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騷》卷五 書生挾策將何濟

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勝和大勝

卷五 書生挾策將何濟

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勝和大勝

辯論日期和人數既已定下,徐光啟、張原等人也要加緊準備,他們這邊商定參加辯論的四人名單分別是:
經過這麼多年與外臣爭鬥,萬曆皇帝的火氣也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聽說他的御筆批紅被禮科兩次封還,也只是龍顏不悅而已,不會大發雷霆,聽了李恩的建議,點頭道:「那就由東宮詹士府主持此次辯論,翰林院協同舉辦,辯論人數、日期待定。」
李之藻、熊三拔,再加上徐光啟和張原,這可以說是支持西學一方的最強辯論陣容了,現在就看沈榷會推舉什麼人入京參加辯論了,辯論之事已經傳揚開來,沈榷不會拒不參加,否則他驅逐泰西傳教士的目的也會成為泡影,怯辯之名誰願承擔?
張原問:「大兄喜氣洋洋,有何快活事?」
通過這次明爭暗鬥,吳道南和張原一方只能算是小勝,辯論詔旨只有通過六科廊下發才算是大勝,想要大勝內閣首輔實非易事,不過張原對此結果已經滿意,只要辯論能舉行就是勝利。
熊三拔是日耳曼人,于萬曆三十四年來到大明作為利瑪竇的助手,學問在龍華民、龐迪峨之上,精通天文、數學、水利,對古希臘哲學以及美術、音樂都有專門研究,《簡平儀說》和《泰西水法》就是熊三拔與徐光啟合譯完成的,此人博聞強記,來大明十年,說得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話,能閱讀不斷句的中文古籍,對先秦諸子的學問都有涉獵,此次辯論關乎天主教在大明的生存,在大明的耶穌會士豈敢怠慢,自然是要推舉出最出色的人才參加辯論——
李恩笑道:「好主意,雜家這就去稟告萬歲爺。」
方從哲身為內閣首輔,豈能聽天由命把自己的顏面和尊嚴完全交給皇帝一時的喜怒上,若皇帝一時糊塗批複下來了,那他這個首輔顏面何存,以後在內閣還怎麼辦事,兩個閣臣豈不是各行其道了,所以方從哲必須要想方設法讓吳道南的票擬執行不下去,此時已不論是非,完全是臉面和意氣之爭了,晚明黨爭大抵如此。
徐光啟、張原等人要求與沈榷進行西學辯論是要在禮部主持下才能實施的,所以即使皇帝按照吳道南的票擬同意舉行辯論,也要通過禮科給事中把批複下來的奏章送交禮部衙門執行,而禮科給事中若認為內閣的票擬和皇帝的批複有違失,可以封還駁正,所以禮科給事中這一環就成了方從哲最後的防線——
萬曆皇帝這回沒有留中不發,而是切責亓詩教和周永春駁正的理由不充分,有意阻攔詔旨下發,二人各罰俸半年,也就是罰款幾十兩銀子。
亓詩教唯唯稱是,從大時雍坊出來乘車回朝陽門外寓所,朝陽門外屬外城,並不宵禁,夜裡亓詩教去見同鄉都給事中周永春,亓詩教雖然對方從哲所言有些不以為然,但從大局考慮,他還是要果斷支持方從哲的,若方從哲在內閣中威望受挫,也是他齊黨的損失,張原欣賞歸欣賞,原則不能動,而且亓詩教認為這種辯論與國計民生無關,可有可無,他無須對張原感到愧疚——
周永春回到六科廊,仔細審閱徐光啟、張原二人的奏疏,因為要封還皇帝批紅的奏疏必須有理有據,不是隨意就能封還的,封還必須駁正,也就是說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否則就是失職和藐視皇權,但言官們都是八股文高手,這麼多年科舉訓練出來的刀筆,要從徐光啟、張原這兩篇近萬字的奏疏中找到可批駁之處還是不難的,周永春揣摩半日,寫好駁正的意見,將徐光啟、張原二人的奏疏封還交回司禮監——
亓詩教與張原交談過幾次,對張原心術和理念有點了解,總的來說亓詩教是比較欣賞張原的,這時聽方從哲對張原評價甚劣,便略微為張原分辯了兩句,方從哲頓時一言不發,兩道卧蠶眉豎起,眼睛盯著亓詩教,瞬也不瞬,亓詩教承受了不了老師的逼視,說道:「學生絕無他意,只是覺得張原初入仕途,應該可以拉攏,而不應推到敵人那一邊,這對老師不利。」
詹士府左春坊左贊善徐光啟、南京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翰林院修撰張原、西洋陪臣熊三拔——
……
