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是偶像》第六卷 雲之端

第1044章 了不起的程曉羽(三)

第六卷 雲之端

第1044章 了不起的程曉羽(三)

但是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很精彩,嘲弄、惋惜、可笑、竊喜、遺憾……
這裏沒有人比他更清楚3d的恐怖威力,斯塔文·貝爾不清楚、奧利弗·斯通不清楚、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清楚,就連拍攝《玩命特快》的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不清楚。
在程曉羽的記憶中,詹姆斯·卡梅隆在採訪中說過:「《阿凡達》的票房情況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想象的預期水平。我們一開始僅僅希望獲得10%左右的利潤率,那樣的話,全球票房遠遠不到10億美金。」
斯塔文·貝爾也知道數字化是趨勢,但是他覺得這個過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他不希望程曉羽太過冒險,在他看來程曉羽是有才華的,但他也太過激進,一部大片都沒有拍過,就砸下四億要上三D和IMAX。
這時四周好萊塢的精英們也紛紛附和著發言,四位大導演都在當下支持膠片電影,這就可以說決定了美國電影市場還是以膠片為主流,而程曉羽則成了一個逆流者。
所以程曉羽只是非常誠懇切毫不避諱地說道:「這也是原因之一,大家都清楚這是大勢所趨,轉換成數字熒幕每年我們由此省下的拷貝製作及運輸成本費足有十多億美元之巨……」
可不管弗朗西斯科成功或者不成功,這種具有實驗精神的人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於是程曉羽語氣誠懇地說道:「科恩導演的片子我看過,技術方面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其實現在三D電影製作方面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只是觀影市場還沒有成熟,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三D和IMAX一定會大放異彩。」
這時雪茄室的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開始關注這裏的談話,數字與膠片之爭是關乎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無論是製片方、發行方、院線還是演員,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巨大的影響。
程曉羽並沒有因為關注的人多而藏著掖著,他十分堅定地說道:「數字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從電視業就能看出來,11年美國電視業就完成了膠片向數字的轉換,現在美國院線的數字熒幕也達到了百分之三十,我想明年這一進程會加快……」
但程曉羽知道真正要了膠片攝影機的命的正是三D和IMAX的大行其道,雙機拍攝帶來的幾乎無法解決的設備問題(例如體積巨大,不容易同步等),單是膠片成本都要增加一倍,因此與之兼容的數字攝影機則成為了不二的選擇。
沒有人敢像程曉羽這樣肯定膠片電影的未來,斯塔文·貝爾都不能,畢竟現在膠片電影還是主流,數字電影從拍攝效果上來說遠不如膠片電影,程曉羽這樣說就是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
這句話程曉羽說的很平和,但也沒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說法,只能說明他對三D和IMAX電影還是有著清醒認識的,並不是嘩眾取寵的想要弄三D和IMAX。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聽到程曉羽的話,一口喝乾了杯中的雞尾酒,然後不滿地說道:「又來一個充滿銅臭味的商人,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數字攝影機拍攝出來的畫面根本沒有『菲林感』,清晰度到能將就,但是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你們這些商人為了追求利潤,就可以無休止的毀滅電影藝術嗎?」
程曉羽自然找機會看過他的IMAX電影——《玩命特快》,裏面使用現在最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效果相當不錯,但是程曉羽覺得他忽略了一點,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故事不好,技術玩的在溜也白搭,尤其是他還是第一個吃IMAX這個大螃蟹的。
