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四七四章 全面壓制

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四七四章 全面壓制

他當然不是被麹義的說法給說服了,只是沒想到,麹義不但精通政略,而且還是個堅定的頑固派。
「……不錯。」這一次,麹義很是遲疑了片刻,才做出回應。
王羽冷然一笑:「不提日前與匈奴那一戰,今天的結果,你也看見了,你覺得貴上憑藉的這些東西,除了製造麻煩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用處嗎?麹義,你不妨親眼見證一下,接下來的幾年,到底是朝氣蓬勃的青州更勝一籌,還是暮氣沉沉的幽州能將和衷共濟進行到底。」
「很簡單,我青州人才濟濟,不管較量的是個人文武藝,還是兵法與韜略,都遠在你幽州之上,是全面壓制!較量什麼,結果都不會有區別。貴上機關算盡,但他可以憑藉的,除了路途遙遠,土地貧瘠之外,也只有草原上的援兵了。」
「劉使君在幽州,施行的是兼顧各方的政策,表面上無所作為,卻深合黃老無為而治的精要,本朝初期的文景之治,不就是這麼來的嗎?至於對胡人的政策,只要胡人願意奉朝廷正闕,聽從號令,自然可以一視同仁,這才是真正的持重之政啊!」
道不同不相為謀,王羽不願意繼續浪費時間在對方身上。他點點頭,算是交代一聲,正轉身欲走,忽聽麹義揚聲說道:「將軍莫要忘了,您還欠某一個問題呢。」
劉虞一敗塗地,程昱自然沒道理繼續折騰。其他人的情況也都差不多,除了荊襄來使伊籍,算是無欲無求之外,其餘的圍觀眾,都有著迫不得已要偃旗息鼓的理由。
「出了問題就推翻原有政略?王君侯,不得不說,您的智勇雖然當世無雙,但在政略方面,畢竟還是太過天真了。」麹義大搖其頭,對王羽的說法不屑一顧。
「兼而有之。」麹義正色道:「先帝荒淫,天下皆知;十常侍之惡,天人共鑒;何進無謀,野心卻大,最終引狼入室,這才有了董卓亂政;豪強兼并土地,使得百姓無所依,流民四起,終釀大亂。」
劉虞走了,程昱等人也無顏駐留,表面上,他只是來觀禮的,但實際上,他也有相應的訴求。程昱此行,主要是來討還曹仁和戲志才的屍身的。
「更何況,縱要改,也得有所憑依吧?君侯若行暴秦之政,終究逃不過兩世而終的命運,到時候,天下豈不是又要經歷一次動蕩?除了暴秦之策外,天下間還有比大漢朝更全面,更優秀的政略嗎?不存在!」
就算破落了,變成寒門了,他始終還是把自己當成了高高在上的士族。與後世那些與特權階層沾個邊,就誓死維護的頑固派是何等的相似。
「正是。」麹義的回答依然那麼簡短,沒有半點猶豫。
「哦?」麹義臉上的神情終於有了些鬆動,再次轉頭看向王羽,眼中疑惑之色大起。
王羽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麹義的疑慮,但他侃侃而談的內容,卻也大大的出乎了王羽的預料。
「何故?」這些問題,確實困擾了王羽很久。
「正是。將軍抑制豪強,或許是出於善意,想藉此將青州上下擰成一股勁,以增強國力,消除內部隱憂,正如武皇帝當年曾經做過的那樣。」
顯然,他是在暗示王羽,離間亦或籠絡,都全無用處。
不過,通過麹義的回答,王羽也算是知道了,在人心這一點上,當今之世和後世也沒多大不同,今後招攬名將時,考慮的要更加周全才是。
「將軍施政,與某理念不合。」
麹義的回答,讓王羽更加疑惑了,很明顯,此人並非真的莽夫,他對治政也頗有些心得和見解。可越是這樣,王羽就越奇怪,既然知道自己的用心,為什麼還會排斥自己呢?
王羽攤攤手,無奈道:「麹將軍莫非信不過本將的為人?仍然以為我要拿話來誆你?」
「麹義,你自詡聰明,卻連這麼簡單的事都看不明白嗎?」王羽意味深長的笑了起來。
麹義可能無法可想了,但搞清楚這件事,對今後招攬其他名將想必是有些幫助的。
「大漢的政策,是在商周、春秋列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經過了無數歲月的驗證,豈是說改就能改的?抑制了舊豪強,難道新的功勛之臣不會成為新豪強嗎?到時,君侯又當如何自處?」
「既然如此,想要避免重蹈覆轍,變法不就是勢在必行的嗎?」
一個麹義不值得他多做困擾,但麹義明知青州勢大,對劉虞的作風也不是一無所知,卻仍然死心塌地,這個事實,的確令得王羽很費解。他很想知道,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或規律。
「將軍今日設下的局,奧妙到底在何處?將軍怎能料定,我家主公一定會選擇以箭術較量?做好事先準備的?」
這種人他在後世見得很多,一有人說國內有什麼不妥,需要改進的地方。頑固派就會大聲斥責,並舉例外國欠缺之處,表示世上就沒有完美的體制,一切不足都是理所應當的,一切需要改進的地方,都不存在。
麹義坦然答道:「不錯。」
很快,軍營北門就恢復了平靜,除了遠遠警戒著的親衛之外,其他人都離開了,只剩下了向王羽怒目而視的麹義。
以王羽的豪氣,本不至於拿曹、戲二人的屍身做什麼文章,但若程昱給他太明顯的借口,他也不介意順勢給曹操添點堵。
王羽和劉虞對話的時候,麹義一直沉默不語,等到眾人都離開,他才寒著臉開口,擺出了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架勢。
「將軍的意思是……」
「青州新政?哪一條?抑制豪強么?」王羽很意外,麹義的家世他調查過,破落的豪強而已,說是寒門也沒什麼錯,不應該對青州新政有抵觸情緒才對吧?
