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七二九章 孔明之謀

第八卷 鼙鼓動地起,塞上有青松

第七二九章 孔明之謀

李樂緊跟著踏前一步,高聲道:「末將願隨公明將軍一同前往,誓死報效!」
看著達成一致的眾將,王羽卻有些心不在焉。
太史慈和魏延的兩部人馬,機動力和攻擊力都很強,正好能和鐵騎一起行動。這樣一支部隊,當然比人數眾多的泰山軍更適合居中策應。
「公明可準備出兵事宜,此議暫且不做定論,須容某思之。」
魏延雖然不爽,但也無從爭辯。
畢竟蹋頓的嫡系部隊只有兩萬,其他兩萬附庸軍是純粹的烏合之眾,面對用兵如神的王羽指揮的,訓練有素的青州軍,他們不成為累贅,反過來傷到蹋頓自己就不錯了,發揮戰力?怎麼可能。
聽出對方言外之音,王羽深深看了諸葛亮一眼,從前這種冷靜理智的建議,都是賈詡主動承擔的,現在卻是諸葛亮來當壞人了。不得不說,這些智慧超卓的智者們雖然風格有差異,但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有共同點的。
「亮以為,居庸城是一定要救的,但不能急於求成。現在居庸城內還有糧草,危機不在內,而在外!故而,主公沒必要考慮一次性完成救援任務,只要出兵牽制,分擔城內的壓力即可。」
至於渤海、河間的問題,魏延顯然認為,那裡不是青州直轄的領地,必要時可以做出犧牲。畢竟現在的局面都是公孫瓚造成的,總不成青州這邊還要顧及多多吧?以這個計劃相告,即便是單經,想必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若鮮卑人採取拖延戰術,蹋頓發動全面襲擾,主力躲在後面,你又當如何應對?」諸葛亮語鋒如刀,又快又利,一下把魏延給問住了。
而且,王羽還有一絲隱憂,總覺得許攸那個陰謀家不會這麼消停,說不定這背後還隱藏了其他東西。
魏延強辯道:「蹋頓又不是曹操、周瑜,他會有這麼高明?」
放走鮮卑這頭鹿,逮住烏桓這隻傻狍子卻也無不小補。
諸葛亮的計劃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把救公孫瓚做為優先考慮。現在攻城的主力是鮮于輔、鮮于銀的部隊,鮮卑人大可以分兵兩路,胡騎全力對付徐晃,雜胡步兵全力攻城。
對付居庸城那種小城,十萬胡騎本來就無法全部展開兵力,先前久攻不下,只是因為攻城器械不足,現在有了鮮于輔的幫助,恐怕……
另一方面,泰山軍分兵守泉州、雍奴之外,仍然有接近兩萬的戰兵,雖然相對於十萬胡騎,依然處於弱勢地位,但卻不至於形成壓倒性的劣勢。再加上西關還有六七千殘兵,合兵一處后,應該能對胡騎形成相當大的威脅。
至於東線,雖然仍然眾寡懸殊,但王羽要做的也不是和對方正面決戰,而是居中策應。如果蹋頓圍攻漂渝津、泉州等據點,就要提防王羽的強力突襲了,居中策應的三支部隊都很擅長這個。
如果他來攻薊縣,更是自尋煩惱,漂渝津的輔兵只能在防守戰中出力,關平和胡才的部隊卻不是吃素的。等到他頓兵于薊縣城下,被城內外的兩支部隊裡應外合,夾攻一下,還不變成肉餡?
主帥居中,部將四方征戰,主帥發揮的是震懾力和統率力,通過部將的征戰發現敵軍的破綻,這才發動終極攻勢,一擊致命。若單靠部將就解決戰鬥則更好,主帥的震懾力只會提升,而非反之。
徐晃昂然出列,向王羽抱拳請命:「參軍此言大善,末將願率部前往,請主公下令罷!」
如果一切順利,趙雲、于禁先後趕到,那徐晃就相當於黏住了鮮卑大軍,合圍聚殲的策略得以實施。如果有萬一,王羽在戰局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以兩萬泰山軍出關救援,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就算是單經,也只有感激涕零的份兒。
諸葛亮早就習慣了,無視魏延的怒目,自顧自說道:「拋開實施的細節不談,文長將軍的計劃,在策略上便存在著很大的破綻。這個計劃的前提是蹋頓會應聲攻來,而且是在短期內就出現,可是,他要是不來呢?」
居庸城內應該也還有三四千人,只要壓力減輕,在公孫瓚這樣的名將的統率下,堅守個十天半月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象王羽從前那種每戰必先的戰法,說實在的,只能算是一種邪道,刀劍無眼,風險太大了。
連一向喜歡跟諸葛亮對著乾的魏延都沒出聲,可見諸葛亮此策有多麼全面和穩妥,唯一提出異議的只有呂綺玲。
王羽很好奇,但也知道來不及了,短短數日內,就算飛鴿傳書,也不能保證消息走個來回,而這麼重大的事,用那種傳信方式未免太過危險。
