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君臨天下——皇帝級戰列艦

戰列艦

君臨天下——皇帝級戰列艦

實際上,這也證明皇帝級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也正是如此,皇帝級的建造工作相當順利。「太祖」號與「太宗」號僅用了31個月,「仁宗」號用了33個月,「宣宗」號用了36個月。相對於當時其他國家的快速戰列艦來說,這絕對是「奇迹」般的速度。
只不過,在戰爭期間,建造新戰艦比改造老戰艦更有意義,因此不管是美國,還是帝國,都沒有對第一級快速戰列艦做大規模的改進,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第二級,第三級,乃至第四級快速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之上。
比如英國的喬治五世級的設計排水量只有35000噸,實際標準排水量也不到37000噸,而美國海軍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也是35000噸,實際標準排水量只有37500噸,都遠遠沒有達到「新條約」規定的45000噸。
千萬別小看這點差距,這足以影響到海戰的勝負。
因為其初始設計開始於條約期間,當時還沒有簽訂《倫敦海軍條約》,所以帝國的工程師只是在35000噸的基礎上適當的放寬了排水量,而不是按照45000噸的標準進行設計的。後來在開工建造時,如果大規模改變設計規劃,向45000噸的排水量靠攏的話,必然會花費極為寶貴的時間,結果海軍等不了那麼多時間,在讓造船廠對設計做適當修改之後,就下達了訂單。
當然,從實戰表現來看,皇帝級的性能在第一代快速戰列艦中絕對算得上是翹楚。而且實戰也證明,皇帝級的裝甲防護能力足以抵擋所有「老式」戰列艦主炮發射的穿甲彈,而且對付美國海軍十六英寸標準穿甲彈也不是很費力。
比如,專門為其開發的400毫米主炮在六十七年年底定型,並且在六十八年初就開始批量生產,正好趕上了皇帝級的建造進度。
實際上,這一情況幾乎在所有簽訂了《倫敦海軍條約》的國家都存在。
當時,在這方面帝國肯定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也正是如此,皇帝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在六十七年底就確定了下來,到六十八年,四艘戰艦都陸續開工了。
動力設備就好比是戰艦的心臟,如果沒有一顆強壯的心臟,任何戰艦都跑不快,也強不了。
戰列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盛行,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戰列艦受到動力設備的性能限制,很難兼顧火力、防護與速度這三項主要性能,只能對其進行折中處理。而為了提高戰艦的戰鬥力,增強戰艦的生存力,戰列艦往往會犧牲速度,把需要速度的任務交給巡洋艦或者戰列巡洋艦去完成。
主裝甲帶:300-330毫米,裝甲甲板:130-150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防彈片甲板:20毫米,炮塔:200-400毫米,炮座:330-400毫米,司令塔:330-400毫米。
這一點,要到第三級快速戰列艦的時候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另外,動力系統方面的進一步提高,也會為後面的快速戰列艦提供更多的裝甲份額,從而提高防護。
其主要性能:
後來,皇帝級戰列艦隻用8台鍋爐就產生了14萬軸馬力的輸出功率,美國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用8台鍋爐產生了121000軸馬力的輸出功率,英國的前衛級(比北卡羅來納級晚幾年開工建造)用8台鍋爐產生了13萬軸馬力的輸出功率,日本的大和級更是用12台鍋爐才產生了15萬軸馬力的輸出功率。
比如,美國海軍用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上的巴布柯克-威爾考克斯型燃油鍋爐的單位重量熱效率是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採用的燃油鍋爐的六倍,而其採用的蒸汽輪機的功率密度也是後者的三倍多!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帝國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在新一輪軍備競賽中佔了先機。
後來隨著戰爭爆發,幾個海軍強國的第二級快速戰列艦的設計也深受排水量的影響。
海軍重點研製的雷達也在六十八年定型,並且在六十九年的時候批量生產。
換句話說,帝國海軍可以在六十六年開工建造快速戰列艦,美國與英國海軍則要拖到六十九年才能開工建造快速戰列艦,日本海軍即便先建造艦體的其他部位,其快速戰列艦的服役時間也要比帝國晚兩年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海戰證明,戰列巡洋艦往往得不到正確的應用,從而損失慘重。
可以說,帝國在動力設備方面至少領先美國三年,領先英國五年,領先日本八年!
比如,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只有38000噸,僅僅比北卡羅來納級提高了500噸。
也許,這就是皇帝級戰列艦的最大遺憾吧!
也正是如此,一戰之後,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建造戰列巡洋艦的計劃。說白了,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需要的都是能夠浮在海面上的主力艦,而不是僅僅炮得快,卻挨不起炮彈的主力艦。
可以說,動力設備的突破性進步是催生快速戰列艦的決定因素。
