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一卷 戰略轉折

第三十六章 心存不滿

第十一卷 戰略轉折

第三十六章 心存不滿

如果英國海軍戰敗。美國就將承擔起爭奪北大西洋制海權的重任。
戰爭爆發之後。坎寧安等英國軍隊的高級將領就知道美國是一個很不可靠的盟友。
無論如何。坎寧安只是個軍人。無權決定到底與誰合作。另外。隨著明帝國向第四艦隊增派了四艘戰鬥力極為強大的「省」級戰列艦。如果沒有美國海軍的支援。即便集中英國海軍的所有力量都不見的是第四艦隊的對手。
從根本上講。美國向英國提供戰略援助。也只是希望英國堅持下去。讓美國避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如果美國海軍被迫承擔起北大西洋的作戰任務。那麼美國海軍將在太平洋上迅速戰敗。最終輸掉這場戰爭。
艦隊還沒有到達朴茨茅斯。坎寧安收到了調令。
雖然在美國積極參戰。法國迅速戰敗之後。英國國內的反戰呼聲偃旗息鼓。讓絕大部分英國人將希望寄託到了美國的身上。但是美國在參戰之前的表現。已經讓坎寧安這些擁有長遠目光的英國高級將領認識到。美國並不能改變英國的命運。甚至有可能將英國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針對這一情況。坎寧安迅速調整了作戰計劃。
不管斯普魯恩斯對坎寧安有多麼不滿。或者坎寧安有多麼不信任美國人。美英二國只有相互協作。才能戰勝第四艦隊。
更重要的是。英國的頭號敵人一直不是遠在地球另外一邊的明帝國。最初的時候是西班牙帝國。隨後是荷蘭。然後是拿破倫統治下的法國。現在是德國。以英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與明帝國爭奪世界霸權。最多成為歐洲霸主。在此情況下。與明帝國合作。藉助明帝國的幫助打擊德國。削弱德國。然後暗中支持法國與俄羅斯。在歐洲大陸搞「均衡政策」。才是英國的基本國策。
當時。大部分英國軍隊的高級將領都認為不應該與明帝國敵對。而應該像當初對付西班牙帝國時一樣。依附在明帝國的戰車之上。利用明帝國的支援壓制在歐洲大陸上如日中天的德國。以確保英國在歐洲的區的制海權。並且確保英國的海外利益。
「巴拿馬灣海戰」。美國艦隊先行一步。安全進入太平洋。結果卻將危險留給了歐洲聯合艦隊。最終導致歐洲聯合艦隊全軍覆沒。只是。命運並不僅僅捉弄了歐洲人。還捉弄了美國。在隨後的「夏威夷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也沒有嘗到甜頭。反而蒙受了慘痛的損失。敗在了明帝國海軍第一艦隊的手上。
即便坎寧安隨後就否決了這種可能。畢竟第四艦隊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優勢。白佑彬不會冒險分散兵力。可是無論如何。大西洋艦隊必須與第21艦隊一同行動。不能分散。不然就將給第四艦隊各個擊破的機會。
可是。隨著一件又一件讓他感到絕望的事情發生。坎寧安已經不對美國抱任何希望了。
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讓坎寧安相信。美國一直在利用英國。
首先是美國第21艦隊遭遇了前來襲擊的破交艦隊。並且在戰鬥中有所損傷。必須去亞速爾群島維修。緊接著。傳來了第四艦隊將去偷襲亞速爾群島的消息。這讓坎寧安不得不相信,美國艦隊的意圖與行蹤已經暴露。白佑彬決定先幹掉第21艦隊。然後對付英國大西洋艦隊。
當時。不但義大利倒向了同盟國集團。就連西班牙也開始動搖了。英國國內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有部分英國人認為不值的為美國做擋箭牌。英國應該立即退出戰爭。與明帝國議和。避免讓英國成為第二個日本。並且在議和中為英國爭取到有利的談判條件。以最大限度的確保英國的國家利益。
接下來。在「馬克薩斯群島海戰」中。英國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二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沉。美國海軍第32艦隊卻沒有損失一艘主力艦。雖然在這場海戰中。美軍指揮官並沒有拿英國艦隊當擋箭牌。但是派遣艦隊去太平洋。已經削弱了英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的兵力。從而為明帝國海軍出兵北大西洋創造了機會。從中得到好處的仍然是美國。至少現在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比一年前輕了許多。
七月初。當英國情報部門發現德國正在向法國北部地區集中兵力。並且向比利時與荷蘭運送戰爭物資的時候。就向英國政府發出了警告。隨即。英國情報部門又斷定德國不會急於攻打英國本土。首先是東歐戰場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俄羅斯對德國仍然有威脅;其次是德國沒有掌握制海權。也沒有足夠多的登陸與運輸艦船。難以跨越英吉利海峽。也就難以登上英國本土。
