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第十一卷 覺醒

第12章 大規模轟炸的前奏

第十一卷 覺醒

第12章 大規模轟炸的前奏

對於轟炸機而言,行駛在鐵路線上的火車確實是個非常顯眼的目標,因而張海諾和他的軍官們都在警衛人員的保護下離開火車前往附近的樹林中躲避。儘管天氣晴朗,溫度卻很低,白雪覆蓋下的樹林十分陰冷,更讓人遺憾的是,從頭到尾連一架英國轟炸機的影子都沒有看見。過了半個多小時,警報解除了,張海諾一行悻悻的上了車,但消息很快傳來,大約15架「蘭開斯特」以高空轟炸的形式空襲了位於奧爾登堡,儘管德國空軍擊落了其中6架,但剩下的還是成功將炸彈投向了位於奧爾登堡的潛艇柴油機工廠,所幸的是沒有對生產設備造成太大的損壞。
技術軍官輕輕舒了一口氣,像是將心中的一塊重石放下了,又像是在為某些事情而感慨。戰爭,真的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決定的嗎?
三人中,還是張海諾最先打破沉默,「我懂了,上校,感謝你的解釋,我們會注意這一點的!我保證,若不是迫不得已的話,俾斯麥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拚死作戰!」
1942年2月9日,晴。
「情況越來越糟糕了嗎?這次行動,每艘艦艇至少能夠裝滿油出航吧!」舒伯特似乎已經不敢奢望像從前那樣輕易可以尋找到海軍事先部署好的油船了,事實上,這次行動計劃中一共也只安排了9艘油料補給船,而在開戰之初,海軍就為執行遠洋襲擊任務的「格拉夫·施佩海軍上將」號安排了11艘油船,這也為張海諾他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提供了重要保障。
區區15架「蘭開斯特」以及它們所投下的炸彈,對於德國工業的破壞微乎其微,對於德國軍民的信心也未必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德國的廣播和報紙可能根本就不會宣傳這一情況,但張海諾卻看到了一個危險的信號:百分之四十的損失率固然慘重,但英軍高層卻會發現對岸看似森嚴的防空體系並非不可突破,FW-190的出現雖然扭轉了德國空軍在主力戰鬥機技術上的不利局面,但在整個1941年期間,英國空軍同樣獲得了大量的噴火戰鬥機,尤其是在德國入侵蘇聯、美國正式參戰後,他們已經不再懼怕德國空軍的報復性行動。如此一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很可能成為「不甘寂寞」的英國政府在下一階段所採取的最主要進攻方式。
儘管西線戰事以及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報復性的轟炸了柏林等德國城市,但是大部分德國軍人和民眾都覺得德國能夠憑藉完備的雷達警戒體系和強大的空軍部隊,最大限度的阻止英軍對德國本土的轟炸,整個1941年,英國轟炸機僅14次光臨德國本土,且沒有一次是超過10架的,德國艦隊對英國海軍的巨大勝利,更是讓很多人確信,來自西面的威脅已經很大程度的解除了。
「具體說呢?」張海諾問。
德國海軍第一參謀長的作戰計劃書,就連一些細節都安排得十分妥當,在可行性方面也無可挑剔,但有些東西就是計劃書無法作出準確預測的,例如美國民眾會在德國艦隊出現后持什麼樣的態度,美國政府和軍隊又會如何應對,這些都只能等到事情真正發生時才會有結果。
也許是,也許否。
早餐過後,海軍司令部的正式任命書到了:由海軍元帥馮·分肯施泰因替代海軍上將岡瑟·呂特晏斯成為海軍主力艦隊的指揮官,在「警號」作戰行動期間全權負責艦隊的具體事務。行動計劃的統籌協調依然由海軍參謀長赫爾穆特·海耶上將負責,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出任行動總指揮。
對於德國而言,這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災難的開端!
一個小時后,張海諾登上了前往法國西海岸的專列,同行的還包括剛剛被重新任命為主力艦隊參謀長的雷蒙·馮·舒伯特、協同作戰的潛艇指揮官德雷克·李曼、艦艇專家和高級工程師羅德里克·哈萊恩,三人均是張海諾就任之前就與海軍總司令談妥的——也算是此次上任的「附帶條件」。
