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第二十二章 元旦(一)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第二十二章 元旦(一)

他自問,他得海東以來,減賦稅、分土地,息民力、愛護百姓,做的比高麗王好太多,可這還不夠,還不行。他很想質問:「還要我怎樣?」他一動不動地站著,他閉上眼,深深吸了口氣。
他什麼時候受過這樣的氣?
畢千牛茫然,不知鄧舍為何突然發此疑問,老老實實回答道:「不能。」
換一個角度去想,人生的道路雖然未知,但人生的樂趣,不也正在於此么?
鄧舍走出文廟,立在廟門口,看了會兒西方的漫天紅霞。緊張忙碌的一天,已經沖淡了他昨夜的憂煩。他可以預想到,當這三篇祭文傳遍海東之日,必然就是在高麗儒生、文士間掀起滔天巨浪之時。
隨鄧舍來的,有幾個高麗降官。鄧舍帶他們來,為的更好與士子們溝通。其中有李春富、朴獻忠。
檀君祠在城西,祠廟不夠大,容納不下幾百人。鄧舍引了百官、士子、鄉老的代表,有三四十人,列隊進入。其它的,留在祠外。鄧舍不禁百姓觀看,因而,軍卒只圍了個警戒線,對跟著過來的百姓們,不去制止、驅趕。
祭文,姚好古寫的。出於宣告百姓的目的,沒用文言,文詞簡單易懂,曉暢如話。由鄧舍念誦。他念一句,有人傳出來一句,畢千牛帶了侍衛們,跟著高聲重複一遍。
「事情有點不對。」
刺骨的冷風中,他只覺得渾身熱辣辣的。堂內傳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刀子一樣,剜在他的心頭。他不惱怒尹權做出狂態,呼酒喚魚;甚至也不惱怒尹權懷念故國,罵他為盜寇、稱他沐猴而冠。
鄧舍放過了尹權,沒有殺他。不但沒殺他,還尊重他的意見,次日祭禮,沒有安排他出場。與尹權一樣,不肯出席祭禮的,有十幾個人,鄧舍不勉強,一概答應。
不錯,他承認,他來的晚了些。可這其中絕沒有半分預謀的成分,他才從姚好古、洪繼勛那裡出來,詢問過明日祭禮需要注意的細節。他沒接觸過,不懂得禮節,總不能當著大家的面鬧笑話。
因去檀君祠的街道早有士卒戒嚴,鄧舍一行,走的倒是不覺得擁擠。看著戒嚴線外的人頭簇動,不少百姓跟著看熱鬧。鄧舍昨夜的鬱悶,受了喜慶的感染,稍微放下。他扭頭,招呼文華國上來,問道:「今天上街的百姓很多,你們平壤府,可不要出了亂子。」
文華國道:「主公放心。俺,……臣,臣專門叫趙過調了兩營軍卒入城,協助平壤府的衙役維持治安。」
「甚麼?」
「是。」
他告訴自己不要發怒,要忍耐。他提醒自己:「是的,我知道為什麼還不夠,為什麼還不行。」因為時日尚短,治理這麼一大片新得的土地,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這,……」
……
「將軍?」
「左右司的一個都事。」
「防火的措施可做的有么?」
祭文意思,不外乎姚好古給鄧舍提議的那幾點。
鄧舍引領百官、外來使節、士子、選出來的地方鄉宦,浩浩蕩蕩數百人,出了省府,直奔檀君祠。武官騎馬,文官坐轎,鄧舍行在最前。他的左右是兩個高麗公主,再往後,文華國、洪繼勛等人。
他兩人倉皇對視,生怕鄧舍一怒之下,真的殺人。李春富撲倒地上,叩首,道:「臣聞,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尹權,一個小小的狂生,雞犬一樣的東西,若殺了他,反成就了他的名聲。臣竊以為,不如留下他的一條賤命,也好讓士子們知道主公的寬厚仁義,求賢的誠心。」
就算他們答應了。洪繼勛他們怎麼辦呢?他們會答應退么?那些得到了利益的人們怎麼辦呢?他們會答應退么?就算他們也答應了,納哈出會答應么?高麗王會答應么?他們會允許他退、放任他退么?
他等士子吃飯,他自己還沒吃飯!一片苦心誰知道?
