了一份《曲苑雜譚》,就看到那位御史的大號掛在上面,好像生怕人家不去走他門路一樣。縣丞對這份報紙真是愛恨交加,用力捲起收入袖中,徑直去安排人手私會這位御史。
崑山縣接過一看,目瞪口呆:這表格上有送禮時間,送禮人,接受人,見證人,禮品名色,價值幾何……
這種情況下,換個知縣又算什麼事呢?
「後學準備了一些土產……」楊承德將準備禮物推了上前,堆笑道:「還請前輩笑納。」
縣丞回憶了半晌,道:「之前好像是有過公文,說六部改制的事,日後偵緝查訪的權責全歸了都察院。」
楊承德尷尬地抽搐嘴角,想擺出個微笑卻一敗塗地。他看了一眼縣丞,縣丞也是搖頭,有如此巨大的蠟燭在場,如何說那些私底下的話?
誰知都察院下達了「清肅司法官專項」的任務,幾乎所有御史的眼睛都盯著那些新任的司法官。
張荏看清時勢之後,動作也不比年輕人慢,追著各級法官猛打。因為他筆頭好,條例也熟悉,尤其是常年儒學教育,讓他更能從「微言」中尋得「大義」,對條例的解讀入木三分,很快就在一干年輕人中脫穎而出。
縣丞面色沉重的點了點頭。他出去之後,發現應天府府衙里的關係網已經全都被拔除乾淨了,只得又去找其他府縣的故交,打聽這專案御史的消息。
唯一讓崑山縣和縣丞欣慰的,便是這位御史雖然是北人,但也是進士出身,多半還是要講些官場道義的。
這回被都察院推薦擔任專案御史,自然是因為這個下手快准狠的名聲。
最為令人激動的是,這些司法官多是女丁科出身,入讀政法學院后出任地方司法,在朝中沒有靠山,互相之間沒有網路,不打這些人還打誰?
這種情況下,濟留倉的糧食就更加重要。任何一個識字的人,看了報紙之後都會得出一個結論:崑山縣完了。
開始時,張荏還要用出身不同來安慰自己:自己是正牌子進士,那些人只是女丁科出來的白丁、破靴黨。打到了後來,哪裡還有出身問題,眼中只有白花花的銀子和彰顯身份的獎狀。以至於碰上進士出身的官員,即便是同年他都沒有手軟過。
「這倒是應盡之意,只是不知是否跟那些北來官一樣鹽油不進……」
這些訪員號稱「布衣御史」,一雙雙眼睛盯著,言行舉止不能不小心。
開始張荏還有些心虛,暗道憑御史的這點俸祿看來還得過幾年苦日子。
「太麻煩……」張荏微微搖頭,伸手去推,卻見崑山縣頗為堅持,只得接了下來,又取出一張表格,道:「那就勞煩賢令填了這張表吧。」
縣丞道:「他們早就逃了,連個影子都不見,顯然是心虛之故。」其實吳蓀菖等三人卻是拿著縣丞開具的公文前往上海公幹去了。
他們想要完成正稅額度,只能靠縉紳;他們想要升遷的資本,只能靠縉紳;他們想要在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有個幫襯,只能靠縉紳。
對於鐵板釘釘要被人丟棄的廢物,卻沒人肯陪著一起死。儘管縣丞說得很有道理,換個知縣,尤其是換個北來官,全縣大戶都不好過……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肯拿出糧食來。
崑山縣剛剛騰起的希望旋即又被撲滅,每日上衙都像是上刑一般,就等著署衙大門被人一腳踢開,手持鐵鏈鐵尺的緹騎將他拘走……只是一晃眼的功夫,那緹騎又變成了牛頭馬面……
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禍亂,立刻就會導致飢荒,從而引發社會動蕩。
這位縣丞可不是沒腦子的人,被牽連虧空不過流放,若是捲入刺殺朝廷命官的案子,那妥妥的大辟啊!
張荏點了點頭,示意他們請坐,又道:「二位夤夜來此,何其操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