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驚濤》第四部 驚濤駭浪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戰略石油儲備

第四部 驚濤駭浪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戰略石油儲備

德日兩國沒有美國那麼大的國土,也沒有那麼好的地質條件,於是採用的是三級儲存——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儲備和美國大同小異,都是作為國家安全的最後一張牌,平時不會輕易示人。
如今國際石油價格變化更多的體現在國際石油期貨的漲跌,石油價格變動往往並不取決定於供求關係,而是更多和國際政治形勢變化有關。許多國家對於是否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都開始懷疑,畢竟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本質上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幾乎不能盈利。並且要為多達上億桶石油找到合適的儲存地點本身也是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隨後長期倉儲成本更是花錢如流水般只見消耗不見回報,所以現在只有堅持實行獨立能源政策的國家才會對此重視。
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石油經濟危機產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世界主產油地區,中東阿拉伯各國因為對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他們的宿敵以色列,以及國際石油價格的長期低迷不滿,而成立了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
不過在楊星印象中,前世里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因為各種因素制約,直到2007年才開始正式建設。一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的楊星當然想這一世親自出馬,加快促成此事。所以他在建設三都澳和洋浦港的報告中加入這一條,就是想先摸清中央的底線,能否讓他先在這個兩個港口選擇成立隸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油庫。
程滄海心裏贊同,但這已經涉及到國家能源戰略的根本性問題,他當然不能單獨拍板。但鑒於此前楊星多次為國家分憂的行為,他對於楊星的想法是不會等閑視之的。所以他對楊星鄭重承諾,這件事利國利民,他是站在楊星這邊的。但此事必須通過政治局討論同意才能放行,讓楊星先等等再說。
而楊星申請建設的企業商業性儲備就是指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的石油企業的內部庫存,但要保證在國家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比如德國規定石油煉廠要保持15天的儲備,石油進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發電廠保持30天的儲備量,政府不干預企業儲備的投放,費用也由企業自己承擔。日本則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煉廠、銷售商和進口商都要按規定比例承擔石油儲備任務,企業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時要經過通產省批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國立即動手改變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由於巨大的經濟慣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一個大國,石油進口如果操縱在別人手上,沒有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做最後一道防線,中央對此是絕不能容忍的。
僅這一項,就是投資上百億的大項目。對於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中央一直爭議不下,但如果中星國際和中長集團能夠率先走出這一步,從程滄海內心打算,還是相當支持的。
當然楊星不是活雷鋒,他一向不做沒好處的事情,他主動承擔建立幾乎不盈利的戰略石油儲備庫,當然有別的目的。戰略石油儲備庫雖然不賺錢,但是一旦被選中,這兩個碼頭作為石油碼頭,建設與戰略石油儲備的相關管道、轉運、加工等基礎設施總是要的吧,而隨之而來的大批和石油相關的行業也必然會被吸引到這兩個港口來。要知道,中國的石化工業可都是國家隊,國家一聲令下,他們還不乖乖的要在這兩個港投巨資興建有關的石化工業項目,這就加借雞下蛋!
而楊星積極向中央提議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對於許多和中國類似的新興經濟體來說,石油號稱工業之血,但經過一百多年的全球勘測和開發,全球大的油田已基本被瓜分殆盡。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各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穩定階段,對石油的需求也相對平穩。但新興國家對石油需求卻有極大地胃口,象中國96年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后,石油進口量就一路飆升,已經有隱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的趨勢。
此外戰略石油儲備還是一國的戰略武器,可以起到一種威懾國內外作用,使人為造成的石油供應短缺無法達到目的,並且打消政治勢力藉此生事的借口。
國內有不少人提出過「藏油於民」的想法,這樣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壓力。但也有人認為資本家靠不住的,指望民營石油企業配合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政策有很大風險。楊星這次主動出擊,就是想先做個表率,讓中央明白有時候民間企業的決策和國家戰略並不會背道而馳,企業商業性戰略石油儲備大有可為!
所以90年代初,國內有識之士就向中央提出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而中央經過長時間考察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后在「2001年——2005年十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包括戰略和民用石油儲備量到2005年應該達到800萬立方米的目標,即至少能滿足國內30天的石油需求。
不過隨著國際石油市場定價權逐漸從中東產油國手中轉移到國際石油期貨炒家和跨國大石油公司手中,加上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國際上在中東產油區以外,接連發現了其他大儲量的新油恬,許多能源觀察家都認為中東國家再次發動「石油危機」的能力被大大削弱,許多國家對於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達標線也就沒那麼迫切了。
程滄海對於楊星的花花心思心知肚明,但也知道不這樣就不是楊星了。只看他提出的條件,倒頗讓人心動。何況楊星提出他先建設油庫,可以不用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名義,而是作為整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企業商業儲備那一塊,而且不用政府出一毛錢,只是掛著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名義而已。
而政府戰略儲備則是依靠美國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境內,利用靠近石油化工產業帶的眾多天然鹽穹作為石油儲備地點。總儲量達到了5億多桶,位居世界各國第一位。
他們為捍衛自己的利益採取了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石油出口政策,人為控制石油產量,以此來逐步抬高國際石油價格,獲得超額利潤。由於石油是工業社會的基礎燃料和多種原料來源,石油價格短時間狂漲必然會導致整個工業體系產成品價格的飛漲,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進而嚴重打擊經濟增長。而如果建立起獨立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就能使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保持短期穩定,能騰出手來處理石油危機。
國際能源署提出針對石油禁運造成世界經濟波動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各成員國建立各自的戰略石油儲備機制,按照國際能源署的要求,一般要達到即使國際石油供應中斷90天,也要能保證成員國國內石油凈進口量石油供應不短缺的儲備量,也就是後來國際公認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90天以上的標準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上爆發了兩次大的世界石油危機,讓一直掌控世界經濟命運的西方大國深深領教了「石油武器」的威力,為了防止類似事情再發生,免得再次受制於人,作為西方經濟大本營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於1974年在法國巴黎成立國際能源署,專門負責協調成員國間的能源政策,預防新的石油危機發生。
而法定企業儲備指的是由大型煉油企業、石油進口、銷售公司和使用石油發電廠組成儲備聯盟,根據政府的發令保持一定的石油庫存,並根據政府命令在市場上投放石油,儲備費用來自銀行貸款和消費者交納的儲備稅。國家對於它們的石油儲備還有一定的政策優惠保障,國內幾大石油公司就承擔著類似的法定企業儲備任務。
楊星建議興建的企業商業戰略石油儲備庫,是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一部分。國際上戰略石油儲備分為美國和日德兩大體系,美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分為兩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和民間儲備體系相對獨立,企業儲備完全市場化運作,由美國幾大石油公司自行掌握內部的石油庫存量。
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只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還有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上的心理壓力,從而抑制油價的上漲,打擊借石油價格狂漲的投機行為,以防止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衝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