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巡洋艦

多面殺手——省會級輕巡洋艦

巡洋艦

多面殺手——省會級輕巡洋艦

可以說,帝國海軍的顧慮是非常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要想發揮「海龍」級大型巡洋艦的戰鬥力,需要為其配備一種戰艦。
最終拔得頭籌的仍然是帝國在建造巡洋艦方面最具實力的崇明造船廠。
七十一年(39年)初,四家造船廠都收到了消息,要求暫停建造工作。隨即,帝國海軍要求崇明造船廠在盡量不改動原有設計的情況下,將省會級輕巡洋艦的巡航速度提高到十八節,並且將續航力至少提高到一萬五千海里,以滿足伴隨「海龍」級大型巡洋艦執行破交作戰任務的最低要求。
主炮:15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5×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戰爭中,松花江級在伴隨艦隊作戰時,確實能夠有效的對付敵人的驅逐艦與輕巡洋艦,卻難以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相反,排水量大得多的漢江級與揚子江級在實戰中甚至能夠對抗敵人的重巡洋艦。
換句話說,重點不再是限制排水量,而是提高性能,特別是防護、生存、續航與適航性能,並且要求在設計的時候就留下改進的空間,為今後增添各種新式設備留下地方,並且要求戰艦上的發電機功率能夠為今後安裝的雷達,長波電台等電子設備提供足夠的電能。當時,帝國海軍甚至參考了漢江級的設計,要求具有改裝為重巡洋艦的潛力。只是,這個要求很快就被海軍自己否決了。
戰爭爆發之前,出於成本考慮,帝國海軍首先建造了噸位較小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
當然,帝國海軍對改進結果也是比較滿意的。
要將巡航速度提高四節,將續航力提高四千海里,還得不對艦體做過大的改動,也就不能更換相關的設備。可以說,這讓造船廠的工程師很頭痛。
標準排水量:13000噸,滿載排水量:16800噸,最大排水量:18700噸;總長:192.6米,水線長度:184.4米,型寬:18.7米,吃水:7.0米;定員:732人。
可以說,這份設計又保守得有點過頭了。
※※※※
省會級的水下防禦能力在實戰中得到了考驗。第二批與第三批的二十八艘中,沒有一艘在戰爭期間被魚雷擊沉!
其主要性能為:
這就是艦體水線以下部位的防魚雷隔艙。
敲定了基本設計方案之後,立即進入了細節設計階段。
這次,崇明造船廠的設計就保守得多了。
其最終結果很明顯,第一批八艘省會級的防魚雷能力大大降低。
到六十九年(37年)年底,崇明造船廠才完成了第三次設計。
主炮:15門六十七年性150毫米L52型艦炮(5×3),副炮:12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6×2),魚雷:2具三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各備雷10條)。
因為前八艘與后二十八艘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前八艘由被稱為「瀋陽」級,而後二十八艘被稱為「綏城」級。只是,帝國海軍並沒有對其進行嚴格區分,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巡洋艦服役,前八艘省會級也逐漸退出了破交作戰行動,在進行改進(主要就是恢復防魚雷隔艙,換上大型魚雷發射器,加強關鍵部位的裝甲,但沒有增加兩座速射炮炮塔,後來,也正是通過速射炮炮塔的數量來區分前八艘與后二十八艘)之後,編入了作戰艦隊,使其恢復了本來面目。
最終,造船廠的工程師只能委託汽輪機廠將原有的汽輪機進行修改,使其標準輸出功率提高百分之三十(並非最大輸出功率),同時想方設法的戰艦上增設油艙,以攜帶更多的燃油,提高續航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原本用來抵抗魚雷攻擊的艦體隔艙(空艙)全部設置為油艙,並且壓縮艦員的生活空間,增加油艙容積。為了不讓排水量增大得過多,從而降低巡航速度,工程師還不得不取消了一些關鍵部位的強化裝甲,減少了兩座副炮炮塔,並且將標準魚雷發射期改成了簡易發射器,魚雷儲量也減少了一半。
說白了,在帝國海軍的觀念中,輕巡洋艦就是輕巡洋艦,而輕巡洋艦絕不應該是一種昂貴的戰艦,應該是買得起,用得起,損失得起的普通戰艦,是海軍在戰爭期間能夠大規模採購,能夠大幅度提高海軍作戰能力的戰艦。
標準排水量:13500噸,滿載排水量:17850噸,最大排水量:19250噸;總長:192.6米,水線長度:184.4米,型寬:18.7米,吃水:7.2米,定員:778人。
為了加快設計進度,讓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少犯「經驗主義」錯誤,海軍派駐到崇明造船廠的船舶專家超過了二十人,而且這些人幾乎全程參与了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
六十九年(37年)五月,在合同最後期限前一天,崇明造船廠提交了第二份設計方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證明,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的生存能力是相當低的,而且在遇到有護航戰艦的商船隊的時候,單獨行動的破交艦往往只能望洋興嘆,難以進行有效的攻擊。即便「海龍」級異常強大,可以輕易的蹂躪任何一種護航戰艦,可是作為一種昂貴的大型戰艦,去扮演「獨行俠」肯定不太合適。
