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登峰造極——海洋級戰列艦

戰列艦

登峰造極——海洋級戰列艦

在由江南造船廠的副總工程師完成了最後的細節設計之前,帝國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六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海洋」級戰列艦。建造工作隨即就緊鑼密鼓的展開,當時很多工程師與老資格的技術工人都自覺的放棄了休息時間,似乎他們想用親手建造的戰列艦來告慰已經離去的總工程師,讓汪華華的在天之靈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後一點熱量所做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作為教育帝國百姓的工具,海洋級在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帝國海軍強大實力的同時,也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數百年來先輩為國家強大,為民族興旺做出的巨大貢獻,更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海洋與海軍的重要性。
相對而言,六艘海洋級戰列艦在戰後的命運要比那些在戰爭結束之後就陸續退役,並且拆解出售的戰列艦幸運得多。
汪華華也成為了帝國歷史上,唯一榮獲了「海軍榮譽勳章」,「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帝國榮譽勳章」與「帝國皇室榮譽勳章」的船舶工程師。另外,帝國皇室還追授其為帝國世襲伯爵(平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其爵位由其子嗣繼承。
標準排水量:65750噸,滿載排水量:73200噸,最大排水量:78450噸;總長:287.6米,水線長度:274.5米,型寬:37米,吃水:12米;定員:2284人(充當旗艦時為2421人)。
提高火力密度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主炮數量。雖然提高主炮的射擊速度也能增強火力密度,但是提高射速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過快的射速對主炮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而在海戰中,不管是近戰還是遠戰,只要打擊對象是敵人的戰列艦,主炮就得全裝葯發射穿甲彈,而不可能減少裝藥量,以降低穿甲彈的穿透威力。射速過高,將導致炮管無法及時散熱,從而導致膛線快速磨損,最終使炮管迅速報廢。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在提出下一級戰列艦的戰術指標時,就明確提到,至少要增加兩門主炮。顯然,最可靠的方案像省級乙型戰列艦那樣,通過加長艦體,增加艦寬來增加一座三聯裝炮塔,使主炮的數量達到十二門。
只是,在完成最終的設計之前,汪華華就去世了。
可以說,六艘海洋級戰列艦退役之後,在另外一個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只是,汪華華並沒有能夠看到這級戰列艦最後的英姿。
可以說,這些巨大的榮譽都不足以表彰汪華華在戰爭期間為帝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
結果,第二批六艘的訂單還沒有下達,海軍就撤消了建造令。
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級設計,並且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最後建成的是德國海軍的威廉皇帝級戰列艦),海洋級代表了戰列艦——這個稱霸海洋數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終極實力,也絕對算得上是戰列艦中登峰造極的作品。
也許,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燦燦的勳章,而是由他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列艦的雄偉身姿吧。
主裝甲帶:350-480毫米,裝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裝甲隔艙: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當時,帝國海軍訂購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戰爭結束前建成服役,最後兩艘拖到了戰後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國內閣政府削減了軍費投入,特別是海軍的軍費。另外,海軍得把軍費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來建造登陸艦,建造其他各類更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戰艦。
戰後,六艘戰列艦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後被封存。
如果說海軍元帥級戰列艦開啟了「超戰列艦」的時代,那麼帝國海軍對這種戰列艦並不是感到完全滿意,最大的問題還是火力密度。
當然,隨著大戰進入尾聲,海洋級也成為了戰列艦的絕唱。
本來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穿甲能力設計的,而美國的十八英寸艦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彈的情況下,穿甲能力比帝國海軍的450毫米艦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說,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是足夠的,因此就沒有多大的必要加強海洋級的防護能力。
在設計工作完成之後,因為多年積勞成疾,帝國最偉大的,也是最有才華的艦船設計工程師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病逝的時候,汪華華年僅51歲。可以說,這個年紀是絕大部分船舶總工程師的黃金年齡。在此之前,汪華華一共主導了七級戰列艦,三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並且在其他十多級戰艦的設計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毫無疑問,他的成就幾乎是所有後來者都無法超越的。
去世之後,帝國海軍、帝國議政院、帝國內閣與帝國皇室先後追授其最高榮譽勳章。
其主要性能為:
其實,在汪華華的最初設計構想中,不但要加強火力,還要全面加強防禦,以應對美國海軍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裝備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脅。以當時的條件,標準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噸以上,從而使戰艦的航速降低到27節左右。
論排水量,論火力,論裝甲防護,無一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
如同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壯的戰艦之後,都會萌發參加海軍,在海洋上為帝國建功立業的念頭一樣。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踏上海洋級戰列艦的甲板時,誰能保證他們不會萌發同樣的念頭,誰能保證他們中間不會誕生如同陳淵洋、袁承宗那樣的,駕馭著戰艦,為帝國在四大洋上征戰的海軍名將呢?
主炮:12門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艦炮(4×3),副炮:24門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艦炮(8×3),速射炮:20門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艦炮(10×2)。
在隨後的數十年之中,六艘戰列艦由先後三次重新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為帝國繼續征戰。
另外,提高射速也不但不能保證炮擊精度,還將迅速消耗炮手的體力與精力。
很明顯,海洋級是海軍元帥級的火力加強版。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級戰列艦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軍元帥級還短了三個月!
按照服役時間:太平洋號,印度洋號,大西洋號,北冰洋號,爪哇海號,北海號(后兩艘在戰後服役)。
接替他的副總工程師沒有能夠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設計,而只是簡單的加強了戰列艦的火力,沒有將防護水平同等提高。
當然,防護上的問題並不嚴重。
最重要的是,這六艘戰列艦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後,均返回了出生地,並且改建成了海軍博物館,供帝國百姓,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參觀遊覽。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多年,帝國的年輕一代仍然能夠在這六艘停靠在碼頭旁的戰艦上體會到當年先輩駕馭著它們征戰全世界的颯爽英姿。
因為海軍元帥級的最後設計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華華領導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隊伍完成的,所以海軍這次直接將設計工作安排給了江南造船廠,並且再次任命汪華華為總工程師,負責該級戰列艦的所有設計工作。
當然,從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慮,加強防禦不會有壞處。
當然,戰爭不會因為汪華華的離去而停止。
鍋爐: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七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3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9節,續航力:21000海里16節。
反正,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考慮過提高戰列艦的主炮射速。
帝國海軍已經認識到,九門主炮很難在海戰中發揮出足夠的火力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