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目錄

二十五章、皚皚白雪覆蓋

二十五章、皚皚白雪覆蓋

伊達政宗繼任家督時隔不久,就發生了一樁惡性的反叛事件。小濱城主大內定綱,雖是名門多多良氏流大內氏的後裔,但在奧州,不過小小一個國人領主,靠著下剋上才成為一方豪族的。這樣芝麻丁點兒的勢力,在葦名氏和伊達氏之間來回搖擺,也就很正常了。不幸的是,定綱甚得伊達輝宗的信任,而他卻辜負了這種信任,一邊名義上臣服伊達氏,一邊暗地裡投靠葦名氏。初繼位的政宗當然不能允許類似事件發生,更需要以此為契機,殺人立威,於是親統大軍,討伐小濱城。
因為家中分裂而耽擱了行程,伊達政宗遲至五月九日才離開黑川城。此時,關東各地正在激戰,他被迫繞道越后、信濃,兜了個大圈子,才在六月五日來到小田原附近的秀吉本陣中。此時,后北條氏河越、江戶諸城已降,缽形、八王子等城也即將陷落,勝負大勢已定,這時候再來表示恭順,不嫌太晚了嗎?於是豐臣秀吉大怒,準備殺掉政宗,滅亡小田原北條氏后就揮勝利之師北上,完全吞併伊達領。
伊達稙宗所編纂的《塵芥集》,乃是戰國大名分國法中條目最為詳細的,全文統共一百七十一條。可以說,他最終使伊達氏成長為戰國大名,並且奠定了稱霸奧州的基礎。
據說,德川家康對此事的分析和評價是:「大將要在許多文件上描上花押,既然能偽造筆跡,豈有花押完全不似的道理?定是政宗為了事敗后便於撇清,故意描了假的花押——他不愧是一位多智的大將啊!」
其實「元服」一詞本出中國,本就是冠禮的另外一種說法。元,就是腦袋,服,就是服裝,在這裏指的是「冠」。中國古代男子行冠禮的時候,要由父祖輩把他帶到宗廟裡去,剔去前發(小孩子都是有劉海的),挑選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士為其戴上冠,同時起一個表字。冠並非普通的帽子,它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因此非貴族、女性和未成年的男子是不能戴冠的。
以東北偏遠地方的一個鄉下小大名,敢於對抗強大的鎌倉府,這份忠義之心實在令將軍感動。政宗死後,其子持宗兩度上洛進謁將軍,受將軍足利義持賜以偏諱,此後,每代伊達氏當主,幾乎都受過將軍賜字:持宗的孫子為尚宗(受足利義尚諱),尚宗子為稙宗(受足利義稙諱),稙宗子為晴宗(受足利義晴諱),晴宗子為輝宗(受足利義輝諱)……
據說伊達政宗常慨嘆自己晚生了二十年,否則就可以和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人一較短長,爭霸天下。當然,這隻是一廂情願的迷夢而已。政宗不能得到天下,不是因為他的年齡,而是因其所處的環境。偏遠貧瘠的奧羽之地,根本不可能憾動天下大局,前此的藤原秀衡不行,後來的奧羽越列藩同盟、蝦夷共和國不行,此刻的伊達政宗當然也不行。
葦名氏又寫作蘆名氏,也是平氏的後裔,但在源平合戰的時候,其始祖佐原義連卻站在源賴朝一方。後來奧州征討參陣有功,義連受封會津、河沼、耶麻等郡。室町時代,葦名氏仗著天高將軍遠,自稱「會津守護」,得意洋洋地當起土皇帝來了。戰國初年,葦名盛高、盛滋父子相爭,家中搞得一片混亂。
伊達晴宗的對外政策一秉其父,他讓幾個兒子分別過繼並藉機吞併了留守、石川、國分等家族,同時和岩城、二階堂、佐竹等勢力也都結為姻親。在用兵方面,晴宗主要把目標指向北方的相馬氏和大崎氏,但因為受到羽州最上氏的牽制,所獲甚少。對內,他運用「采地下賜錄」政策,重新規定了家臣的知行和俸祿,穩定並鞏固了家臣團。
安東氏本是奧州津輕郡的豪族,后遭南部氏攻入津輕郡,於是逃往羽州和蝦夷地。逃往羽州的一支主城在檜山,逃往蝦夷地的一支,後來又南下羽州秋田郡,主城在湊,又稱秋田氏。兩支安東氏最終歸併為一,到安東愛季為當主時成為戰國大名。
伊達政宗有一位重臣名叫鈴木元信,乃是構築了伊達家完整財政體系的名臣。據說元信曾認定政宗終將成為天下人,為此擬就了所謂的《伊達幕府條目》,但他在臨終前終於認識到夢想無法實現,於是流著淚將這些文件付之一炬。
花澤蠣崎氏本出南部氏,而下國氏則是安東氏的分支,戰國時代的蠣崎氏通字和安東氏一樣都是「季」,因此也很有可能是下國氏篡奪了蠣崎苗字。總之,這個家族傳到四代蠣崎季廣的時候,獲得了「蝦夷奉行」一職,基本統一南部蝦夷地和人領。季廣子慶廣接近德川家康,後來築松前城,改苗字為松前,一直維持著南部蝦夷地的統治權。
伊達政宗以少敵多,打得很不順手,一度瀕臨全軍崩潰的邊緣,老將鬼庭左月良直戰死,他自己也險些被擒。但是,激戰竟日,終於迎來了夜晚,佐竹軍因為聽到「水戶氏準備進攻佐竹領」的傳聞,同時擔任軍師職務的佐竹義政被家僕暗殺,而主動撤退,脫離戰場。聯軍因此崩潰,伊達方將領片倉景綱、伊達成實等趁機於後追趕,斬獲頗豐。