在此情況下,海軍要求第二批省會級會到原來的設計思路上來,通過縮短續航力,降低標準巡航速度,提高戰艦的戰鬥力與防護性能。
當時,帝國海軍正在建造「海龍」級大型巡洋艦,而且已經明確了這種戰艦的用途:破交作戰。因此,「海龍」級大型巡洋艦的續航力大得驚人,甚至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正在設計的所有快速戰列艦。更重要的是,「海龍」級的設計巡航速度是十八節,而不是戰列艦的十四節。
當時,崇明造船廠非常清楚海軍需要什麼樣的戰艦,可是其理解卻有點過頭了。
對造船廠來說,這肯定又是一件麻煩事,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海軍需要第一。
當時,帝國海軍就意識到,即便松花江級能夠執行大部分由輕巡洋艦執行的任務,可是過低的排水量限制了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同時還降低了防護能力與適航性能。這些,都會對松花江級的作戰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地名解釋:北冰港——馬加丹,鵬城——雅庫茨克,極東——阿納德爾,冰灣——帕拉納,綏城——彼得巴甫羅夫斯克,北海——烏蘭烏德,柏楊——伊爾庫茨克,灣河——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從這些性能就能看出,省會級的火力與漢江級相當,魚雷攻擊能力甚至不如漢江級。裝甲防護方面,省會級比漢江級僅有相當有限的提高,只是在結構設計方面比漢江級好得多,超過了大部分輕巡洋艦。
瀋陽號,長春號,哈爾濱號,海參崴號,北冰港號,鵬城號,極東號,冰灣號。
也正是從省會級輕巡洋艦開始,帝國海軍放棄了輕巡洋艦的標準,開始建造能夠使用多種任務,能夠在戰場上得到廣泛應用的「多用途巡洋艦」(一般被稱為通用巡洋艦)。
結果,第二批省會級幾乎完全變了樣。
原因很簡單,「海龍」級太昂貴了,帝國海軍只訂購了四艘。而且在全面審核了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成本之後,海軍認為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價格將比海龍級低得過,可以大批量採購,從而可以由大型巡洋艦單獨組成破交艦隊,而不需要由輕巡洋艦擔任破交作戰任務。
十二月二十四日,首艦「瀋陽」號就在崇明造船廠正式動工了。
最終,帝國海軍的目光落到了剛剛動工建造的省會級輕巡洋艦上。
綏城號,北海號,柏楊號,灣河號,石家莊號,呼和浩特號,烏蘭巴托號,烏魯木齊號,蘭州號,西寧號,西安號,太原號,濟南號,鄭州號,合肥號,武漢號,成都號,拉薩號,昆明號,貴陽號,南寧號,廣州號,南昌號,長沙號,福州號,杭州號,海口號,台北號。
五月,改進設計基本上完成,建造工作再次開始。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允許輕巡洋艦的設計排水量超過一萬噸。
實際上,帝國海軍一直非常重視輕巡洋艦。不管是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輕巡洋艦一直是帝國海軍的主要戰鬥力量。在很大多時候,帝國海軍對輕巡洋艦的重視程度甚至不亞於主力艦。在和平時期,帝國海軍寧願延緩主力艦的建造工作,也要盡量保持輕巡洋艦的戰鬥力。
只是,建造工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只是當時沒有可以替換的方案。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勉強採納了崇明造船廠的設計方案,並且提出了改進設計要求。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會級輕巡洋艦服役,西南級與松花江級輕巡洋艦陸續退出了一線戰場。
隨著戰爭一步步的迫近,帝國海軍肯定需要更多,更強的輕巡洋艦。
名義上是改進設計,實際上第二版設計方案幾乎完全被推翻,相當於重頭設計了一遍。
服役之後,八艘省會級全都編入了海龍級大型巡洋艦的破交艦隊。
主裝甲帶:110-150+50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75毫米,炮塔:17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70毫米。
第一輪招標之後,帝國海軍給了崇明造船廠一份價值一百五十萬金元的再設計合同。按照合同規定,崇明造船廠如果能夠在半年之內重新提交,並且得到海軍採納的設計方案,這一百五十萬金元就是給造船廠的獎金。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海軍將採用其他造船廠的設計方案,並且在今後的建造中從建造費用內扣除這一百五十萬金元。
可以說,經過這一次改進,省會級的前八艘已經不是輕巡洋艦了,而是專門用來執行破交任務的破交艦。
鍋爐:8台六十九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年型(乙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節,續航力:15000海里18節。
在採購了第二批之後,帝國海軍又迅速追加了第三批十四艘的訂單,使省會級的總產量達到了三十六艘!由此可見,省會級的性能確實讓海軍感到很滿意。
另外,就是省會級的續航力仍然顯得有點短,難以全程伴隨大型巡洋艦活動。
七十年(38年)八月,所有細節設計工作完成。當年年底,帝國海軍就用一筆特別經費採購了第一批八艘,並且將建造任務分配給了當時能夠承擔輕巡洋艦建造工作的四家造船廠。
