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引領潮流——省級戰列艦

戰列艦

引領潮流——省級戰列艦

到第三版設計的時候,工程師想到了同時加寬艦體與加大艦長的方式來減小航行阻力,提高航行速度的方法。可是這種設計也將面臨裝甲防護嚴重不足的問題,即在延長了的艦體上無法敷設足以滿足海軍要求的裝甲板。
除了主炮彈藥艙得到了重重保護之外,副炮與速射炮的彈藥艙也得到了良好的保護。
從此可以看出,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幾乎把能用的先進裝備全都用上了。
只是,這兩家造船廠已經有幾十年沒有建造大型戰艦了,而且嚴重缺乏工人。
最終,這一設計方案在提交給海軍之前就被造船廠自己否決了。
當時,省級採用了很多對提高生存能力有著關鍵影響的設計方案。
鍋爐:8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2.5節,續航力:18500海里16節。
如此一來,在設計過程中,工程師不得不將排水量從45000噸增加到了48000噸,其中至少有2500噸用來加強防護。
正是如此,省級戰列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唯一擁有30節以上速度的戰列艦。雖然帝國海軍後來建造的仍然是快速戰列艦,但是也只要求其速度能夠達到30節,甚至連29節也能接受。
即通過增加艦長來增加排水量,從而有更多的排水量來設置動力系統,加強裝甲防護,達到全面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不說別的,在同樣採用九門主炮的情況下,主炮炮塔以及相關設備,加上彈藥的重量就減輕了至少4500噸。另外,隨著主炮口徑減小,防護要求自然同等程度的降低,其裝甲重量可以減少到18000噸左右,比之前的減少了6000噸。這兩項就減少了10000噸,如果算上排水量減少對動力設備的要求降低,從而減少了動力設備的重量,那麼至少能夠減重12000噸。
當時,只有增加四台鍋爐,不然主機功率根本達不到要求。
如此一來,在外形上,省級戰列艦很容易被人認為是「戰列巡洋艦」,只是其防護水平不但超過了任何一艘戰列巡洋艦,而且也超過了當時幾乎所有的戰列艦。
按照當時的測試,即便被十六英寸穿甲彈打中,一枚穿甲彈最多使戰列艦喪失四分之一的動力,而且對戰列艦上各用電設備的影響不會很大。當然,要想打穿數層裝甲,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帝國,美國與英國在相關研製方面的表現來看,研製一種大口徑艦炮的難度甚至不亞於設計一種新式戰列艦。另外,任何一種大口徑艦炮都會用在好幾級戰列艦上,成為海軍最強大的武器,其性能必須滿足未來數十年的戰爭需要,並且要在設計時就留下改進的餘地,如此一來,新式艦炮的研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實際上,這也是帝國海軍不得不採用的一個折中方案。
其主要性能為:
是如此,外界一直認為省級是英宗級的放大加長版。
主炮:9門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艦炮(3×3),副炮:十八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6×3),速射炮:20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10×2)。
比如,採用分三層設置的主炮彈藥艙,即上兩層為炮彈艙,最下面的一層為發射葯艙。彈藥艙全部位於水線以下部位,並且各自安裝了一部揚彈機,每層彈藥艙之間還設置了厚達五十毫米的裝甲甲板,並且安裝了獨立防火設備,通海閥門等等能夠避免彈藥艙殉爆的設施。當然,這一設計的直接結果是,省級戰列艦每門主炮的備彈量由之前大部分戰列艦的300枚降低到了240枚。當然,減少一些炮彈的影響並不是很大,畢竟沒有任何一場戰鬥會讓戰列艦打光炮彈。
採用新式主炮之後,省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厚度必須提高到480毫米以上,水平裝甲的厚度要提高到270毫米以上,司令塔與炮塔等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更是要提高到640毫米以上,才能勉強達到海軍的防護標準。
