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四一一章 為國羽翼

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四一一章 為國羽翼

「當蒼狼重現世間,地面上長出紅色的野草!喝狼奶長大孩子們,可曾記得你祖先的榮耀……」先前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的祭祀們又鑽了出來,以古怪的語調高聲吟唱。
這一世,有了自己,趙雲終於可以盡展所長了。
「單于來了,纏住他們,纏住他們!」看到援軍殺來,一直被壓著打,傷亡慘重,甚至連主將都丟了的呼廚泉軍興奮起來。且渠、當戶們將彎刀舉過頭頂,大叫大嚷。
經常有人把戰爭比作下棋,亦或反之,因為兩者之間確實很有共通之處。
精騎退避,摧鋒力疲,誰能迎難而上,力挽狂瀾?
單于來了,這些漢軍居然又想故技重施的跑開,呸,想的美!這次一定要讓你們自食惡果!
「長生天保佑大單于!」感受到了於夫羅的決心和戰意,提問的胡將猛然振臂高呼。
別看大伙兒現在折騰得歡,等單于的大纛出現后,照樣得往兩邊逃竄,馬蹄和彎刀可不長眼。騎兵最重要的就是速度,沒了速度會怎麼樣,之前的戰事已經很好的驗證了。這種時候,誰敢擋在單于馬前,可沒人管你是不是自己人。擋路的都是敵人。
「撤!」銀槍指向北方,趙雲毫不拖泥帶水的指揮騎兵轉進,於夫羅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敵軍在面前退走。
千鈞一髮之際,白馬銀槍的身影出現在了戰事最激烈的地方,長弓所向,無不披靡,清朗的喝令聲隨之傳來:「放箭!無差別射擊,全力放箭!」
亂世中,拳頭大,說話聲音才大,沒有嫡系兵馬,就算在集團內部,也是沒有話語權的。
箭雨落下的一剎那,騎兵們紛紛伏倒在馬上,手中的騎盾還不忘護住馬頭。他們身上有甲,最擅長擋箭的紙甲,無差別的弓箭攻擊,對他們來說構不成致命的殺傷,唯一的顧慮,只有戰馬而已。
「大單于!大單于!大單于!」數萬胡騎齊聲吶喊。
激戰驟停。
漢軍的騎兵實在太狡猾了,總是能避開正面的鋒芒,繞著圈子到身後,到側面,去攻擊自己的薄弱環節。若非如此,兩支實力差不多的騎兵,怎麼可能打成這種一邊倒的局面?
先前的繞背攻擊,就是他擅長指揮騎兵的明證之一。表面上看來,趙雲在誘敵,指揮包抄的是方悅和秦風,但實際上,二將帶的兵,是趙雲親手招募,親自訓練的,連這個戰法,也是他自己提出來的。
這樣殘忍的命令,匈奴人倒是經常用,以他們的習性,只要不是同部落,有血緣關係的人,都被他們視為外人,都可以被犧牲。如果戰局需要,放箭將敵人和自己人一起殺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儘管也曾出現過太史慈自作主張,貿貿然建立敵後根據地;趙雲一時衝動,單騎摧鋒這種意外,但王羽都很好的因勢導利,將局面導向對己方有利的方向。
子龍能行嗎?
長生天默然,青州騎兵則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就和漢軍圍攻自己一樣,綁架人質,咱們匈奴人也會。
激昂的號角聲響起,漢軍陣列再變,刀斧手停下了腳步,後排的長矛手大踏步而前,無數聲吶喊,化成了時代最強的音符!
胡騎鋒芒所指,一個密集的方陣迅速成形,長矛如林而立,勇士視死如歸!
能把所有棋子按部就班的排列好,中規中矩的展開棋局的人,就已經是一位合格的統帥了。
匈奴人越來越興奮,眼中閃著血紅,嘴張得老大,露出了白森森的牙,就像是一群兇殘的狼。
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中,王羽並不多說。
不過,當真正面對胡騎山崩海嘯般的攻勢時,眾人還是在心裏捏了一把汗。
狹長的地形限制了兵力的展開,前方混亂的戰局同樣是個障礙,但於夫羅謀定而動,卻也有著妥善的應對之法。
截止目前為止,王羽的表現無疑可與古之名將比肩,青州眾將發揮出來的水準,也和歷史上各人的巔峰表現頗為符合。
對相對弱勢的一方來說,取得再多局部勝利,如果不能在決定性的一擊中全身而退,終究也是枉然。
狂瀾之下,皆成齏粉!
