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補給艦

海上奶牛——天干地支級快速綜合補給艦

補給艦

海上奶牛——天干地支級快速綜合補給艦

很快,這一方案就被否決了。
顯然,這些臨時徵召的船隻無法滿足高強度戰爭的作戰需要。
由此可見,「天干地支」級在戰爭中發揮了多麼重大的作用。
相對於快速戰鬥支援艦,帝國海軍對海上綜合補給的認識比較晚。
相關的設計任務仍然委託給了南通造船廠。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帝國海軍提出了設計與建造快速綜合補給艦的要求。
再者,戰爭時期,艦隊的規模也在擴大,一支作戰艦隊往往包括了四艘戰列艦,八艘輕巡洋艦與十二到十六艘驅逐艦。
滿載時貨物分配:燃油15000噸,淡水1500噸,食物500噸,零備件:1000噸,其他1200噸。
拖到七十二年(40年)初,海軍才做出了讓步,基本上採納了造船廠的設計方案。
如果按照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滿足一支艦隊(至少二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與六艘驅逐艦)的後勤保障需要來計算,至少需要運載八千五百噸的彈藥,一萬五千噸燃油,二千五百噸淡水,五百噸食物,以及一千到一千五百噸的其他各類物資設備。如此一來,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至少得運載二萬八千噸貨物,如果要使其達到最低二十四節的巡航速度,以及一萬五千海里以上的航程,其滿載排水量必然超過五萬五千噸。
與快速戰鬥支援艦相比,快速綜合補給艦更為注重油水補給,同時具備一定的戰艦維護與修復能力。
相對而言,再多的,再密集的海外軍事基地都無法滿足艦隊高強度作戰時所需要的後勤保障與後勤補給。另外,維護海外軍事基地的代價非常巨大,不管是帝國海軍,還是其他任何一個海軍強國,都不可能在維持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在此情況下,要想提高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就必須增強海上補給能力。
戰爭初期,「天干地支」級承擔起了幾乎所有的前線油水補給任務,其身影出現在了各個戰場上。
其主要性能為:
鍋爐:4台六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86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4節,續航力:15000海里14節。
這一設計指導思想對該級快速綜合補給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二級快速綜合補給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有被統稱為「天干地支」級。
當時,帝國海軍的軍費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的資金都用來採購新式戰艦,而且「節氣」級快速戰鬥支援艦也在建造之中,所以帝國海軍沒有太多的經費來設計與採購快速綜合補給艦。從一開始,海軍就要求盡量降低成本。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南通造船廠的船舶工程師也沒有別的辦法,要想達到海軍提出的採購標準,他們必須盡量壓低價格,如果拿不到訂單,再好的艦船也只能停留在設計圖紙上,對船廠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空載排水量:19550噸,滿載排水量:38750噸;總長:217.5米,型寬:27.6米,空載吃水:7.3米,滿載吃水:9.2米;定員:497人。
很明顯,「天干」級採用了「節氣」級的船體與動力設備,只是做了小範圍修改。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實力最強大的海軍,帝國海軍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先進,規模最龐大的艦隊,還擁有世界上最完善,分佈最為廣泛的海外基地。
也正是由於「天干地支」級的出色表現,帝國海軍迅速認識到了綜合補給艦,乃至所有後勤保障戰艦的重要性,並且逐步在大戰期間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海上後勤保障體系,從而為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帝國海軍的統計結果,如果沒有「天干地支」級與「節氣」級,帝國海軍艦隊在戰爭初期的作戰效率將降低至少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很有可能無法在七十三年(41年)之前擊敗日本,從而輸掉太平洋戰爭。
