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卷七 地天泰

第702章 電和橡膠樹

卷七 地天泰

第702章 電和橡膠樹

「會殿下,下官已經打聽過啦。」一旁的書記官連忙上前媚笑道:「此地有一種樹,土人喚作淚樹。將樹體割開,便有乳白色樹脂流出。這種球就是由樹脂製作的。」
朱慈烺已經不記全伏打序列中的各種金屬,但他並不擔心,這個排列實驗交給大學研究室的研究生們只需要一天就能做出來。
那就是電。
如果能夠製造出燈泡,那麼整個電流照明實驗也就完成了。
直到船隊進入新西班牙之後,朱和至才算得到了真正的補給。船上剩餘的大明商貨為他賺取了繼續南下的本錢,最終來到了亞美利加之腰,這是美洲大陸南北分界線,有著另一個世界的風貌。
隆景六年四月,《皇明通報》再傳喜訊,段皇后平安產下一子,定名朱和垠錄入宗譜。在太祖之後,大明的皇帝已經很少有這樣高產的了,尤其諸子皆是中宮所出,無一夭折,更是古今罕見。欽天監幾乎要因此上報祥瑞,錄入史冊了。
因為那裡冰天雪地,氣候乾燥寒冷,船隊在投放界碑之後,沿著大陸南下,發現了皇帝手繪的幾個顯著地標環境,對皇帝陛下更是驚為天人。
這個現象就是放電。
真正讓朱慈烺費心思索的,是手搖發電機和有線電報的製造。
的確,那是兩個時代的分界線,也是人類真正步入科技時代的鑰匙。它不需要詳實的知識積累,即便是原始人也能通過感官加以驗證。
然,有條件的府縣也會設立官辦的水泥廠,但這麼做的官員主要是為了促進職業人口轉型,撈取政績。其中也有不少官員因此落馬,倒不是貪腐,而是因為水泥廠經營不善,導致考成不合格。
段氏不能出門見風,無法送行,心情自然也不算太好。她倒不是牽挂舅姑,而是挂念秋官。即便明知道這一路皇太子不會吃苦受累,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心理卻是不能免除。
「這是什麼?」
那是一條青蛙腿引起的偶然。
要說電與磁是不分家。早在公元前數百年,華夏發明了羅盤,希臘人也發現了靜電現象。其後羅盤變成了指南針,歐洲人也發現了摩擦能夠人為製造靜電。然而按照朱慈烺前世的歷史劇本,真正能夠引起生產力革命的電學,還有一個半世紀才會在偶然間出現。
因為自己家需要蓋房修路,那索性自己弄個水泥廠燒水泥,非但可以成本價拿到水泥,還能賣給鄉鄰,乃至朝廷。因為運輸成本仍舊居高不下,所以朝廷也更傾向於就地採購。
當時愛迪生對於燈泡材料也是費盡心思,進行了大量實驗,最終得到了能夠長時間發光的竹炭絲作為理想材料,製造了第一隻白熾燈。當然,這些時間和物資的投入也都可以省去,朱慈烺完全可以直接讓人準備好竹炭絲。
朱慈烺一路將父皇母後送到大明門外,總算是了結一樁大事。雖然皇帝南幸的項目的確起到了不小的社會效應,就連沿途地區的商業程度都有了明顯發展,但一直被人催著的感覺終究不好。
「這種不值錢的東西帶回去作甚……」朱和至剛想否決,轉念一想,自己帶回去的都是西班牙人已經販賣過的東西,進獻給皇帝也討不到好處。這淚樹雖然無用,但大明沒有啊!物以稀為貴,倒是也能算作貢品。
段皇后這邊還沒出月子,周后就已經被幾番催促,不得不隨著太上皇帝崇禎出門了。她走到保定的時候還在牽挂坐月子的兒媳婦,甚至想讓袁妃陪崇禎南幸,自己折返北京,總算被身邊的女官勸住,沒有鬧出不愉快。
陸素瑤已經很久沒有見皇帝陛下如此激動了,也跟著精神一振,道:「臣這就去通知。」
「對了!讓內宮監準備一個實驗場,要足夠一百五十人居住,實驗室嘛……不能小於武英殿和文華殿的總和。在宋應星他們到北京之前,必須要準備好。至於是新造還是改建倒沒有關係。」朱慈烺道。
雖然兩者的原理都很簡單,只是線圈、磁體進行磁力線切割而產生電流,而有線電報在目今也只需要實驗室製作,能夠傳遞「嘀」「嗒」和長短線就足夠用了……但是朱慈烺在機械設計上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天賦,而且手搖發電機和有線電報機都只在書本插圖上有過一面之緣,相隔數十年之後,要想複製出來談何容易?
