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

第七卷 百戰強兵鑄,撥雲見彩虹

第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

「東臨成石,以觀滄海。
聽說王羽有意征服三韓,公孫度除了笑,還是笑。他覺得王羽準是吃飽了撐的,不好好爭霸中原,跑去那個不毛之地搞事。
船,如利箭般傲然前行,劈波斬浪,高歌著一往無前!
「是吧?你明白就最好了……」王羽很欣慰的拍拍心腹愛將的肩膀,知心人吶。
總之,這是件很有說服力,也很匪夷所思的物事,不知勾得多少人輾轉難眠。只可惜王羽一直不肯明說,也沒人敢問,今天終於有人問出來了,大伙兒都豎起了耳朵,伸長了脖子,想要一償所願。
歌聲穿雲裂石!
他雖然多次遣人經由陸海兩路,去三韓打劫,打劫的時候都沒碰上什麼精銳部隊,只有老弱病殘,可不能就此斷定三韓沒有戰鬥力,畢竟是百萬人口的大國,蟻多還能咬死象呢。
這數據當然有水分,因為是三韓部落自己統計出來的。
貂嬋那個小醋罈子雖然在家陪蔡琰,不能跟來,但那小妮子的耳目多得是,這句話遲早會傳到她耳朵里,到時候又是一場家庭風波了。雖然每次風波都以旖旎風光而告終,但太史慈這種風氣卻不能助長,這叫什麼來著?嗯,對了,其心可誅!
這秘密說白了不值一提,王羽好歹是個特種兵,怎麼可能連自家領海的地圖都畫不出來?這地圖當然不是很准,一方面王羽不是地質專家,也沒有後世的精密繪圖工具,另一方面,這時代的地理狀況和後世也不太一樣,後世的海岸線延伸得要更遠些。
「大家都很好奇是吧?」王羽環視一圈,入目的儘是閃閃發亮的目光,連賈詡這隻老狐狸,田豐這個老古董,都不由自主的在點頭
這首觀滄海,本就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凱旋而歸時,登碣石山有感而發。抒發了他豪邁進取之意,與此刻此景的氣氛,正是再契合也不過了。
將軍府內部之所以對東渡計劃更有信心,不完全是因為王羽的威望所致,關鍵是王羽拿出了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地圖!
所以王羽說輿圖只能拿來參考,絕對不是謙虛。
除此之外,圖上還表明了整個三韓半島的走向,在半島南端有座大島,在大島東面是一座寬約百里左右的海峽。
因此,公孫度只是告誡去三韓打劫的部將,要小心行事,不要太過深入,然後就將這檔子事兒拋到腦後了。三韓的戰力,始終是個迷。
王羽橫槊登頂,氣納丹田,一首千古名章呼之欲出!
「……」面面相覷。
畢竟三韓彼此間不太和睦,互相也有牽制,說不定他們真的覺得損失不太大,犯不上惹上遼東太守這樣的強敵呢?
王羽慷慨而歌,不幾句,眾人便為其中豪壯之氣感染,齊聲相和。
外界只知道,王羽要去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找金礦,但實際上,那個目標是很遙遠的目標。此番東渡,真正的目標是遼東四郡和三韓部落!
王羽前世看倭國戰國時代的小說,覺得倭國已經很誇張了,區區的倭島,竟然有六十多個國。現在看看,三韓比倭人離譜多了,就南部半島那芝麻綠豆大小的地方,他們居然足足搞出了快八十個國!
這個理由當然不能說,面對眾人期待的目光,王羽信口胡謅:「本將小時候,曾遇見過一位道士,他教了我許多東西,其中就包括這幅輿圖還有名錄……那道士是誰?那我怎麼知道?他又沒說……總之,這就是事情的真相,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不是青州、冀州的輿圖,而是整個渤海,乃至東海的地圖!
根據公孫度的說法,三韓部落中最大的馬韓有五十四國,近十萬戶人口,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近二十萬戶,百余萬人口!
地圖上勾勒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漫長的海岸線,上面甚至標註有參考距離這種堪稱逆天的數據——以這次東渡為例,起點在東山角,計劃是一路向正東方向航行,預計的終點將是近四百裡外的一處無名海灣,以東渡主將太史慈的名字命名之。
按照計劃,探險船隊唯一的兩次遠航,就是從成山角到子義灣,以及橫越海峽的兩次航行,其他的路程,都將是沿著海岸線行動。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嗚,嗚,嗚……」號角長鳴,將慷慨出行的氣氛推到了巔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長歌聲中,船隊漸行漸遠,向著海天深處,茫茫不可測的遠方,踏出了大漢開拓進取,稱雄於世的第一步。
太史慈嘿嘿一笑:「某喜歡這個名字。先在佔領那個海灣,修築港口和工事,然後固守待援,分兩艘船南下,沿著輿圖上的路線繼續向南,探索海路,其他船隻返航,持續增兵,等兵力補充到五百之後,就可以開始向外擴張了……哦,對了。」
「開疆拓土啊。」太史慈不假思索的答道。
「……」眾皆無語。
太史慈最讓將軍府群臣喜歡的,就是他總是能問出大家心裏想著,卻不敢問的問題。在這一點上,除了諸葛亮之外,青州再無人能與他比肩。
「主公啊,咱們可說好了,俺回來前,您肯定不會揮師西進,攻打兗州吧?」笑鬧了一陣,太史慈又湊到了王羽面前,涎著臉問道。