【●二本松事件】
南陸奧百年強藩葦名氏就此滅亡了,距離豐臣秀吉小田原之陣只差一年,葦名盛重要是多抵抗一陣子,或許還能使家族苟延殘喘下去……
「鬼義重」趁機伸手陸奧,與葦名氏合兵三萬,包圍了伊達氏的郡山城,而豐臣秀吉也千里迢迢送來了百梃鐵砲作為支援。攻防戰打得非常激烈,勝負難分,最後因為大名岩城氏的調停才暫時休戰。既然提到了,就順便說說岩城氏。同為平氏後裔的岩城氏,前此一直在伊達氏和葦名氏中間左右搖擺,此戰後完全倒向葦名、佐竹一邊,導致遭受伊達政宗的猛攻,幸虧時機從天而降,當主岩城常隆匆匆忙忙小田原參陣,才算勉強保住了家系。
小野寺氏出自藤原氏首藤氏族,本處在下野國都賀郡,分支進入羽州,戰國以前基本領有雄勝、平賀、仙北三郡,主城在橫手。南部氏曾試圖進入羽州,與小野寺氏反覆激戰,終被擊退。到小野寺輝道時,家族勢力達到全盛,其子義道小田原參陣,獲得三萬一千石知行宛行朱印狀。
因為葦名氏的滅亡,觸怒了他的總後台豐臣秀吉,於是第二年(1590年),秀吉向上杉和佐竹等東國大名下達了討伐伊達氏的命令。伊達政宗一方面派使者上京,解釋說並無與關白為敵之念,滅亡葦名氏乃是為父報仇,另方面卻暗中聯絡小田原北條氏,準備先攻破常陸佐竹氏,再謀求更大的發展。
可是,大概被小手森城的血案刺激得寢食難安,畠山(二本松)義繼一直對伊達政宗懷有刻骨仇恨。數月後,他帶著一批家臣來向輝宗致謝,卻趁此就宴會上劫持了輝宗,準備捉去二本松城,要挾政宗吐還侵奪自己和大內氏的領地——頗有些中國春秋時期劫持齊桓公的曹沫的氣概。
武士的孩子行過元服禮以後就可以上陣打仗了,初次上陣即稱為「初陣」——可憐那些提早元服的孩子,才小學、初中的年紀,就必須要學會面對鮮血和死亡。然而,在殘酷的亂世,元服前的初陣也絕非罕見,比如關東的宇都宮廣綱之子國綱,年僅十一歲就替代病弱的父親去參加壬生城的會戰。當然,反過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以當主不出陣而聞名的朝倉氏,末代義景到了三十一歲,才在戰場上露了一小臉兒……
首先,最上義光討殺兄弟中野義時;然後,將女兒嫁給延澤滿延之子右五郎,離間包括天童、延澤、飯田、尾花澤、楯岡、六田、成生等在內的所謂「最上八楯」。天正五年(1577年),義光攻克天童、東根二城,驅逐天童氏。次年(1578年),他進攻上山城,煽動敵方重臣里見越后守反亂,刺殺城主上山滿兼。天正九年(1581年),義光派重臣氏家守棟進攻鮭延城,逼降了猛將鮭延秀綱。
就此順便說說田村氏。田村氏本出自名將坂上田村麻呂,而戰國時代的田村氏,則自稱為平氏的後裔,是于南北朝初期過繼並繼承藤原氏田村苗字的。田村隆顯以伊達稙宗之女為正室,而其嫡子清顯卻娶了相馬顯稙之女,清顯並將自己的女兒愛子又嫁給伊達政宗——田村氏在相馬氏和伊達氏兩大勢力的夾縫中艱難求生,由此可見一斑。
伊達政宗十五歲的時候初陣,到了十八歲,輝宗突然宣布退位,而讓政宗繼承伊達家業。考究年富力強的輝宗讓位幼子的原因,恐怕並非是俗謂的「慧眼識英才」,而是因為其妻「鬼姬」並不喜歡政宗,卻偏愛次子小次郎,屢次設謀想更改嗣子的緣故吧。輝宗知道,如果兄弟、母子相爭,如果改變立嗣決定,勢必引發家中大亂,既然自己無力約束義姬,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趁尚未老朽的時候先確立政宗的家督身份。自己雖稱隱居,實際作為新家督的堅強後盾,則義姬必不敢妄動,這樣過個幾年,等政宗培植好了自己的勢力,獲取了家中的人心,即便老子死去,也無人可以動搖兒子的地位了。
年紀輕輕的伊達輝宗,其才幹遠不及父祖,更糟糕的是,父祖兩個並不真肯放手讓他主管一切。輝宗二十二歲那年,老頭子稙宗擅自作主,向羽州的最大勢力最上氏提出聯姻的請求,最上氏當主義守當即允諾,就把自己十八歲的寶貝女兒義姬送到了米澤城。
【●梟雄義光】
南北朝時代,伊達氏家督行朝站隊選擇了南朝,北畠顯家對這一勢力非常重視,甚至把自己的本處也設在伊達郡內的靈山地方。行朝子宗遠與北朝的奧州探題大崎氏數度交鋒,武名很盛,而更加享有盛譽的,卻是行朝之孫、宗遠之子——伊達政宗。
義姬後來有「奧州的鬼姬」之稱,她性情剛烈勇猛,和老實敦厚的伊達輝宗形成鮮明對比。對於這樁婚姻,伊達家是希望可以籠絡住最上勢力,不要隨便插手奧州事務,而最上氏則希望藉此控制伊達氏。據說,最上義守和義姬早就有刺殺伊達輝宗,並劫持其嫡子,以完全吞併伊達氏的計劃。亂世中的婚姻,若是買賣還算好的,恐怕不少都徹頭徹尾是樁陰謀,悲夫!