說白了,一切問題都出在了450毫米口徑的主炮上。
另外,省級戰列艦還是第一種安裝了獨立發電機的戰艦。
主要還得「歸功」日本海軍的93式氧氣魚雷。挨了慘痛的教訓之後,帝國海軍迅速意識到了水下防護的重要性,並且在設計中就要求工程師必須想方設法的提高戰艦的水下抗打擊能力。省級戰列艦不但採用了雙層艦體結構,還將厚達330毫米的主裝甲帶一直延伸到了艦底,同時對龍骨進行了分段式加強。另外,所有關鍵艙室外面都有至少三層裝甲與兩層水密隔艙保護,隔艙還進行了加固處理。按照當時的設計標準,就算被93式魚雷擊中,也不至於使其迅速喪失戰鬥力。
這是帝國海軍最新研製的主炮,其性能比之前皇帝級裝備的400毫米主炮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這是第一種完全針對400毫米口徑重彈設計的主炮,能夠將重型穿甲彈的威力完全發揮出來。
也正是如此,在原本有能力安裝第四座主炮炮塔的情況下,工程師放棄了加強火力的設計方案,而是將「富裕」出來的排水量用到了提高生存能力上。
在此情況下,三國經過反覆磋商,最終決定將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從35000噸放寬到45000噸,這也基本上是當時三個海軍強國能夠承建的最大噸位的戰艦(主要受船台的大小,以及建造工藝,相關技術的限制)。
很明顯,省級戰列艦仍然採用了加長艦體以提高速度的設計方式。
首先是情報部門確定美國已經研製出了MK7型十六英寸艦炮。該艦炮採用了五十倍徑的身管,能夠將重達1225公斤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絲毫不亞於帝國海軍的400毫米重型穿甲彈。
此時,雖然美國還沒有參戰,但是《倫敦海軍條約》已經名存實亡。
當然,作為帝國海軍在大戰之前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列艦,省級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說,正是省級戰列艦的出現奠定了帝國海軍稱霸全球的基礎,也幫助帝國海軍戰勝了最強大的敵人。
可以說,省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快速戰列艦,也同時是一種按照新要求,新標準設計的戰列艦。
最後,工程師還是選擇了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的設計方式,只是艦體寬度將適當放大,才能裝下450毫米主炮的三聯裝炮塔(炮座尺寸比400毫米主炮的三聯裝炮塔增加了大概五分之一)。
顯然,43000噸的排水量絕對不夠用。即便加大裝甲的傾斜角度,縮小防護區,加厚關鍵部位的裝甲,其標準排水量都將超過45000噸。
這還是帝國的內部採購價格,如果往外輸出,肯定在重油價格的100倍以上!
可以說,省級戰列艦的設計重點就是提高生存能力。
也就是說,只有按照60000噸的標準設計,新式戰列艦才會比較「完美」。
動力設備得到了更高級別的「照顧」。
當時,柴油可以說是比黃金還要寶貴的戰爭資源。
為了降低排水量,工程師全面採用了「重點防護」的設計理念。即在重要部位增設裝甲。比如,為了提高抗遠程打擊的能力,其動力艙,彈藥艙等重要部位都增設了一層80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從而使其得到了三層裝甲的保護,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顯然,省級戰列艦絕不是英宗級的簡單改進型號。
主要的問題就是採用四座炮塔之後,防護設計很難達到海軍的要求,即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抵擋主自身主炮的轟擊。如果要使防護達到標準,則必須將排水量增加到50000噸以上,並且採用十二台鍋爐,才能使速度超過三十節。顯然,這種排水量嚴重超標的設計既超過了《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也無法被海軍接受。
據帝國內閣政府的採購清單記載,省級戰列艦一次裝滿柴油艙的300噸柴油的價格相當於兩艘同級別戰列艦裝滿所有重油艙的18000噸重油的價格!也就是說,柴油的價格是重油價格的60倍!