上皇和皇太子一走,宮中似乎就冷清了許多。朱慈烺索性展開乾清宮的大修,主要是修建衛生取水和地暖管道。
「那個東西是怎麼做的來著?」
「這東西正好配炭筆來用。」書記官笑道:「以往炭筆書寫出錯,只能畫個圈勾去。下官試著用這樹脂球擦了擦,發現它竟然可以將炭筆字擦去……雖然不甚乾淨。」
當然,伽伐尼雖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並不知道自己發現了什麼。他必須經過大量的實驗排除餐具帶電、蛙腿里的生物電、外部影響……等等諸如此類,最後才發現只要用兩種不同的金屬配以鹽水,就能產生電流這個結論。
義大利學者伽伐尼在為妻子處理青蛙腿的時候——在彼時的歐洲那屬於藥物,偶然間發現用金屬叉碰到蛙腿時,蛙腿產生了抽搐。
「素瑤,」朱慈烺喚道,「叫宋應星帶五十名優秀師生即刻入京。通知經世大學,準備一百名物理學者,安頓好家人,準備做一個高機密項目。」
遠在千萬里之外的亞美利加之腰,朱和至捏著手裡的一個灰白色球體。這個球體並不甚圓,但頗有彈性,乃是用一種從未在大明出現過的材料製成。
「我知道這是個球。」朱和至打斷那侍衛:「我問的是這個球是什麼材質做的。我大明似乎沒有這種東西。」
朱慈烺靠在椅背上,努力搜索著半個世紀之前的記憶。
……
「少帶點,」朱和至改口道,「移個五十株就差不多了。種子反正不佔地方,帶個兩三麻袋備著。我看這樹倒是長得也算漂亮,不知道在北京能否種活。」
朱慈烺雖然還在掛心朱和圭的思想問題,但想想自己剛進大學讀法學院的時候,一樣充滿了伸張正義,捍衛法律信仰的天真情懷,可後來終究成為了追求成功的現實主義者,所以皇太子未來說不定也會在現實中轉向,回到自己這邊。
伏打是伽伐尼的朋友,他在伽伐尼的實驗基礎上,用鋅片與銅片夾以鹽水浸濕的紙片疊成電堆產生了電流,這個裝置後來被稱為伏打電堆。他還把鋅片和銅片放在盛有鹽水或稀酸的杯中,將數個這樣的小杯子中聯起來,組成電池組,加大電流強度。
隨著紫禁城裝修工程的推進,朱慈烺也有時間對大明的各項民用技術進行梳理。從大方向而言,大明仍舊走的是蒸汽機械文明的道路。因為蒸汽機和冶金工藝的持續進步,現在遼寧的一些廠礦已經開始鋪設鐵軌,用蒸汽機車進行短距離運輸,算是冒出了一片萌芽。
「回殿下,」找來這球的侍衛答道,「此乃當地人的遊戲……」
雖然現在沒有辦法填充惰性氣體,也沒有找到稀有的鎢,但對於實驗和科學萌芽而言,哪怕只是短時間的放光,也足以載入史冊,引領後來人前行了。
這些對於朱慈烺當然毫無意義,即便以他文科生的理科水平,也能夠直接複製出伏打電堆。
朱和至用力擠了擠這個樹脂球,喃喃道:「這東西能幹嘛?」
朱和至此番是從苦兀結束了最後一次補給,船隊沿著海岸徑直向北,度過了一個有待皇帝命名的海峽之後,到達美洲大陸北部。
從小方面而言,開採鍛造水泥顯然大有利可圖,以至於現在全國各府縣都有人開辦了水泥廠。這些工廠主並不都是衝著賺錢去的,因為許多官紳大戶都堅守著「小農意識」,但凡是自家需要的東西,就搞它一個自己生產。
唔,那就還需要「發明」燈泡。
現在宮中傳統的取暖方式還是地火龍和火牆,雖然效果不錯,但浪費也大。許多官紳大戶都已經開始用銅鐵的暖氣片,以鍋爐循環流水取暖,相比傳統火龍火牆即新潮又實惠。
「不管怎麼說都是當地土產,帶回去做成球也好給孩子玩耍。」之前的侍衛進言道。
有了電源之外,還需要電線。銀和銅都是優良導體,只要看看宮中的掐絲琺琅器就知道製作實驗用電線絕不困難。至於外面的絕緣層可以使用干木頭,如果實驗者小心一些,甚至不需要絕緣體。
所謂枕邊無聖人,作為崇禎的糟糠之妻,周后對皇帝可沒有半點畏懼。
「不會就這點用處吧。」朱和至有些失望。炭筆本來就不是權貴階層用的書寫工具,譬如他本人在上船之前就不曾用過炭筆。既然如此,用來擦去炭筆字跡的工具又能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