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風流》第三卷 風雲漸起

第45章 讓人撓頭的機構改革

第三卷 風雲漸起

第45章 讓人撓頭的機構改革

三改為六,六改十三。
七姑八姨,裙帶系栓。
雙方一拍即合,基層機構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增加起來了。
陸政東在這一點上有著很清晰的頭腦,農村基金會必須要下大力氣進行規範,鄉鎮企業要上,但是在項目的選定上,在企業管理人員的配置上等等方面一定要盡量把關。
走工業化的道路,以農村工業化來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經。
但是鄉鎮企業在發展實際上問題也不少,國人幹什麼都喜歡一窩蜂的上,為了趕上這趟政策的快車,不管條件合不合適,對於企業的效益、前景等等並沒有充分的調查研究,就盲目上馬,加上鄉鎮領導幹部的眼界和素質局限,加上鄉鎮企業的領導者的能力局限,結果很多內地的鄉鎮企業虧損嚴重,不但沒有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反倒是成為了累贅,特別是許多建設鄉鎮企業的資金都來自於農村基金會,農村基金會除了管理問題實在是太大,漏洞實在是太多之外,不少地方鄉鎮企業的失敗也是導致後來的農村基金會大面積出現問題的誘因之一。
肖清揚對機構改革進行了動員部署,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必須堅持有利於發揮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以及依法規定職能、按程序辦事情的原則;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堅持責權一致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王五高校,趙六大專
會上,市紀委書記梁詩正宣讀了省委省政府批複的《長灘市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方案》。市委楊副書記宣讀了《長灘市機構改革實施意見》。
他沒有出面資金就源源不斷的到位了。這些人夠意思,但是做人還是要厚道,別人幫了忙,總是要表示謝意,他還得抽時間去一趟京城。
折騰機構,增減人員。
陸政東也清楚,機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京城那邊今年修路的資金又下來了,這筆錢不算多也不算少,陸政東打算把縣裡其他兩條幹道也進行硬化,這樣全縣整個公路幹線都上了一個檔次。
還有一些機構,是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成立的,在當時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存在的合理性漸漸失去了,應該及時撤消,然而卻由於種種原因,例如人員無法安排,或者上級沒有文件等等而沒有撤消。沒有人研究過這些機構是否該撤,反正它年復一年存在著,也就讓它繼續存在著吧,只是每月照樣要花去一定數額的辦公費,人員要從財政上領取一定數額的工資和補助。
下面各行局的頭頭腦腦一個個都苦著臉,心裏都清楚,如果不改革,不任用富有朝氣的幹部打開局面,推進工作,會影響自己的政治前途。
把路修好只是為宜藍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更佳的發展條件,真正要讓宜藍的經濟實現大發展,還需要在很多方面進行努力。
兩個人的講話最後都落腳到一點,這次改革要在五十天內完成,顯然是想快刀斬亂麻。
領導親信,不能怠慢。
分分合合,步履維艱。
所有常委以及市四家班子領導、法院檢察院、各縣(市)區主要領導及市直、區直駐長灘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高二楚的事情加快了小煤礦整頓進程,回到宜藍,陸政東心情異常平靜,作為縣委書記。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張三有人,李四有錢。
劉建中和肖清揚的講話,下面的人更關注的是這次改革的要求和原則。劉建中強調在黨政機關機構改革中,要堅決做到「六個不能亂」,即幹部職工的思想不能亂;財務和國有資產管理不能亂,嚴禁亂開支和濫發錢物;幹部管理不能亂;編製管理不能亂;日常工作秩序不能亂;社會治安不能亂。努力做到「四個不能減」:抓經濟建設、打漂亮仗的工作力度不能減;經濟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不能減;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不能減;年初確定的經濟發展指標任務不能減。
市委書記劉建中、市長肖清揚分別在會上作重要講話。
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國民經濟增長、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做出了貢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鄉鎮企業的出現,在全國傳統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中,發揮了一種介於計劃體制和市場體制之間特殊的資源配置通道的作用。