在看清天下形勢,依傍大樹方面,最上義光一點也不比伊達政宗差,他先後把女兒駒姬嫁給豐臣秀次,二男家親送到德川家康處做人質,三男義親送到豐臣秀吉的親生兒子秀賴處做人質,到處展開笑臉,終於保住了領地。
【●統一奧州的障礙】
有關這場悲劇的版本很多,包括伊達輝宗是否真的喊過前面提過的話,包括當時其子政宗在不在追趕隊伍中,全都眾說紛紜。各種疑點聚合起來不外乎:輝宗之死是否其本人意願,他真是自殺的嗎?這究竟是一場事故,還是一個陰謀?政宗有否存在殺死掣肘的父親(同意畠山義繼投降,就是輝宗對政宗軍事、外交政策的掣肘)之心,並且他是否真的這麼幹了?
【●羽州的豪強們】
摺上原合戰,參戰的葦名軍約七千人,伊達軍則為五千人,戰鬥首先在葦名方大將富田將監和剛投順伊達方的豬苗代盛國之間展開。惡戰良久,因為葦名軍背著西風朝前猛衝,豬苗代盛國大敗後退,伊達方二番隊片倉景綱急往支援,依然處於下風。就在危急關頭,風向突然反轉,東風強烈,吹得葦名軍士卒很難睜開雙眼,伊達政宗趁機親率鐵砲隊于側面射擊,挽回了敗局。葦名軍中一部分不滿主家倒向常陸佐竹氏的部隊首先敗走,終於導致全面崩潰。
伊達政宗五歲的時候,也即織田信長火燒聖山比叡,縱橫京畿的那一年,他突發皰瘡,導致右目失明,「獨眼龍」的名號,就從此而來。但也有一種完全不靠譜的傳說,說他其實並未失明,故意遮上一隻眼睛,是為了凝聚視線,觀望天下。就象傳說中宋初獨眼大將鄭恩是好眼觀陽世、壞眼觀陰世一樣,這種為尊者諱的流言,實在可笑到了極點。
最終,葦名盛高傳孫盛氏,葦名氏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葦名盛氏武略無雙,政略也是一時翹楚,先後降服二本松、二階堂、田村等近鄰勢力,和伊達、結城、相馬等強豪結為姻親,又與后北條、武田、上杉等霸主勢力結盟,領地和影響力都膨脹到最大。室町幕府永祿六年(1563年)記載的《大名在國眾》名單中,就有葦名盛氏的名字,和北條氏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人並列。奧州群雄中,當時幕府只承認兩位戰國大名,那就是葦名修理大夫盛氏和伊達左京大夫晴宗。
先說伊達稙宗,此公最擅長娶媳嫁女,他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六個女兒,遂利用政治婚姻,先後和相馬、葦名、大崎、二階堂、田村、桑折、亘理等家族交好,並在此後利用過繼出去的兒子繼承家督,把不少家族直接就給吞併了。他還面對幕府一副更加恭順的態度,投入超過先祖無數倍的巨額政治獻金,終於騙到了原屬斯波氏的奧州守護職。
安東愛季是著名的勇將,曾征服淺利氏統治的比內郡,並且東與南部氏爭奪奧州鹿角郡,一度完全攻取,但隨即受挫而退。此後,愛季又與戶澤氏、小野寺氏爭奪仙北地區,在唐松野合戰中被戶澤盛安所敗,野望破滅。愛季死後,檜山和湊兩系再度分裂,當主安東實季依靠由利氏的支持,擊敗叔父道季后重新統一。然而這次動亂被豐臣秀吉目為「私戰」,打算趁機處分安東氏,安東實季匆忙上洛向秀吉稱臣,大表忠心,才終於保證了所領安堵。其後安東宗家改稱秋田氏。
日本古代的烏帽子沒有帽翅,一般分為「立烏帽子」和「折烏帽子」兩種,區別在於烏帽子的上端是朝上舒展還是打折下垂。貴族男子在行元服禮的時候,會由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有權有勢的人為他戴上烏帽子,繫上帽帶,並且擬定一個大名。這位執行儀式的人就被稱為「烏帽子親」,他通過為少年男子行元服禮,從此就與此男子結為父子之親,不但要關照此男子,還經常把自己名字里的一個字賜給對方。織田信長就曾經應長宗我部元親之請,當了元親嫡長子的烏帽子親,下賜一字,給這孩子取名為長宗我部信親。
不久后,葦名盛氏退隱,把家督的位置讓給嫡子盛興。天正三年(1575年),葦名盛興病死,其子尚幼,於是還老而不死的盛氏作主,把盛興的妻子伊達御前改嫁給自己的養子盛隆,並由盛隆繼任家督。他的本意,是趁機繼續維持和兩大諸侯的和平友好關係,一是伊達氏,二是盛隆出身的二階堂氏。但是,放著大批本家親戚不照顧(如同族的豬苗代、荒井、富田、針生等氏),卻傳位給外人,這就種下了家族內亂的苦果。五年後,六十歲的葦名盛氏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而葦名氏最後的動亂也開始了——
