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起明末》第三卷 崛起

第264章 鳳山見聞(四)

第三卷 崛起

第264章 鳳山見聞(四)

其實,台灣的報紙已經有少量流傳到浙江,福建,廣東地區了。只不過,只是在商人當中小範圍的有所流行而已,官府還沒有什麼人對其有所關注而已。
而沈有容和郭邢在聽到這位車夫的講解后,被驚得目瞪口呆。天底下還有這樣的事情,讓私人培訓那些隨時會捲鋪蓋走人的苦力,這位蕭督軍也太霸道了吧。不過轉念一想,這也不失為一個教化世人的一個好辦法。
「哦那倒有意思,什麼地方有賣的?」
明末,全國的識字率雖然比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要高上一些,但是相對來說,大部分的百姓還是不識字的。對於大部分不識字的人來說,因為眼界問題,是不可能對社會的真實狀況有所了解的,這也是東林黨能夠掌握社會輿論的根本原因。
對於報紙這種東西,沈有容自然來了興趣,想要看看這些報紙上登的到底是些什麼內容,是不是如車夫所言,有那麼多的內容。
「如隆,你這是怎麼回事,怎麼會失了分寸?」等離遠了以後,沈有容疑惑的問道。
「東翁,請原諒,我只是對這台灣拋棄聖人之言,反而專偏那些奇技淫巧而一時氣憤而已。」
「那小哥怎麼會知道這麼多的事情的呢?」沈有容饒有興趣的問道。
「可以,不過這位客官,別怪我多心,你們得先把這段路的錢給付了。」車夫微笑著對沈有容說道。
「到處都有賣的,嗯那邊的那個書店門口就有賣的,我們可以過去買一份。」
看到有書店,沈有容和郭邢當然要進去看看,這裏面賣的都是些什麼書,竟然會有這麼多人去買?要知道,不管是在大明的哪個城市,書店從來都是客人稀少的。
說到這裏,沈有容閉口不說了。不過郭邢知道沈有容下面要說的內容。除非什麼?當然是除非台灣成為大明領屬。但是這裡是台灣,這種話是不可以輕易宣之於口的。
沿著車夫的指引,沈有容看到在一個十字路口,有一個佔地非常大也非常醒目的店面,店面上掛著「知文書店」四個大字。整個書店布置的非常的典雅,而且來買書的人非常的多,幾乎都要排隊在櫃檯邊上等待著給錢。
「哼。」
「這位客官,或許是我枉做小人了,但是我們似乎只認識一個小時吧?」對於郭邢的態度,這位車夫表現了極好的職業態度,不溫不火的說道。
聽到台灣強制要求私人培訓普通苦力工匠,傳統文人思想濃重的郭邢不由冷哼了一下。不過,在沈有容勸阻的眼神下,也沒有說什麼。
「那還不簡單,報紙上登的唄我們台灣有三份報紙,一份是軍政府辦的台灣時聞報,另一份也是有軍政府出面辦的文學報,最後一份是督軍大人聯合很多的商人和工廠主辦的商報。如果你想知道台灣正有什麼大事發生,那你可以去看台灣時聞報。如果想看一些文章或是有意思的小說評書什麼的,可以去看文學報。如果想看看有什麼新的產品出現,有什麼新的發明出現,或是哪裡的有什麼特產比較便宜,有利可圖,可以去看商報。」看到沈有容興緻很高,這位健談的車夫詳細的替沈有容講解道。
沈有容笑著將車錢付了,並囑咐車夫在書店門口等他們,便拉著郭邢進了書店。
「還有這樣的東西。」
「如隆,這台灣畢竟不是大明,甚至從來都沒有向大明稱臣。這裏的一切,是不能以大明的標準來衡量的,除非。」
「呵呵小哥說的有道理,我們畢竟是萍水相逢,應該算清楚的。」
這位車夫說的是軍政府對各用人單位的強制要求,軍政府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去辦大規模的掃盲行動,所以,在三年前,蕭明乾參照後世的一些做法,強制規定所有的用人單位都要對自己的員工進行一些識字和基礎技能的培訓,並且在自己控制的各個工廠中首先實行。
但同樣的,沈有容和郭邢也從車夫的描述中了解到。這種報紙,其實是台灣控制社會口舌的一種利器而已。
「哼,還怕我們賴賬不成,也不看看我們是什麼身份。」
「呵呵我哪讀過書啊也就是到了台灣以後,在管理處的組織下,認了些字,不至於始終是個睜眼瞎罷了。」
沈有容驚異的說道。報紙,這種東西,沈有容雖然沒有見過,但是他覺得應該和朝廷的邸報差不多,只不過台灣的這種報紙是面向所有人的,而朝廷的邸報只面對官員,或者是曾經是官員的那一群人。
車夫這種不信任的態度,再次惹怒了郭邢,使得郭邢有一種被人侮辱了的感覺。
而現在眼前的這個以趕車為生的人竟然能夠了解如此之多的信息,而不是如同大明內地的百姓那樣,人云亦云,要麼隨從正統的讀書人的言論,要麼將很多事情傳得徹底的偏離原先的真像。所以沈有容才會懷疑眼前的這個人應該是個讀書人。嗯至少應該是個識字明理的人。
雖然在一開始,很多用人單位都對這樣的規定及其抵觸。特別是那些人力使用特別大的工廠和礦場主,因為這樣的一個規定,使得他們沒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利潤用來培訓自己的工人。但是三年實行下來,效果好的驚人。
郭邢也知道自己的態度有些過了,失去了往日的分寸。但是作為傳統文人,而且也是儒家思想的受益著,郭邢不可能接受台灣的這種教育體系。
「嗯小哥,我也想進去看看,能在書店門口等我們一下嗎?」
不說那識字的培訓,那是一切的基礎。就說那技能培訓,使得那些認真實行這一規定的用人單位,甩開那些敷衍了事的用人單位十條街。效果明顯的對比,使得現在台灣所有的用人單位都開始主動的實行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