發問的是半信半疑的百姓,斬釘截鐵回答的,無一例外,都是洪繼勛精選出來的托兒。輿論不就這樣造出來的么?一個人信,就可以發展到十個人信。十個人信,有衙門的暗中支持,就可以發展到舉國相信。
「魚送過去了。」
從尹權的身上,他看到,這股風浪絕不會小。
鄧舍沉吟片刻,囑咐道:「記住,不要打草驚蛇。如果此事是真,要查清楚,張德裕那隨從到底與高麗使者接觸了沒有。如果接觸了,我要知道他們談了些什麼。如果沒有,我要知道那隨從還沒有與別的人接觸。」
「噢!」
洪繼勛答應了。
上古傳說,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高麗無史,只有依據中國之史。
北風捲動枝椏,樓閣上掛著的燈籠搖蕩不止。
鄧舍怒氣勃然,微微一笑,道:「尹生狷介狂直,出言無忌,懷念舊主,人之常情。我有何怒?你們都起來罷,去看看,庖廚的魚做好了沒?做好了,就端上來,……,千牛我兄,你親自送去。」
「待祭禮完了,問問他。……,告訴通政司,派人查。」
給小明王拜過年,接下來,洪繼勛等給鄧舍拜年。
「嗯?」
昨日不可一世,轉眼間覆敗身亡的例子,難道還少了么?他日日夜夜戰戰兢兢,深恐一步走錯,做每件事考慮再三。他為的是什麼?寒風吹響屋瓦,細細簌簌,似乎也在低聲地附和,詢問:「是呀,你為的什麼?」
三篇祭文各有所重。如果說祭檀君的,側重追本溯源,那麼祭箕子的,側重宣揚先祖的武功。而祭祀文廟的,則主要著眼在強調漢麗的文化一體,習俗相似。可以說,這三篇祭文正式奠定了鄧舍統治海東的大義、名分基礎,拉開了化麗為漢的序幕。
在這一刻,受了尹權的刺激,他隱藏內心深處許久的隱憂,終於壓制不住,爆發出來。他茫然若失,捫心自問:「我為的什麼?」
這越位向前,頗為無禮。鄧舍微微奇怪,問道:「怎麼了?」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畢千牛嘡啷一聲,長刀出鞘,以刀尖柱地,跪倒在地,怒聲道:「請將軍令,斬此狂徒!」數十侍衛一起長刀出鞘,跪倒一片。冷夜火光,映照鋒銳的刀刃,殺氣沖雲霄。
他不露聲色,說道:「可確定么?」
「現在進去么?」
街衢上的茶坊、酒肆,人滿為患。市場中,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每逢年過節,諸市角頭往往有商販以蘆葦編夾成屋,鋪掛山水、翎毛等畫,發賣糖糕、黃米棗糕之類的糕點,以及辣湯、小米團之類的吃食。百姓們呼朋喚友,小孩子鑽來鑽去,熱鬧非凡。
崔備雖然有些名望,畢竟年紀不夠老,沒資格進入祠內。別的高麗儒生心驚膽駭,他奮然昂首,道:「丞相祭文,上告祖先。訴下民之心聲,顧百姓之民意。數千年血脈相承,今日終回中國。可喜,可賀!」
說話間,洪繼勛趕了上來,他沒做轎子,騎的馬,一身妝扮,十分英俊。他湊近鄧舍馬邊,低聲道:「主公。」
但是,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沒找著合適的史料證明檀君是黃帝的後裔。聯繫後來的箕子,他乾脆改變了初衷,索性把這檀君講成了帝嚳的子孫,與箕子一樣,只不過,一個為殷商之祖,一個為殷商之後。
「這麼說,咱祖上很有名了?」
雄鷹展翅天空,化作一個黑點,漸漸飛遠。鄧舍收回目光,反問道:「你猜呢?」
「……,好。」
他無路可退。即便有路可退,文華國他們怎麼辦呢?他們會答應退么?
至正二十年元旦到來的前一夜,鄧舍感到了深深的疲憊,他恍惚間迷失了方向。
他眺望著夜色,他看不清楚未來。茫茫的前途,他為的是什麼?他疲憊,他倦累,他很想放下這一切,可他無法做到,因為他無路可退。他為了自己,為了求活走上了這條道路,可現在,推動他前進的,早已不再是為了自己,不再是為了求活。
「適才,陪同高麗使節的官兒告訴臣,張德裕有個隨從,看著面熟。似乎這幾日,他在大同館鄰近街道上,常常見著。」
街道上人馬紛紜,熙熙攘攘。
這一番話說出來,不啻驚人聽聞。
但是,尹權的那幾句誅心之言,他實在無法忍受。
有人道:「可不是咋的。你想想,箕子大王要不是檀君大王的後人,能當得上皇帝么?帝嚳是什麼人?三皇五帝!……不知道什麼是三皇五帝?沒學問,讀書人都知道。上古的聖主。大堯、大舜知道吧?多有名。他們也是三皇五帝。」
祭祀過檀君,接著箕子,然後下午去了文廟。
這一步完成,接下來第二步,就是重頭戲。
「早就通知了城中各處坊里的里長甲生,務必謹慎小心。而且除了本有的,這幾日更多趕製了許多水龍,就算有火,也不怕。」
冰冷的風,呼嘯在院子中。鄧舍習慣性地挺直了腰桿。火把照亮了前路,他要繼續往前走,為了自己,為了追隨他的人,他必須挺直腰桿,繼續往前走。
第一部分,按照慣例。
元旦的祭禮儀式,總的分作兩大部分。
「將軍,在想什麼?」
他握住了劍柄,寒意迫入毛孔。畢千牛前頭打燈,眾侍衛簇擁左右,他們一個個生機勃勃,英氣勃發。鄧舍行走在他們的中間,他想,這條路,至少,不是他一個人走。
可他很急,他非常著急,他想急著把海東穩定,他想急著擴張發展,因為時不我待。北有瀋陽,東有高麗,一水相隔之外,神州大地處處烽火。這亂世之中,百姓難,身居上位的人,難道就不難了么?