第二次,是在次年,也即天正十九年(1590年)的二月。且說伊達政宗才回到米澤城不久,豐臣秀吉就攻滅后北條氏,開始奧羽領國勢力重新分配,剝奪未能及時參陣的大崎、葛西等大名全部領土。是年十月,這些家族的遺臣發動一揆。次年年初,討伐軍總大將蒲生氏鄉向秀吉密報,一揆中有人使用政宗的旗幟和指物,並且他還搜獲政宗煽動一揆的一封書信。為此,政宗將塗以金箔的磔刑柱置於隊列之守,自己再度穿上死人的服裝,上洛向秀吉申訴,表明自己和這件事絲毫也沒有關係。政宗的理由是,雖然那封書信上的筆跡和他的親筆頗為相似,但是花押完全不同,定是偽造無疑。
上述均為羽北諸侯,此外北海道南部最大的勢力是蠣崎氏。蠣崎氏來源不詳,一說出自武田氏。傳說長祿元年(1457年),阿伊努酋長考西亞馬因起兵反抗和人的殘暴統治,攻擊南部蝦夷各地的和人豪族居館,連戰皆下,只剩下茂別、花澤二館無法攻克。是時,武田信廣恰在花澤做客,親手射殺了考西亞馬因父子而取得勝利。戰後,信廣娶了茂別館主下國家政的女兒,並改了花澤館主蠣崎季繁的苗字,統合兩個家族,開始在蝦夷地戰穩腳跟。
伊達政宗對這種結果當然不能滿意,他煽動葦名氏家臣造反。心慌的葦名盛重急忙跑去參覲豐臣秀吉,為自己找個穩固的靠山,而把家中事務都交給了重臣金上盛備。可是此時,秀吉的寶刀尚未指向關東,遙遠的靠山根本不起作用,近在眼前的「獨眼龍」伊達政宗可已經開始了他疾風烈火般的奧州統一戰。當時,政宗長驅直入,殺到阿武隈川邊,葦名軍與戰大敗,盛重只好向親爹佐竹義重求救。
最上義光重整最上氏舊領,將各國人領主收為直屬家臣,逐步完善領國一元化統治。同時,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政開發和改革,力圖把落後的羽南地區發展為不遜於關東、近畿的大糧倉。這些政策主要包括:關閉最上川的關卡,便利通商;增建山形城,整備城下町;開發野邊澤銀礦和永松銅山;構築因幡堰和北楯堰,治理赤川和青龍寺川;領內大檢地;等等。
在米澤城外,伊達追兵趕上了畠山義繼一行人,雙方展開激戰。據說,當時義繼用短刀頂著輝宗的脖子,輝宗於是大叫:「不要顧慮,向我發砲!」鐵砲鳴響,一枚子彈先穿過輝宗的身體,又要了義繼的性命,兩人同歸於盡。
伊達政宗最為依賴的重臣就是上述的片倉景綱和伊達成實。伊達成實通稱藤五郎,是稙宗子實元之子,按輩分算政宗的叔父,但其實比政宗還要小一歲。他是政宗的左右臂膀,也是武勇威震奧羽的名將,但在此後的1595年,卻因為無法確定的原因而離開伊達家,出奔高野山。此後成實曾一度出仕德川家康,上杉景勝也想以五萬石的待遇招募他,但遭到拒絕。政宗憤恨成實的出奔,發兵討伐成實治下的角田城,成實的妻兒被迫自殺。
葦名盛氏才死,葦名氏家主盛隆及其子、三歲的龜若丸就被家臣刺殺了,宗家家系斷絕。於是,對應不同的繼承人選,家族開始分裂,佐竹派推舉佐竹義重的次子義廣,伊達派推舉伊達政宗的幼弟小次郎竺丸,兩派爭鬥不休。最終,佐竹派佔了上風,迎來佐竹義廣為葦名氏當主,改名為葦名盛重,時年十三歲。
【●「獨眼龍」的遺憾】
此戰,葦名氏死傷兩千五百人,當主盛重帶著十三騎逃回本城會津黑川城,並於十日晚又逃出黑川城,往佐竹氏控制的常陸國遁走。次日,伊達政宗進入黑川城,獲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由此可以看出,最上義光並非僅靠武力和謀略擴展領土,他的內政之才,可謂東北第一大名。相較之下,其武功之盛,倒往往被成功的內政和謀略所掩蓋,顯得無足輕重了。尤其是在爭奪庄內地區的統治權失敗以後——
天正十一年(1583年),最上義光又進攻武藤氏的尾浦城,前森藏人內應,謀殺當主武藤義氏。四年後(1587年)再攻尾浦城,武藤義氏之弟義興自殺,城池陷落。天正十二年(1584年),義光暗殺白鳥長久,趁機攻克白鳥氏的谷地城。如此頻繁並且成功地運用煽動、內應和暗殺手段取人城池,恐怕是戰國時代的第一人吧。
