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第十卷 絕處逢生

第18章 硬碰硬

第十卷 絕處逢生

第18章 硬碰硬

一個大個子的德國兵,看衣襟口露出的領章應該屬於下級士官,手裡拿著一支和他身材不太成比例的MP40,以極其彪悍的姿勢朝前面掃了一梭子,然後大聲號招呼他的下屬們奮勇向前。在這雄壯吼聲的召喚下,周圍好些使用毛瑟步槍或施邁瑟衝鋒槍的德國士兵們一躍而起、快步向前,可是他們大都沒有跑出20米,便被那些密集而來的彈雨掃到——德軍步兵的推進頓時陷入停滯!
或許是因為氣溫較低的關係,手榴彈爆炸后形成的煙霧在目標周圍停留的時間要更長一些,藉著這非天然形成的掩護,德軍步兵繼續拼了命的往前沖。也就在這個時候,有幾名蘇軍機槍手試圖拖著他們的機槍往後方撤退,但沒走幾步便被德軍的機槍掃倒。
理論上講,在莫托夫斯基灣活動的德軍大型戰艦,其大口徑艦炮可以一直打到摩爾曼斯克港口附近,但理論上的情況永遠是戰場上最樂觀和最少見的。當決定性的莫斯科戰役正如火如荼之際,蘇俄仍在北方保留有一定的實力,儘管蘇軍北方艦隊的水面艦艇因為指揮上的失誤而在德軍進攻當天遭致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潛艇部隊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自戰爭爆發以來的4個多月里,配屬在北方艦隊的15艘蘇聯潛艇克服了氣候惡劣、環境艱苦等等不利因素,先後在挪威海域擊沉德國貨船和巡邏艦艇多艘,自身無一傷亡。
類似於撕裂亞麻布的聲音響起不幾秒,隸屬於海軍戰鬥師的一名軍官就從冰冷堅硬的地上爬了起來,「前進,德意志萬歲!」
在德國海軍司令部尤其是雷德爾和張海諾的力爭下,德國海軍於1941年先後組建了兩支海軍戰鬥師,它們在主體架構上均仿照國防軍步兵師編製,只不過裝備的重武器較少,而戰鬥人員比普通國防軍師多出一半,也即是約2.3至2.5萬人。兩個海軍戰鬥師的兵員都主要來自於海軍預備部隊、港口勤務人員、失去艦艇的艦員以及要塞守備部隊,其中海軍預備部和要塞守備部隊佔據了多數。
佔據以灘頭陣地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並不是德軍在這個白天的最終作戰目的,在黑夜來臨之前,他們必須將戰線推進到更靠內陸的區域——如果可能的話,直至德軍艦炮射程的邊緣。
當德國艦隊悍然突入莫托夫斯基灣時,這15艘蘇聯潛艇中的6艘停泊在北方艦隊的另一個重要基地——位於白海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其餘9艘以摩爾曼斯克為母港的,有2艘在該港的造船廠中進行維護修理,其餘7艘均因暴風雪來臨而入港避風。惡劣的天氣也不儘是壞事,如果德國人在攻擊之前使用艦載機突襲艦隊泊位,這些潛艇很可能因為自身構造的相對脆弱而先於水面艦艇被炸沉,而現在它們的指揮官至少能想方設法發揮這種水下攻擊利器的功效。
不一會兒功夫,德國海軍戰鬥師的步兵們便蜂擁而至,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蘇軍官兵,並沒有馬上陷入崩潰,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勇敢的端起刺刀和敵人拼殺起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殊死抵抗的決心,當同伴們仍在奮力搏殺的時候,蘇軍士兵中間也有人早早的拋下機槍轉身逃跑,還有一些在德軍刺刀逼近時選擇了舉手投降,這些人中的一部分難免被殺紅了眼的德軍士兵幹掉,但大多數還是能暫時的保住性命。來不及仔細清掃戰場,登陸的德國步兵們徑直越過戰場尾隨南撤的蘇軍向摩爾曼斯克推進。
「小夥子們,前進!勇敢前進!俄國的冰雪寒風擋不住我們,俄國人的子彈也別想!」
單單幾挺馬克沁,即便再加上數以百計的莫辛-甘納手動步槍也依然無法控制整個戰場,儘管德軍新手們沒能發揮出MG34最大的威力,但眼看著德軍步兵們不斷逼近,匆匆構築阻擊線的蘇軍士兵們也有點慌了手腳。他們槍口開始發飄,而最直接的後果便是有許多子彈從敵人頭頂飛過,尤其是機槍手們移動槍口的速度時而過快以至於沒能對衝鋒中的德國步兵形成線殺傷,有時又長時間的一個目標點進行掃射。與此同時,長長的子彈帶也有到頭的時候,儘管幾組蘇軍機槍手盡量彌補彼此更換彈帶造成的間歇,仍不免出現致命的停頓。