與以往的戰艦設計招標不一樣,帝國海軍沒有進行公開招標,而是以下達任務的方式,將設計工作交給了江南造船廠。當時,江南造船廠也是唯一能夠設計45000噸級戰列艦的造船廠。另外,在設計皇帝級與英宗級的工作中,江南造船廠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江南造船廠有足夠雄厚的資本,能夠保證設計工作按時完成。
帝國海軍首先提出了「30節無用論」,即認為戰列艦的速度沒有必要超過30節。
這也一直是帝國海軍對戰列艦的最高要求。按照帝國海軍的觀念,如果連戰列艦都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就沒有必要建造戰列艦。
從這一點上看,省級戰列艦完全算得上是帝國海軍實力的象徵。
可以說,當時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再厲害,也難以在45000噸的排水量之內為戰艦安裝八門,或者九門450毫米口徑的主炮的情況下,讓戰艦的防護達到海軍標準,同時讓戰艦的速度超過30節。
問題是,當時四大造船廠都在忙著建造海軍在此之前訂購的八艘英宗級(實為十二艘,八艘是第二批增訂的)戰列艦,以及海龍級大型巡洋艦,根本騰不出船台建造省級戰列艦。無奈之下,帝國海軍只能先向當時還沒有參加主力艦建造工作的青島造船廠與馬尾造船廠分別訂購了一艘省級戰列艦,並且分別將起命名為「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
緊接著,海軍提出要求採用五十五倍徑的400毫米主炮。
「萬幸」的是,450毫米口徑艦炮的研製工作比省級戰列艦還不順利,直到七十一年(39年)中期,好幾項關鍵技術仍然沒有得到突破,新式艦炮的投產更是遙遙無期。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海軍能夠在七十四年(42年)年初的時候拿到這種艦炮的樣品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顯然,新式戰列艦不可能拖到七十四年才開工建造。
如此一來,省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才走上了正軌。
當然,在戰時情況下,價格還不是海軍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另外,按照最保守的評估,省級戰列艦作戰效率是皇帝級乙型的一點六倍,綜合戰鬥力更是皇帝級乙型的一點九倍!
省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始於《倫敦海軍條約》簽署之後。
主裝甲帶:330-420毫米,裝甲甲板:180-200+4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裝甲隔艙: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另外,省級戰列艦的水下防禦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之前的戰鬥中,日本海軍的多艘戰列艦就因為副炮彈藥艙被打爆而引發大火,結果在夜間成為了帝國戰列艦的炮擊對象。同樣的,帝國海軍的主力艦也在戰鬥中暴露出同樣的問題。因此,省級戰列艦將所有彈藥艙都設置在了水線以下,並且得到了主裝甲帶與三層水平裝甲的保護。
在第一版設計中,工程師將皇帝級的三座三聯裝主炮改成了四座雙聯裝主炮,並且通過延長艦體來獲得第四座主炮的空間,還同時增加了動力設備,使其最大速度能夠超過三十節。
新式艦炮不但加長了身管,還增大了葯室,改進了炮栓,並且採用了新結構膛線。實際上,最大的問題還是身管壽命,增加發射葯之後,身管壽命將直線下降。只是,在戰爭時期,海軍絕不會在乎打壞幾根炮管,關鍵是要在威力上超過對手。如此一來,即便採用了最新的自緊電鍍生產工藝,炮管的使用壽命也僅僅只有300枚全裝穿甲彈,比起六十七年型少了百分之四十!
只是,設計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這一設計的麻煩也不小,主要就是航行阻力增大。
這種火炮的研製工作比省級戰列艦還要早一年啟動,其主要針對的就是日本海軍用在大和級上的十八英寸艦炮。
七十二年(40年)中期,設計工作完成之後,海軍立即下達了訂單。
毫無疑問,任何一種大口徑火炮的研製工作都是相當艱巨的。
只是,隨著快速戰列艦在戰場上積累的戰鬥經驗越來越豐富,其弊端也暴露了出來。
當時,美英認為帝國正在暗中幫助德國設計建造排水量超過了45000噸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帝國確實在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中為德國提供了幫助,只是如同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一樣,大部分設計工作還是由德國完成的)。同時,帝國也認為英美在暗中支持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