這些大大小小的豪族,雖然紛爭不斷,但因為羽州地域廣大卻戶口稀少,因此他們很少能有較大的發展,唯獨南方的最上氏脫穎而出。最上氏出自奧州探題大崎氏,南北朝的時候,大崎家兼因為羽州的南朝勢力過於強盛,因此派次子兼賴統軍殺入,最終在最上地方構築山形城,站穩了腳跟,即以地名為苗字,稱為最上氏。為了擴展勢力,最上氏歷代都將庶子分封出去,如天童、黑川、蟹澤、楯岡、中野等等,本意是要建立一族的強大家臣團,但結果強枝弱干,動亂就由此而生。
伊達政宗的老丈人田村清顯,據稱乃是豪勇的名將,曾與會津葦名氏同盟,在東白川郡的寺山城擊破過北侵的佐竹軍。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月,清顯還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就突然暴斃,家中分裂,田村月齋等支持顯賴,田村梅雪齋等支持顯基,新當主的人選久議不決。伊達政宗遂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拉攏月齋,壓制梅雪齋與其後台相馬夫人(清顯的後妻)。最後的結果是,相馬夫人退隱到船越城,伊達政宗進入田村氏主城三春,立清顯的侄子宗顯為新家督。大名田村氏從此失去了自主性,成為伊達氏的屬臣。
況且,在當時的武將們看來,別管年齡大小,只要已經元服,且經過初陣,男孩子就已經成長為一個大人了,可以把重擔交付到他的肩膀上。
奧州南部,堪與伊達勢爭雄的家族還有葛西、相馬和葦名。葛西氏出自平氏,曾受封下總葛西郡,乃以葛西為苗字。源賴朝奧州征討,葛西清重因功出任奧州總奉行。南北朝時代,葛西清貞跟隨北畠顯家轉戰奧羽,勢力漸趨龐大,佔領了磐井、膽澤、牡鹿、江刺、氣仙、本吉、登米、桃生諸郡的全部或一部分。而既然領地不斷擴充,當然會和奧州探題大崎氏產生摩擦。進入戰國時代,葛西氏將主城由石卷移至寺池,幾乎每年都向大崎領栗原郡發起進攻。
伊達政宗的一生中,有兩次身著死者之服覲見豐臣秀吉。一次就是在小田原參陣的時候,他以必死的覺悟,再加上通過淺野長政、前田利家等秀吉親信的斡旋,終於獲得了諒解,僅沒收其會津三郡聊作薄懲。七月,政宗交出黑川城,回歸舊主城米澤。
【●天文年間父子相爭】
人取橋合戰以後,政宗接受了教訓,開始穩步擴展自己的領土。因為此時豐臣秀吉已成天下人,不日就將關東出陣,因此政宗急欲統一奧州,以準備好與秀吉對戰或者談判的本錢。人取橋合戰後的第二年(1586年),他攻克二本松領;第三年(1587年),討伐內通羽州最上氏的家臣鯰貝宗信,接受大內定綱的歸降;隨即為了援助老婆的娘家田村氏,又與相馬氏展開激戰——可謂馬不停蹄。
伊達家系譜上有兩個政宗,這第一位,乃是擁有「伊達家中興之祖」美譽的名將。此人曾三次向鎌倉府的關東將軍足利滿兼舉起反旗,史稱「政宗之亂」,趁機擴大了領土,加強了實力。
這樣長時間沒有結果的戰爭,耗盡了葛西家族的財力和物力,葛西晴信被迫聯合伊達氏。名為聯合,實際等同於半歸附,因為商定當葛西家無嗣的時候,要過繼伊達家的男子為繼承人。這樣苟延殘喘了幾十年,終於因為沒能及時趕上小田原之陣,而遭到豐臣政權的討伐,葛西軍在栗原郡佐沼城作了最後的抵抗,城破被滅。
所謂「報仇」這種話,在政治鬥爭中,從來都不過藉口而已。在中國,努爾哈赤書「七大恨」告天,對明朝掀起反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人窩藏他的殺父仇人尼堪外蘭。可是等到在奉天稱汗,基本吞併了整個東北地區,終於捉到尼堪外蘭的時候,卻不過鞭打一頓就放他走路。兩相對照,伊達政宗將曾經幫助過大內氏和二本松畠山氏的葦名氏稱為殺父仇敵,意圖是一樣的吧。
出羽國西南部、臨近越后的庄內地區,世代都由武藤氏統治,因為主城在大寶寺,故亦稱大寶寺氏。大寶寺氏當主義氏、義興兄弟被最上義光或派人謀殺,或逼其自殺以後,義興養子義勝逃往越后國,往依其親生父親、上杉氏麾下大將本庄繁長。繁長立發大兵殺入出羽,就此爆發了「十五原合戰」。越后兵勇悍能戰,最上義光因此吃了畢生的第一次大敗仗,被迫後撤,武藤義勝重新入主大寶寺城。