以戰前的船舶建造能力,這樣的艦船即便能夠建造出來,價格都將高得離譜。
在「天干」級完工之前,海軍各艦隊承擔了更多的作戰任務。
最初的時候,帝國海軍還計劃通過將快速戰鬥支援艦的任務範圍擴大來滿足艦隊補給。
「天干」級與「節氣」級最大的區別在艙室布置上,在不運載彈藥的情況下,該級保障艦船取消了很多用於保護彈藥的措施,從而降低了建造成本,增加了載貨能力。另外,該艦船上的後勤保障設備也與「節氣」級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增加了四台大功率高壓泵,拆掉了用於運送彈藥的設備等等。
此時,戰爭已經爆發了,而且帝國海軍損失慘重,幾乎所有作戰艦艇都擔負著沉重的作戰任務,需要長期在海上活動。為了提供艦隊與戰艦的作戰效率,就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已經服役的「節氣」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在戰爭中的表現非常優秀,被譽為艦隊的「力量倍增器」。在此情況下,海軍提高了對後勤保障艦艇的重視程度,在規劃艦船建造計劃的時候,後勤保障艦艇僅排在主力艦之後。
為了降低設計費用,南通造船廠還大量借鑒了「節氣」級的設計理念,同時儘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設計指標。
四月份,四家承擔了快速戰鬥支援艦建造工作的造船廠拿到了快速綜合補給艦的訂單。
另外,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按照戰前標準設計的後勤保障艦船很快就會落後。戰爭爆發之後,各類戰艦都是越造越大,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很快就超過了四萬五千噸,最終甚至超過了六萬噸;輕巡洋艦的排水量也很快超過了一萬噸,最終發展成了多用途巡洋艦;驅逐艦的排水量也是直線上升,甚至超過了一戰時期的快速巡洋艦。隨著戰艦排水量增加,戰艦的載油量,載彈量,以及官兵數量都會增加,從而導致戰艦一次所需補給物資的數量急劇上升。
從後來了解到的情況看,帝國海軍在此時提高了性能要求,主要是海軍沒有採購經費,只能延遲採購時間。
海軍將其命名為「天干」級快速綜合補給艦,並且一次性訂購了十艘。
綜合這些因素,帝國海軍最終決定發展一種側重油水補給,具有綜合後勤保障能力的艦船。
從戰時安全形度考慮,也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面。
當時,帝國海軍並不是沒有專門用於油水補給的艦船。
相對而言,「地支」級與「天干」級的區別並不大,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在低緯度地區執行任務所必須的設備,比如在船員住艙增加了空調,並且在各油艙增設了溫度與濕度監控設備,將各油艙連通,以確保在高溫地區執行任務時不會出現危險。
如此一來,南通造船廠採用了設計「節氣」級的方法,即大量採用民船標準。
因為南通造船廠與海軍在採購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所以細節設計工作拖了下去。
速戰鬥支援艦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海軍需要用有限的兵力完成更為繁重的任務,比如鎮壓殖民地暴亂,保護海外領地,維護帝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保證帝國僑民的安全等等。另外,局部作戰與地方小規模衝突的戰鬥強度都不大,敵對力量幾乎無法威脅到帝國海軍的戰艦,艦隊最需要的是彈藥,而不是燃油。如此一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最為重視的就是以運送彈藥,提高戰艦持續作戰能力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由此可見,即便按照五萬五千噸的滿載排水量設計,二艘後勤保障艦船都難以為一支作戰艦隊提供後勤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已經認識到了海上油水補給的重要性。
在艦隊的要求下,海軍再次採購了十二艘,並且將其命名為「地支」級。
在鎮壓東北非洲與南亞殖民地暴亂的時候,帝國海軍就徵用了數艘民用油輪,並且臨時為這些油輪安裝了燃油與淡水補給設備,由其為持續作戰的艦隊提供油水補給。
七十一年(39年),初步設計工作全部完成。
審批的時候,海軍提出了一些額外的要求,比如增加抗沉能力,並且要求在油艙上採用防爆防燃措施。顯然,這些要求並不是達不到,只是會大幅度的增加建造成本,並且使其排水量上升,從而需要採用更大功率的動力設備,再次提高建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