只是。將領的遠見卓識對政府的影響並不大。
如果同盟國集團準備攻打英國本土。首先得奪取制海權。當時。唯一能夠從英國海軍手裡奪走制海權的。就只有部署在直布羅陀的帝國海軍第四艦隊。
斯普魯恩斯不大樂意聽從英國人的指揮。坎寧安也不太樂意與美國人合作。
隨後。第四艦隊的異動引起了英國的高度重視。
如同帝國與德國的國家利益存在著差別與矛盾一樣。作為協約國集團頭號強國的美國與老牌強國的英國在重大的國家利益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作為英國海軍的高級將領。在絕大部分英國人都將獲的戰爭勝利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的時候。坎寧安卻並不是很樂觀。他甚至認為美國是一個不太可靠的朋友。在坎寧安的眼裡。美國參加戰爭是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樣的。為了自身的利益。美國隨時可能背叛盟友。
雖然美國總統很快就說服國會兩大黨派的議員。通過了《租借法案》等能夠為協約國集團提供戰爭援助的法案。從而讓美國迅速成為了協約國集團的戰略大後方。大量戰略物資與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輸往其他國家。但是美國置身於戰爭之外的行為仍然遭到了包括英國在內的眾多協約國集團成員國的非議。
因為事發突然。且第四艦隊的威脅迫在眉睫。所以大西洋艦隊沒有進入港口。而是直接南下。前去接應正在趕來的運輸船隊。坎寧安也是在半路趕上艦隊。並且從休特少將手裡接過了指揮權。
警報再次拉響。英國海軍迅速動員。
在此情況下。坎寧安會樂意與美國海軍合作嗎?
要知道。當初英國正是藉助明帝國全力打擊西班牙帝國的機會。成為了歐洲霸主。
在此情況下。英國可以敗給僅僅垂涎歐洲的龐大市場,想在歐洲獲的商業利益的明帝國。卻不能敗給一心想統一歐洲,或者說統治整個歐洲的德國。
隨後。日本戰敗。協約國集團內部對美國的不滿已經變成了不安。
問題是。坎寧安是軍人。不是政客。
以他對白佑彬的了解。第四艦隊會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利用偷襲第21艦隊的機會。逼迫大西洋艦隊前去決戰。到時候。第四艦隊完全可以利用優勢兵力幹掉大西洋艦隊。再轉身吃掉第21艦隊。
接下來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坎寧安感到很不安。
問題是。二國海軍間的協作並不容易。
作為軍人。坎寧安只能在戰場上為國家。為民族賣命。而不能在唐寧街十號。或者下議院發表自己的觀點。
霍頓爵士率領本土艦隊返回帕斯卡灣。並且承擔起了用四艘剛剛服役,還沒有完成訓練的「獅」級戰列艦對付德國海軍的重任。坎寧安則率領機動艦隊返回朴茨茅斯。負責策應本土艦隊。
在此情況下。誰打先鋒。誰當主力就成了問題以坎寧安對美國人的態度。他肯定不會為美國海軍火中取栗。就算必須有人做出犧牲。也不應該是已經在大西洋戰場上遭受了太多損失的英國海軍。
因為二艘「前衛」級戰列艦必須留在機動艦隊。所以大西洋艦隊僅有四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對海軍的兵力安排。坎寧安是比較認同的。雖然「喬治五世」級只能算的上是一種不太成功的條約性戰列艦。其配備的十四英寸艦炮已經嚴重落後。且一直存在則很多小問題。但是要與第四艦隊交手。坎寧安寧願要這四艘性能不算太先進的戰列艦。也不情願指揮四艘沒有完成訓練。還沒有完全形成作戰能力的新式戰列艦。
離開機動艦隊之後。他的新職務是大西洋艦隊司令官。換句話說。轉了二年。坎寧安又回到了他的老位置上。
當時。美國沒有積極參戰。而是利用英國、日本、俄羅斯等盟國來削弱同盟國的軍事力量。為自身爭取到準備時間。就讓協約國集團的很多成員國心存不滿。作為對比。明帝國在戰爭爆發之後就全力以赴。不但在三條戰線上承擔起了主要的戰爭義務。還無條件的向同盟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國提供戰略援助。並且積極遊說搖擺不定的中立國。為同盟國集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反。美國首先考慮的卻是自身利益。
讓菲利普斯率領Z艦隊前往太平洋。就是為美國火中取栗。最終。明帝國被迫分兵前往南大西洋攔截Z艦隊。削弱了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投入。在Z艦隊全軍覆沒的情況下。美國坐收漁翁之利。不但藉此機會完成了參戰前的所有準備工作。還利用明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兵力減弱的機會。偷襲了明帝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