天正十三年(1585年)八月,伊達政宗攻克了大內氏的小手森城,將籠城兵卒及其家眷八百餘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數屠殺乾淨。大內定綱肝膽俱裂,放棄小濱城,逃往葦名氏的領地。
相馬氏乃是平將門的後裔,將門作亂被殺,其子逃往常陸國信田郡,傳到第五代胤國,再度逃亡到下總國相馬郡,遂以相馬為苗字。源賴朝奧州征討的時候,相馬氏家督乃是過繼的千葉常胤之子師胤,因功受封陸奧國行方郡——這就是戰國大名相馬氏的由來。
次年為天正十八年(1590年),元月,豐臣秀吉命令奧羽諸侯小田原參陣,想趁著掃蕩關東的機會,也一舉平定東北地區。伊達政宗口頭上答應,卻一再拖延動身的時間,自然引起保春院的擔憂。三、四月間,保春院以送行為名,帶著竺丸從米澤城來到黑川城,居住在西館中。四月五日,政宗來到西館向母親辭行,準備次日即動身前往覲見秀吉。
片倉景綱則通稱小十郎,後世稱其與上杉家的直江兼續併為「天下二大陪臣」。景綱本是米澤八幡神社的神職人員,家系不明,受伊達輝宗的重臣遠藤基信推舉,成為幼年伊達政宗的侍衛,而他的姐姐(一說母親)於喜多則是政宗的乳母,政宗因此以兄事之,對他言聽計從。傳說,政宗幼年時罹患皰瘡,右目失明並且鼓出,非常醜陋,打擊了他的自尊心,景綱因此揮起小刀,一刀割去政宗右目,並教導政宗要振作起來。人取橋之戰,片倉景綱在最危急的時候,大呼「我是伊達政宗」,吸引了敵軍主力,從而挽救了政宗的性命。
按照《周禮》所規定,貴族男子二十歲要行冠禮,貴族女子十八歲要行笄禮,這是一種成人儀式。經過這種成人儀式,男子就可以出仕為官,可以娶妻生子,而女子也可以準備嫁人了。這一禮儀,中國古代數千年延續不變,日本人學了過去,加以改造,稱為「元服」。
〔元服禮和「烏帽子親」〕
話要從明德三年(1392年)說起,當年幕府將奧、羽兩州的探題職降為守護,劃歸鎌倉府關東將軍直轄。可是鎌倉府權力才剛擴大,幾乎立刻就產生了嚴重的獨立傾向,甚至和室町將軍足利義滿兵戎相見。伊達政宗因為娶了義滿的姨母為正室,所以站在幕府一方,先後進攻關東將軍足利滿兼安插在奧州的兩個兄弟——稻村御所足利滿直和筱川御所足利滿貞,反抗鎌倉府的統治。
出羽國北部主要的割據勢力有淺利氏、安東氏、戶澤氏和小野寺氏。其中淺利氏領地位置最靠北,是甲斐源氏庶流,南北朝時代進入羽州,領有比內郡。永祿五年(1562年),其主城上岡被南方的安東愛季率兵重重圍困,當主淺利則祐自殺,其弟勝賴降伏,成為安東氏在比內郡的代官。淺利勝賴在天正年間還謀圖獨立,被安東愛季招往主城檜山殺死,其子賴平逃奔津輕為信,淺利氏遂亡。
日本的東北地區,古代除陸奧國外,還有出羽國,兩個地區由奧羽山脈相阻隔。陸奧是日本古代最大的「國」,出羽的面積也很不小,但弱於陸奧,並且土地更為寒冷而貧瘠,開發較晚,地廣人稀。除此以外,北海道島的大部分地區仍被蝦夷土著所控制,只有南端有部分和人的根據地。
最上、伊達兩家聯姻后的第三年,也即永祿十年(1567年)八月三日,義姬生下一個男孩,小名梵天丸,元服后取大名為藤次郎政宗——這是伊達家的第二位政宗。就在他誕生后數日,織田信長攻克稻葉山城,滅亡了美濃齋藤氏,兩相對照,這個孩子實在誕生得太晚了——但也許要怪他自己,在亂世終結時,卻不合時宜地獨具在亂世中才需要存有的能力和野心……
在中國,雖然規定男子二十歲(虛歲)行冠禮,但大概為了讓孩子早點成年,好娶妻生子,接續香火吧,歷代不斷把時間往前推,後來改為十八歲,再後來十六歲就能行冠禮。日本一般的規定年歲是十六,但到了戰國時代,為了家族的延續,很多孩子往往十歲左右甚至更早就被迫元服了(三好長慶就是虛歲十歲元服的)。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老子橫死,兒子還小的背景下——不早點元服,少主就不能繼承家督之位,那麼家中就要無主了呀。