反應不及的胡騎只能仰天狂呼,像是在質問長生天,漢人為什麼會和變得跟胡人一樣,這不合情理。
然而,這些手段都不是決定性的,即便已經將一萬胡騎團團圍住,大肆圍毆,打得對方潰不成軍,但匈奴的主力依然還在。
大家都知道主公的計劃,也知道這是最好的選擇,放任胡騎在整個戰場上機動,避強趨弱,過程可能不會這麼驚天動地,但結果同樣很可怕。幽州步卒可沒有青州軍這麼精妙的配合,若被胡騎纏上,只能飲恨收場。
「當然能行,因為他是趙雲,天下無雙的趙子龍!」王羽很鎮定,話語里十足的信心也很有感染力,但他給出的理由卻沒什麼說服力。
第二就是體力,沒有人能身披重甲,揮舞重達數十斤的刀斧鏖戰幾個時辰。打到現在,兩次發力猛攻,他們應該已經很疲憊了,用最強的勢頭,擊潰這支強軍,才是最佳的策略。
漢軍對主將的命令毫無異議,當下開弓曲射,長箭如雨般落下,毫無差別的將纏戰中的雙方籠罩其中。
青州刀斧手很強,正面與騎兵對撼也不落下風,可他們的強大有兩個條件:一是騎兵的速度不能太快,陣型也不能太密集,否則刀斧陣就會承受不住衝擊而斷裂,頂都頂不住,更別提反撲了。
他將大軍分成前後五個攻擊批次,自己帶著最強的親衛,打著代表單于威嚴的金狼旗沖在了最前面。
何況,敵人最大的威脅——那些刀斧手還在發動攻擊,如果轉向,就是將自己的側面暴露在對方的刀下,再加上那支滑溜無比的輕騎……太危險了!
不走運,因戰馬受創而落馬者當然會有,但只是少數人而已,比起被胡騎纏住,遭受胡騎主力的衝擊,孰輕孰重,還是很容易分辨的。
王羽在軍議上要求的,只是讓他設法避過敵軍的鋒芒,趁著援軍和被圍的敗兵撞在一起的時候,發動反擊而已。
「主公!」還沒接戰,聲勢便已是駭人之極,青州中軍的一眾文武幕僚無不色變。
士氣大振的胡騎拚命衝上,寧可受傷,也要纏住面前漢軍。漢軍騎兵的隊列相對整齊,想全纏住不太可能,但漢軍很重視戰友,不會輕易拋下戰友退走的。
匈奴人習慣了這種邏輯,但漢軍卻很少採用,他們對袍澤之情是很重視的。突然來了這麼一出,胡騎大為不適應,連反應都慢了一拍,很致命的一拍。
每個攻擊序列之間,都留出了數百步的間隔,最前方的隊列,成密集突擊陣型;次隊展開成鋒矢陣,以此類推,依次展開。如果從天空看下去,就會發現,匈奴軍的整體陣勢,就像是個金字塔,由尖到平,由細到粗。
「為國羽翼,如林之盛!百死報國,青史留芳!」
現在,最嚴峻的考驗已經到來,連綿的號角聲中,匈奴大軍發動了全軍突擊!
「大單于,咱們追不追?」
首當其衝的,正是趙雲率領的四千輕騎!
現在匈奴全軍殺來,壓力當然更大,但既然是趙雲在指揮,又有什麼可擔心的?
一萬四千胡騎化成了一把巨大的尖錐,帶著漫天的煙塵和殺氣,以比大河的湍流更猛烈的勢頭,惡狠狠的砸向青州軍。
於夫羅向北望了一眼,袁軍已經和羽林軍戰成一團了,和袁紹夾擊羽林軍固然不錯。可那樣做的話,這場仗就變成自己的獨角戲了,無法達成消耗袁紹的目的。
「我們是蒼狼的子孫,駿馬是我們的翅膀……」騎兵大潮洶湧澎湃,擋在路上的胡人紛紛退開,讓出了一條筆直寬敞的大道,寧可從背後挨上漢軍一刀,也不肯繼續奔逃,阻礙大軍的衝鋒。
……
若非劉備沽名釣譽,搞了一出挾民渡江,趙雲的騎兵也不會受到拖累,徹底覆滅,趙雲也從此失去了在劉備軍中的核心地位。
「轟,轟,轟……」匈奴主力越沖越近,眼看著已經到了三百步的距離上,青州騎兵卻始終無法徹底擺脫,一旦被優勢敵人前後夾擊,結果恐怕不堪設想。
在界橋之戰中,他帶著少量騎兵,一度殺到了袁紹的中軍前;劉備起家之初,面對曹操屢戰屢敗,唯有到了汝南后,曾一度藉助趙雲的騎兵之力,在正面戰場壓倒了曹操,因為糧道被斷,這才失敗;在新野,和徐庶一道,屢次對許昌發動進攻,取得諸多勝績的,依然是趙雲的騎兵。
他迅速做出了決斷,彎刀筆直的指向東方:「不要追!繼續向前,先衝垮漢軍的刀斧手!」
前世也有很多人質疑趙雲的能力,說長坂坡是虛構的,趙雲後期從未獨當一面,領軍作戰過。但這些人都忽略了一點,趙雲最擅長的是統領騎兵。
能發現某些棋子內在的潛質,並且將其放在出人意料的位置上,作為整體布局的一部分,打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所謂的名將之姿,指的就是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