這次,海軍卻不再要求省會級具有強大的續航力。
主裝甲帶:110-150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50-80+75毫米,炮塔: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50毫米。
最初的時候,省會級是按照被一條93式氧氣魚雷擊中之後不會沉沒,被550毫米(西方國家為二十一英寸)魚雷擊中不會完全喪失戰鬥力而設計的。顯然,這個防魚雷強度超過了所有輕巡洋艦的標準。
這次的設計方案讓海軍比較滿意,主要是排水量增加到了一萬三千噸,在保持輕巡洋艦的火力標準下,其他各項性能都有非常明顯的提升,特別是在防護、生存、續航與適航性能方面,比起普通的輕巡洋艦提高了足足一個等級。
其主要性能:
該計劃隨同「皇帝」級戰列艦,「海龍」級大型巡洋艦一起被提交給了內閣政府,並且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因為戰爭迫在眉睫,所以帝國內閣政府對新式輕巡洋艦的價格管理放得更寬了一些,讓帝國海軍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建造噸位足夠大的輕巡洋艦。
因為在設計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加上再次開工建造時需要更換大量設計圖紙,耽擱了施工進度,所以省會級沒能跟皇帝級戰列艦一同服役,而是與四艘「海龍」級,也就是與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一同服役。
最合適的當然是輕巡洋艦,可是帝國海軍沒有一種在役的輕巡洋艦的續航力,巡航速度能夠跟得上「海龍」級大型巡洋艦。如果用這些輕巡洋艦配合「海龍」級行動,只能拖「海龍」級的後腿。
當時,為了讓崇明造船廠儘快完成設計,帝國海軍還專門派遣了幾名懂戰艦設計的軍官去造船廠協助工作。當然,這些軍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讓造船廠的工程師在設計戰艦的時候盡量把握海軍的意圖,不要再劍走偏鋒。
只是,當時其他幾家造船廠的設計方案仍然沿著海軍原來的思路在走,性能差得更遠。
鍋爐:8台六十九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6節,續航力:12000海里14節。
可以說,這個改進要求顯得有點過分。
從性能對比上就能看出,第二批省會級加強了武備(多了四門速射炮,魚雷發射器也變成了五聯裝),加強了防禦(主裝甲帶,水平裝甲,炮塔與司令塔都得到了加強),可其最大的變化是性能數據上看不出來的。
除了裝假比漢江級多了大概一千噸之外,省會級多餘出來的排水量幾乎都用於提高續航力與巡航速度了。
主要就是適當提高排水量,以全面增強戰艦的戰鬥力。
※※※※
比如,漢江級的載油量只有2450噸,占排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省會級的載油量達到了4750噸,占排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可是,其續航力僅比漢江級多了3000海里,主要原因就是其巡航速度達到了十八節,而不是相對理想的十四節。
可以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省會級輕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在戰爭爆發之後設計的第一種具有強大艦隊作戰能力的輕巡洋艦。
正是出於這個考慮,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就提出了建造一種新式輕巡洋艦的要求。
而在第一批八艘中,因為要增大續航力,工程師只能在防魚雷隔艙上打主意。
可想而知,當時帝國海軍有多麼重視這種輕巡洋艦。
如此一來,「海龍」級服役之後將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問題:沒有搭檔。
在其第一輪投標中,拿出的設計方案不像輕巡洋艦,更像是後來的大型巡洋艦。其設計性能自然不用多說,強大到讓海軍都有點意外。可同樣的,其價格也不用懷疑,肯定昂貴到讓海軍無法接受。
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省會級巡洋艦因為裝備的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主炮,所以仍然被定義為輕巡洋艦。實際上,從排水量、防護能力、續航力等各方面來看,省會級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輕巡洋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多用途巡洋艦的鼻祖,也成為了巡洋艦大型化的始作俑者。
其排水量控制在了一萬噸,仍然採用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主炮,且主炮數量仍然是十五門,採用一百毫米口徑的速射炮,設計航速達到了三十五節,而多餘的大部分重量都用來提高戰艦的生存力。
艦型方面,為了提高速度,降低續航阻力,省會級採用了大長寬比艦體。
也就在前八艘省會級正在建造的時候,隨著戰爭爆發,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第二批十四艘省會級輕巡洋艦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