然而伊達稙宗的外交搞得很妙,內政方面卻多少有點捉襟見肘,這引起了許多家臣,也包括嗣子晴宗的不滿。前面已經提到過,天文十一年(1542年),就是否將稙宗的三男過繼給越后守護上杉定實的問題產生爭執,導致父子正式反目,引發了「天文大亂」。稙宗和晴宗各自拉攏一批家臣,攢出一隊人馬來,鏖戰不休。而因為前此稙宗的成功外交政策,使得大部分奧羽諸侯和臣從伊達氏的豪族,都因為和伊達家有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被卷進了這場戰爭。田村、畠山、相馬、最上、葛西等勢力支持老子,岩城、留守、小梁川、國分等勢力支持兒子,更有可笑的,大崎、黑川等家族也隨著伊達氏的分裂而分裂,就象室町幕府後期,最早同門鬩牆的乃是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一樣。
但是,雖然有伊達成實等主戰派一力攛掇,伊達政宗終於還是認清了豐臣秀吉的價值,並且認為,戰則必亡,降則或有機會。然而,因為他在一段時間內,就戰降兩道猶豫不決,竟然導致了伊達家中的分裂——
此後,伊達政宗使用與早年間完全不同的陰柔功夫,周旋于豐臣秀吉及其它圖謀天下的人們中間。「獨眼龍」政宗有統一日本之志,卻沒有掃平日本之能,更不用說,他根本就沒有獲得上天眷顧的時機。時勢創造英雄,沒有時勢的推動,一個人想在亂世中砍出一片光明,完全是不切實際的臆想。而政宗最高明之處,大概就在於他終於及時看清了形勢,甘居下位,從而得保威名不墮。否則,大概會是北條氏政一般的下場吧。
戶澤氏,出自桓武平氏,原為雫石氏,后從陸中遷至羽州。傳至十八代戶澤盛安,有「夜叉九郎」之名,豪勇無雙,戶澤氏在他的領導下,軍事力急速強化,一方面與安東氏惡鬥,同時南下大麴平野,聯合羽南的最上氏,攻擊小野寺氏,最盛時基本控制了整個仙北郡。小田原參陣時,戶澤盛安不幸戰死,一死換來家族安康,所領四萬四千石領地得以安堵。
永正十一年(1514年),奧州的伊達稙宗通過楢下口和小滝口進攻最上領的上山城、長谷堂城,最上氏家督義定與戰大敗,陣亡逾千人。於是義定被迫於次年娶了稙宗的妹妹,等於承認伊達氏的宗主權。六年後(1521年),義定嗣子去世,因為繼承人問題引發糾紛,領內反伊達氏諸勢力趁時而起,伊達稙宗率兵進入山形城,鎮壓了各地的反亂。大永二年(1522年),在伊達勢的支持下,旁支中野義清次子、年僅二歲的最上義守繼承了最上氏一門總領之位。最上氏的興盛之主,就是這位最上義守的兒子義光。
天正十七年(1589年),葦名盛重再度出兵須賀川,正在惡戰之時,突然重臣豬苗代盛國謀叛,引導伊達軍直插主城黑川。盛重急忙揮兵趕回,六月五日,他在磐梯山的摺上原撞上伊達軍,於是展開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摺上原合戰,乃是繼人取橋以後,伊達政宗一生中的第二場關鍵性戰役。
最上義光深知天下大局已定,想要保持家族延續就只能仰天下人豐臣秀吉的鼻息,於是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秀吉小田原出陣的時候,義光及時參陣,受到秀吉的嘉獎。不僅如此,他還想趁機除掉宿敵同時也是自己的外甥伊達政宗,可惜政宗這隻小狐狸耍盡手腕,雖然姍姍來遲卻並沒有受到太嚴厲的處罰。
永祿十年(1567年),會津發生了大飢荒,葦名盛氏發布《德政令》。這份德政令出台的表面原因是天災,實際上是為了救濟因為頻繁出戰常陸佐竹氏而瀕臨破產的武士階層。可是,討好武士階層的金錢物資從何而來呢?當然得要拚命壓榨領民啦。《德政令》的結果,是葦名氏配下家臣更為忠誠、團結,但百姓卻怨聲載道,一揆紛起不休。
天正十七年(1589年)六月,伊達政宗進入會津黑川城,並準備將居城從米澤移至此處,做出向南大舉侵攻的勢頭。其後,他又臣服了白河、石川、岩城等豪族,滅亡二階堂氏,勢力繼續膨脹。十一月,豐臣秀吉發布小田原征伐令。
這位大內定綱後來通過伊達政宗的重臣片倉景綱聯絡,再度復歸伊達氏,並且成為政宗家臣團中忠心耿耿的一員,按下不表。且說他有一個好友,乃是二本松城主畠山義繼,真正的幕府分支,奧州名門。義繼非常講義氣,前此響應了大內氏的反伊達氏行動,因此也遭到政宗的攻擊。義繼卑躬屈膝,向隱居的伊達輝宗求情,才終於被放過一馬。
日本的元服禮與此相近,不過他們給男孩子戴上的不是中國式用竹、木所制的冠,而是烏帽子。烏帽子也是中國原裝,就是指的烏紗帽,唐朝以後開始流行,後來官員平常所戴的就都是烏紗帽,烏紗帽後面經常會支楞出兩個帽翅來,稱為「角」,帽翅上立稱為「立角」,上立而交叉稱為「交角」,向左右兩側舒展開稱為「展角」,此外帽翅還有「硬角」和「軟角」之分。