於是,徐光啟和張原的奏疏繞過六科廊直接下發到詹士府和翰林院,方從哲還是覺得失了顏面,讓亓詩教、周永春上疏,認為詔旨繞過六科下發是違制,以此來彈劾吳道南、徐光啟和張原——
李恩大有同感,說道:「外官們屢屢攻訐萬歲爺怠政,這還不都是讓外官們給逼的,只從這一事看,政令都難出宮門。」
張岱滿面笑容道:「介子,與我到泡子畔喝酒去。」
張原看大兄張岱那副按捺不住喜氣的模樣不像是補慶生日,忽然想起一事,一拍腦門道:「大兄,是不是李蔻兒到京了?」
王安道:「徐贊善和張修撰也考慮到了這一局面,張修撰說這奏疏並非就一定要通過六科下發,這不是政令,只是皇帝同意舉行辯論而已,可以由詹士府和翰林院舉行。」
方從哲把吳道南不顧他阻止悍然票擬上呈的事對亓詩教說了,又道:「張原以冰河說迎合聖意,其奏疏巧言佞詞,又有翰社同黨助聲勢,閣中更有吳道南支持,皇帝說不定會同意舉行辯論,我不得不防,若吳道南的票擬得以執行,那以後我在閣中就很不好說話了,可言,你是禮科給事中,你好友周永春是禮科都給事中,這幾日盯緊些,萬一那幾份奏疏皇帝批複下來,你們就封還駁正,此事是雙方勢力消長的關鍵,若張原得逞,此人以後就會愈發驕橫非為,禍國殃民正是此輩。」
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恩頗為不快,奏聞皇帝之後,再次按原先的票擬下發,次日當值的禮科給事中亓詩教又用與周永春相似的駁正意見封還,李恩無可奈何,在奏明皇帝之前,先與東宮王安通聲氣,王安嘆道:「由此可見朝政敗壞到了何等地步,想要推行一點事就這麼難,辯論而已,又不是其他大事,外廷的老先生們都推三阻四,不把萬歲爺的批紅放在眼裡,只管爭自家意氣。」
方從哲淡淡道:「現在吳道南繞過我把奏疏票擬上呈,你不知道其中利害嗎?」
張岱道:「八月二十五日是我生日,我糊塗忘了慶生日,今日補上。」
……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巳時初刻,當值的六科給事中在會極門收取皇帝批複的各衙門題、奏本章,經審核無誤后要逐一抄寫,於五日內送交各承辦衙門執行,這日禮科當值的是都給事中周永春,周永春看到徐光啟、張原的奏章果真按吳道南的票擬意見批複下來了,心道:「方閣老料事甚准啊,這奏章若執行下去,以後方閣老與吳道南閣中就沒有主從之分了,首輔名存實亡。」
亓詩教輕輕一嘆,說道:「那好,學生知會周孟泰和姚通所一聲,若接到宮中遞出徐光啟、張原的奏疏就封還。」
南京太僕寺少卿李之藻曉暢兵法、精通泰西之學,與徐光啟交往甚深,也是利瑪竇來華后結交的第一批開明士紳,曾刻印《萬國地圖》,與利瑪竇合譯了《渾蓋通憲圖說》、《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涉及天文和數學,是當時在西學領域與徐光啟齊名的大明士紳;
方從哲點點頭,臉色和緩下來,說道:「可言,非是為師心胸狹窄容不得張原,張原二十歲不到,為師已年近六十,張原怎麼也威脅不到我的地位,我是從冰河說看出此人心術不正,董玄宰、姚宗文之事且不說,那周延儒與張原同為翰林官,又一起被推舉為東宮講官,二人本該和睦相處共同教育好皇長孫,但張原又尋隙把周延儒給排擠出來,這種人如何能拉攏——可言,我知張原與你曾有交談,那不過是他的權術而已,無非是怕畏懼你與姚宗文、劉廷元聯手彈劾他而已,你仔細想想吧。」
詹士府少詹事士錢龍錫與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淐商議了一番,於八月二十八日傳文書給南京禮部,要求南京禮部侍郎沈榷、郎中徐如珂於十月底之前派人至京參加辯論,無論是朝中官員、在野大儒或者有德高僧皆可,限每方四人,辯論之期為冬月初一、初三、初五,三日三場,屆時皇太子會親臨國子監辯論現場——
就在吳道南把奏疏票擬呈遞上去的當日傍晚,方從哲讓家僮把禮科給事中亓詩教請到他在大時雍坊的宅第,亓詩教是方從哲的門生,方從哲任首輔后,亓詩教的齊黨給了方從哲很大的支持,方從哲下野十余年,原本黨派痕迹不明顯,但一入閣自然而然就與齊黨、浙黨親近,實是因為形勢逼人,閣臣若不能籠絡一批台垣官,政令很難施行下去,易被架空——
九月初六,這天是庶吉士的休沐日,張岱不在翰林院學習,但傍晚張原從翰林院大門出來時,卻看到大兄張岱正立在玉河北橋頭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