噠噠噠……
海軍戰鬥師並不是德國海軍的常備兵種,如果不是張海諾這樣一個特殊人物的出現,它甚至不會提早到1941年出現。在海軍第1和第2戰鬥師先後組建之前,德國海軍可用於地面作戰的主要有要塞守備部隊和戰艦安保部隊。前者總體兵力稍多,以本土的港口和岸防工事為駐紮地並執行純粹的防禦任務,單兵作戰能力較弱;後者系德國海軍建立時模仿英國而來的制度——巡洋艦等級以上的大型軍艦,為了防範水兵叛亂髮生海上惡性事件,所以隨艦配備了一支人數不多的安保部隊,擔任組長的安全官通常是陸戰隊上尉,直接聽從艦長的指揮。同英國一樣,德國海軍如果碰到必須下船戰鬥而組織地面分遣隊時,艦上的安保組自然是首選。
俗話說勤能補拙,經過幾個月的嚴格訓練之後,德國海軍第1戰鬥師在馬爾他戰役中的表現雖然不及傘兵那麼搶眼,但在搶奪灘頭陣地以及向內陸挺進的過程中,仍然用良好的戰鬥素質得到了德意步兵指揮官們的認可。
在海軍戰鬥師剛剛組建時,不少德國陸軍的高級軍官都嘲諷海軍官兵離艦之後恐怕並不會比第一次拿起步槍的農民好多少,這雖然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但使用陸戰武器的確不是海軍官兵的主要訓練科目,大多數海軍艦員只有在執勤的時候才會接觸步槍。
趁著對方火力減弱的機會,好些德軍步兵奮力朝著二十多米開外的蘇軍機槍組投擲長柄手榴彈——穿著土黃色軍服的蘇軍士兵有的就直接趴在雪地中,有的利用了殘斷的樹根或是炮彈留下的彈坑,但這些都不足以抵禦近距離爆炸的手榴彈。轟轟的爆炸聲中,黑色的泥土、白色的雪塊以及紅色的物體一同以發散狀飛上空中在紛紛揚揚的濺落。
一種和德軍MG34機槍截然不同的嘎嘎聲持續吼叫著,並藉著呼嘯的寒風傳出很遠,然而隆隆炮聲和士兵吶喊聲的掩飾下,這種致命的聲音卻並不顯得特別刺耳,而當原本呈相對密集隊形前進的德軍官兵成片成片的倒下時,後續的步兵們終於意識到了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情。經驗較為豐富的,先趴下來然後再以步槍、機槍或是手榴彈對阻礙者實施攻擊,經驗相對欠缺的,則可能因為戰鬥姿勢而成為下一批中彈者。
視線重新回到位於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在狂怒的暴風雪中,隸屬於德國海軍第1戰鬥師第3團的士兵們正緊隨國防軍第5山地步兵師第1、第2步兵團步兵組成的登陸突擊隊越過莫托夫斯基灣東岸的灘頭陣地向蘇軍防禦縱深挺進。由於之前並沒有對德軍登陸做出充分的估計,蘇軍在這一地帶的防禦以岸防炮兵為主,防步兵工事似乎因為冬季的來臨而停工了,已經搭建的反登陸艇和反坦克障礙根本稀稀拉拉不成體系,為數不多的鐵絲網和塹壕雖然看起來十分專業,但在德軍艦炮的超強威力面前早已變得千瘡百孔,那些套著白色披風的德軍士兵幾乎不怎麼費力便穿過了蘇軍的一線陣地。
採用索科洛夫輪式槍架的馬克沁M1910重機槍,憑藉較高的射速和良好的持續射擊能力,自上一場大戰起就成為俄國軍隊中極具殺傷力的一種步兵武器,其獨特的外形更是成為那一時期俄軍機槍手的標誌——當德軍1941年大舉入侵蘇聯時,這種機槍仍然蘇軍步兵的重要而可靠的火力來源。
儘管這名勇敢的軍官兩秒之後便被俄國人的子彈擊倒,但由海軍人員組成的德軍戰鬥部隊仍然以驚人的飽滿士氣向前衝去——俄國人的子彈怪叫著從身邊呼嘯而過,周圍的同伴不斷有人被打倒,可這群並不精於陸戰的海軍官兵始終也沒有停下來躲避的意思。無知還是無畏,人們看到的彷彿是最狂熱的武裝黨衛軍在衝鋒!
經過正規訓練的士兵,應當能夠根據戰場形式靈活應變,兩艘德國驅逐艦仍冒險在近海巡弋,聯絡它們使用艦炮對付蘇軍機槍火力點顯然是比較理想的辦法,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多會兒,兩組MG34機槍手就架起了機槍開火了,不得不說,這種通用輕機槍簡直就是一種集合了便攜、射速和持久作戰的完美輕武器,它已經隨著德軍閃擊戰術的大獲成功而成為德軍步兵的象徵——儘管在陣地戰中的戰術作用非常有限,卻往往能夠通過鼓舞士兵士氣而達到一些超脫自身能力的戰術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