正是隨著新式動力設備的出現,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設想才成為了可能。
從上面也能看出,帝國海軍幾乎是在所有關鍵技術與關鍵設備都已到位的情況下才開展了皇帝級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最重要的是,帝國海軍在六十六年(34年)的時候就可以拿到這些動力設備了。美國與英國海軍直到六十九年(37年)才拿到了類似的動力設備,日本海軍則要等到七十一年(39年)才能得到為大和級研製的新式動力設備。
對世界各國海軍來說,《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帶來的十五年「海軍假日」並不是壞事。如果沒有這十五年的休養生息,沒有這十五年的技術準備,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擁有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能力。
大戰之後,各國經濟都陷入了衰退之中,加上條約的限制,所以各國海軍都不能大規模的建造戰列艦。只是,條約並沒有限制對相關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如此一來,世界各國都加強在了新技術開發方面的投入。
比如,美國海軍的二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分別用了42個月與35個月,在戰爭爆發后,其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都分別用了33個月,31個月,34個月與31個月。英國海軍的五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則分別用了47個月,52個月,54個月,59個月與62個月。
主炮:9門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8×2),速射炮:12門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6×2)。
如果僅僅從尺寸數據看,皇帝級的裝甲比長江級薄,實際上防護能力卻提高了不少。
當然,限制皇帝級裝甲厚度的關鍵因素還是其有限的排水量。
太祖號,太宗號,仁宗號,宣宗號。
當然,除了先進的動力設備之外,皇帝級的其他各種設備也都領先與對手。
如果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能安裝新的動力設備,其速度也能達到快速戰列艦的標準。當然,換裝新動力設備要對戰艦的艦體結構進行大範圍調整,其改造費用不會比新建一艘戰列艦少多少。大概,也只有日本那樣的國家才會不計代價的如此改進戰艦吧。
標準排水量:37000噸,滿載排水量:41500噸,最大排水量:44000噸;總長:221米,型寬:33米,吃水:9.8米;定員:1850人。
這一點,對重新展開的海軍軍備競賽,以及即將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動力設備的重量相同,並且合理配製的話,輸出功率能提高四倍左右!
當然,以當時的技術情況,建造六萬五千噸的戰列艦,純粹是自找苦吃。
也就是說,在裝甲厚度相等的情況下,皇帝級的防護能力比美國海軍同等戰艦高10%,比日本大和級高20%。
也正是如此,十五年間,動力系統的性能得到了飛躍性的提高。
製造戰列艦裝甲鋼板的特種鋼材在六十五年的時候就研製成功。至今,該鋼材的成分,以及生產加工工藝仍然是帝國的絕密資料。後來的實戰證明,該鋼材的強度超過了美國海軍快速戰列艦裝甲鋼一成以上,超過了日本大和級戰列艦裝甲鋼至少兩成!
※※※※
所有的技術中,動力技術最為關鍵,也最受重視。
實際上,也正是裝甲鋼的性能不過關,日本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大和級戰列艦的裝甲厚度,結果導致排水量嚴重超標,不得不反過來增加動力設備的數量,最終在六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之下,竟然僅僅裝了9門18英寸主炮!如果讓帝國海軍按照同樣的排水量建造戰列艦的話,至少會採用12門同口徑主炮,或者是將戰列艦的速度提高到33節以上,或者是將戰列艦的防護能力提高到任何敵艦都對付不了的地步。
當然,皇帝級的設計也不是沒有缺陷。
如此一來,皇帝級實際上沒有達到「新條約」規定的最大標準排水量,其性能也沒有提高到極限。
拿帝國海軍來說,從五十四年(22年)到六十八年(36年),受到條約限制的十五年間,每年都會將軍費的百分之十五投入重點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與研製之中,其中又有近三成用於動力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與研製。
美國、英國、日本等海軍強國在相關投入方面也都達到了這一水平。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皇帝級的出現,將戰列艦帶入了「快速時代」。
首先,皇帝級的主裝甲帶採用了傾角設計,這相當於變相提高了裝甲厚度。其次皇帝級更加重視水平裝甲防護,這在遠戰中非常關鍵。另外,皇帝級採用的裝甲鋼比長江級好得多,其實際防彈能力提高了至少一成。
為皇帝級研製的新式副炮也在六十七年投入生產。
鍋爐:8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瀘洲4漿;航速:30節,續航力:15500海里14節。
與之前的兩型400毫米主炮最大的區別是,六十七年型主炮再次改進了膛線的設計與纏距,使其能夠發射正在研製中的重型穿甲彈。這一點極為關鍵,因為重型穿甲彈將成為未來海戰中威力最大的穿甲彈,最初使用的輕型穿甲彈(並非標準型穿甲彈)將被陸續淘汰。從此,艦隊炮戰進入了遠距離作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