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驅逐艦

戰前帝國驅逐艦年表

驅逐艦

戰前帝國驅逐艦年表

與炮利甲堅的戰列艦,與縱橫馳騁的巡洋艦相比,驅逐艦往往被認為是輔助戰艦,並不屬於大型戰艦。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事實證明,驅逐艦不但在海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能夠完成很多戰列艦與巡洋艦無法完成的任務。
當時,帝國海軍對「驅逐艦」做了明確的界定。
廈門造船廠:「秋風」號(七十年),「冬風」號(七十一年),「沙風」號(七十一年),「刀風」號(七十二年),「火風」號(七十二年)。
香港造船廠:「昌邑」號(五十年),「壽光」號(五十一年),「昌樂」號(五十一年)。
正是如此,驅逐艦才有了「海上多面手」的美譽。
帝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前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驅逐艦。于明歷五百三十一年(公元1899年)完成設計,並且於同年開工建造。在長達八年的建造期間,該級驅逐艦做了多次改進,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按照計劃,該級驅逐艦將建造三十六加十二艘(后十二艘是甲級驅逐艦的配額),後來又追加了二十四艘的建造計劃,最終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014號、1020號、1021號、1031號、1032號、1043號、1050號、1051號、1052號、1068號、1069號、1070號。
馬尾造船廠:「秋潮」號(六十四年)。
作為條約期間的驅逐艦,波級帶有明顯的條約特徵,即排水量大,火力強,魚雷攻擊能力強,適航性優秀,能夠伴隨艦隊進行遠航作戰,甚至能夠頂替輕巡洋艦,執行部分艦隊作戰任務。結果,波級驅逐艦的造價居高不下,導致帝國海軍只訂購了十二艘。顯然,對戰後的帝國海軍來說,這中「高大全」的驅逐艦是難以消受的。
在這種特殊歷史背景下,帝國海軍開始批量建造一種比巡洋艦小得多,服役年限短得多,續航能力短得多,主要集中在近海活動,裝備有數門重型火炮,速度超過海盜船的,專門用來對付海盜的戰艦,並且稱其為「驅逐艦」。即「驅逐海盜的戰艦」。
馬尾造船廠:1109號、1110號、1111號、1112號。
當時,大明帝國已經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擁有全世界七成以上的殖民地,控制著數百個港口,上千支船隊,數以萬計的商船將帝國產出的工業品輸往世界各地,並且將產自全世界的資源運回帝國。
嚴格的說,乙級驅逐艦並非全新設計,而是丙級的標準簡化版本。設計中,工程師大量採用了標準化部件與標準化建造工藝,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建造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當然,乙級驅逐艦的性能比丙級也有所降低,完全是針對戰時需要生產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乙級驅逐艦彌補了帝國海軍力量上的空缺,在整個大戰期間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帝國海軍最為活躍的一級驅逐艦。另外,乙級驅逐艦也是帝國海軍最後一級採用編號命名的驅逐艦。
帝國海軍批量建造的第一型驅逐艦。于明歷五百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完成設計,並且於同年開工建造。按照計劃,該級驅逐艦將建造二十四艘,最終因更先進的型號提前完成設計,只建造了十二艘。其中:
營口造船廠:「寒亭」號(五十年),「安丘」號(五十一年),「諸城」號(五十一年)。
隨著乙級、丙級與丁級驅逐艦在戰爭中大量損失,加上建造主力艦耗費了大量資源,帝國海軍無力大規模建造江浙級這類大型遠洋驅逐艦,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一種排水量稍小,價格低廉,能夠大批量建造的艦隊驅逐艦。武漢造船廠就在江浙級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設計,大大節約了建造成本,並且在明歷五百四十九年開工建造。原本計劃建造一百四十四艘,完全取代甲級與乙級驅逐艦,並且彌補損失的其他驅逐艦。只是開工時已近臨近戰爭結束,所以最終只建成了二十四艘,其中八艘還在戰後完工。其中:
