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五卷 轉戰三千里,山海氣如虹

第一七零章 風雲變幻

第五卷 轉戰三千里,山海氣如虹

第一七零章 風雲變幻

冀州方面,袁紹和韓馥捧劉虞稱帝的計劃不知如何,泄露了出去,公孫瓚聽到風聲后大為驚怒,連續派遣了好幾名使者往鄴城質詢,措辭極為強烈,同時起數萬大軍,陳兵幽、冀兩周交界處,蓄勢待發。
於是,袁紹得以進入冀州,配合以冀州名士們的呼應,離他勢力大漲也不遠了。
張邈也不催促,頷首道:「某日前已經遣使往泰山,與公節談過此事,待你回到泰山,父子二人再好好商議吧。」
兵法這門學問,說起來好像很高深莫測,其實,很多內容在後世都是司空見慣的。
但王羽放棄那條路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畏難,而是劉岱的堅決態度。劉岱寧可下令沿途郡縣無償為王羽提供補給,也不肯讓王羽去東郡兜一圈。
「良機?」
八月時節,秋高氣爽。
比如張邈提出的行軍問題。
「不然。」
公孫瓚想不上當都不行,他跟劉虞的關係不是一般的惡劣,後者如果真的稱帝,並得到廣泛認可,那他還有的混嗎?
張邈冷笑道:「東郡雖富,但財富都掌控在世家手中,曹孟德慘敗之後,已是內外交迫,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只能從世家身上打主意。某在東郡尚有幾分人望,只消他稍有董卓,某就聯合眾人攻訐,形成反曹的輿論,若再有鵬舉的軍勢配合,曹孟德縱有通天的本事,又豈有回天之力?」
他離開洛陽后,南陽方面很快就傳來了消息,孫堅經過擴充的大軍,開始撤離豫州,向南陽方面移動。荊州方面也不示弱,集中了數萬兵馬,陳兵襄陽,擺出了決一死戰的架勢。
「文則在這方面,確實極有天賦。」王羽點點頭,心中暗嘆:搞了半天,這還算是快的,難怪一路上都看不到于禁的影子呢,原來他一直忙得不可開交呢。
如今距離他離開洛陽,已經過了近二十天,隊伍卻剛剛離開陳留,進入濟陰郡境內,這是王羽第一次參与大隊人馬的長途行軍,也是頗為感慨。
眼下,並不是互相攻伐的最佳時機,趁著這個空當,儘可能的擴大實力才是王道。張邈顯然是在暗示他,不要理會已經沒多大價值的青州,聯手圖謀最富庶的兗州。
王羽的隊伍,比他開始預計的要龐大一些,差不多有兩萬多人。其中戰兵有八千左右,剩下的是隨軍的家屬,以及一部分仰慕王羽,願意跟他一起遷移的百姓。
晴空萬里下,正在山野間行進著的,是一支綿延數里的龐大軍列。
對自己來說,曹操無疑是最大的威脅,若能先解決掉此人,倒也不錯,不過,這件事關係重大,不能不仔細的想過再做決斷。
這個時代,造紙術才剛剛發明出來不久,紙還沒有全面推廣應用,書多半都是寫在竹簡上的,藏書中,不乏那種用刀刻寫的典籍。
很顯然,袁紹先利用韓馥的貪心,拉著他一起捧劉虞稱帝,以博取從龍之功。然後他暗中將消息放出,引公孫瓚發飆。
即便從東漢算起,大漢朝開國也有近二百年了,加上從西漢遺留下來積蓄,天祿閣內的藏書有著相當的數量。
洛陽去泰山,最方便快捷的路徑是沿著黃河行進,河岸兩側都是平原地帶,還能依靠水運來運送輜重。
張邈乾笑兩聲,神色轉為凝重,道:「某隻是想提醒鵬舉,你棄洛陽而取青州之舉,是一著妙棋,同時,風險也很不小。青州,沒那麼容易平定,一個不小心,你就會自陷泥潭,錯失良機啊。」
王羽劍眉一軒,問道:「依伯父之見,莫非是想要羽趁勢襲取東郡?」
最後,他總結道:「依照這樣的速度,再有半月就可入泰山境內。只用月余時間,就完成了這樣大的舉動,調度者若非當世名將,實難能也。」
「伯父已經送出很遠了,若是有話叮囑小侄,不妨就此道來如何?」張邈跟王匡交情不錯,所以王羽也只能以晚輩之禮待之,這讓他有些拘束。
他不說,王羽也沒留意,聽他這麼一指點,王羽看出來了,確實是這麼回事。
可若是王羽摻合進來,事情可就不好說了。
「哪有那麼容易?」
看到這些,王羽算是深刻理解,為什麼古人寫書的時候惜字如金了。刻竹簡可是體力活兒,寫書的人廢話太多的話,很容易把自己累死,不言簡意賅怎麼行呢?
他指點隊列,侃侃而談道:「但鵬舉你的隊伍,則是全然不同,雖然也是各類人等,車輛馬匹混雜而行,但卻井然有序,眾人各行其是,輜重雖多,卻特意騰空出了一定數量的車馬,供行走緩慢的老弱乘坐休息,士卒自行背負武器盔甲,按時輪換……」
