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王者風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

戰列艦

王者風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

雖然按照以往的標準衡量,太祖級的防護能力超過了長江級,足以應付十四英寸艦炮的威脅。問題是,各主要強國都在開發口徑更大的艦炮,比如美國的十六英寸,英國的十五英寸,日本甚至搞出了十八英寸的主炮。在這些新式艦炮面前,太祖級的裝甲防護能力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
動力方面,英宗級比南達科他級多出了25%,大概31000軸馬力。因為英宗級的線型更加飽滿,所以航行阻力偏大,其最高速度只比南達科他級多了2節。續航力方面,英宗級只少了500海里,可以說旗鼓相當。
到19500米的時候,「英宗」號發射的400毫米重型穿甲彈就能打穿「南達科他」號的主裝甲帶。相反,「南達科他」號必須將交戰距離拉近到16200米的時候,才能用16英寸重型穿甲彈打穿「英宗」號的主裝甲帶。
鍋爐:8台七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1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9.5節,續航力:14500海里14節。
※※※※
因為同為江南造船廠設計,所以英宗級與太祖級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比如,美國海軍第一種快速戰列艦——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初始設計工作開始於五十五年(23年),也就是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后兩年,美國就秘密開展了相關的設計,以及技術儲備工作。
當然,縮短艦長帶來的問題也很多。
當然,這些對比也能說明問題。
有了新的動力系統,速度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最後測試時,其航速達到了29.5節。
在此情況下,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
重新開發新式戰艦也不大可能,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排水量超過一萬噸的都是「主力艦」,都受到了嚴格的限制。而重巡洋艦的排水量幾乎都接近一萬噸,因此很難在一萬噸的標準排水量的限制之下造出能夠完全克制重巡洋艦的戰艦。
從各項數據看得出來,英宗級「繼承」了太祖級的很多特點。另外,緊湊的設計也為英宗級留下了一些隱患,以及性能上的缺陷。
這也正是太祖級戰列艦最大的問題,防禦薄弱!
海軍軍備競賽再次展開。
實戰中,會出現很多的情況。另外,穿甲彈能否打穿裝甲,也有一個比例。很多時候,即便距離拉得很近,穿甲彈也不一定能夠打穿戰列艦的裝甲。如果運氣好的話,恐怕在很遠的距離上就能在戰列艦的身上開幾個窟窿了。
另外,加強的防護設計也使戰艦的排水量進一步增加,從而降低了速度!
這一設計思想立即被採納,並且很快得到了海軍的認同。
主炮:9門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8×2),速射炮:12門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6×2)。
如此一來,如果完全採用太祖級的動力系統,新戰艦的速度肯定達不到30節。根據測算,甚至連27節都達不到!
距離再一步拉近,到16500米的時候,「英宗」號就能用400毫米標準穿甲彈打穿「南達科他」號的主裝甲帶。相反,「南達科他」號需要把距離拉近到12500米,才能用16英寸標準穿甲彈打穿「英宗」號的主裝甲帶。
因為與太祖級採用了基本上相同的動力裝置,所以新戰艦不能減少艦體的衍梁數量,只能通過縮短衍梁的間隔距離來達到縮短艦長的目的。結果,新戰艦的長度比太祖級短了18米,艦艏與艦艉間的隔艙長度縮短了25米(達115米)。另外,用一根煙囪取代了兩根煙囪,解決了火炮布置上存在的甲板面積不足的問題。
雖然戰列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讓之前投入巨大力氣的帝國與英國都倍感失望,但是戰列巡洋艦仍然有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在簽訂《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之後,各海軍強國不能繼續擴大主力艦的規模,只能將重點放到「次級主力艦」,即擁有八英寸(200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艦上。如此一來,各海軍強國都需要一種能夠追上重巡洋艦,同時又能輕易擊敗重巡洋艦的戰艦。
實際上,早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實效前幾年,各主要的海軍強國就開始了新式戰列艦,也就是後來的快速戰列艦的研製工作。
隨著《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倫敦海軍條約》大大放寬了對戰列艦的限制,並且僅僅只有五年的有效期,當世界大戰的陰影再次降臨的時候,世界各國拋起了一股新的造艦浪潮。
問題是,增大排水量,必須重新設計艦體,僅僅這一項工作,就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而帝國海軍肯定等不了這麼久。
火力方面,英宗級的9門400毫米主炮無論在近距離使用標準穿甲彈,還是在遠距離使用重型穿甲彈,其穿甲能力都超過了南達科他級的9門MK6型16英寸艦炮。副炮方面,因為南達科他級沒有採用大口徑副炮,而是用5英寸艦炮扮演了副炮與速射炮的角色,所以英宗級仍然大大領先。
即在不大幅度改變艦體的情況下,盡量縮短艦體長度,從而縮小主要防護區的面積,在採用同等重量的裝甲時,提高裝甲厚度。另外,按照太祖級的設計經驗,採用傾斜角更大的主裝甲帶,從而更大幅度的提高裝甲防護能力。