秦皇島造船廠:「膠州」號(五十年),「城陽」號(五十一年),「黃島」號(五十一年)。
秦皇島造船廠:1210號、1211號、1212號、1234號、1235號、1236號、1258號、1259號、1260號。
廈門造船廠:「武進」號(四十八年),「丹徒」號(四十九年),「儀征」號(四十九年),「蘭溪」號(五十年),「天台」號(五十年),「寧海」號(五十一年)。
戰爭爆發后,驅逐艦在戰場上的作用日漸突出,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特別在護航作戰方面,驅逐艦顯示出了不亞於快速巡洋艦的戰鬥力,而且造價更低廉,速度更快,需要的海軍官兵更少,這都有利於帝國海軍。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國海軍就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續航能力更強,火力更猛的遠洋型驅逐艦替代快速巡洋艦,用於船隊護航。江浙級就是海軍這一要求的產物。該級驅逐艦前後共分兩批次建造了四十八艘。其中:
馬尾造船廠:「萊陽」號(五十年),「萊州」號(五十一年),「平度」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夏波」號(六十一年),「雨波」號(六十二年),「汐波」號(六十三年)。
很快,驅逐艦就完全取代了魚雷艇,成為了各國海軍中裝備魚雷,並且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以集群方式活動,對付敵大型戰艦的主力艦種。從存在的意義上講,驅逐艦確實是「驅逐」了魚雷艇的戰艦。
潮級(春潮級):
香港造船廠:「馳風」號(七十一年),「迅風」號(七十一年),「閃風」號(七十二年)。
正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戰後驅逐艦逐漸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力。
不管是動用戰列艦,還是動用巡洋艦,對付海盜總有「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風級驅逐艦是現代通用驅逐艦的鼻祖,而且在設計中確立了大量造艦標準,並且採用了標準化建造工藝。因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風級驅逐艦的變型非常多,應用也非常廣泛。從此驅逐艦成為了真正的「海上多面手」。
哪裡有財富,哪裡就有掠奪。
隨著專門用魚雷攻擊,並且足以摧毀大型戰艦的軍艦,即「魚雷艇」的出現,各國海軍都面臨著一個難題:怎麼對付這種頗具威脅的小型軍艦?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驅逐艦已經成為了各國海軍中不可否缺的重要戰艦。
最初的魚雷艇相對較大,速度不快,稱其為「雷擊艦」更為合適。
營口造船廠:「春風」號(七十年),「夏風」號(七十一年),「東北風」號(七十一年),「東南風」號(七十二年),「冰風」號(七十二年)。
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最後一級驅逐艦,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后經多次修改,多次調整,最終於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完成,這也是帝國海軍設計時間最長的一級驅逐艦。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帝國海軍一次撥款訂購了二十四艘。其中:
營口造船廠:「六合」號(四十八年),「棲霞」號(四十九年),「錫山」號(四十九年),「鎮海」號(五十年),「北倫」號(五十年),「奉化」號(五十一年)。
武漢造船廠:「東風」號(六十七年),「陸風」號(六十八年),「海風」號(六十九年),「雷風」號(七十年),「潮風」號(七十一年),「炎風」號(七十一年),「和風」號(七十二年),「寒風」號(七十二年)。
武漢造船廠:「春波」號(六十一年),「雪波」號(六十二年),「潮波」號(六十三年)。
營口造船廠、1117號、1118號、1119號、1120號。
