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第八卷 彌天

第33章 歸航

第八卷 彌天

第33章 歸航

擁有三艘航空母艦的英國艦隊,後來竟陷入了無機可用的境地,既體現出雙方指揮官在謀划策劃和臨戰指揮方面的能力差,又充分反映了德國海軍在艦載機性能和飛行員素質方面的雙重優勢。
德國戰艦的頑強生命力,就連對手也要讚嘆不已,只是看著艦上破敗變形的碩大炮塔,看著扭曲斷裂的欄杆甲板,看著倖存的水兵們收拾殘局,站在張海諾身邊的高級軍官們,臉上卻難有勝利后的喜悅。這樣的勝利,代價之高昂,令每一個身負重任的軍人都感到沉重。與死神擦肩而過,絕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幸體會的——那些陣亡者,不論他們是在英勇的戰鬥中失去,還是在懦弱的恐懼中喪命,不論死得其所,還是非常無辜,都沒有機會再看到今天的落日。
站在另一個角度,這場戰鬥給人們留下的則是無盡的品味。德國人對機械技術的追求,再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前前後後被多達22枚大口徑炮彈擊中,讓「俾斯麥」號在數據上已經超過了德皇時代被譽為「不沉之艦」的「塞德利茨」號,日德蘭的奇迹穿越時空重現了!
事情總有它的兩面性,德國艦隊把托維和英國本土艦隊的兩艘重要戰艦送入海底,自己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甲板以上的建築和設備損毀率高達百分之六十、艦內灌入2600噸海水的情況下,「俾斯麥」號此時仍能以20節的航速向法國海岸行駛,自然是得益於德國船舶工程師們的卓越設計和艦員們在損管搶修方面的突出表現,可是,接下來等待這艘戰艦的,必將是一段非常漫長的維修期。那也意味著德國海軍將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看到自己的核心戰列艦在海上叱吒風雲了。
德國艦隊的二號指揮官、追擊任務的執行者——沙恩霍斯特號的艦長齊里格將軍,性格爭強好勝,對此張海諾有著很深的了解。儘管這位獨臂將軍性格中有些莽撞的成分,但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張海諾不僅懂得這個道理,也必須運用這個道理。在漫長的戰爭過程中,一個人終究無法面面兼顧,一位德國海軍上將,已經不能再指揮著一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出海遠航了!
作為「萊茵演習」的第一策劃者,張海諾對於這樣的情況自然有著深刻的預計,但正如雷德爾在開戰前多次向阿道夫·希特勒進言的那樣,德國海軍在1945年之前根本沒有能力挑戰強大的英國海軍,戰端一開,德國艦隊勢必陷入處處被動的境地。以弱擊強取得眼前的戰果,張海諾還能再向將士們奢求什麼呢?
風減,浪平,雨停,雲散。漫長的陰雨天氣終於有了結束的跡象。
基於各方面的考慮,張海諾決定讓損傷已經得到臨時修復的「格拉夫·齊柏林」號繼續在這片海域游弋,直到齊里格將軍帶著艦隊撤出戰鬥為止。重殘的俾斯麥號,則繼續蹣跚著向聖納澤爾駛去。
海上的近身戰固然危險,卻也是德國艦隊最好的選擇——喬治五世級的14英寸艦炮即便在遠距離上也能對包括「沙恩霍斯特」號在內的四艘德國戰艦造成致命威脅,而德國艦隊的艦炮只能在較近的距離上打穿英國人的主要裝甲。在近距離的炮戰中,德國戰艦還佔據著射速上的優勢,當然,雙方的實力還不足以輕易區分勝負,這個時候,指揮官的戰術和官兵的決心顯得尤為重要,運氣則是永遠無法排除但也無法預測的因素。
不多時,首先帶回好消息的卻是從前方返航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們,根據他們的空中觀察,四艘德國戰艦與兩艘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展開了一場激戰,德國艦隊利用數量優勢打起了近身戰,兩艘英國戰列艦現在都已經是濃煙滾滾了!
在BF-109T型艦載戰鬥機的護航下,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航行,張海諾他們順利和「格拉夫·齊柏林」號會合了。作為德國海軍目前唯一拿得出手的戰鬥航母,「格拉夫·齊柏林」號在這場戰役中發揮相當出色,艦上的戰鬥機飛行員們雖然沒能直接對英國艦隊造成破壞,卻是艦隊最終重創英國艦隊的頭號功臣——在前後數場空中激戰中,他們總共擊落了79架英國艦載機,達到德國水面艦艇擊落數的兩倍!