舒伯特盤算著:「最大限度的利用油艙,俾斯麥號一次加滿油就能在大西洋上走個來回,沙恩霍斯特號和兩艘航空母艦都需要至少一次中途補給,噢,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也是一樣的。驅逐艦的話……情況可能會複雜一些!」
「上校,依照你的看法,俾斯麥號現在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張海諾挑選這位技術軍官,除了知道此人沒有捲入任何勢力派別之外,一個很關鍵的原因便是他作為重要技術人員參加了俾斯麥號在1941年的整體修復工作。
「是的!」這裏唯一的「技術流」羅德里克·哈萊恩本就是個十分內向的人,因而只是默默的聽著另外三個人交談,偶爾發聲,也是非常小聲的。
「元帥,這很難說!」哈萊恩扶了扶那副金邊的圓框眼鏡,「武器方面應該是沒有減弱的,考慮到我們升級了雷達火控系統,攻擊力比最初完工時增加了大約15%;航速方面,測航時最高為28.9節,下降的原因是我們在艦首和舯部增加了外廓式防雷隔艙;所有破損部位更換的裝甲板技術指標都與原先的完全一致,按照這些紙面數據來講,它只會比從前更強!但是……實際上一艘戰艦的生存性能如何,還要看它的抗擊打能力!」
「持續的戰爭對德國這種油料依賴進口的國家是非常不利的,除非海上航線能夠全部打通。不過……海軍總司令向我保證過,油料問題不會成為制約行動的因素。」張海諾說這話的時候,自己都有些底氣不足,歷史上的1942年應該算是戰爭形勢發生較大變化的一年,一方面,德國遲遲未能佔有高加索和西亞的油田,另一方面,美國繼續加大對歐洲盟國的支援,兩下相加,軸心國確實承受著越來越大的戰爭壓力。
「嗯,根據海軍司令部的命令,目前海軍只能優先安排潛艇部隊的燃料配給,其次才是一般的水面艦艇。據我所知,輕艦隊的例行出航次數已經大為減少!」說話的是德雷克·李曼,他這次將統籌指揮18艘遠洋攻擊潛艇和若干補給潛艇的行動,而這些都是為主力艦隊提供偵察和掩護的。
專列準點發車,一路上自然是暢通無阻的。四個人在平穩的車廂里相對而坐,面前擺著咖啡、奶茶以及精緻的小點心。
看其他人依然似懂非懂的,哈萊恩咬咬嘴唇,說道:「實際上,我們當時都認為它即便修復,也無法再承受像歐海之戰那樣的創傷了!在完成修復之後,我們依然這樣認為!」
「提爾皮茨號和格奈森瑙號不能出動,艦隊的實力便減少了幾乎一半,威懾力自然相應減小了!我實在有些擔心,萬一美國佬真的派出艦隊迎擊,打起來的話我們未必能夠佔到便宜。在距離歐洲數千海里的海域交火,一旦有艦艇嚴重受損而需要拖帶行駛,想想就有夠頭疼的!」舒伯特看來已經進入了他參謀長的角色,而經過幾次修改的「警號」計劃文件,也幾乎是隨著任命書一併送達他們手中的。
張海諾雖不至於盲目樂觀,但在德國海軍加強了對英國海上航運線的封鎖之後,他也相信英國空軍的戰略轟炸將比歷史上推遲許多——如果美國製造的轟炸機和遠程戰鬥機不能大量運抵不列顛,這種對德國打擊巨大的戰略轟炸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
一大早就有隻喜鵲在窗外喳喳直叫,張海諾隱隱有種感覺,機會要來了,能不能抓住就看這幾天了。
「是的!」張海諾雙手摩挲著咖啡杯的外沿,「條件並不樂觀,我會想辦法說服海軍總司令和元首延遲行動日期,但也要做好以這些艦艇出航的準備!畢竟……燃料也是統帥部一直以來的顧慮,現在油料都是優先供應給東線部隊的,就連在北非和西亞作戰的軍隊也減少了供給,海軍同樣受到很大的影響!」
列車西行4個多小時,路牌顯示已經快要抵達位於德國和荷蘭邊境的格羅寧根,正當張海諾和他的同僚們正在閑聊的時候,久違的空襲警報聲響了。剛一開始,他們還以為這是普通的演習,不一會兒就有十幾架塗著納粹徽標的戰鬥機自南向北飛過,但列車很快停了下來,張海諾幾個被告知前方發現了來自海峽對岸的英國轟炸機,出於安全的考慮,強烈建議他們下車隱蔽。
「根據我們的檢測,俾斯麥號因為先前的損傷龍骨和主要架構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移位,打個比方,一把凳子新造好的時候,即便是400磅重的人坐上去也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它被砸壞了,然後又重新修好,即便進行了加固,再是這個400磅的人坐在去,可能就咔嚓一下坐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