只是,相對而言,英宗級的各項性能都超過了所針對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最大的問題是,艦長縮短之後,戰艦的航行阻力將大大增加。
嚴格的說,英宗級戰列艦仍然不是帝國海軍夢寐以求的全新戰列艦。
按照當時的觀點,英宗級戰列艦對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有著明顯優勢,但不是壓倒性的優勢。
皇帝級戰列艦的出現,將戰列艦領入了「快速時代」。當時,幾乎所有海軍強國都認識到了快速戰列艦的重要性與強大性,並且都陸續展開了各自新式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從根本上講,「快速戰列艦」並不是新生事物。
戰列巡洋艦是理想的選擇,可是其造價太高,且實戰中,往往被艦隊指揮官當作戰列艦使用,使其難以發揮真正的效能。
戰艦的設計進度也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七十一年(39年),得知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開工建造之後,帝國海軍立即申請特別經費,開始了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而且一次性訂購了四艘。
如同美國幾乎同時推進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一樣,帝國也同時展開了兩級快速戰列艦的研製工作,而且優先選擇了技術成熟,易於建造的型號,以便快速形成戰鬥力。
裝甲方面,英宗級的主裝甲帶與水平裝甲的厚度都超過了南達科他級,僅僅只有主炮與司令塔裝甲的最大厚度比南達科他級略小了幾毫米。而在實戰中,這幾毫米的厚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南達科他級主裝甲帶的傾角為19度,而英宗級在經過反覆測試后,採用了23度的傾角,其實際防護能力明顯比南達科他級優秀!
有了需求,又有技術基礎,快速戰列艦問世就只是個時間上的問題。
比如戰艦的內部空間減少,從而降低了每名艦員的居住空間。相對而言,這個問題還不算嚴重,本來戰列艦上的居住條件就要比其他戰艦好得多,適當降低一點,艦隊官兵還能承受。
主裝甲帶:310-350毫米,裝甲甲板:150-180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防彈片甲板:20毫米,炮塔:200-450毫米,炮座:350-450毫米,司令塔:350-450毫米。
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2300噸,最大排水量:46100噸;總長:203米,型寬:33米,吃水:10.5米;定員:1800人。
其主要性能為: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英宗級是太祖級的裝甲加強型。
七十三年(41年)年底,四艘英宗級戰列艦陸續服役。
隨著距離拉近,雙方都將進入「避彈區」。
另外,穿甲彈的改進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實際測試表明,太祖級難以有效抵擋十六英寸(4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打擊,其避彈區將大幅度縮水。當時,美國已經在加緊研製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也就是說,太祖級的防護性能很快就將落伍。
重量方面,兩者幾乎相等,英宗級的標準排水量比南達科他級多出了大概600噸,對戰列艦來說,這根本算不了什麼。
27節正是快速戰列艦的最低標準!
作為一種「過渡」性質的戰列艦,英宗級與太祖級一樣,在原本就不太好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師與設計人員的努力,將其性能發揮到了極限。
如果「英宗」號與「南達科他」號在海上遭遇,並且都及時發現了對方,而且都沒有搶佔到有利位置,並且在雷達引導下進行遠距離炮戰,且暫不考慮雙方雷達性能上的差距。也就是說,在其他各項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者決鬥。
另外,當時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還做了一個有趣的測試。
英宗號,代宗號,憲宗號,孝宗號,武宗號,世宗號,穆宗號,神宗號,光宗號,熹宗號,思宗號,安宗號。
在此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增大排水量,保持原有武備,從而增加裝甲重量。
比如,兩級戰列艦的主要武備幾乎一模一樣,動力設備也有很大的通用性,甚至連艦體都非常相似。
「英宗」號發射的400毫米重型穿甲彈能夠在22000米之外砸開「南達科他」號的水平裝甲。相反,「南達科他」號發射的16英寸重型穿甲彈只能在27000米外砸開「英宗」號的水平裝甲。
當然,這隻是工程師根據掌握的數據做出的大概估算。
另外,作為快速戰列艦,英宗級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在最艱難的歲月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成為了帝國海軍的中堅力量!
如此一來,各國只能把目光投向戰列艦。
萬幸的是,就在新式戰列艦設計的時候,新式動力設備的研製工作也完成了。準確的說,這是在六十五年型鍋爐與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基本尺寸數據沒有太大的改變,輸出功率提高了15%。
帝國的第二級快速戰列艦就是皇帝級乙型(因為皇帝級首艦命名為「太祖」,所有又被稱為「太祖」級,皇帝級乙型首艦被命名為「英宗」,所有又被稱為「英宗」級)。
另外,每一個海軍強國都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隨著技術,特別是動力技術的進步,建造速度追得上重巡洋艦的戰列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