此時,「格拉夫·齊柏林」號上的艦載機仍在為以沙恩霍斯特號為首的追擊艦隊提供遠程護航,這艘航母雖然只搭載了10架Fi-167型艦載魚雷轟炸機,在戰鬥中卻還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英國指揮官造成心理上的擾亂和壓迫,又擊沉了三艘英國驅逐艦,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歐根親王」號後來對抗英國驅逐艦分隊的壓力,最後還擊沉了嚴重受損的英國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可以說,張海諾最初安排這些魚雷轟炸機隨艦出動,百分之九十的目標已經達成,現在,這些海上刺客們又一次載彈出擊,人們莫不期盼著它們能夠帶回好消息。
對於生者來說,這場艱苦卓越的戰役遠沒有結束。眼前,北逃的英國艦隊,特別是兩艘喬治五世級和三艘航空母艦,仍是德國海軍破交戰略的巨大絆腳石——設計用來執行襲擊任務的德意志級裝甲艦,原本擁有英國主力艦趕不上的航速和巡洋艦打不過的火力,但一艘狀況良好的喬治五世級將是它們的噩夢;至於英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地中海的數次海戰中已經展現出了它們強大的攻擊能力,塔蘭托之役更是創造了一個足以改變戰爭進程的經典。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也是偉大的,人類之所以對戰爭如此狂熱,不正是內心底那種征服欲的真實體現嗎?
至於「俾斯麥」號,現今的形勢下,聖納澤爾的諾曼底船塢是它唯一的選擇!
可惜的是,在美軍已經參戰的情況下,協約國不論人員裝備還是工業實力與軍事資源,都已經遠遠超過了困境中的同盟國——無能的奧匈帝國更是早早陷入崩潰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德軍的進攻成了病入膏肓者的迴光返照,僅過了半年,戰爭便以德國及其盟友的失敗落下帷幕。
在天的邊際,昏暗正在被光明的元素所取代;海的盡頭,混沌已經初開。空氣中那最後一絲沉悶,讓人們回憶起了1918年春天的光景,那時候俄國已經退出戰爭,德軍得以集中全力在西線發動猛烈攻擊。在這最後的進攻高潮中,德軍重創了英國第五集團軍,殲滅大批法國軍隊,戰爭的局勢一度讓德國人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站在艦橋的露天觀測台上,看著四周慘淡的景象,張海諾忽然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25年前的那個夏日,他拖著困頓的身軀走上「賽德利茨」的甲板時,看到也是處處狼藉的景象。時光如梭,25載歲月無可挽回的逝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已經步入中年,但戰場上的許多細節卻似曾相識。扭曲的鋼鐵、焦黑的甲板還有暗色的血跡,這些都無不讓人再一次感慨戰爭的殘酷。
當年的那種莫名惆悵,至今仍隱然於心,但這一次,張海諾至少可以為自己完完全全經歷整場戰鬥而感到驕傲,更可況他所處的是夢寐以求的指揮官位置。在整場戰鬥中,他目睹了每一個戰鬥場面,決定著德國艦隊的每一步動向,並用自己的能力扭轉了強弱之勢。
縱觀20世紀以來的戰爭史,張海諾知道自己這樣的部署存在相當的隱患——一艘護航力量單薄的戰列艦或重型航母,在海面上是非常容易遭到敵方潛艇襲擊的。所幸的是,張海諾又是那樣的了解英國這個對手,他們的海軍高層從來沒有給予己方潛艇部隊足夠的信任,尤其是在德國艦隊溜出英國潛艇負責監視的法國港口之後,這些在數量和質量上原本都應該有所作為的英國潛艇,更是被排除在了戰鬥之外!
在「沙恩霍斯特」號的帶領下,德國艦隊仍在追求最完滿的勝利,人們懷著焦急的心情等待前方的消息,而一個真正的戰略家,應該將眼光放到更加長遠的地方。對於張海諾而言,東線戰事開打前的奮力一擊已經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效果,此戰之後,英國海軍將更加忌憚于德國艦隊的威力,而且就區域的力量對比而言,英國海軍在大西洋海域的實力被大為削弱了,除非他們持續從地中海以及形勢日趨緊張的東南亞抽調艦隻,否則,德國水面艦隻和潛艇部隊將繼續對英倫三島的海上生命線構成致命的封鎖。可如果英國人從其他地區抽調大批兵力,勢必造成那些趨於力量的失衡——義大利海軍並沒有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德國空軍的支援也將進一步改變地中海的形勢,至於遠東,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示,英國人不會假裝不見,只不過在本土與殖民地的利益之間,他們顯然會將前者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