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

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

真正讓魏延等人驚訝的是,王羽竟然如此輕描淡寫的就說出了搗毀廟宇,焚燒神像這種命令。
這幾天,王羽的主要精力倒是放在了對闕宣的了解上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於這麼個陌生的敵人,王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至於說,曹豹這些人會不會乘勝追擊,攻進泰山或琅琊……
若是沒有王羽在,也不用顧及山裡面藏著的錢糧,無論是守城還是放手一戰,都可以研究研究。可是,為了一個不太重要的東海郡,冒這樣的風險,似乎有些不太值當啊。
不得不說,闕宣的行動給了王羽一個大大的意外,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王羽轉向魏延:「文長率軍迎擊闕宣,不必交戰,只需搗毀沿途的廟宇,焚燒佛像即可,若條件允許,可以將範圍擴大,一直延伸到下邳境內。」
但魏延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自稱天子的闕宣。
大家巴不得他們這麼做呢,來容易,走就難了。琅琊、泰山一帶的地勢不比東海,有的是可以設伏用計的地形,隨時會被徐晃、張頜兩面夾擊,別說區區的曹豹、闕宣,就算是曹操來了,也不敢說自己能全身而退啊。
如果敵軍急於求成,就算以寡敵眾,一樣能找得到戰機。
「闕宣是當代家主,如今四十有六,篤信佛教……笮融在下邳時,兩人相交甚篤,有傳聞說,笮融曾假借佛祖旨意,說闕氏是上古名門,厚積至今,有龍虎之像……」雖然準備不足,時間倉促,但李十一還是儘可能的收集了相關的信息。
誰能想到,這闕宣的實力竟然強到了這種程度呢?簡直就是逆天了。
兩千重甲步兵和一千強弩,王羽在高唐大戰中,硬抗匈奴萬騎衝鋒時,武裝程度都沒達到闕宣軍這樣,但卻硬生生的正面擋住了上萬胡騎的決死衝鋒。由此可以想象,闕宣這支兵馬,威脅到底有多大了。
「闕鞏,是商末的諸侯國之一,以擅長製作精良鎧甲而聞名,與東胡並稱。國亡之後,其後人輾轉流落,在下邳定居下來,久為地方望族……」
「主公英明。」李十一的臉色也不怎麼好,本來以為闕宣只是蘚足之疾,隨手就能滅之,就算和曹豹兩路夾擊,也不足為慮。可實際一了解才發現,闕宣的威脅,不但不比曹豹差,甚至還要強上許多。
「闕宣聚眾五千,看似不多,卻儘是闕氏的門客、僕從一流,其中門客近三千,都是武藝精強之士,其中又選出兩千銳卒,以重甲武裝之……闕氏門客,都是深受其家恩惠之人,和闕宣一樣,篤信佛教,作戰之時悍不畏死,力大無窮,和傳說中的黃巾力士頗為相似……」
笮融雖然沒能翻出什麼大浪,但那只是因為他遇到的對手太強,他本人也不擅長軍略,沒能全面把僧兵的戰力發揮出來,就一蹶不振了。
同時,形勢變化也是瞬息萬變,前一刻徐州境內的各方勢力還犬牙交錯,互相糾纏在一起,下一刻就變得敵我分明,一目了然起來。
只是後者更擅長運籌,在廣陵編製了一張大大的關係網,長盛不衰;而闕氏自矜血脈高貴,與地方上的豪族極少往來,聯姻之類的更是慎之又慎,故而雖然財力雄厚,人丁興旺,卻不為外界所知。
正如魏延所說,曹豹要把握戰機,其他勢力就註定了來不及響應。兩三天的時間,光是消息往來也不止啊,何況動員大軍?
當然,兩路敵軍的實力都遠超青州軍,就算形成了各個擊破的態勢,也未必能順利達成目標。但分割敵軍,以專擊散,本就是兵法的精髓,而且,因怒而興師,同樣是兵家大忌,就算是獅虎之軍,失去了理智之後,也比冷靜的時候容易對付得多。
闕宣舉兵攻入東海,是在二十二日那天,比曹豹還要早了一天。但兩軍的呼應之勢卻是很明顯的,曲陽距離郯城畢竟比較遠,想和曹豹保持一致,確實得提前出發才行。
「末將遵命!」趙雲抱拳應命。
原本從東面進逼下邳城的紀靈軍,從下邳一直退到了呂縣;吞併下邳南部的張勳部,則是從睢陵退到了百裡外的夏丘。下邳的形勢,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除了祖先之外,華夏人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不管信不信,對各路神仙都保持了敬畏的態度,哪怕是佛教這種從蠻荒地域傳過來的宗教,或者太平道這種被人用以造反的宗教也一樣。
王羽環視一周,將所有人的神色盡收眼底,他知道眾人在顧忌些什麼,無非就是那點權衡利弊的事,他相信,如果自己不在,無論趙雲還是魏延,肯定不會這麼輕易言退的。
一邊說,他一邊觀察著王羽的臉色,闕宣的這支兵馬,和當初徐晃率領的摧鋒營極其相似,但數量卻多得多。
王羽在前世壓根就聽說過這位天子,這一世,也是對方舉兵之後,才有所耳聞的,但也沒有足夠的了解。闕宣舉兵,和王羽應陶謙邀約南下的時間隔得太短,根本來不及取得詳細資料。更不可能預料到,闕宣居然這麼快就響應曹豹,出兵夾攻了。