作為大型遠洋驅逐艦,江浙級的設計目的是為遠洋船隊護航,因為擁有媲美快速巡洋艦的火力,以及超過其他驅逐艦的適航能力。問題是,戰爭中,江浙級多被派去為主力艦護航,並且參加艦隊決戰。因此,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江浙級的損失相當慘重,先後有二十二艘戰沉!剩餘的二十六艘一直在帝國海軍服役,並且陸續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武漢造船廠:「蓬萊」號(五十年),「福山」號(五十一年),「棲霞」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1003號、1007號、1011號。
廈門造船廠:1019號、1027號、1029號、1041號、1045號、1049號、1065號、1066號、1067號、1083號、1084號、1085號。
「衛士」號裝備了一門八十毫米火炮,兩門五十毫米火炮,以及三條魚雷,速度達到了二十五節,能在海上毫無困難的獵殺雷擊艦,並且用攜帶的魚雷攻擊敵人的大型戰艦。
廈門造船廠:1121號、1122號、1123號、1124號。
武漢造船廠:「春潮」號(六十三年)。
南京造船廠:1204號、1205號、1206號、1228號、1229號、1230號、1252號、1253號、1254號。
南京造船廠:「西風」號(六十七年),「信風」號(六十八年),「洋風」號(六十九年),「電風」號(七十年),「汐風」號(七十一年),「霧風」號(七十一年),「雨風」號(七十二年),「雪風」號(七十二年)。
乙級:
因為受到條約限制,各國均無法建造太多的主力艦,連巡洋艦都只能按照條約規定建造。所以,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通過提高輔助艦艇的戰鬥力來提高艦隊的戰鬥力。驅逐艦的魚雷攻擊被認為是對主力艦最有威脅的攻擊,因此各國在驅逐艦上的投入都急劇增加,並且紛紛提出了建造大型驅逐艦的設想。同時,指揮驅逐艦編隊作戰,成為了另外一個重點。潮級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誕生的,這也是帝國海軍唯一一級帶有「驅逐領艦」性質的驅逐艦。總共僅建造了四艘。其中:
甲級:
秦皇島造船廠:1113號、1114號、1115號、1116號。
江浙級(常熟級):
作為一級批量建造的驅逐艦,甲級在卻敵級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改進,性能也有明顯提高,算得上是當時比較先進的驅逐艦。只是,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出現,甲級驅逐艦日顯落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該級驅逐艦已經難以滿足戰爭要求。整個大戰期間,十二艘該級驅逐艦都集中在近海活動,幾乎沒有伴隨主力艦隊參加重要海戰。
南京造船廠:「夏潮」號(六十三年)。
明歷五百二十二年(公元1890年),隨著「衛士」號在帝國武漢造船廠順利下水,現代驅逐艦登上了歷史舞台。
汕尾造船廠:1219號、1220號、1221號、1243號、1244號、1245號、1267號、1268號、1269號。
風級(東風級):
因為服役時,大規模海戰基本上已經結束,所以山東級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引人矚目的表現。另外,因為該級驅逐艦存在設計上的問題,所以在戰後陸續退役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帝國海軍急需護航戰艦,該級二十四艘驅逐艦又陸續解封,並且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南京造船廠:「張家港」號(四十八年),「宜興」號(四十九年),「金壇」號(四十九年),「武原」號(五十年),「武康」號(五十年),「長興」號(五十一年)。
營口造船廠:1018號、1030號、1033號、1038號、1042號、1048號、1062號、1063號、1064號、1080號、1081號、1082號。
南京造船廠:「文登」號(五十年),「乳山」號(五十一年),「牟平」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1015號、1022號、1024號、1034號、1036號、1044號、1053號、1054號、1055號、1071號、1072號、1073號。
丁級(丙改):
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驅逐艦邁向輝煌頂點的第一步!