新式主炮帶來的重量問題還不大,可隨著主炮威力提高,防護也要隨之提高。
也就是說,在43000噸的排水量之內,就能設計出足以滿足海軍要求的戰列艦。
相對而言,動力設備的重要性甚至在彈藥艙之上。如果戰艦在戰鬥中失去了動力,結果肯定會非常悲慘。
加寬艦體,而艦長又要有所控制,戰艦的航行阻力必然會遠遠大於一般的戰列艦。如此一來,就成了放大版的英宗級戰列艦。當時,海軍已經明確要求其最快速度必須超過三十節,最好能夠達到三十三節。根據工程師的計算,即便優化艦體水線以下部位的線條設計,其主機功率也要比英宗級增加百分之五十,才能使其速度超過三十節。
※※※※
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初,帝國海軍就委託江南造船廠展開設計工作。
標準排水量:48500噸(「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分別為48700噸與49100噸),滿載排水量:55400噸(「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分別為55200噸與56300噸),最大排水量:58450噸(「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分別為58500噸與58800噸);總長268.5米(「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為271.3米),水線長度:259.7米(「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為262.4米),型寬:33米,吃水:11.2米;定員:1948人(充當旗艦時為2081人)。
最終,「北直隸」號與「南直隸」號還晚于江南造船廠建造的「松江府」號與大連造船廠建造的「遼省」號。所以,該級戰列艦在不同的文獻中,又被稱為「北直隸」級或者「松江府」級,只是一般情況下,都稱其為「省級」。
設計工作也就因此而耽擱了下來。
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前三版的設計中,省級原本計劃採用450毫米口徑的新主炮。
從全世界範圍看,省級戰列艦開創了主力艦的新時代。
當然,獨立發電機帶來的好處是極為巨大的。在作戰中,獨立發電機可以為戰艦上的主要用電「大戶」,即各種火炮,電台,以及雷達提供充足的電力。另外,如果艦體受損,主機無法提供足夠的電力,還可以為抽水機供電。最重要的是,這不會影響到主機輸出到推進系統上的功率,對戰艦在作戰時的航速幾乎沒有影響。
當時,帝國已經研製出了燃油型內燃機,並且首先將其用到了海軍主力艦上。只是,燃油型內燃機需要使用的是極為昂貴的柴油,也因此導致大部分戰艦都無法使用。主要是由重油裂化產生的柴油還無法大批量生產。
當時,江南造船廠的總工程師,也就是省級戰列艦的主任設計師汪華華已經提出,只有海軍將排水量的上限放寬到55000噸,才能設計出滿足海軍要求的新式戰列艦。如果要戰列艦的性能進一步提高,並且為今後留下改進餘地,其標準排水量至少應該放寬到60000噸。
按照這一防護要求,即便採用縮短艦長的設計,裝甲重量也將超過24000噸,要想在45000噸的排水量之內裝上24000噸的裝甲,就必須犧牲動力,或者犧牲火力,不可能兼顧三項主要性能。
帝國海軍也管不了那麼多了,48000噸的排水量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再說了,美國遲早都會參戰,帝國海軍可不想讓自己的戰列艦在戰場上遇到打不過的對手。顯然,只有按照最優設計的省級戰列艦才能讓帝國海軍在戰列艦的性能方面繼續保持領先位置,並且繼續獲得壓倒敵人的數量優勢。
如果說皇帝級戰列艦拉開了快速戰列艦時代的序幕,省級戰列艦則是快速戰列艦登峰造極的代表之作。
省級徹底放棄了皇帝級乙型的動力艙布置方式,說白了,就是太緊湊了,生存能力低到讓海軍無法接受。八台鍋爐與四台蒸汽輪機分別置於四座鍋爐艙與四座輪機艙之中,且相互間有厚達120毫米的裝甲隔板。另外,由蒸汽輪機帶動的發電機也被單獨設置在了艦體兩側的四個電力艙內,並且得到了良好的保護。
結果,海軍立即修改了防護標準,要求全面加強防護設計。
最終,海軍修改了戰術指標,放棄了一定要使用450毫米口徑主炮的要求。
結果也是毋庸置疑的,省級戰列艦的採購價格是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一點八倍,即便在大批量建造之後,其採購價格也是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一點七倍!
按照服役時間:松江府號,遼省號,北直隸號,南直隸號,台灣號,廣東號,江蘇號,吉林號,河北號,福建號,浙江號,廣西號。
很簡單,30節以上的航速,在任何一場海戰中的實際意義都不大。不說別的,炮戰中,沒有任何一艘戰艦會以30節以上的速度航行。即便是在追擊戰中,考慮到天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30節以上的航速也沒有多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