遇上個什麼都明白的,王羽有些迷糊了,什麼都懂,還抵觸青州新政,這種思維方式,是怎麼產生的?
說罷,王羽毫不停留,率眾往中軍而去,只留下麹義呆立原地,久久無言。
「你問。」王羽腳步一緩,頭也不回的答道。
「用意好,並不代表就行得通。千百年來,士庶之別便始終如一,貿然更改之,無異於動搖國本,是以當年以武皇帝之雄才大略,抑制豪強之策依然無疾而終,王莽急功近利,更是激得天下大亂,如是種種,都證明了,將軍此策是行不通的。」
王羽眉頭皺得更緊,沉聲問道:「你在西涼時,一直率部與羌胡作戰,廝殺十數年,與胡人仇深似海。而劉使君在幽州,對胡人採取的是懷柔綏靖之策,將來戰事一起,說不定你就要與胡人並肩作戰,你也心甘情願?」
「這樣啊。」王羽用手指在額頭上點了點,笑道:「公平起見,不如這樣,本將問你三個問題,你也可以問本將一個問題,雙方都需如實回答,如何?」
王羽奇道:「那你認為,如今天下大亂,原因在誰?天子?宦官?外戚?亦或豪強?」
特別是涉及到特權方面的問題是,那些人的說法,和麹義簡直同出一轍。人類始終要有優劣,所以特權的存在就是必然的,所以,就不能在這方面稍做改進,甚至連談論都最好不要談論。
有了這樣的認知,王羽心中最後一絲籠絡麹義的心思也沒了。
這就是麹義的政治理念了,天真而可笑。
「與王將軍比口才心計,麹某自是甘拜下風,這刮目相看之言,實不敢當。王將軍既然有話,不妨直說,何必打這些機鋒,沒的讓人看輕?」麹義扭頭看向一旁,語氣和聲音都硬邦邦的,像是河邊的石頭,任河水如何反覆沖刷,都不肯動搖分毫。
不是政策不好,就是執行的人多少有些問題,只要讓這些人意識到問題所在,再換個明君上位,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麹義思忖片刻,終於還是點頭應了下來。
「本將很好奇,龍湊之戰後,你應該是受了傷,隱藏在民間,本將派人四下尋訪,卻一直沒找到線索。但你也應該知道,本將只是愛才心切,並非有什麼惡意。劉使君在冀州的活動,應該是很隱秘的,不可能大規模的搜索。因此,某種意義上而言,你是主動在迴避本將,然後投效幽州的?」
麹義搖搖頭,很認真的說道:「將軍神機妙算,鬼神莫測,麹某不過一介莽夫,在將軍面前,豈有不謹言慎行之理?」
這種頑固派,是不可能被說服的,因為這是立場問題。如劉虞那種政客還好說,只要逼他到了窮途末路,他自然知道識時務者為俊傑。但麹義這種又倔又犟的,恐怕到死也不會改悔。
王羽微微一笑,不以為意的擺擺手,示意對方不必緊張:「麹將軍不必擺出如臨大敵的架勢,事情沒那麼嚴重,實際上,本將只是有幾事不明,想當面向你請問罷了。」
王羽皺皺眉,緊接著又問:「今日之事,你被劉使君當做了誘餌。雖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之說,可如今畢竟是亂世,本將就算動了手,頂多也只是多點惡名,給劉使君一個不參与會盟的正當理由,僅次而已。而你要賠上的卻是自己的性命,本將知道麹將軍你一向置身死於度外,可這樣的犧牲,值得嗎?你就這麼心甘情願?」
王羽聽得目瞪口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麹將軍去了幽州,別的沒見長進,這嘴皮子功夫,的確今非昔比,一日千里了,佩服,佩服。」麹義擺冷臉,王羽既沒有好言相勸的意思,也沒有震之以威,反而反唇相譏上了。
「王將軍,某雖然一直與你為敵,卻也敬你是個英雄,今日你設下圈套,誆吾主入彀倒也罷了,爭雄天下,鬥智斗勇,本也無可厚非。但你一計不成,又要行反間之計,不嫌畫蛇添足嗎?須知,若是此計不成,弄巧成拙,反會成為天下笑柄,某竊為將軍不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