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補給艦

流動彈庫——漢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補給艦

流動彈庫——漢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鍋爐:4台七十四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7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滿載時30節,半載時33節,空載時36節,續航力:16000海里16節。
另外,從貨物分配上,還能看出,隨著戰爭的發展,帝國海軍提高了對彈藥等戰鬥類貨物的重視,降低了對食物等生活類貨物的要求。換句話說,艦隊官兵的生活待遇肯定降低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戰爭不是享樂,官兵出海是為了作戰,而不是去旅行。另外,帝國海軍官兵的待遇水準一直偏高,在戰爭時期適當降低一點,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毫無疑問,「漢」級為帝國海軍戰勝敵人所立下的功勞,不在任何戰艦之下。
快速戰鬥支援艦要想在戰場上生存下來,就必須避開敵人的襲擊艦與破交艦,或者利用速度擺脫敵人。而為其裝備自衛用的艦炮,不是用其擊沉敵人的襲擊艦,而是用其嚇阻敵人的襲擊艦,爭取到逃跑的時間。
因為「漢」級的數量最多,所以到了戰爭中後期,「漢」級的應用也最廣泛。
「漢」級的出現,也最終影響到了海軍艦隊的編製。
150毫米艦炮的威脅下,一般的襲擊艦都不敢貿然逼近快速戰鬥支援艦,而只要襲擊艦的反應有所遲疑,快速戰鬥支援艦就能憑藉其絲毫不差的速度逃之夭夭。即便遇上了敵人的破交艦,快速戰鬥支援艦也能利用其強大的持續高速航行能力而逃出敵人的魔爪。
當然,這一設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
只是,在採購的時候,考慮到成本問題,帝國海軍並沒有立即為其採購雷達,而是在後期改進的時候為其安裝了雷達。
在海軍還沒有下達新的設計任務前,台南造船廠就開始著手進行相關的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在盡量保持30節的航行速度,以及至少16000海里的續航力的情況下,將載貨量提高到20000噸以上,同時盡量控制建造成本,以獲得海軍的青睞。
很明顯,「漢」級的栽貨能力不但超過了「秦」級,還超過了「大節氣」級。
實際上,這樣的戰例並不少。
「秦」級的設計不能不說先進,可問題也同樣明顯。
空載排水量:19850噸,滿載排水量:46550噸;總長:243.8米,水線長度:238.4米,型寬:28.7米,空載吃水:7.2米,滿載吃水:9.8米;定員:624人。
只是,海軍最終力排眾議,認為台南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完全可行。
滿載時貨物分配:彈藥14000噸,淡水:5000噸,食物1500噸,零備件:1500噸,其他:500噸。
武備:4門150毫米艦炮。
另外,利用節約下來的成本,可以採購更先進的動力設備,從而在不增加動力設備重量的情況下,提高了輸出功率,使其能夠在滿載時達到30節的航行速度。而更先進的動力設備,其耗油率也更低,在保證相同的續航力的情況下,載油量有所降低,從而騰出了更多的空間來容納更多的貨物。
以當時的情況,滿載排水量必須控制在40000噸以下,才能盡量控制住成本。在此標準之下,還要達到其他指標,這幾乎是沒有人敢相信的,甚至連一些大型造船廠的工程師都認為辦不到。
當然,要確保不被敵人幹掉,還得有一個先決條件:提前發現敵人。
七十三年(41年)年底,「秦」級還在建造中的時候,海軍就下達了新的設計要求,台南造船廠第一個拿出了設計方案,而且很快得到了海軍的認同。
當時,台南造船廠最大的「秘訣」就是,盡量採用民用船舶的技術。
由此可見,雖然「漢」級快速戰鬥支援艦隻是後勤保障艦艇,但是對帝國海軍的戰術產生了很多作戰艦艇都難以企及的影響。
為此,台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為快速戰鬥支援艦裝備雷達,而且是兩部雷達,以便其在經過有敵艦活動的海域時,能夠始終有一部雷達處於工作狀態,不間斷的監視周圍的海域。
另外,在完成補給任務,返回港口的航程中,因為排水量驟減,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航行速度往往能夠超過三十節,最快的甚至能夠達到三十六節以上。在此情況下,別說一般的襲擊艦與破交艦,即便是戰爭中期出現的大型巡洋艦也只能望洋興嘆。
其主要性能為:
畢竟,對於裝載了成千上萬噸彈藥的船隻,要求其達到戰艦的生存能力,這是完全不現實的。快速戰鬥支援艦就是流動的彈藥庫,而且完全不可能在每一座彈藥庫外都敷設戰列艦那樣的厚實裝甲,因此談論生存力沒有任何價值。
綜合審定之後,帝國海軍在七十四年(42年)四月份的時候下達了八艘的採購訂單。按照以往的命名原則,海軍將其命名為「漢」級,其番號為109到116。隨後,在四家造船廠有更多的船塢之後,海軍由先後下達了二批共24艘的訂單,最終使得「漢」級的建造數量達到了32艘,使其成為了帝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正是如此,到七十五年(43年)的時候,隨著「漢」級逐漸服役,帝國海軍作戰艦隊的編製一般以4艘戰列艦為核心,如果要參加更大規模的戰鬥,則以6艘,或者8艘戰列艦為核心。如此一來,在第一套編製時,只需要動用1艘「漢」級,第二套編製時,則出動2艘「大節氣」級,或者三艘「小節氣」級,而在第三套編製的時候,則動用2艘「漢」級,或者4艘「小節氣」級。
也就是說,在戰艦艦體上,只要能夠達到海軍的要求,就使用價格相對低廉的民用設備,而不是軍用設備。另外,戰艦的生存能力也按照民用船舶的標準來制訂,而不是採用戰艦的標準。如此一來,不但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還大大減少了排水量。
在南通造船廠提交設計書的時候,海軍就有點不滿,這就是該級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載貨能力太差,難以為一支艦隊提供彈藥補給。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台南造船廠創造了奇迹。
看到這個問題的,還有參与了建造工作的台南造船廠。
比如,在民用船舶生存能力的基礎上,安裝自衛用的艦炮有何意義?
「大節氣」級是按照同時為2艘戰列艦,4艘輕巡洋艦與8艘驅逐艦提供補給的要求進行設計的。即便在大多數時候,戰艦不會在打光了所有彈藥之後才進行補給,可是以「大節氣」級的載貨能力,很難同時為一支擁有4艘戰列艦的艦隊提供彈藥補給。如此一來,帝國海軍要想為一支這種規模的艦隊提供支持,往往得同時出動兩艘「大節氣」級,而兩艘「大節氣」級的載貨能力又超過了為這種規模艦隊補給的一般需要,存在著很大的浪費。
「漢」級的載貨標準就是按照同時為4艘戰列艦,8艘輕巡洋艦與12艘驅逐艦提供彈藥補給的要求進行設計的。因此,只需要一艘「漢」級就能完成所有的補給需求。這樣一來,在實際使用中,一艘「漢」級的效率幾乎相當於二艘「大節氣」級,或者相當於三艘「小節氣」級與「秦」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