斯塔文·貝爾其實也是偏向膠片電影的,但他清楚的明白商業和科技會驅使他們向數字電影轉化,他嘆了口氣說道:「我想說我最愛的『從想象到畫面的跨越』是一長條的光化學品,它可以用手捧起來,扭曲,摺疊;可以用肉眼細察,也可以投放于某個表面供別人觀賞;它散發著香味,並不完美。如今,人們已開始給它的壽命倒計時。但我會一直忠於這種『模擬』的(非數字的)藝術形式,直到最後一個實驗室關門,我的《肖申克的救贖》也會用膠片攝影機……」
曉羽的霸氣側漏,引來了四下嘩然……
程曉羽站了起來笑了一下,無比自信地說道:「那麼諸位前輩!三D和IMAX的大門就由我這個後輩為大家打開!」
見到這一幕,四周響起了一陣愉快的笑聲,彷彿剛才的爭執不存在一樣。
程曉羽知道斯塔文·貝爾是一種隱晦的規勸,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和斯塔文·貝爾關係密切,所以無所謂被揭開醜事,並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比斯塔文·貝爾更熱衷於電影技術,是更加先鋒的「技術狂人」。
程曉羽也不打算繼續呆下去,看了下表說道:「我還有為尊貴的客人需要接待,俄羅斯寡頭康斯坦丁·阿列卡佩羅夫先生和他的女兒馬上就要到了,諸位慢慢聊,外面還有精彩的節目可以欣賞……」
是因為3d攝影機、動作捕捉、表情捕捉、虛擬拍攝、im等技術嗎?
「對!沒有足夠的三D和IMAX熒幕,也沒有群眾基礎,這是有點不好解決的問題,並且數字影院的普及度都還不夠,數字拍攝、數字放映的推廣都勢在必行,現在大多數導演認為膠片才能代表電影藝術,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電影業已經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門口,我們必須順應潮流。」說完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又看了看坐在他對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面這位就是膠片電影的忠實擁護者。
但程曉羽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樣的藝術導演並無惡感,他們也是第一次見面,對方語氣不好他也能夠理解,自己鍾愛的東西即將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難以接受並試圖反駁這完全是人之常情。
28億!是因為電影本身太優秀嗎?
程曉羽並不是這些好萊塢傳統電影人,對膠片電影懷著深刻的感情,相反他很喜歡三D電影浸入式的體驗,他也清楚當下的三D和IMAX的觀影大門需要一把鑰匙才能為觀眾打開,這就是一部讓大家無法拒絕的電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按捺不住心裏不爽,面帶著些許嘲諷說道:「因為你的小情人要入主AMC了嗎?」本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不太喜歡程曉羽,因為他的電影就是純粹商業電影,毫無對藝術的追求,對人類的剖析,他不喜歡像商人一樣的導演。
並且弗朗西斯科還是過於謹慎了,三D電影和IMAX需要迅速普及就要用摧枯拉朽的氣勢,小家子氣的電影是很難一下扭轉觀眾的觀影習慣的。
聽到康斯坦丁·阿列卡佩羅這個名字,周圍瞬間安靜了一下。
奧利弗·斯通吐出了一個煙圈說道:「我拍攝電影有個大致的標準,就是所有鏡頭都要先實景拍攝一遍,即使是CG動畫的鏡頭也是如此,好讓這些鏡頭看起來不是太數字化,還有那麼一點真實的印記在其中。這是我的一種美學觀念:事物總是不完美的,充滿了確定的不確定性……那些厚重的、濃郁的、鮮艷的這些在數字電影中完全無法捕捉到,雖然數字電影很節省成本,讓電影拍攝變得更簡單,讓表現更容易……但就目前來說,程,你一個還推動不了電影數字化的進程,我想在過幾年等數字攝影機的技術提升了,或許數字電影時代才會全面來臨。」
說完之後程曉羽也沒有一一告別,就朝門口走去。
而程曉羽手中的這把刀可以說比《阿凡達》更加銳利!沒有人可以抵抗《泰坦尼克號》這艘註定沉沒的大船的威力。
這時凱瑟琳·布蘭切特猶豫了一下,還是咬著嘴唇追了上去,她得去問問這個小子,憑什麼放他鴿子。
在這些好萊塢精英看來程曉羽這簡直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眾人沒有哄堂大笑就是非常給程曉羽這個主人面子了。
遠遠不到10億?最後的票房結果是多少?一發不可收拾地收到了全球28億美金。一般來說,一部高製作成本電影的利潤率在30%左右,而打定了「虧本」想法的《阿凡達》所帶來的利潤,卻遠遠超過了30%,超過了人們對於一部電影能夠帶來利潤的最高預期。
都不是,是因為卡梅隆拿著一把很快的刀,在最準確時機狠狠的強行打開了這個市場。
斯塔文·貝爾想說點什麼,卻還是搖了搖頭,他知道他阻止不了這個自信十足的年輕人,自己倘若這麼年輕的時候能達到平均票房三億,恐怕會覺得全世界都的聽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