黑山賊勢頭很猛,兵力也很多,但他們畢竟是黃巾,沒有攻堅的能力,只要各大世家下決心死守,無論郡城還是各家的塢堡,都不會有多大危險。等援兵雲集,黑山賊見勢不妙,自己就消失了。
如何把隊伍中的各個部分進行協調,達到最優的配比,在兵法中,就屬於秘訣,可說白了,無非就是統籌學的具體應用。
張邈引了句經典,感慨萬千道:「鵬舉,你的隊中有車輛、馬匹、精壯步卒,以及老弱婦孺,若行軍調度的是名庸將,隊列肯定亂成一鍋粥,一日連十里都走不上;若是中規中矩之人,應該會將眾人以類分之,軍卒在前,老弱在中,車輛在後,雖能各不干擾,但行軍速度依然快不了多少……」
王羽眉宇微皺,沉吟道:「到得那時,曹孟德不也羽翼豐滿了嗎?此消彼長,果真無妨?」
「伯父怎麼突發這般感嘆?」王羽看看隊列,又看看張邈,懷疑後者是不是在沒話找話。
總之,那裡亂得一塌糊塗,想太太平平的路過可不太容易。
想想也是,小說里寫劉備逃離新野的時候,也是扶老攜幼,結果一天走不上十里,沒走出多遠就被曹操給追上了,這才有了趙雲在長坂坡的驚天之戰。
望著長長的隊列,張邈突然開口贊道:「聽說他早先在泰山卒中,只是個什長,鵬舉慧眼識英才,簡拔於行伍之中,最終一鳴驚人,了不起啊。」
由於隊伍龐大,非戰鬥人員也多,所以前進的速度並不快,王羽為了保持軍隊的士氣體力,每天清晨出發,午後即紮營休息,使得前進的速度更加遲緩了。
老弱體力差,不但走的慢,耐力也不行;車輛對道路的要求很高,佔用的畜力也多;行軍在外,士卒也要保持體力,不能一味強行前進,以免隊伍脫節,或者遭遇敵襲。
「卻是瞞不過鵬舉……」
韓馥大為驚恐,最終答應了冀州名士們的要求,邀請袁紹入冀州,一同抵禦公孫瓚。
這段歷史,跟王羽所知的不太一樣,比書里寫的橋段複雜了很多,也更合理了。
「伯父的意思,羽已經明白了,且容羽思之。」張邈的提議很誘人,王羽雖然早就有了成算,依然有些心動。
「鐵壁于文則,真是名不虛傳。」
張邈搖搖頭,意味深長的說道:「鵬舉你現在正是眾矢之的,若有輕舉妄動,很容易就會引得群雄群起攻之,某的意思是,你最好不要在青州投入太大的精力,等過得一段時間,中原風雲變幻,眾人的注意力不在你身上了,方是用武之時。」
他有攻城的秘法,還能驅使黃巾力士,更有借黃巾之力攻打世家塢堡的前科,讓他來東郡走一趟,就真的一發不可收拾了。
不過,選取這個路線的話,路程有很大一段是在東郡境內。如今的東郡,正亂得要命,黑山軍全面越過了黃河防線,正在圍攻濮陽,劉岱留下王肱堅守,自己跑去東阿調集援軍。曹操生怕王羽回到兗州后,引起其他變故,所以也是急不可耐的尾隨黑山軍追了下來。
王羽得到的情報當然不會這麼詳細,很多內容都是他分析出來的。
王羽本來也沒有去東郡攪合的心思,便順水推舟的答應了下來。他選取的路線是沿河走到陳留,然後沿著濟水東進,經濟陰郡、山陽郡、任城國、魯國,橫穿兗州,最後進入泰山境內。
他隊伍中的非戰鬥人員太多,不能單以快捷為優先,安全才是他最為關注的。
他之所以在軍勢鼎盛的時期放棄洛陽,攻略青州,就是因為看破了眼下的局勢。他若在洛陽窮兵黷武,只會給其他人留下發展壯大的機會。
當然,這種學問能看出門道是一回事,能真正應用自如,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張邈才感嘆有聲。
名義上,張邈是來送行的,但王羽看得出,對方應該有話要說,內容也難猜,只是張邈遲遲不開口,王羽卻也不好主動提起。
他語重心長的說道:「擒殺了曹孟德,你我在同圖劉公山,全取兗州后,再向外攻略,豈不是好?盯著殘破的青州,只會因小失大啊。」
八千的士卒的裝備武器,加上兩萬人的輜重,還有從幾家諸侯那裡搜刮來的錢,最後就是董卓送來的書。
程昱不是劉岱下屬,當日之所以願意替劉岱出使,就是因為他也擔心王羽出現在東郡,在某種程度上,他代表的就是兗州各路豪強的態度。
「嗯。」張邈點點頭:「你應當已經看出來了,曹孟德正在借勢入主東郡,東郡乃是兗州精華所在,曹孟德亦是梟雄之姿,智略不在鵬舉你之下,一旦讓他得了逞,恐怕也是龍入大海,虎入山林,鵬舉實不可不慮。」
「所謂: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