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起明末》第四卷 征服

第387章 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第四卷 征服

第387章 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另外,這次外交部的任務也很重。」說到這裏,蕭明乾突然轉頭向吳運東說道。
「我也不知道,孫新這個該死的混蛋,把我們派到這裏來伺候那些荷蘭人,就沒有想過要把我們放回去,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回不去了。」齊大哥悲傷的說道。
「齊大哥,你說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裏啊。」
「不,這不叫交戰狀態,這隻是彼此之間的摩擦增大了而已,在這個階段,我們同荷蘭人之間的貿易關係還繼續保持著。這麼做只是要爭取一些主動狀態,佔據一些有利的據點而已。不管是勃泥還是安南南部的半島地帶,都有我們和荷蘭人都不曾佔據的地方,我們佔據這些地方,荷蘭人根本無話可說。」蕭明乾笑了笑,向李元心解釋道。
「哼!台灣人以為我不知道他們在巴達維亞布下了很多的情報人員,我這次就要讓他們將假情報送回去,等到時候,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嗯,是措手不及吧,中國人的語言真是奇妙。」心情好了一些的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小小的開了個玩笑。
「永岩叔說的沒錯,不過必要的借口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是一種欺騙戰術。」蕭明乾贊同的說道。
「我們台灣自己這邊是事情,不管是調控經濟發展,還是增加戰艦數量等等,我們都可以自己做主。但是荷蘭人那邊的反應,就不是我們能夠百分之百控制得了的了。所以,我們需要外交部對荷蘭人進行戰略欺騙。」抓起桌上的茶,猛地喝了一口后,蕭明乾接著說道。
「既然你們已經選擇了那裡,那麼就建在那裡好了,我們只管出錢出人。」
「該死的,上帝會懲罰這些卑鄙的台灣人的。」高文律氣憤的捶了一下牆壁,惡狠狠的說道。
「那沒關係,台灣的戰艦數量即使有這麼多,但是他們的不可能放著台灣不守吧。放心好了,依我估計到時候台灣人部署在呂宋島的戰艦總數不會超過三百艘,我們足以先將其消滅掉,然後北上台灣,徹底的將台灣的海軍力量掃除。沒有了海軍之後的台灣,最終只能成為我們的奶牛,而他們現在全力經營的呂宋島,也將成為我們荷蘭的寶庫。從此以後,這裏的海洋,只有我們荷蘭的戰艦在此暢行。所以,現在就讓台灣人囂張一會好了。」簡·皮特斯佐恩·科恩開懷的笑道。
唐洪生對此還是有些擔心,他一直不贊成在沒有解決荷蘭人之前,介入這些還掌握在當地土著的地方。一旦荷蘭人策動當地土著拚死抵抗,那麼台灣很可能會因此而被當地的土著拖住一部分的兵力,正如之前的荷蘭人一般。
自此以後,台灣同荷蘭人之間的關係便越來越緊張,彼此海軍之間的摩擦也是越來越多,雖然沒有發生過交戰,但是個人都已經嗅到了其中濃烈的火藥味。這對南洋的商業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商人們本已經發熱到了一定程度的頭腦,猛然間被這一盆冷水將熱情給降了下來。
「可是大人,即使歐洲的援軍到了巴達維亞,加上孫新的那些戰艦,我們的艦隊數量也只是接近四百艘,到時候,台灣人的戰艦數量也不會比這少啊。」高文律有些擔憂的說道。
「這樣啊這的確是我忽略了。嗯,你們有合適的軍港建造地點嗎?」對於呂宋的水紋條件,蕭明乾是一點都不知道,所以只能將讓第三艦隊自己拿出軍港的建造地點了。
「總督閣下,我們是不是該阻止那些華人離開,最少不能讓他們將他們的財產帶上。」返回巴達維亞的高文律急沖沖的找到簡·皮特斯佐恩·科恩,著急的說道。
「督軍大人,此策始終有些冒險,如果荷蘭人先發制人,先將第三艦隊吃掉怎麼辦?所以我覺得,如果想要施行此策,就必須加強在南洋地區的海軍力量。所以我建議從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抽調一部分戰艦秘密進入呂宋,以防萬一。」陳元贇有些不放心的建議道。
「阻止,拿什麼理由去阻止?只要我們不想台灣人現在就攻來,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該死的華人帶著大量的財富離開。」簡·皮特斯佐恩·科恩苦笑著說道。
「小毛,放心好了,我們一定可以回去的,齊大哥答應你,一定會帶你回去的。」齊大哥堅定的說道。
荷蘭人對此卻豪無辦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不過,他們心中卻非常的難受,因為華人的大量離開,使得原本繁華的地方猛然間變得冷冷清清的。沒有了華人,只剩下些那些懶惰的土著的城市,最終變得荒廢無比。
「哼,等明年年底的時候,他們會突然間發現,自己得到的只是個假消息罷了。我們會在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便將他們的海上力量全部消滅掉。」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神情有些陰冷。
石元不知道的是,那個地方在後世有個非常顯赫的名字,蘇比克灣,是美國在菲律賓的軍港所在地。
「可是督軍大人,這不是同您剛才所說的相矛盾嗎?我們主動挑起摩擦,又如何能夠讓對方相信我沒有交戰的想法呢?」吳運動疑惑的問道。
「這點不用擔心,我們不需要四處出擊,我們只需要戰艦兩到三個特別重要的地點就可以了。而且,我們也不必太過著急的介入插手當地土著的內部事務當中去,只需通過各種方式取得當地土著的信任,建立港口就可以了。有南洋司的配合,再加上當地華人的影響,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蕭明乾自信的說道。
一年後,台灣同荷蘭之間的戰爭已經確定是不可避免的了,即使荷蘭人想要避讓,蕭明乾也不會放過對方。
「總督閣下說的是歐洲來的戰艦中有三十艘是超過一千二百噸的戰列艦,最大的戰艦是兩千噸的金鬱金香號,在它們面前,台灣人將沒有絲毫的抵抗力。」高文律點都應道。