尋常百姓倒也罷了,看不出其中深意,只聽的祭文中追根溯源,說的頭頭是道,最多了半信半疑。隨行祭禮的高麗降官、文士,可就大不一樣。有一些眼光長遠的,立刻明白了鄧舍的用心。
鄧舍打馬疾馳,冷風吹動他的衣襟。風雨將至,他徹底放下了彷徨,不再考慮未知的成敗。成敗雖然未知,最起碼,他可以掌握今天,他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問心無愧,腳踏實地地去迎接明天,去迎接挑戰,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鄧舍掩在袖中的手,緊緊握住,手指攥得發白。
「千真萬確。」
不知道也就罷了,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尹權輕巧巧幾句話,給了他一個裝模作樣,沽恩市義的惡名。這若傳將出去,他不怕人罵,可對他以後招攬賢士的工作,必然造成不好的影響,勢必產生耽誤。
遠遠聽見遠處,時不時響起一陣喝彩、鼓掌的聲音,如聞雷動。那是平壤府專門開闢出的娛樂場地,組織些文娛活動,供百姓觀看取樂。
有百姓認識崔備,道:「這是江東崔備,很有學問的。他都說是真的了,看來這事兒果然是真了。」
「誰負責了接待張德裕的迎賓館?」
當他是個馬賊的時候,當他是個百夫長的時候,他壓根兒想不起朱元璋,距離他太過遙遠。當他奪取海東的時候,當他佔領遼東的時候,他刻意地避免去想朱元璋,因為他不知如何應對。可他不去想,不代表朱元璋不會距離他越來越近。
鄧舍粲然一笑,道:「我也不能。」
「不可掉以輕心。」
祭孔的禮節很繁瑣,祭祀完成,已經將近薄暮。
祭文的落款,有兩個高麗公主的名字。這,更加深了百姓們的信任。
他忽然想到了朱元璋。
蒙古人尚白,按照元朝的制度,參加元旦日慶典的人,需得穿著白衣。鄧舍等人自然不會與他們相同,前宋尚赤,因此百官穿著儘是紅色。省府裝點一新,大紅燈籠高高掛,張燈結綵,鞭炮響個不停。
大同館,在清華館北邊,也是前高麗修建的,用來做接待賓客之用。高麗使節來了之後,鄧舍把他們安排在了那裡。聽洪繼勛一說,鄧舍心中一跳,張德裕的隨從,出現在大同館附近,代表了什麼?要知道,他之所以把兩地使節安排兩處地方,就為了避免他們私下來往。
李春富、朴獻忠這些高麗降官,相顧失色,不約而同一個念頭:「鄧舍,不只是要佔高麗之地,更是要滅高麗其族!」可即使看出來了鄧舍的用心,又怎樣?他們不是尹權,沒有膽量把這話說出口。即便他們有膽量說出來,又怎樣?誰又能證明,誰又能用史籍證明,檀君不是帝嚳的後人?
「廢話!當然是了。」
「不知道。」
也許這就是人生,總會偏離開始的方向。而沒有到最後一步,永遠不知道等待著你的是什麼。
一早,文武百官集中行省衙門,由鄧舍領頭,舉行「拜表儀」。這個儀式,是各地官府向皇帝遙向「拜年」。衝著安豐的所在的方向,放置香案,奉上賀表,群臣舞蹈跪拜,公吏人等相迎高呼三聲萬歲。
高高的天空下,他翻身上馬,觀望暮靄籠罩的城中,炊煙處處,街道上人煙如織,喧鬧鼎沸。他揚鞭指向,笑問畢千牛:「你猜不出我在想些甚麼。那麼,他們呢?他們在想些甚麼,你猜得出么?」
對比他的歡呼雀躍,儒生班次中,有默不作聲的,有緩過神來,趕緊出言附和的。
院中寂靜無聲,鄧舍胸中起伏翻騰。他寒風立院,以一省宰相的身份,等幾十個儒生吃飯,他等的心甘情願,沒有一點不高興,這樣的事,試問天下能有幾個人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