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七二五章 三家分荊

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七二五章 三家分荊

周瑜沉聲說道:「江東實力本就遜於荊州,是為以弱攻強耳,然強者死守不出,縱有計謀,也無從施展,若要速勝,別無他法。」
只見他面帶微笑,信心十足的說道:「袁公路雖師出名門,但其性情卻有如禿鷹、豺狗一般,讓他主動向青州尋釁,他當然不敢,可他與劉表本就有宿怨在先,曹、孫聯盟一成,荊州危在旦夕,便是主公不提,他又豈有坐視之理?」
「無他,唯對抗青州鐵騎之法耳。」
「得公瑾之助,策幸何如哉?」孫策臉上陰霾一掃而空,拍著周瑜肩膀,大笑道:「公瑾先前說有三慮,現在說了兩個,最後一個卻是什麼?」
「不好說。」周瑜的回答有些模稜兩可。
「公瑾的意思是……」孫策微微沉吟,片刻后抬起頭來,直視周瑜,意存求證,語氣中卻帶著濃濃的不甘心:「胡騎會退出邊關,以避青州軍的鋒芒?」
「曹操送信來,本就有與主公加強聯繫,一起攻取荊州的意思,這封信,正是投石問路。要與其聯合不難,無非要討價還價一番罷了。顧元嘆才思敏捷,口才了得,正是出使的好人選……」這一刻,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周瑜和郭嘉這兩大智者產生了共鳴。
「一箭雙鵰?」孫策的眼睛頓時一亮。
「兄長欲往中原爭雄,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三……大軍欲北上,須得有途徑可走,如今淮南、徐州皆有敵人阻路,若不能儘早打開道路,便一切休提。想要打開道路,實力方為根本,江東人口有限,百廢待興,若要從頭開始,屯田建設,恢復生產,沒有三五年時間難見其功……」
但真正施政時,誰都知道,人口越多的地方,就越繁榮,越容易發展,因為多一個人,就多一個勞力,就能多一份稅賦!
唯一的問題就是戰後的利益分配,以及能否說服對方加入同盟,再有就是孫策自己的心理障礙了。
前者的話……
「計從何出?」攻江夏的必要性,不用周瑜多說,孫策發愁的只是攻略的進度太慢。之前的仗打得那麼順利,還是只奪下了幾個縣城,這樣打下去,等到王羽回師高唐,江東軍都不一定能打下上昶城。
「郭奉孝定策西進,現在已經差不多圖窮匕見了,與其繼續冒著反目的危險,設計消耗馬騰,不如改弦易轍,讓利於馬騰,令其成為對抗青州的戰力。可如此一來,西進就未能盡收全功,須得另尋它途,以目前的形勢而論,荊州,同樣是曹操唯一的出路!」
在名士公卿們的口中,人口通常是負擔,因為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要養活。
戰爭需要資源,來源無非兩個途徑,自行生產以及對外掠奪。
周瑜緩緩說出八個字:「三家分荊,年內可下!」
說著,他看向孫策,微微有些擔心。
後者雖然令人驚訝,但畢竟已是司空見慣,打退十幾萬胡騎,驃騎軍自身也不可能全無損傷,不可能馬不停蹄的返身再戰中原,這就為江東留出了進取的時間。
值得慶幸的是,那一戰之後,孫策的鋒芒收斂了不少,遇事也更能聽得進意見了。但那都是在面對王羽以外的人或事時的狀態,周瑜也不確定,當義兄再次正視王羽的光芒時,會不會故態萌生。
江南的冬夜同樣寒冷,卻少了塞北、西疆的大風雪,溶溶月光如輕紗般灑在院落里,山石上,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有些朦朧起來。
「三家分荊?」孫策心中陡然一凜。
周瑜輕聲一嘆道:「驃騎將軍縱橫塞北,當者披靡,麾下大將亦個個爭先,胡虜雖然使狡計,困住了公孫瓚,但觀其勢頭,此番恐怕很難再有更大的作為。」
麾下再添一位可獨當一面的大將,北疆從此再無憂患,他可以集中全力經略中原。與這些好處相比,以強盛的兵威、戰績,直接嚇退十萬胡騎而來的名聲大振,幾乎可以忽略不提了。
周瑜倒不是一味的急功近利,但只靠自身發展實在是來不及,發展需要土地和人口。土地江東倒是很富裕,但人口就是大問題了。
江東雖然只是落後了一步,但在這場人口爭奪戰中,卻落在了全面的下風。
「一石二鳥!」周瑜頷首微笑。
這一次,公孫瓚損兵折將,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不可能繼續保持獨立了,鮮卑如果就此退走,對王羽來說,北征的目的便圓滿達成了。
依照義兄以往的脾氣,王羽的戰績越輝煌,他心底的躁動就會越劇烈,那次有些無謂的約戰就是這種情緒的體現之一。
「荊州在黃巾之亂中受的影響最小,其後雖也戰事頻頻,但一直沒經歷過大戰。且劉景升入主之後,採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政略,地方豪強受到了極大的優待,幾年下來,積累的財富遠過於前。正因如此,荊州這幾年才提現出了擴張無力,自守有餘的態勢。」
如果鮮卑退走,公孫瓚便實實在在被王羽救了一次命,以此人的心高氣傲,不可能一點表示都沒有。當日在界橋,公孫瓚將義從的殘兵轉贈王羽,一方面是愧對老兄弟,另一方面也有償還人情的意思。
放下心事,周瑜情緒明顯的振奮不少,語速都加快了許多:「我軍若想迅速壯大,非取荊州的錢糧不可!」
鮮卑、烏桓搞出了這麼大陣仗,連公孫瓚這位邊塞長城都被他們給困住了,結果什麼便宜都沒佔到,連老家都被趙雲給狠狠捅了一刀,然後就這麼灰溜溜退走?沒能對青州軍造成足夠的消耗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們興師動眾,純粹是幫王羽忙來了吧?