這次戰爭,違反了豐臣秀吉的《關東·奧兩國總無事令》,因此最上氏和上杉氏到秀吉跟前打起了官司。上杉氏本是世代名門,秀吉又正倚重上杉景勝,東北鄉下的最上氏又算什麼東西?這場官司的結果,其實不用打就已經勝負分明了。於是最上義光被迫吐出了田川、櫛引、飽海三郡,基本喪失了庄內地區的統治權。
這場大動亂持續了整整七年,伊達晴宗漸佔上風。最後,在天文十七年(1548年),經將軍足利義輝出面調停,伊達稙宗被迫宣布隱居,退往丸森城,晴宗正式進入本處、羽州最南方的米澤城,繼任為伊達氏的新家督。
前面說過,伊達政宗的母親乃是羽州山形城大名最上義守的女兒,輝宗死後稱為保春院。保春院一直不喜歡長子政宗,卻偏愛次子小次郎竺丸,再加上其兄最上義光也將政宗看作眼中釘肉中刺,就更增加了母子、兄弟間的矛盾。最上氏對伊達氏早有吞併之心,但更重要的是,在最上義守和其子義光的爭鬥中,政宗站在義守一邊。義守失敗了,一代梟雄最上義光繼承了家督之位,便因此深深地痛恨著政宗,暗中攛掇其妹發動政變,廢黜政宗一門總領之位。豐臣秀吉的關東攻略,成為保春院和政宗間矛盾激化的導火索。因為政宗的猶豫,保春院認為他定會毀了伊達家,甚至還可能會牽累到舅家最上氏,因此想暗殺政宗,代之以次子竺丸。
但在出奔五年後,通過片倉景綱和留守政景等人的斡旋,伊達成實又回歸伊達家,並且竭盡忠誠,直到七十九歲高齡去世。他晚年曾受邀前往德川幕府,擔任「戰話」的講師,還完成後世藉以研究奧州伊達氏的重要史料《成實記》。成實的盔飾,據說是毛蟲的前立,以宣示「絕不後退」的信念。
據說,從母親處回來以後,伊達政宗突然腹痛不止,幾乎斃命。經過調查,證實是保春院和竺丸在食物中下了毒,想要害死政宗。於是政宗雷厲風行地處死了兄弟,並將母親送回娘家山形城。如此人倫慘劇,發生得太倉促,處理得也太乾脆,總給人帶來無盡疑惑。或許是政宗怕自己離開黑川城以後,保春院和竺丸會趁機搶班奪權,所以才編造個藉口,先下手為強……
也許因為勢力擴展得不順手,也許因為老爹稙宗的陰影不時從丸森城頭浮現,伊達晴宗最終也退隱了,讓位於嫡子輝宗,自己前往杉之目城定居。
【●人取橋合戰】
父親之死,使伊達政宗怒發如狂,或者說必須表現得怒發如狂,他不顧當時外交態勢不利於己,輝宗去世后才七天,就貿然發兵一萬三千,討伐二本松畠山氏。佐竹、葦名等勢力應援二本松,聯軍三萬,于當年十一月十七日,在阿武隈川邊與伊達軍展開大戰——這就是著名的「人取橋合戰」。
陸奧國北部最大的勢力是南部氏,陸奧國南部最大的勢力則是伊達氏。伊達氏出自藤原氏,其源頭非常混亂,異說很多。文治五年(1198年),常陸入道念西與其四個兒子都加入源賴朝的奧州討伐軍,戰後被封陸奧國伊達郡。這個念西和尚,就是伊達氏的始祖,而至於他是伊達朝宗,還是朝宗的兒子宗村,卻就誰都說不清了。
最上義守的嫡長子源五郎義光,可稱一代梟雄。當時最上氏家督義守無能,並且寵愛幼子義時,內有諸支系作亂,外仰伊達家的鼻息,幾乎瀕臨滅亡的邊緣。天正2年(1574年),二十九歲的最上義光威逼其父義守退位隱居,繼任為最上氏第十一代當主。此時,舊領內除主城山形、清水義氏的清水城,以及長谷堂城外,幾乎全部本家和外樣領地,都紛起擁護其弟中野義時,反抗義光的統治。義光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時間,利用罕見的謀略手段,才將其逐一討平——
且說天正五年(1577年),虛歲十一的伊達政宗元服了,當年,祖父晴宗去世。兩年後,政宗娶了三春城主田村清顯的公主愛姬為妻,這樁婚姻,恐怕是其父輝宗在位時唯一高明的外交策略了吧。
【●政宗小田原參陣】
南北朝時代,相馬氏響應足利尊氏而與北畠顯家作戰,得以在室町時代保有領地。戰國時代的相馬氏,基本是利用政略結婚的手段維持家系的。當主相馬盛胤就娶了葦名氏的公主,而其子顯胤則與伊達氏聯姻。但是因為伊達氏內部的動亂(即天文大亂),使得顯胤與伊達氏新主晴宗交惡,兵燹徒燃,兩家在五十年內交戰三十余次,打得不亦樂乎。雖然相馬氏屢戰屢敗,面對如日中天的伊達氏,還是勉強維持住世系不被滅絕,后因相馬義胤參与小田原之陣,被豐臣政權封與宇多、行方、標葉三郡四萬八千七百石。