「可是,我想家了,我想我娘。我家裡除了我娘,就只有一個十一歲的妹妹和六歲的弟弟,我要是一直不回去,她們該怎麼辦啊。」那個年輕人說著說著便哭了起來。
齊大哥也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安慰這個比自己小上十來歲的小兄弟的,但是他心裏暗暗的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機會,帶著這個小兄弟偷偷的回去。為此,他一直在偷偷的注意著來往的荷蘭船隻,尋找著能夠偷偷的上船離開的機會。
不僅是商人,那些旅居荷蘭人控制範圍內的華人,開始大量的向著呂宋遷移,他們可不想成為雙方交戰所殃及的池魚。
「請督軍大人明示。」看到蕭明乾提到了外交部,吳運動立即站了起來。
「我想台灣人應該已經收到了我們故意放出去的消息了。」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突然說道。
在再三確認其他人沒有問題了之後,蕭明乾便解散了這次的會議。
在南亞次大陸旁邊的那個圓形的小島上,去年被孫新手下俘虜回去的那個齊大哥此時正在海邊的一塊岩石背後同一名一同被虜來的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說著話。
「督軍大人,自從成立第三艦隊以來,第三艦隊的駐地始終未能真正定下來。現在呂宋北部的那個臨時駐地根本滿足不了第三艦隊這麼多的戰艦的需求,現在還要加上第一第二艦隊抽調過來的六十艘戰艦,軍港的問題更加突出了。還請督軍大人早做定奪。」石元突然站出來說道。
「給過熱的經濟降溫只是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加強對荷蘭人的勢力範圍進行蠶食。去年我就想要進入勃泥,但是當時的財政狀況不允許,所以暫時擱置了。但是今年就不一樣了,我們在新幣兌換上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再加上從日本收刮而來的財富,足以支撐我們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軍事態勢了。」說完經濟,蕭明乾又說到了軍事。
不過,由於蕭明乾前世不是海軍,同時對這些東西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所以他並沒有對此有任何的反應。既然第三艦隊選擇了那裡,蕭明乾自然不會否決。
「這樣也行,這樣好了,第一第二艦隊分別抽調三十艘戰艦秘密南下,由金路統領,歸於童子豪指揮之下。」認真考慮了一下,蕭明乾知道這個建議將會更加的保險,也就欣然接受了陳元贇的這個建議,反正台灣島本土並不需要這麼多的艦隊保護。
「摩擦始終不是戰爭,雖然在主觀上是我們主動挑起摩擦的,但是我們可以以很多的借口來挑起這種摩擦。比如說,我們向荷蘭人抗議說孫新一夥嚴重影響了商業貿易環境的安全,要求荷蘭人派兵前去清剿。甚至可以語氣嚴厲的說如果荷蘭人不願意剿滅孫新一夥的話,台灣可以派遣一部分艦隊西出馬六甲,親自剿滅孫新這伙海盜。事實上,不管是那個方法,荷蘭人都不可能接受,所以我們就名正言順的挑起一些事端了。」蕭明乾舉例說道。
「雖然荷蘭人也已經準備同我們撕破臉皮了,但是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之前,他們是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的。所以這個時候,外交部就要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使得荷蘭人認為我們不會在他們動手之前發動戰爭。」
「我們已經找到了一個地方,就在馬尼拉附近的一個海灣內。在那裡建立軍港最合適了。那裡不僅是天然的良港,而且離馬尼拉很近,對於監控西班牙人非常有利。」
「可是如此一來,不是過早的同荷蘭人進入交戰狀態了嗎?」李元心有些疑惑的問道。
經過數年的歷練,石元現在已經徹底的成長了起來,不僅人顯得剛毅了很多,其軍事政治素質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次他提到的這個問題,正是第三艦隊現在所面臨的最為急迫的一個問題。
南洋第三艦隊在這一年裡始終沒有越過勃泥北部,雖然第三艦隊的實力的增強對荷蘭人的壓迫感已經夠大了,但是蕭明乾依然覺得不夠。
「但是佔據這些地方,會不會分散我們的兵力,使得我們被拖進對付當地土著的泥潭之中。一旦荷蘭人偷襲這些地方,很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啊。」
「督軍大人,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無需廢那麼多事。事實上,在增援的艦隊到來之前,荷蘭人根本不敢主動挑起爭端,只要我們掌握好一個度,荷蘭人便只能忍氣吞聲。」這個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趙永岩說道。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軍事行動,壓縮對方的勢力範圍,為自己這邊爭取更加有利的軍事態勢。
這是他們這夥人被孫新派人送到這個島上之後,齊大哥便一直堅持做的事情。他不想就這麼老死在這個異國他鄉,他還要讓孫新和荷蘭人付出代價呢。
雖然蕭明乾這麼說,但是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陳元贇在內始終覺得有些冒險。
「各位還有其他的問題嗎?」說完這些,蕭明乾最後問道。
趙永岩的話,讓在場的人心中是豁然開朗。是啊,擔心這麼多幹嘛,只要台灣在南洋的軍事力量足夠強,根本不用擔心那麼多。
一時間,整個辦公室里陷入了可怕的沉默,兩人的心情都非常的不好。
「不管怎麼說,等我們的援軍到了以後,便是讓那些台灣人為他們挑戰偉大的荷蘭而付出代價的時候。」不一會,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的這句話打破了這種沉默。
「嗯,我想應該是的,不然他們最近的動作不會突然間有這麼大的變化。」高文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