作為一種海戰利器,魚雷對海戰的影響極為深遠。
秦皇島造船廠:「冬波」號(六十一年),「雷波」號(六十二年),「浪波」號(六十三年)。
因為驅逐領艦與輕巡洋艦存在過大的任務重疊,而且造價並不比輕巡洋艦多多少,其任務適應能力反而不如輕巡洋艦。所以帝國海軍在匆匆完成了四艘潮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之後,放棄了建造驅逐領艦的想法,之後由輕巡洋艦擔任驅逐艦編隊的旗艦。
廈門造船廠:「五蓮」號(五十年),「膠南」號(五十一年),「撫遠」號(五十一年)。
因為相對狹隘的任務限定,驅逐艦一直沒有成為海軍的重要戰艦,甚至沒有得到大部分海軍的承認,更很少伴隨艦隊執行作戰任務。
另外,隨著速度提高,續航力增強,驅逐艦的速度越來越快,火力也越來越猛,在艦隊中擔任了偵察、護航、雷擊、反雷擊等各種戰術任務。
丙級:
波級(春波級):
馬尾造船廠:「秋波」號(六十一年),「霧波」號(六十二年),「海波」號(六十三年)。
為應對「雷擊艦」的威脅,帝國海軍首先提出發展一種小型火炮艦艇,隨後在設計中加入了使用魚雷攻擊大型戰艦的要求,造成設計與建造周期延長,最終服役時間晚于英國海軍的哈沃克號。
汕尾造船廠:「榮成」號(五十年),「萊西」號(五十一年),「嶗山」號(五十一年)。
海盜,特別是在鄰近奧斯曼帝國的海域,海盜成為了懸挂著龍旗的帝國商船的最大威脅,也成為了帝國海軍的最大挑戰。
「卻敵」號:明歷五百二十五年(公元1893年)三月十日在武漢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
馬尾造船廠:1004號、1008號、1012號。
廈門造船廠:1216號、1217號、1218號、1240號、1241號、1242號、1264號、1265號、1266號。
武漢造船廠:「常熟」號(四十八年),「太倉」號(四十九年),「吳江」號(四十九年),「嘉善」號(五十年),「平湖」號(五十年),「海寧」號(五十一年)。
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設計的第一級驅逐艦。因為當時帝國海軍最需要的不是驅逐艦,而是維持數量龐大的艦艇規模,並且為主力艦升級換代,所以該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直到明歷五百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才完成。最終,帝國海軍分兩批訂購了十二艘。其中:
香港造船廠:1222號、1223號、1224號、1246號、1247號、1248號、1270號、1271號、1272號。
相對而言,在甲級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乙級驅逐艦的設計相當成功,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成為了帝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不過,乙級驅逐艦也不是沒有問題,主要就是排水量偏小,炮火較弱,難以對付敵人的驅逐艦,所載魚雷的威力也偏小,對付大戰期間的主力艦略顯吃力。
馬尾造船廠:1207號、1208號、1209號、1231號、1232號、1233號、1255號、1256號、1257號。
營口造船廠:1213號、1214號、1215號、1237號、1238號、1239號、1261號、1262號、1263號。
馬尾造船廠:「南風」號(六十七年),「狂風」號(六十八年),「旋風」號(六十九年),「江風」號(七十年),「湖風」號(七十一年),「颶風」號(七十一年),「暴風」號(七十二年),「島風」號(七十二年)。
秦皇島造船廠:「在城」號(四十八年),「江寧」號(四十九年),「浦口」號(四十九年),「上虞」號(五十年),「慈溪」號(五十年),「餘姚」號(五十一年)。
馬尾造船廠:「溧陽」號(四十八年),「丹陽」號(四十九年),「句容」號(四十九年),「安吉」號(五十年),「臨安」號(五十年),「富陽」號(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廠:「江都」號(四十八年),「高郵」號(四十九年),「泰興」號(四十九年),「溫嶺」號(五十年),「臨海」號(五十年),「仙居」號(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廠:1105號、1106號、1107號、1108號。
山東級(蓬萊級):
「驅逐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帝國神宗皇帝年間。
秦皇島造船廠:1017號、1025號、1028號、1037號、1040號、1046號、1059號、1060號、1061號、1077號、1078號、1079號。
比如,主要執行護航任務的驅逐艦側重火炮威力,以及適當的裝甲防護。主要執行雷擊任務的驅逐艦更重視速度與搭載魚雷的數量。甚至出現了負責驅逐艦編隊的指揮任務,比其他驅逐艦大上得多的驅逐領艦。
作為全新設計的驅逐艦,丙型上看不到甲型驅逐艦的影子了。另外,超長的設計時間,讓帝國海軍逐漸意識到了驅逐艦噸位的重要性。加之戰前各國驅逐艦都有大型化的趨勢,因此在設計中,帝國海軍放寬了對噸位(成本)的限制。丙級驅逐艦也成為了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唯一一級能夠伴隨主力艦隊作戰的大型驅逐艦,其火力以及魚雷攻擊能力比乙級有大幅度的提高,適航能力更是遠遠超過了乙級。
