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四二二章 戰後關係

第六卷 烽煙蔽日處,且看馬如龍

第四二二章 戰後關係

王羽對這個計劃還是有些興趣的,故而才有了太史慈的清河之行,王羽本是打算讓太史慈去接應張燕的。化整為零不難,可重新集結卻需要時間,也需要保護,黑山援軍雖然不是確定會出現,但如果真的來了,能發揮出的作用就相當大了。
除了在戰場上並肩作戰,張燕完全沒有進一步的表示,既沒有主動來拜見,也沒有派遣使者來聽候調遣。目標一致,但各打各的,這就是盟友關係,而非附庸,下屬什麼的就更是遠遠談不上了。
整個戰場上,真正能做到目視戰場,卻毫不動容的,也只有寥寥數人罷了。
其中之一,卻是個柔弱的女子。
對這些強盜,趙雲當然不會予以同情,但這般慘烈的景象,不管是身經百戰的勇將,還是運籌帷幄,生殺予奪的謀臣,只要是個人,看了總會有些感慨,有點動搖。
天師道的核心組織,如今就是青州的最高醫療機構,人數已經遠遠不止於開始的那小貓三兩隻,而是一直由數十行醫多年的老醫生組成。這些人每個人又帶了多則十數人,少則三五人的學徒,整個醫療機構的規模一下就擴大到了四百多人,相當於一部兵馬了。
太史慈沒能成功接應到張燕,倒是成功的把張楊和曹仁都給引走了,給張燕留出了集結兵力的空當,但同時也失去了和對方接頭的機會。
另一個沒動容的,自然是王羽本人。黑鐵盔下的那張臉,並沒有多少滄桑之色,可任是誰人看到了,都不會因年紀對其產生輕視之心。
賈詡等幕僚也都轉過頭來,目視趙雲,氣氛突然變得有些凝重。
遠近之間,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靜謐,然而,在戰場周邊,卻只有一片片的紅。斑駁著,在冰天雪地中,顯得尤為乍眼,彷彿大地身上多了一處巨大的傷疤。
張燕此次出兵,最初是由於周倉的提議。當時王羽在與曹操、劉岱作戰,黑山軍和袁紹捉迷藏,周倉提議,黑山軍與其冒險與袁紹糾纏不休,還不如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潛行數百里,突然加入東線戰場,給曹、劉致命一擊,然後和青州軍一道對抗冀州主力。
不過,他回來的倒也不晚,因為,戰鬥,或者說屠殺,也足足進行了兩個時辰。
之前的戰局中,袁紹一直想方設法的分散王羽的力量,增強自己的力量。王羽當然沒有光看著對手發揮,自己卻無動於衷的道理。
不光是河畔,河裡也有不少屍體。面對令人絕望的強大對手,還是從不可逾越的天塹中尋找一線生機,總有人會心存僥倖。
不過,不肯臣服,和不主動來見,卻不是一個概念。
特別是在河畔附近,那景象簡直如同九幽地獄一般。
在萬千將士眼中,這個少年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人,而是代表上天意志的戰神,只要追隨其後,就有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等著自己去收割;對敵人來說,則是相反,這是個黑色的惡魔,給他們帶去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噩夢與恐怖。
這一戰公孫瓚肯定會來,之所以來晚了,八成是被大雪耽誤了行程。幽州鐵騎的主力追殺袁紹的千余殘兵,應該也不會出什麼意外,公孫瓚沒和趙雲同歸,這裏面恐怕就有些說法了。
某種意義上,張寧的信徒和後世幾經改良,已兼具精神寄託、仁愛互助、宣揚傳統美德的基督教,已經有了幾分神似。
由於王羽入主后的青州,社會階層相對單一,民間也以生產恢復為主,張寧的宗教改革完成得很順利,沒遇到多大阻礙。
趙雲的靈敏感知,主要是在戰場上,對政略卻沒太多心得,雖然感受到了凝重的氣氛,卻沒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過他的解釋倒是很清楚。
趙雲重返戰場的時候,距離他開始追擊,已經過了接近兩個時辰。
天師道本身在青州也有很強的群眾基礎,王羽沒有封禁,而是採用疏導的方式,在這一刻,也收到了很好的回報。
殺人盈野,在激戰中,趙雲無暇,也沒心情去感慨,但去而復返后,入目所見,卻讓這個虎膽少年也不由心神震顫。
在青州眾幕僚的眼中,憑藉自家主公對黃巾軍的態度和以往的經歷,收服黑山軍,應該是最容易的,可現在看來,大家都把這事兒想得簡單了。
見到愛將無恙歸來,王羽很高興,先是勉勵了一番,然後向趙雲身後看看,問道:「子龍,你見到伯珪兄了吧?」
作為昔日的小天師,如今的青州太醫令,張寧是戰場上最忙碌的人。與趙雲眾將的職責截然相反,她在救人。
雖然事後將裴元紹留在了清河,繼續等待張燕,但王羽當然不可能將所有的希望放在張燕的一念之間。實際上,他的殺手鐧是公孫瓚的幽州鐵騎。