「子義,你到底想說啥?」王羽的語氣裡帶了點殺氣。
「嗯。」王羽不置可否的點點頭,三韓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公孫度也是語焉不詳。
風險被壓縮到了極點。
雖然王羽一再說明,這個圖只能用來參考,距離更是當不得真,可就算他不是在謙虛,這輿圖也足夠駭人聽聞了。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王羽要求太史慈謹慎行事,生怕他一個衝動,又搞個三百騎衝擊兩萬大軍的瘋狂戰績出來。
帆,如彤雲般冉冉升起,迎風展開,鼓盪著北風烈烈!
「那就好。」太史慈很滿足的笑一笑,又道:「要打的話,一定要把呂布留給俺,主公您對付那個呂家妹子就行了,抓回來做……」他想了想,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問道:「誒,主公您的第幾位夫人來著?」
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勘探,誰能憑空畫出這種東西來?反過來說,誰能花費十年二十年的苦功,去勘探這種東西呢?有這功夫,畫一幅大漢州郡的詳圖獻給天子豈不是好?
「原來是這樣,主公,您果然是天命之人,有神仙點化啊!」只有太史慈恍然大悟。
「其實就是……」太史慈的語氣雖然有些遲疑,但眼神中的期盼之色卻是一覽無遺,王羽心念一轉,頓時就猜到他的想法了。
太史慈自己可沒這方面的自覺,子義灣三字,勾起了一個讓他心裏一直很痒痒的問題:「對了,主公,那輿圖您到底是從哪兒弄到的啊?連蓬萊仙島……好吧,是倭島那種地方都畫出來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鼓聲壯其音;
「喏!」
還有那個所謂的七十八國……
「你且整隊登舟!」王羽大手一揮:「來人,奏樂,本將要賦詩一首,以壯子義行色!」
「那主公,您答應俺的那件事?」太史慈又問。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當……」烈烈風中,編鐘的樂聲倍顯悠長;
「嗯。」王羽沒好氣的哼了一聲。
王羽坐擁青、冀二州,十五個郡國,面積少說也有三韓的四五倍,而且還是中原膏腴之地,但他的轄下也只有三百多萬人口罷了,區區一個南部半島,能養活得了一百萬人?
而三韓每次被打劫,頂多就派使者找公孫度哭訴一番,從未向樂浪郡逆襲過。按照馬韓國王的說法,這是三韓人民尊重上國,愛好和平的表示,公孫度對此也只能是半信半疑。
在他們那裡,國這個字未免也太不值錢了吧?由此可見,吹牛這種習慣,也是會遺傳的。
鐘聲增其色;
王羽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當然不會指望著隨便造點船,就一路航行到倭島去。光是冒險探路,那樣做倒是行得通,可問題是,金礦開採也需要人手,人從哪裡來呢?
儘管他有先知的本事,可這年月倭島上是個什麼狀況,恐怕連歷史專家都不知道,誰讓島國居民開化得晚,落後且愚昧呢?
「那就說說好了……」
王羽雖然喜歡冒險,但他的作風卻是步步為營,他認為要去倭島,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倭島也許人口很少,但三韓部落的人卻不少。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主公,您就放心吧。去過遼東的都知道,公孫太守僅僅用了千余雜兵,就守住了偌大的樂浪郡,令得三韓不敢稍有逾越,某麾下這二百精銳,足以橫掃三韓了……當然了,某會按照主公您說的,穩紮穩打,先在子義灣……」
看在海貿的豐厚收益,公孫度大手一揮,認可了王羽的計劃,保證王羽征服三韓以後,不會繼續增加劫掠的力度,並提供了不少情報,但心下畢竟是不以為然的,情報自然也不可能多詳細。
就在外界對王羽的計劃嗤之以鼻的時候,只有驃騎將軍府的人才知道,自家主公制訂的是一個多麼雄心勃勃的計劃。
樂聲蕩氣迴腸!
王羽一遍念罷,樂聲不絕反高,高亢而起,直入雲端!高聲相和的不再限於文武官員,護衛的軍士,送行的親友,甚至連已經登舟的三百五十名壯士,這一刻,同聲慨然而歌!
看看王羽的臉色,他右手握拳砸在左手手心,恍然大悟般補充道:「若是事有不諧,可以放棄子義灣的據點,向北退卻,退入樂浪郡。」
現在看來,他的話,太史慈都記住了,但能不能百分百的執行,還是個問題,這貨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頭腦發熱。
「咚,咚……」伴著驚濤巨浪的節奏,戰鼓聲聲響起;
遼東四郡就是漢武帝征服衛滿朝鮮之後,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統稱漢四郡。這是華夏文明將半島納入治下的重要標誌。
號聲將其刻印在青史之上!
不管怎麼說,三韓的人口越多,對青州的海外開拓計劃就越有利,在哪個時代都一樣,有人才有一切。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故意賣個關子,王羽話鋒一轉道:「子義,咱們最後確認一次,這次東渡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