每一個機構或部門都片面地強調自身的重要性,都把自己看成或裝扮為基層政權機器或社會組織中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誰要是認為它們可有可無,應該把他們撤消或合併,就會引起這些部門的人員上下一致的不滿和抵抗。
中央二中全會上做出了《關於黨政機構改革的方案》的決定,省里和市裡已經在研究具體的改革實施方案。
在眼下時機也很合適,國務院在二月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決定》,要求把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作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工作的一個戰略重點來抓。這實際上是掀起了鄉鎮企業發展的又一輪大高潮。
認為自己所在的部門十分重要的觀點和心態,從這些部門上下來往的文件中可見一斑,這些部門的文件甚至把它們實際上只是輔助或補充性的工作,渲染得比經濟建設這個全黨、全國的中心工作還重要十倍,讓你覺得若把它們撤併了會是一個錯誤。
宜藍的事情在春夏之交終於走上了正軌,但是一個消息又讓縣裡人心浮動,人心惶惶起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火電廠這是重點,建成之後,不但能給市裡姐燃煤之急,而且也給縣裡增加一個發展的助推器。
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這是一條必有之路,這是他在整頓煤礦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了,也是希望從事煤炭生意的一些資源能夠轉到其他方面。
看看名單,都不簡單。
目前,黨政機構臃腫、層次重疊、許多單位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脫離群眾、阻礙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有些機構,僅僅是因為上一級政府設立了,便不管是否真正需要,有沒有多少業務可辦,都一概以加強組織建設為名,而要求下一級政府也要設立。下一級政府也並非完全是出於工作需要,而往往是從安排人員的角度出發迎合上級部門。
另有一些機構,機構十分龐大而業務量又實在太少,四五個人干一個人就可以做的工作,按照實際需要和機構改革的精神,完全應該撤消或與其他部門合併。但是,每次機構改革幾乎都對這些機構難以下手,即使暫時撤併了,過不了多久便又會恢複原狀。實質性的問題是,撤掉一個機構容易,原有的人員卻難以安排消化,為了使這些人員繼續有「皇糧」吃,也為了「保穩定」,只好讓這些機構繼續存在,即使這些機構早已沒有存在的必要。
老虎屁股,大象鼻尖。
親朋故舊,血肉相連。
稍有不甚,自難保全……
但是雖然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難度相對於自己單幹要小,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調整,在產生既得利益者的同時,將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矛盾將把決策者推上風頭浪尖,這是一場硬仗惡仗,稍微處理得不好就會惹出大風波……
但宜藍受自身條件限制,民間從總體上屬於貧窮落後,光靠這一條是遠遠不夠的,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
這次改革的重點就是轉變政府職能,按照政企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下決心對行行政管理體制和黨政機構進行改革,綜合經濟部門的工作重點要轉到加強宏觀調控上來。撤併某些專業經濟部門和職能交叉重複或業務相近的機構,大幅度裁減非常設機構。精減機關人員,嚴格定編定員。中心是抓好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實行政企職責分開。
裁員裁員,裁誰都難。
由於存在著上述主要的原因,結果機構改革改來改去,總是沒有跳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分開—合併—再分開—再合併」、「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這樣幾個怪圈。越改越臃腫……
鄉鎮企業,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宏觀環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事物。
陸政東的想法很清晰,既然他做了宜藍的縣委書記,那肯定是不滿足於就在煤礦上多收點稅,不說要創造出功在千秋的偉業,至少在發展經濟上,宜藍要加快進度,雖然在短時間內追上陽河這樣在市裡頭一二名的強縣,但是超過河源等排在宜藍前面的縣份還是不是什麼難事。
行政機構設置得過多過全過細,與經濟布局上的「大而全」、「小而全」所帶來的弊端相類似,造成了資源、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也造成了行政機關的「大鍋飯」,以及難以克服的低效率和官僚主義,這些機關鬆弛的紀律和粗放的管理,還有工作人員的無所事事和養尊處優,都在觀念和行為上誤導了社會其他行業的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朝行政機關這塊衣食無慮、旱澇保收的「福地」上流動,就像一首順口溜所講:
機構改革,強調精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