徐晃的救援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牽製作用,但這個作用並不大。
「這樣一來,若是蹋頓不全軍殺過來,我豈不是到最後都沒仗打?不妥,大大的不妥。」女孩搖頭晃腦,煞有其事的說著。
諸葛亮沉聲說道:「蹋頓固然只是一介蠻族首領,未受過什麼教化,但其天生的狡猾卻也不容忽視。況且,就算他本人有勇無謀,他身邊卻有不少臂助,只要他肯聽取意見,那就很危險。將勝算寄托在敵人的無能上,最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可不慎吶。」
只是不知,若賈詡在此,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
這不是不可能發生的,西關可以切斷鮮卑和烏桓軍事上的直接聯繫,卻無法切斷他們相互之間的聯絡。如果他們覷破魏延的用意,緊密配合以拖延時間為主,那就真的命中魏延這個計劃的死穴了。
沒人搭話,眾人都自動過濾了女孩經由本能提出異議,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才是真正的兵家王道。
其他人沒出聲,但卻諸葛亮滴水不漏的回答道:「也不能這麼說,如果蹋頓襲擾的太厲害,鐵騎還是要分兵出動的。」
按照諸葛亮的策略,青州軍首先已立於不敗之地,歷史上那個算無遺策的諸葛孔明之風,已是初見端詳。
就算蹋頓足夠聰明,充分發揮兵力優勢,在整個戰線發動全面襲擾戰,那也沒什麼可擔心的。只要各據點堅守,太史慈和魏延四面出擊即可應對。而這種打法會致使戰事綿延的時間很長,總體來說,對青州軍更有利。
說到這裏,魏延略微有些遲疑,但神情很快變得堅定起來,咬著牙,寒聲道:「那就是他自尋死路了!」
「主公當繼續統率親衛鐵騎坐鎮薊縣,統籌並策應全局,漁陽防線保持不變,只是將子義將軍和文長將軍兩部兵馬一同留在身邊。北上救援,只須公明將軍統兵前往即可……」
魏延不假思索的答道:「不來更好,我軍以空城便嚇住了蹋頓,自可集中全力去解居庸城之圍!交戰後蹋頓再來,那就暫且不理,只要分出少量部隊扼守住西關,便不虞烏桓騎兵突襲我軍側后。反正他一時也攻不下漂渝津,萬不得已時,守軍還可以撤退到海上去。若他攻入河間、渤海……」
諸葛亮沒明說,但意思卻很明顯,公孫瓚可以救,但不能為了公孫瓚冒險。截至目前,王羽為公孫瓚做的已經不少了,若是實在無法可想,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讓對方自求多福,求仁得仁了。
而就目前而言,諸葛亮的對策似乎是最穩妥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魏延這個計劃就是孤注一擲,只要超過半月不能解決戰事,那大軍就會斷糧,再強的軍隊,斷了糧都只有死路一條。
蹋頓若真的南下,頂多也只能在河間、渤海轉一圈,繼續深入的話,黃忠的雷霆軍可不是吃素的,張燕的黑山軍為了保衛家園,也不可能不奮起而戰,這樣一來,青州軍倒是多了不少助力。等到居庸城之戰結束,青州主力退回薊縣,蹋頓就是瓮中之鱉,跑都沒地方跑。
「軍國大事,死生之地也,唯有料敵從寬,才能確保無虞。」
「是這樣啊,嗯,那也不錯。」呂綺玲想了想,很快釋然,而且還有些高興起來。分兵出動比全軍出動更好,這樣王羽就不會跟著了,省得有人覺得自己的戰績都是靠王羽得來的。
因為青州軍是以救人為目的,所以給居庸城解圍的戰事,註定了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有西關在手,青州軍也不用擔心被兩面夾攻,或者切斷後路。
他的計劃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和王羽起兵之初用過的那些策略比,說不定還算是比較保守的呢。但時過境遷,青州軍如今家大業大,實在犯不上冒這麼大的險,攫取那麼小的戰果了。
魏延怒目而視,意見被人反對倒是沒啥,但說話的既然是諸葛亮,他當然會生氣,而且是很生氣。
因此,他也只能站起身,走到沙盤前,先聽聽諸葛亮有什麼提議。
先後發表意見的三人,出發點都不同,思維方式也各自不同。王羽對此倒是很欣慰,和這些人商議出來的對策,比一個人思考出來的,會全面很多,就算最終選擇了其中之一,其他人的拾遺補缺也不會白費。
諸葛亮挪動棋子,在沙盤上模擬出新的格局,看得眾人都是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