而曹豹舉兵北進,攻略東海,則是在二月二十三那天,距離王羽抵達郯城,一共只過了兩天!這樣雷厲風行的作風,完全背離了世人對曹豹的印象。
張頜軍迅速南下的前提就是這批糧草,東海有糧,軍隊才能輕裝前進,若是要從青州輾轉運糧過來,消耗的時間可就長了。
伏龍谷伏擊戰也算是近萬人的一場大規模會戰了,可事先沒見什麼端詳,突然就打起來了,前後打了不到兩個時辰的時間,勝負就分出來了。隨後,郯城的兵變,平亂,都是在一兩個時辰之內的解決的。
但這一次,連最喜歡和他別苗頭的魏延都沒出聲。儘管心裏覺得憋屈,但這仗實力差得太多,顧忌偏偏也很多。
初平四年,發生在徐州的一系列變亂,給世人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一個「快」字。
「……兩千重甲之外,又有一千強弩,兩千輕甲,實力不容小覷。」如果是純粹的重甲還好,單一兵種,總是有弱點的,可闕宣的兵種配置也是很科學,很全面的。聽李十一這麼一介紹,連一直嚷嚷著要迎戰的魏延都啞了火。
「這樣說來,莫非闕宣的兵馬,也是信眾?」王羽皺了皺眉頭,什麼事情,一旦涉及到宗教信仰,就會變得很麻煩了。
和王羽最初的印象完全不一樣,闕宣不是黃巾或者泰山賊那種性質的叛軍,而是下邳地方上很有名望和勢力的望族。
實際上,大家心裏也都明白,徐州各勢力眾志成城的表象只是暫時的。只要青州軍的壓力一消失,闕宣啊,曹豹啊,這些人肯定會立刻翻臉,戰成一團。自己只要退回青州,坐山觀虎鬥,等著他們慢慢互相消耗就可以了。
而從王羽的態度中,顯然可以看出,他對神佛之類的東西,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感覺,既不是因為憎惡,也不是因為其他什麼,就是純粹的從戰局考慮,認為這樣更有利於戰局,於是就這麼做了。
「子龍,你率本部兵馬迎擊曹豹,吾再撥一千水軍與你,不必急於求戰,只需日夜騷擾延誤其行程即可。」
光是闕宣一支兵馬倒還無妨,畢竟對方人數有限,還是可以設法抵擋的。問題是,現在立足未穩的青州軍面對的是兩路夾擊,曹豹雖然不是名將,但他麾下的一萬五千大軍可不是擺設。
所以,用不著商議太多,眾人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無論迎擊哪路敵軍,都會被另一路抄襲後路,城內的徐州軍歸附時間太短,本身戰力也是有限,守城還算靠譜,但在想要守住馬陵山的錢糧就難了。
想了想,他最終還是沒說什麼,現在敵情還很模糊,他也沒什麼太好的破敵之策。講空話,喊口號可不是他的作風,乾脆還是按照諸葛亮說的那樣,先試探試探好了。
行軍速度快,王羽是二月十六離開的高唐,三天後就進入了琅琊國境內。然後在二月二十這一天,在伏龍谷與泰山賊大戰,緊接著,在二十一日抵達了郯城。
直到王羽抵達郯城,他南下的消息才傳到了周邊各路諸侯手中,實可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只能做兩手準備了,一面分兵迎戰,設法延遲敵軍行進的速度,等待琅琊援軍……實在不行,那也只能將錢糧散於百姓,暫且整軍而退了。」沉默良久,諸葛亮忽然長嘆一聲,說出了眾人最不想聽到的一句話。
形勢的惡劣,出乎了所有人的預估。
這反而比他大叫大吼著,罵佛教蠱惑人心,煽動百姓要來的可怕許多。給人的感覺也是全然不同,連膽魄驚人的趙雲,在這一時間感受到的,也是戰慄和寒意。
這一次,他決斷得快,準備得更快,從下定最後的決心到揮師北上,統共也只用了三天時間而已。
此外,戰事展開的也很快。
聽過王羽對趙雲的吩咐,魏延倒是能理解王羽這道命令的目的,闕宣的信仰越虔誠,越篤定,就越容易被急怒。敵軍的兩路兵馬齊頭並進,才能做到夾擊,一旦分出了先後,那就是送上門的各個擊破了。
全軍守山也不是個辦法,兩支敵軍如果會師一處,有人數優勢,又有裝備優勢,戰力的增加何止以倍計?
幾千人無所謂,隨便哪路山賊,都有不遜於闕宣軍的規模。但這樣的武裝程度……別說山賊,一般的諸侯都未必拿得出來,只有王羽、曹操、劉表有可能有這個財力、物力,其他人統統不行。
要知道,從中平三年開始,他已經在下邳和袁術糾纏了一年多了,其間大小戰事打了無數場,可雙方的減員卻都不過百數,可見此人的作戰風格是怎樣的。
可不是厚積薄發么。擅長鍛造鎧甲的一族人,積累了上千年,有遠大理想,還有信仰,他們全力爆發出的力量,想必是相當恐怖的吧?
現在這個闕宣就麻煩了。
「……末將遵命!」魏延遲疑了一下方才領命。
王羽進駐郯城后,徐州境內的各方勢力迅速達成了和平協議。袁術雖然沒有立刻揮軍北上,卻一改先前咄咄逼人的態勢,主動將邊境的兵馬後撤百里。
下邳闕氏的實力,猶在廣陵陳氏之上,特別是這一族人繼承了祖先的本領,擁有很高的工藝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