老兵,是極大的財富,哪怕此後不在軍中,他們也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這是王羽一直強調的一句話,在青州軍中也是廣為流傳。
無論是漢末,還是後世,華夏的百姓都是很淳樸的,經歷了諸多苦難的青州百姓更是知道珍惜。自己有了餘力之後,對他人也不吝伸出援手。
關鍵時刻,他也在緊鑼密鼓的聯絡各方盟友,擴大己方的勝算。若非北上的使者得到了公孫瓚肯定的答覆,王羽還真就未必會在平原與匈奴人決戰,說不得要另覓他法。
青州不禁天師道傳播,不過教義卻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教義的宗旨,由原來的天道不公,以力抗之,改成了天道不仁,人當自救。
而公孫瓚,老實說,沒幾個人覺得,對方會坦然的表示臣服。那是個相當驕傲的人,讓他臣服於一個後輩,恐怕不是一年半載能調整得過來的。
張燕的表現,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黑山軍的態度。
此戰,諸上將之中,只有徐晃受了不輕的傷,他一直奮戰在第一線,就算是鐵人,也不可能一點事都沒有。
那些老醫匠從前都是傳教,蠱惑人造反的,現在轉為專職的醫生卻也得心應手。學徒多半都是年輕人,對王羽感恩戴德,同時也篤信改良后的天師道,工作積極性也很高。
張燕當時有些猶豫,他看出周倉想要投靠青州的心思了,但對方的提議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他猶豫了一陣子后,決定把老弱遣回黑山,自己率精銳執行這個計劃。結果,匈奴人驟然殺出,把一切都攪亂了套。
以王羽的角度來看,他欣慰的看到,青州天師道的信眾正在向後世的慈善組織靠攏,當然,不是天朝黑十字會那種,而是比較正規的組織。
大勝之後,河北的勢力只剩三家,青州最強,幽州、黑山相對都要弱很多。能憑藉強弱分明之勢,讓兩方盟友順利易幟最好不過,可都是一方諸侯,誰能甘心放下手中的權柄呢?
雖然亂了套,周倉卻不死心,一邊自己繼續勸說張燕,另一邊則遣了兄弟裴元紹來尋王羽,極力想促成這個計劃。
儘管這麼一點人,相對於這樣的一場大戰,只是杯水車薪罷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很多原本必死的傷兵,就此保住了性命。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涉及面卻不少,趙雲想了一會兒,才想出了個最簡明扼要的答案:「袁紹跑進去了……」
除了徐晃之外,就屬趙雲和張頜的處境最兇險,不過後者的主要作用是牽制,正面搏殺相對較少,倒是趙雲一直在生死線上躍動,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子龍回來了。」趙雲到時,王羽正一邊凝神向戰場觀望,一邊聽幕僚們彙報各種剛剛統計出來的數據。見趙雲到了,他展顏一笑,這一仗大獲全勝,他的運籌自然起了奠定勝局的作用,但若沒有眾將精彩的發揮,過程也未必有這麼順利。
與文丑的單挑用的時間倒不很長,趕去和公孫瓚匯合,確認戰果卻用了很長時間,這種天氣,實在不怎麼適合趕路。
只可惜,儘管匈奴人的牧場也在黃河之畔,但他們並不知道,黃河的下游雖然不會封凍,但河水同樣比冰還冷,跳河逃生,同樣是萬無幸理。
如果主動來見,至少對方承認了青州的強勢地位,在今後的相處中,會慢慢的潛移默化。若不肯來,這其中的緣由就耐人尋味了。春秋無義戰,最糟的情況,演變成兩家反目成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攻城?鄃城裡還有兵?」王羽愕然,和賈詡對視一眼,卻也只看到了疑惑,他搞不清楚公孫瓚這又是鬧得哪一出了,搶地盤?太急了吧?何況鄃縣也不是啥戰略要地啊,搶來幹嘛?
「主公,趙雲復命。」趙雲離得老遠就下了馬,望著那個身影,他心中湧起的是不盡的景仰與震撼,謹慎的性格,幫助他順利的將這些激烈的情緒壓下,化成了帶些拘謹的恭敬。
「公孫將軍此刻正在鄃城外圍城,派了一名傳令兵過來,正要調田將軍去攻城呢。」
如果是那樣,無論對青州的大業,還是對主公的名聲及心理,恐怕都是不小的傷害啊。
戰爭如棋,下棋就是把最有用的棋子,擺在最需要的地方的過程。
其他軍隊想要在敵占區潛行迂迴是很難的,但黃巾軍卻很擅長這個,他們可以很自如的化整為零,分散前進,然後在某個約定好的地方再重新集結。
人馬屍體層層疊疊的堆滿了河畔,從屍體空洞的眼神和極度痛苦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