可以說,在某些特定戰場上,不會出現戰列艦與巡洋艦的身影,但是在任何一個海戰戰場上都少不了驅逐艦。
武漢造船廠:1101號、1102號、1103號、1104號。
直到「魚雷」出現,驅逐艦才真正登上了海戰的舞台。
戰爭結束后,《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國擁有驅逐艦的總噸位,以及驅逐艦的技術性能指標做了明確的規定。加上飛速發展的技術,因戰術要求的差別,逐漸誕生了好幾個種類的驅逐艦。
隨著技術進步,驅逐艦的噸位越造越大,其戰術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
卻敵級: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艘驅逐艦,「卻敵」號在總體設計上存在著不少缺陷,但是其戰術性能得到了肯定,並且讓帝國海軍認識到了驅逐艦的重要性。隨後,帝國海軍停止了所有「雷擊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驅逐艦即扮演「反雷擊艦」的角色,又扮演「雷擊艦」的角色。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看,「卻敵」號拉開了帝國海軍驅逐艦的輝煌篇章。
認識到驅逐艦的重要價值之後,帝國海軍在「衛士」號的基礎上改進設計,開始大批量建造驅逐艦。隨後,英國、美國、德國等海軍強國也紛紛效仿,開始成批量的建造這種小型廉價的戰艦。
秦皇島造船廠:「冬潮」號(六十四年)。
相對於主宰海洋數百年的戰列艦,四處出擊的巡洋艦,驅逐艦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
馬尾造船廠:1016號、1023號、1026號、1035號、1039號、1047號、1056號、1057號、1058號、1074號、1075號、1076號。
武漢造船廠:1002號、1006號、1010號。
戰爭爆發后,噸位偏小的驅逐艦難以伴隨主力艦隊到遠洋作戰,丙級驅逐艦的數量偏少,難以滿足帝國海軍的作戰需求,因此帝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遠洋作戰,適合大批量建造,並且成本低廉的驅逐艦。在此情況下,丁級應運而生。其設計工作于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年底完成,隨即投入批量生產,最終分三批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201號、1202號、1203號、1225號、1226號、1227號、1249號、1250號、1251號。
汕尾造船廠:「涼風」號(七十一年),「追風」號(七十一年),「疾風」號(七十二年)。
秦皇島造船廠:1005號、1009號、1013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絕對是戰場上最為活躍,承擔任務最多的戰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前後建造了上千艘驅逐艦,總共有三百多艘驅逐艦在戰鬥中沉沒,或者被毀。可以說,驅逐艦的損失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與巡洋艦。同樣,也正是驅逐艦,以及驅逐艦上的帝國海軍官兵浴血奮戰,才讓帝國海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並且推動帝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即速度快,火力適中,以固定港口為活動基地,不具備單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小型艦艇。最後一點,成為了驅逐艦與巡洋艦的重要區別,並且被沿用了好幾百年。直到蒸汽機取代風帆,戰艦越造越大,驅逐艦才逐步具備了單獨遠航的能力。
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級驅逐艦。也是「標準驅逐艦」的第一級。按照帝國海軍的思量,今後的驅逐艦將盡量採用相同的艦體,只是根據任務不同,以及技術進步,採用不同的配備,從而適應不同的戰術要求。明歷五百六十六年(公元1934年),設計完成之後,帝國海軍首先撥款建造了十二艘。隨後,又追加了十二艘的訂單。七十一年,隨著戰爭威脅迫近,帝國海軍再度追加訂購了二十四艘。整個風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並且成為了帝國海軍在戰爭初期最主要的驅逐艦。其中:
秦皇島造船廠:「北風」號(六十七年),「龍捲風」號(六十八年),「颱風」號(六十九年),「河風」號(七十年),「山風」號(七十一年),「西北風」號(七十一年),「北極風」號(七十二年),「西南風」號(七十二年)。
香港造船廠:「靖江」號(四十八年),「江陰」號(四十九年),「海門」號(四十九年),「磐安」號(五十年),「景寧」號(五十年),「永康」號(五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