周瑜當然不會看不到收攏流民的好處,孫策也不會吝嗇錢糧,可問題是,等到他們平定江東之後,江淮一帶已經不存在大股的流民了。
孫策深吸一口氣,將心中躍動的火焰壓下,問道:「曹操奸雄也,會答應幫忙么?汝南雖可通荊州,但畢竟路途遙遠,袁術會願意出兵?」
月光下,俊秀少年語聲如水,款款而動,無喜無悲。
江東固有的人口是很少的,不然漢朝也不會將揚州的範圍圈得那麼大——單看地圖的話,一個揚州的面積就能頂上兗、豫、青、徐加起來的總和還有餘了。
以如今的形勢而論,如果採用張昭等人的建議,專註發展,三五年後,江東和青州的差距只會變得更大。所以,對外掠奪才是王道。
相比王羽連戰連捷,將十幾萬胡人大軍嚇跑,他倒寧願聽到兩軍在某處決戰,驃騎軍大獲全勝的消息。
「然也。」對孫策的不甘和不爽,周瑜自是洞若觀火,但他也沒有迂迴的意思,而是直截了當的說道:「胡騎的戰法本來就勝在游擊作戰,先前可以利用青州拉長的戰線,進行全線試探攻擊,現在幾處試探攻擊盡皆受挫,若再糾纏下去,就是以短擊長了,即便沒有許攸出謀劃策,想必鮮卑人的戰意也不會太高。其實這樣反而有利,有鮮卑、烏桓的牽制,王羽縱使拿下幽州,北疆卻也不得安寧,比起一戰分勝負,更穩妥些。」
對北疆的形勢,周瑜遠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只是略知一二,而是狠下過一番功夫的,說比王羽、公孫瓚更胸有成竹是有些誇張,但比起諸葛亮等青州文武,他的理解同樣深刻。
「……所以說,公瑾你也是支持繼續攻打江夏,壯大實力的嘍?」沉默片刻,孫策用一聲反問消除了周瑜的顧慮。
孫策想聽周瑜一口氣說完,但聽到這句話,便忍不住了,皺著眉頭問道:「公瑾認為王鵬舉贏定了?」
幽州之戰前,鮮卑的聯合只是暫時性的,若是此戰得勝,為了爭奪戰果,說不定這些人很快就會再來一場內訌。不過若是無功而退,面對咄咄逼人的驃騎軍,他們就只能緊密團結在一起了。
周瑜聲音轉低:「袁公路好大喜功,一直都有非分之想,如果一切順利,主公的北上之路,說不定也能藉此打開……」
所以在河北大戰之後,公孫軍依然保持獨立,我行我素,卻也沒人拿界橋之戰說事兒。
而增加人口,同樣是很難,也很簡單的命題。在亂世中就很簡單,隨便拿出點糧食,施行點善政,就能聚攏大批流民。但若沒有流民,光靠人口自行繁衍增加,那就要經歷很長的周期了。
睢安、臨淮二郡的設立,在很短的時間內,吸納了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民。本著對青州新政的嚮往,以及一貧如洗的現狀,不光是流民,很多貧民都加入了遷徙的行列——青州太遠了,睢安卻就在家鄉附近,將來安定下來,回家掃祖墳,祭祖也方便。
「王驃騎的性格很有些……古怪,他對胡人似乎有種沒來由的仇恨,所以當日在酸棗,他才和公孫瓚一見如故,相交莫逆。鮮卑人保存實力退出,說不定他會窮追猛打,如此一來,青州主力會被牽制更長時間,對我軍來說,有益無害。」
見孫策眉頭不展,他進一步解釋道:「瑜久在江淮,對邊塞之事所知不多,不敢妄作定論。但據說此番鮮卑各部消弭讎隙,聯手對敵,多有劉虞、許攸居中斡旋之功,劉虞已作古,許攸卻還在鮮卑營中,他經歷過河北大戰,又為劉玄德參贊過軍機,當知全師決戰的風險。」
由此可見,揚州是多麼地廣人稀的地方。而目前江東軍佔據的地盤,還不到半個揚州,江淮一帶的地盤都是袁術的。
周瑜繼續分析道:「當然,這些都是瑜的一己之見,推測而已,不一定切中實情,但大方嚮應該沒錯。總之,我軍不須太過悲觀,同樣也不能心存僥倖,當戒驕戒躁,以狀大自己為優先考慮……」
周瑜可以很負責的做出論斷,只要孫策的心態不做出改變,面對王羽便一點取勝的希望都沒有。
如果說胡人的性子象狼,孫策就是老虎,在他的征戰生涯中,絕少會和什麼人聯手,從來都是獨來獨往的。三家分荊,不但要去求告他人來幫忙,而且還要分出很大一塊利益出去,對孫策來說,這是個很難坦然面對的問題。
說白了,周瑜的對策一點都不複雜,自己吃不下,就召喚幾個幫手來。周瑜看中的幫手,顯然就是曹操、袁術兩家,如果這三家聯手,對上荊州,那就是泰山壓頂之勢了,劉表再能守,也招架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